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葯理學sml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葯理學sml

發布時間: 2021-03-31 19:46:11

『壹』 哥本哈根大學的傑出人物

丹麥人口僅500多萬,不到英國的十分之一、美國的百分之二、中國的千分之五,而她在各領域或培養或吸引的傑出人物卻是燦若繁星,這其中哥本哈根大學厥功至偉:
第谷·布拉赫,天文學家,開普勒導師;
瓦爾明,植物學家,現代生態學的奠基者;
奧勒·羅默,天文學家,最早的光速測定者;
克達爾,丹麥分析化學家,提出凱氏定氮法;
克努曾,海洋學家,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主席;
卡斯帕爾·韋塞爾,數學家,發現復數的幾何意義;
本·羅伊·莫特森,核物理學家,1975年獲諾貝爾獎;
秦仁昌,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尼古拉斯·斯坦諾,地質學與地層學之父,解剖學家;
本特·斯特龍根,天文學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化學家,1997年獲諾貝爾獎;
拉斯姆森·巴托林,地質學家兼醫師,發現光的雙折射;
冼鼎昌,理論物理學家及同步輻射應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瑟倫·索倫森 (Søren Sørensen),化學家,1909年在嘉士伯實驗室提出pH;
楊福家,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監、復旦大學校長;
烏夫·哈格若夫 (Uffe Valentin Haagerup),數學家,前 Acta Mathematica 主編;
巴克 (Per Bak),理論物理學家,與湯超等人利用沙堆模型闡述自組織臨界理論;
希爾德‧李維 (Hilde Levi),物理學家,率先應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和放射自顯影術;
英奇·雷曼,地震學家,發現地球地核內核,1971年獲美國地學最高獎威廉·鮑威獎;
博赫納,奧匈帝國-美國數學家,提出博赫納定理、波赫納一辛欽定理,程民德導師;
阿格·玻爾,核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主任,1975年獲諾貝爾獎;
喬治·伽莫夫,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與喬治·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大爆炸」理論;
喬治·德海韋西,化學家,1922年發現鉿(其拉丁文意即「哥本哈根」),1943年獲諾貝爾獎;
彼得·盧德維格·梅德爾·西羅 (Peter Ludwig Mejdell Sylow),數學家,提出並證明了西羅定理;
仁科芳雄,核物理學家,日本原子物理學之父,著名「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譜系」的源頭 ;
托馬斯·芬克 (Thomas Fincke),數學家,首創三角函數中的secant(正割)及tangent(正切);
奧斯卡·克萊因 (Oskar Benjamin Klein),物理學家,提出卡魯扎-克萊因理論、克萊因-戈爾登方程;
伊戈爾·諾維科夫 (Igor Dmitriyevich Novikov),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提出諾維科夫自洽性原則;
威海姆·約翰遜 (Wilhelm Johannsen),遺傳學家、植物學家,「基因」、「基因型」和「表現型」等概念提出者;
I.馬德森 (Ib Madsen),數學家,原 Acta Mathematica 主編,1992年獲洪堡獎,2011年獲奧斯特洛斯基獎;
約翰·艾弗里 (John Scales Avery),量子化學家,其所在的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於1995年獲諾貝爾獎;
霍爾格·貝克·尼爾森 (Holger Bech Nielsen),物理學家,他與李奧納特·蘇士侃、南部陽一郎一起,被視為超弦理論的三位先驅;
卡爾·馮·魏茨澤克 (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äcker),物理學家、哲學家,里夏德·馮·魏茨澤克之兄,1957年獲普朗克獎章;
克里斯托弗·漢斯廷 (Christopher Hansteen),挪威地球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奧斯特學生,最早繪制地球磁場地圖,曾收養阿貝爾;
拉斯·哈爾斯格 (Lars Hesselholt),數學家,美國數學學會會士,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JAMS) 編委會成員;
漢斯·謝爾勒魯普 (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February Schjellerup ),天文學家,哥本哈根大學天文台台長,曾為大北電報公司起草中文電碼;
哈那德·玻爾,數學家、足球運動員,主要研究數學分析,和奧托·諾伊格鮑爾、理查·科朗特一起創辦全球最大數學資料庫 zbMATH (Zentralblatt MATH),1908年獲奧運銀牌;
漢斯·克里斯欽·奧斯特,物理學家、化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安徒生的忘年交,首先發現電流的磁效應、首先分離出鋁、首先詳細闡述「思想實驗」,1829年創立丹麥技術大學;
約翰·惠勒,物理學家,1942年與玻爾共同闡述核裂變機制,參與曼哈頓計劃,提出「黑洞」、「蟲洞」等概念,他也是提出多世界詮釋的休·艾弗雷特三世和著名物理學家費曼的導師,1997年獲沃爾夫獎;
朱利葉斯·佩特森,數學家,研究領域涉及代數、分析學、密碼學、幾何學、力學、數理經濟學和數論,以其在圖論上的貢獻而聞名於世,提出佩特森圖(彼得森圖),在丹麥被譽為「科學界的安徒生」;
尼爾斯·玻爾,物理學家,他創立的哥本哈根學派吸引了沃納·海森堡、馬克斯·玻恩、沃爾夫岡·泡利、保羅·狄拉克、朗道、莉澤·邁特納、約爾當、亨德里克·克喇莫斯、吉安·卡羅·威克、弗拉基米爾·福克 (Vladimir Fock, 前蘇聯)、羅森菲爾德 (Léon Rosenfeld, 比利時)、普拉契克(George Placzek, 捷克)、莫勒 (Christian Møller, 丹麥)、威爾遜 (Alan Herries Wilson, 英國) 等人,1922年獲諾貝爾獎; 陸再英,心血管內科專家;
革蘭,醫師及細菌學家,發明革蘭氏染色;
尼爾斯·傑尼,免疫學家,1984年獲諾貝爾獎;
約翰尼斯·菲比格,病理學家,1926年獲諾貝爾獎;
尼爾斯·呂貝里·芬森,醫師與科學家,1903年獲諾貝爾獎;
亨利克·達姆,生物化學家、生理學家,1943年獲諾貝爾獎;
奧古斯特·克羅,葯學家,諾和諾德創始人,1920年獲諾貝爾獎;
阿爾伯特·傑德 (Albert Gjedde),神經科學家和葯理學家,歐洲科學院院士;
彼得·帕納 (Peter Ludvig Panum),生理學家和病理學家,最早發現細菌內毒素;
馮·馬格納斯 (Preben von Magnus),病毒學家,馮·馬格納斯現象以其名字命名;
海塞 (Lasse Hessel),醫生兼發明家,發明女用避孕套,2000年獲英國女王企業獎;
保羅·阿斯楚普 (Poul Bjørndahl Astrup),臨床化學家,發明血氣分析儀,提出鹼剩餘;
科里斯坦·漢森 (Christian D.A. Hansen),葯學家,全球最大益生菌供應商科漢森創始人;
比約恩·易卜生 (Bjørn Aage Ibsen),麻醉學家,創立重症醫學,建立世界上首個ICU病房;
卡爾·蘭格 (Carl Lange),醫師、生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與威廉·詹姆斯共同提出情緒理論;
沃雷·沃爾姆 (Ole Worm),醫生及古物研究家,Wormian bones(顱骨縫間骨)以其名字命名;
克里斯蒂安·玻爾 (Christian Bohr),生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和哈那德·玻爾之父,發現波爾效應;
舒曼 (Holger Werfel Scheuermann),醫生,Scheuermann's disease (青年性駝背)以其名字命名;
埃里克·雅各布森 (Erik Jacobsen),葯學家,和 Jens Hald、Keneth Ferguson 等人發現雙硫侖樣反應;
保羅·克亞爾 (Poul Kjer),眼科學家,Kjer's optic neuropathy(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以其名字命名;
小卡斯珀·巴托林 (Caspar Bartholin the Younger),解剖學家,托馬斯·巴托林之子,巴氏腺以其名字命名;
老卡斯珀·巴托林,解剖學家、醫學家和神學家,最早描述了嗅神經的機理,其著作《人體解剖學》長期以來是解剖學的通用教科書;
托馬斯·巴托林,解剖學家、內科醫生,率先發現人體淋巴系統,率先提出冷凍麻醉的科學理論,率先記載人體自燃現象,率先描述13三體綜合征; 何莫邪,漢語言學家;
藤枝晃,日本敦煌學學者;
勃蘭兌斯,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
丹·扎哈維 (Dan Zahavi),現象學家;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作家暨詩人;
拉斯克,語言學家,比較語言學奠基人;
亨利克·諾德布蘭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作家,1944年獲諾貝爾獎;
卡爾·耶勒魯普,詩人兼小說家,1917年獲諾貝爾獎;
裴特生 (Holger Pedersen),語言學家、歷史語言學學者;
葉斯柏森,語言學家,英語語法權威,國際語音協會創始人之一;
亞當·戈特洛布·奧倫施拉格,詩人、劇作家,被譽為「北歐詩歌之王」;
李來福 (Leif Littrup),歷史學家,研究史學史、中國歷史和比較史學;
赫傑特·拉什穆森 (Hjalte Rasmussen),法學家,推動歐共體司法改革;
易家樂 (Søren Egerod),方言學家,師從漢語言學泰斗高本漢和趙元任;
阿爾夫·羅斯 (Alf Niels Christian Ross),法學家,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代表人物;
柏思德 (Kjeld Erik Brodsgaard),中國學專家,哥本哈根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約翰·尼古拉·馬茲維 (Johan Nicolai Madvig),古典學學者,嘉士伯基金會首任主席;
格倫特維(葛龍維) (N.F.S. Grundtvig),思想家和教育家,「丹麥的孔子」 ,對丹麥社會影響深遠 ;
霍爾堡(路維·郝爾拜),作家、散文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霍爾堡國際紀念獎(郝爾拜獎)以其名字命名;
尼爾斯·泰格森 (Niels Christoffer Thygesen),經濟學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發展與評審委員會主席,歐元主要設計者之一;
陶木生 (Vilhelm Ludwig Peter Thomsen),語言學家、突厥學學者,葉斯柏森導師,土耳其國家圖書館所在的大街以他的名字命名;
約翰·盧茲維·海貝爾 (Johan Ludvig Heiberg),古典學及數學史學者,發現失落的「阿基米德羊皮書」,與希思 (Thomas Little Heath) 譯注《幾何原本》;
尼爾斯·萊切 (Niels Peter Lemche),宗教學學者,與Thomas L. Thompson等人倡導聖經極簡主義 (Biblical Minimalism),逐漸形成神學界的哥本哈根學派;
奧利·維夫,國際關系學者,他和巴裡布贊、莫頓·凱爾斯特拉普 ( Morten Kelstrup ) 等人創立的哥本哈根學派是建構主義國際關系安全研究領域重要的學派之一 ;
葉爾姆斯列夫,語言學家,他與布龍達爾、尤爾達爾 (H. J. Uldall) 一起,創建了結構語言學三大學派之一的哥本哈根學派,韓禮德、哈里斯、喬姆斯基等人亦受其影響;
索倫·克爾凱郭爾,哲學家、作家、詩人,存在主義哲學和人本心理學先驅,讓-保羅·薩特、卡爾·羅傑斯、卡夫卡、易卜生、威斯坦·休·奧登、魯迅、伍迪·艾倫等人深受其影響; 韓征和,國內高溫超導應用領域領軍人;
彼得·諾爾,計算機科學家,2005年獲圖靈獎;
查爾斯·西蒙尼,軟體開發專家,1966年獲邀前往哥本哈根大學;
尼爾斯·莫林 (Niels Morling),法醫,國際法醫遺傳學會 (ISFG) 主席;
艾拉普 (Ove Arup),英籍丹麥裔結構工程師,跨國公司奧雅納創始人;
拉希 (Georg Rasch),心理統計學家,提出Rasch模型為IRT理論奠基;
彼得·達爾高 (Peter Dalgaard),生物統計學家,R語言核心開發小組成員;
尼爾·瓊斯 (Neil D. Jones),計算機科學家,ACM Fellow,歐洲科學院院士;
阿恩·阿斯楚普 (Arne Astrup),肥胖研究專家,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主席 ;
米克爾·圖路普 (Mikkel Thorup),計算機科學家,Journal of the ACM (JACM) 編委;
佩爾·平斯特拉普-安德遜 (Per Pinstrup-Andersen),食品經濟學家,2001年獲世界糧食獎;
尤金·波爾齊克 (Eugene Polzik),實驗物理學家,與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共同研發量子計算機;
梭倫.約翰遜 (Søren Johansen),計量經濟學家,其學術思想與克萊夫·格蘭傑互相交流和影響;
彼得·霍伊 (Peter Høj),生物化學工程師,昆士蘭大學校長,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CEO,CSIRO委員;
斯蒂恩·拉斯穆森 (Steen Rasmussen),人工生命和復雜系統科學家,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聖菲研究所研究教授;
皮亞特·海恩 (Piet Hein),發明家、數學家、設計師,發明六貫棋、索瑪立方塊等多種游戲,擅長用超橢圓曲線進行設計工作;
科琳娜·科茨 (Corinna Cortes),計算機科學家,谷歌紐約負責人,提出支持向量機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的通用演算法;
馬德斯·托夫特 (Mads Tofte),計算機科學家,哥本哈根信息技術大學校長,與導師羅賓·米爾納提出SML (Standard Meta-language);
安德斯·克羅格 (Anders Krogh),生物信息學家,率先將隱馬爾可夫模型和人工神經網路引入生物信息學領域,《生物序列分析》作者之一;
托瓦爾·蒂勒 (Thorvald Nicolai Thiele),數學家、精算師和天文學家,在統計學、插值、三體問題等多個方面均頗有建樹,首先將定量化引入金融數學,首先用數學方法描述布朗運動; 格萊·貝,演員、歌手;
裴德盛,丹麥駐華大使;
本傑明·克里斯滕森,早期驚悚片大師;
康妮·赫澤高,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主席;
波爾·尼魯普·拉斯穆森,歐洲社會黨主席;
赫勒·托寧·施密特,丹麥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莫根斯·呂克托夫特,聯合國大會第70屆會議主席;
佩爾·柯克比 (Per Kirkeby),畫家、雕塑家、詩人;
保羅·施呂特,政治家,1994年任歐洲議會副議長;
貝蒂·俄林,政治家和經濟學家,1977年獲諾貝爾獎;
哈夫丹·馬勒 (Halfdan T. Mahler),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
摩丹·弗羅斯特,羽毛球運動員、教練,羽壇老「四大天王」之一;
維格迪絲·芬博阿多蒂爾,世界上第一位民選產生的女性國家元首;
斯汀·寶仕 (Stine Bosse),北歐聯合銀行董事,Tryg保險公司CEO;
楊煥明,華大基因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史蒂夫·斯庫利 (Steve Scully),美國C-SPAN監制,白宮記者協會會長;
艾斯吉爾德·埃布森,賽艇運動員,獲3枚奧運金牌和6枚世界錦標賽金牌;
瑪格麗特二世,丹麥歷史上第二位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遠房表妹;
保羅·哈特林,政治家,其領導的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1981年獲諾貝爾獎;
克勞斯·邁爾 (Claus Meyer),企業家、廚藝大師和社會活動家,「全球最佳餐廳」Noma聯合創始人;
麥德斯·歐麗森 (Mads Øvlisen),諾和諾德CEO、諾維信董事長、樂高集團董事,聯合國全球盟約企業家代表;
簡·雷學利 (Jan Leschly),馬士基集團、美國運通公司董事,職業網球運動員(1967年世界前十),國際網球名人堂主席;
拉斯·米科爾森,著名演員麥德斯·米科爾森之兄,參演國際知名的《謀殺第一季》、《權利的堡壘》,客串《神探夏洛克》、《紙牌屋》等劇; 除上述已提及的諾貝爾獎得主外,其他曾在哥本哈根大學進行教學或研究工作的得主有:
施里弗,物理學家,1972年獲諾貝爾獎;
威爾金森,化學家,1973年獲諾貝爾獎;
溫伯格,物理學家,1979年獲諾貝爾獎;
漢斯·貝特,物理學家,1967年獲諾貝爾獎;
保羅·伯格,生物學家,1980年獲諾貝爾獎;
沃爾特·科恩,化學家,1998年獲諾貝爾獎;
格拉肖,理論物理學家,1979年獲諾貝爾獎;
詹姆斯·沃森,生物學家,1953年獲諾貝爾獎;
安德烈·海姆,物理學家,2010年獲諾貝爾獎;
詹姆斯·弗蘭克,物理學家,1925年獲諾貝爾獎;
愛德華·路易斯,遺傳學家,1995年獲諾貝爾獎;
萊納斯·卡爾·鮑林,化學家,1954年獲諾貝爾獎;
內維爾·弗朗西斯·莫特,物理學家,1977年獲諾貝爾獎;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生物物理學家,1969年獲諾貝爾獎;
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生物化學家,1962年獲諾貝爾獎;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宇宙化學家、物理學家,1934年獲諾貝爾獎;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1983年獲諾貝爾獎;
。。。。。。。。。。。。
哥本哈根大學孕育了世界著名童話大師安徒生,存在主義哲學先驅克爾凱郭爾;她培養了第一個發現超新星的人和第一個測定光速的天文學家;這里有電磁理論的先驅,也有量子理論的創始人;她科學地闡述了人腦的結構和肌肉的肌理,尋找到了地球和生命最久遠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