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18屆世界社會學大會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18屆世界社會學大會

發布時間: 2021-03-31 19:29:05

Ⅰ 第1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哪兒舉辦

今年召開第四十屆。
2015年6月2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在德國波恩開幕。
2016年7月,第4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將在土耳其召開。

Ⅱ 周曉虹的人物經歷

學術訪問與國際會議
1、「傳統與變遷:中國農民的社會心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1995年10月,南京-崑山;
2、「The Six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ologist」,亞洲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年6月,北京;
3、「第二屆國際華人心理學家大會」,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1997年11月,香港;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1998年8月;
5、「兩岸家庭與現代化國際研討會」,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8年11月,台灣;
6、「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99」,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999, Hilton Tower, Chicago;
7、「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a」,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ern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 1999, Cambridge;
8、「中國農村社會變遷與現代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2002年5月,上海;
8、「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Visiting Scholar),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ern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April 1999-May 2000, Cambridge;
9、「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2年5月,南京;
9、「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Studies」 (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er of Chines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uly 2000-August 2000, Hong Kong;
10、「Dialogue of Civilizat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East Asian Modernity----The 4th Conference of Harvard-Yenching Alumni in China」,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ugust 2002, Gloria Plaza Hotel, Suzhou, China;
11、「Sustaining Peace and Progress in China and Beyond」,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rofessors of Social Sc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CPSS), October 2002,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USA;
12、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學術振興會,November 2002, 東京/京都;
13、「Local Governance in India and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China Studies Center, Delhi University, January 2002, Kolkata India;
14、「海峽兩岸家庭與教育研討會」,台北師范學院,2003年11月,台北;
15、「社會工作的未來與前景」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建系40周年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2003年11月,香港;
16、第36屆世界社會學大會,國際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7月,北京;
17、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2005年3月,香港;
18、「Consumption and Emergence of Middle Class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India and China」, Delhi University,November 2005, Delhi;
19、「中國中產階級:虛幻抑或現實?」講演,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2005年11月,新加坡;
20、學術訪問,日本名古屋大學,2006年2月,名古屋;
21、「Defining the Field: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April 2007, London;
22、「文化反哺:變遷社會的代際傳承」講演,倫敦經濟政治學院人類學系,2007年4月,倫敦;
23、第二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南京大學、日本愛知大學、世界大學聯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南京;
24、名古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2007年10月-2008年2月,名古屋;
25、「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velihoods,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s」, Leeds University, November 2007, Leeds;
26、第三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南京大學、上海大學、日本愛知大學、英國利茲大學、世界大學聯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0月,南京;
27、「1968:German University: History, Evens and Impacts」, Helmut-Schmidt-Hamburg University, November 2008, Hamburg;
28、「改革開放3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2008年12月,北京;
29、「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n September 22-23, 2009,Brookings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30、「First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31、「China 2020」, Institute of China, Alberta University, July 7-10, 2010, Edmonton, Canada.
32、「Secon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33、「中國研究研討班」(主講教師之一),越南胡志明國立大學社會科學院,2011年10月;
34、「東亞社會與文化:東亞大學社會學學科創建30周年研討會」,韓國釜山,2011年11月;
35、「中國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德國弗賴堡大學漢學系,2011年12月;
36、「Thir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Hold by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China Studies Center, University of Sydney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2012;
37、「孫本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學」研討會,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學研究》編輯部,中國南京,2012年5月;
38、第四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主席),南京大學、哈佛大學、弗萊堡大學、東京大學、上海大學聯合主辦,中國南京,2012年10月。

Ⅲ 求社會學概論試卷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社會開始的標志是( )
A.人的產生 B.勞動的產生 C.文化的產生 D.文明的產生
2.學校教育屬於( )
A.正向社會化 B.負向社會化 C.基本社會化 D.預期社會化
3.下列關於我國家庭周期的變化錯誤的是( )
A.家庭建立時間由早變晚 B.家庭建立時間由晚變早
C.生育期由長變短 D.家庭的生命周期有延長趨勢
4.嚴復將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譯作( )
A.《原強》 B.《群學肄言》 C.《社會學原理》 D.《人學研究》
5.第36屆世界社會學大會的主題是( )
A.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變遷 B.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分層
C.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流動 D.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
6.使現代社會學成為正式的大學課程,並成為第一位學院派社會學家的是( )
A.孔德 B.斯賓塞 C.塗爾干 D.韋伯
7.有兩對或兩對以上都是異代的夫婦而沒有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聯合家庭 C.大家庭 D.主幹家庭
8.確定一個社區大體上的地域范圍或疆界的客觀標志是( )
A.社區中心的服務范圍
B.社區人員流動范圍
C.行政區劃
D.其他
9.社會變遷是社會關系基本形態的( )
A.變化 B.革命 C.變異 D.延續
10.階級產生的根源是( )
A.私有制 B.社會分工 C.人性「惡」發展結果D.社會分化
11.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活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其本性要求整個社會更加嚴密地( )
A.系統化 B.經濟化 C.人性化 D.組織化
12.體現孫本文研究中國社會問題的成果的是( )
A.《社會學原理》
B.《社會心理學》
C.《現代中國社會問題》
D.《當代中國社會學》
13.個人社會化的第一要素是( )
A.學校 B.夥伴群體 C.家庭 D.階級
14.標志著社區研究開始的著作是( )
A.《一個農業社區的社會解剖》
B.《社區與社會》
C.《社區權力結構》
D.《中等市鎮》
15.托夫勒把信息社會的來臨稱為( )
A.第一次浪潮 B.第二次浪潮 C.第三次浪潮 D.第四次浪潮
16.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是( )
A.文化特質 B.文化集叢 C.文化模式 D.文化群
17.一種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種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叢,融入本土文化的過程是( )
A.文化傳播 B.文化采借 C.文化濡化 D.文化交流
18.把社會看做是惟一真實存在的是( )
A.社會唯實論 B.社會唯名論 C.歷史唯物論 D.形而上學
19.下列關於社會學發展中心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從歐洲向美國轉移 B.從美國向歐洲轉移
C.從歐洲向亞洲轉移 D.從亞洲向歐洲轉移
20.下列不屬於結構性社會問題的是( )
A.腐敗問題 B.恐怖主義問題 C.環境污染問題 D.毒品問題
21.按照馬克思的思想,對社會的科學認識,既不在於整體也不在於個人,而在於( )
A.人與人的關系 B.人與自然的關系
C.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D.家庭與家庭的關系
22.決定整個社會關系的性質的是( )
A.物質資料的生產關系 B.階級關系
C.民族關系 D.生產關系
23.精神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是( )
A.哲學 B.科學 C.宗教 D.價值觀念
24.在金錢借貸方面的合作應屬於( )
A.自發性合作 B.制度化的傳統合作 C.指導性合作 D.契約式合作
25.個人參加社會生活的基本群體是( )
A.偶發群體 B.社會類屬 C.次屬群體 D.首屬群體
26.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是( )
A.婚姻制度 B.生育制度
C.親子制度 D.家庭財產繼承製度
27.縱向角度考察社區的標准主要是( )
A.生產力發展水平 B.人們之間的精神紐帶
C.社會價值 D.人的素質
28.「分工理論最早的闡發者」是( )
A.盧梭 B.亞當•斯密 C.韋伯 D.馬克思
29.社會群體存在的本質反映是( )
A.生產關系 B.社會關系 C.組織 D.人的本質
30.社區橫向格局中,社區內的各個組織或個體之間的關系是( )
A.直接隸屬關系 B.非直接隸屬關系 C.正式關系 D.非正式關系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最突出的社會互動理論有( )
A.符號互動論
B.沖突論
B. 擬劇論
D.交換論
E.常人方法學
32.社區的構成要素包括( )
A.人口 B.區位
C.經濟 D.文化
E.組織
33.「國際社會四大惡」指的是( )
A.恐怖主義 B.地區沖突
C.種族沖突 D.核武器擴散
E.毒品走私
34.孔德認為,必須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這些方法包括(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比較法 D.實證法
E.統計法
35.社會福利包括( )
A.社會救濟 B.社會保險
C.社會服務 D.公共福利
E.社會保障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解釋性功能
37.文化濡化
38.組織
39.社區縱向格局
40.階級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簡述現代我國的家庭暴力現象出現的新特點。
42.如何理解社會化的內涵?
43.社會制度的創新與變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44.社會問題防治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45.社會學有哪些功能?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試述如何實現中國的社會學本土化。
47.試述利益群體的相互作用對社會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D 3.B 4.B 5.A 6.C 7.D 8.A 9.C 10.A
11.D 12.C 13.C 14.B 15.C 16.A 17.B 18.A 19.A 20.D
21.A 22.A 23.D 24.D 25.D 26.A 27.A 28.B 29.B 30.B
二、多項選擇題
31.ACE 32.ABCDE 33.ABDE 34.ABC 35.ABCD
三、名詞解釋
36.是指對影響社會事實發生、變化的主客觀因素,從其因果聯繫上加以說明的過程,也就是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37.是指對采借過來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進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與本土文化協調起來,融為一體的過程。
38.是指人們為了達到特定目標而有計劃地建立起來的具有比較嚴密結構的制度化的群體。
39.是指一個社區的各種社會單位和子系統與外部社區的結構和功能關系,體現了地方社區與大社會的聯系。
40.是指依據社會資源的不同佔有狀況及其相互關系所組成的社會集團。
四、簡答題
41.(1)家庭施暴者涉及各個階層。
(2)夫妻互毆現象增多。
(3)家庭暴力的攻擊性增強,後果嚴重。
42.社會化是社會對個人的文化教化和個人對社會主動選擇與能動調適的統一過程,社會化的內涵可從三個方面理解:
(1)從時間方面理解,即個人社會化涉及人生發展的全過程。
(2)從內容方面理解,個人社會化關注到個人作為社會一員所應具有的全部文化遺產。
(3)從關系方面理解,個人社會化注重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以及個人社會化的結果。
43.(1)社會生產方式的變更,是社會制度變革與創新的根源。
(2)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變化,是社會制度變革與創新的直接原因。
(3)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也是社會制度變革與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
44.(1)社會問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如同其他事物一樣,是可以認識的。
(2)人類社會積聚了大量社會問題防治的經驗和理論,為制定社會問題防治的戰略和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3)世界和各國內部管理體制存在的抑制社會問題的機制,為社會問題的防治提供了物質基礎。
(4)在全球化進程中,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強,為社會問題的預防提供了國際條件。
45.(1)研究功能,包括:①描述性功能;②解釋性功能;③預測性功能;④規范性功能。
(2)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兩方面:①幫助人們自覺地完成社會化;②幫助人們合理選擇。
(3)社會管理功能,包括:①建立規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饋信息。
(4)社會批評功能。
五、論述題
46.社會學中國化與社會學在中國的本土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實現這個目標,社會學的基本理論首先應當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次,把研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社會化作為社會學的基本任務;第三,立足中國社會的現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相結合,使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能切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第四,採取積極的態度,在借鑒國外社會學和中國過去社會學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逐步建立中國社會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形成中國社會學學派;第五,造就一支願意並有能力為之奮斗的社會學專業隊伍。
47.利益群體的相互作用對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它是社會中不同地位人們的個人利益實現程度的指示器,是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利益調節制衡機制的推動力。我國社會學界認為,利益群體間的互動對社會的作用往往呈現出這樣一種機制:社會群體成員利益實現的程度影響其態度及行為狀態;一定的社會態度和行為狀態影響著相應的社會活動的發展;各種社會活動的發展又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運行狀況。由此可見,人們通過參與社會並在利益群體中實現的利益越多,其態度與行為也就越積極;反之,人們的社會活動可能處於被動消極狀態,社會發展則會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因此,有效地協調各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證大多數人的社會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

Ⅳ (單選題)2018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2月26日在西班牙( )開幕。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一直是移動通

2018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幕。

Ⅳ 《社會學概論》第36世界社會學大會在中國召開。

2014年7月13—19日,第18屆世界社會學大會在日本橫濱召開。大會期間,中國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日本社會學會和日中社會學會在橫濱於7月15日共同主辦了「中國日——中國改革與社會轉型」論壇。此次論壇分為「中國的改革與社會治理」、「社會轉型與結構變遷」和「社會轉型與社會流動」三個專題。13位中國社會學界的知名學者受邀在論壇上宣講論文,來自世界各地的150多名社會學者參與論壇討論。

不存在多義詞,主要是以論壇形式為主,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召開的記錄,應該是中國的國情較為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