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物理學新發現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物理學新發現

發布時間: 2021-03-30 23:54:50

Ⅰ 物理學新發現

大理石,,碳酸鈣…

Ⅱ 物理學新發現物理學家最新發現的上帝粒子到底是啥東

是指希格斯玻色子
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這么一個名字。萊德曼寫了本科普書,原書名叫「該死的粒子,因為希格斯玻色子難以找到,但出版商認為不妥,遂改成了「上帝粒子」。然而,許多科學家卻不喜歡這一稱呼,因為它過分強調了這粒子的重要性和太宗教化。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標准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物理學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機制。在此機制中,希格斯場引起自發對稱性破缺,並將質量予規范傳播子和費米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它通過自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

Ⅲ 物理學上有代表性的重大發現,數量控制在20個左右

1、1992年,G.夏帕克(法國人),開發了多絲正比計數管。

2、1993年,R.A.赫爾斯、J.H.泰勒(美國人),發現一對脈沖雙星,為有關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機會。

3、1994年,BN.布羅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爾(美國人),在凝聚態物質的研究中發展了中子散射技術。

4、1995年,M.L.佩爾、F.萊因斯(美國人),發現了自然界中的亞原子粒子:Υ輕子、中微子。

5、1996年,D. M . 李(美國人)、D.D.奧謝羅夫(美國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國人),發現在低溫狀態下可以無摩擦流動的氦- 3。

6、1997年,朱棣文(美籍華人)、W.D.菲利普斯(美國人)、C.科昂–塔努吉(法國人),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7、1998年,勞克林(美國)、斯特默(美國)、崔琦(美籍華人),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

8、1999年,H.霍夫特(荷蘭)、M.韋爾特曼(荷蘭),闡明了物理中電鍍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結構。

9、2000年,阿爾費羅夫(俄羅斯人)、基爾比(美國人)、克雷默(美國人),因其研究具有開拓性,奠定資訊技術的基礎,諾貝爾物理獎。

10、2001年,克特勒(德國)、康奈爾(美國)和維曼(美國),在「鹼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態物質性質早期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1、2002年,雷蒙德·戴維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爾多·賈科尼(美),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打開了人類觀測宇宙的兩個新「窗口」。

12、2003年,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美俄雙重國籍)、維塔利·金茨堡(俄)、安東尼·萊格特(英美雙重國籍),在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上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13、2004年,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澤、弗蘭克·維爾澤克(均為美國人),這三位科學家對誇克的研究使科學更接近於實現它為「所有的事情構建理論」的夢想。

14、2005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約翰·L·霍爾、哈佛大學的羅伊·J·格勞貝爾,以及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特奧多爾·亨施。研究成果可改進GPS技術。

15、2006年,約翰·馬瑟、喬治·斯穆特(均為美國人),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16、2007年,阿爾貝·費爾(法)、彼得·格林貝格爾(德),先後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這項技術被認為是「前途廣闊的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批實際應用之一」。

17、2008年,小林誠、益川敏、南部陽一郎(日),發現了次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

18、2009年,英國籍華裔物理學家高錕「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性成就」。

19、201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蓋姆(俄)與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俄),在二維空間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實驗。

20、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布萊恩·施密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發現宇宙加速膨脹最終能夠可能變成冰。

21、2012年,法國科學家沙吉·哈羅徹與美國科學家大衛·溫蘭德,實現對單個量子系統的操作和測量而不改變其量子力學屬性。

Ⅳ 物理學界2019年最新研究成果

量子控制方面的最新發現,將可能會實現基於量子力學的超快量子計算:光誘導無能隙超導,超導電流的量子節拍。太赫茲和納米尺度的物質和能量的量子世界(每秒幾萬億次周期和十億分之一米),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個謎。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王繼剛(音譯)說:我喜歡研究超導率超過千兆赫(每秒數十億次)的量子控制,這是目前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應用瓶頸。



使用太赫茲光作為控制旋鈕來加速超電流,超導性是電在某些材料中無電阻的運動,通常發生在非常非常冷的溫度下。太赫茲光是高頻率光,每秒幾萬億次的頻率周期,它本質上是非常強和強大的微波爆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射。王和一組研究人員證明,這種光可以用來控制超導態的一些基本量子特性。



包括宏觀超電流流動、對稱性破壞以及獲得某些被認為是對稱性所禁止的超高頻量子振盪。這聽起來既深奧又奇怪,但它可以有非常實際的應用。光誘導的超導電流為電磁設計量子工程應用的涌現,材料特性和集體相干振盪開辟了一條前進的道路,其研究於2019年7月1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換句話說,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物理學家通過推動超電流,創造出速度極快的量子計算機。



如何控制、訪問和操縱量子世界的特殊特性,並將它們與現實世界的問題聯系起來,是當今科學界的一大推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將這一「量子飛躍」納入了未來研發的「十大理念」。科學基金會對量子研究的支持總結說:通過利用這些量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下一代用於感測、計算、建模和通信的技術將更加精確和高效。

Ⅳ 物理學的新發現到哪公布

在nature和science兩大雜志上喲^_^

Ⅵ 關於近一段時間物理學的新發現、新探索!!!

K1 = Vi2·Ri =1.327124×1026 (厘米3/秒2)

式中Vi 為太陽系各行星軌道即時速度,Ri為各行星軌道即時半徑。其中 i= 1.2.3……9 為九大行星編號。

1.1.1 研究表明,K1 與《物理量與天體物理量》(英·艾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的"日心引力常數":AU3(K')2

AU3(K')2 = G·M⊙ = 1.327124×1026(厘米3/秒2)

數值完全相等(原文量綱誤為:厘米2/秒)!式中 G 為萬有引力常數,M⊙ 為太陽質量。

1.1.2 顯然,K1 作為天文結構常數,它不僅對單一行星軌道不同位置(例如春、夏、秋、冬)都成立;而且在不同的行星(含未知行星及小行星)之間 K1 也都嚴格成立。讀者有興可自行計算驗證(Vi2·Ri),很簡單(略)!

1.1.3 研究表明,由太陽系第一天文結構常數 K1可直接推出開普勒第二及第三定律,並且包含開普勒定律;但開普勒定律並不曉得太陽系天文結構常數!因此開普勒定律只適用於單個行星自身軌道內部計算:即行星在軌道上(含橢圓軌道)單位時間內掃過面積相等,其量綱為:厘米2/秒。

1.1.4 所以,太陽系第一天文結構常數K1(厘米3/秒2)在太陽系具有普遍意義:既可用來指導、修正天文觀測;又可用來查找、發現新天體!這是開普勒定律無能為力的!也所以這叫重大發現!

1.2 太陽系第二天文結構常數K2

K2 =Mi2Vi2Ri2 / ri5
= 9.747× 1049(克2/厘米秒2)

其重要物理意義及推導請瀏覽:
http://go5.163.com/~stcq/download/01020501/01020501.doc

2. 原子結構常數 :KZ
研究表明,原子結構常數與太陽系第一天文結構常數雷同:

KZ = V2·r = Z×2.532626×108(厘米3/秒2)

式中 Z = 1,2,3…… 為原子序,V 為電子軌道速度,r 為電子軌道半徑。
研究表明,KZ 准確適用於任何元素任何原子的結構。因此,原子結構常數KZ 對研究微觀物質結構有重要意義……

Ⅶ 最新物理發現

第一則:

科學家驚人新發現:自然界存在第五種力

2016-08-18 11:11:27出處:科技日報 編輯:雪花

據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官網消息,該校理論物理學家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雜志中指出,匈牙利科學院核科學家數月前稱,可能發現了一種未知的亞原子粒子。他們對研究結果進行梳理後認為,這一亞原子粒子並非物質粒子,而有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第五種力的證據。

該研究負責人、物理和天文學教授馮孝仁(音譯)說:「數十年來,我們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又叫強相互作用力,是四種基本力中最強的)和弱核力。如果我們的結論獲得證實,那將是革命性的。第五種力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導致力和暗物質的統一。」

匈牙利科學家去年進行的實驗是為了搜尋「暗光子」,也可能意味著占宇宙總質量85%左右的看不見的暗物質,他們卻發現了反常現象:可能存在一種質量為電子30多倍的新的光粒子。馮孝仁解釋稱:「匈牙利科學家只看見了反常現象,表明可能存在一種新粒子,但他們並不清楚它是物質粒子還是攜帶力的粒子。」

隨後,UCI團隊對匈牙利科學家的數據及該領域所有其他實驗數據進行了核查,結果表明,這種粒子不是暗光子,可能是「疏質子的X玻色子」,指向第五種力。普通的電力是電子和質子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新發現的玻色子僅同電子和中子相互作用,且作用范圍十分有限。該研究聯合作者、物理和天文學教授蒂莫西·泰特說:「我們已觀察到的玻色子中都沒有這一屬性,故而也稱其為『X玻色子』。X意味著『未知』。」

馮孝仁指出,該粒子一直很難被發現,其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進一步研究至關重要。實驗室已經擁有了製造其所需要的能量,全球科學家都能對匈牙利科學家的結論進行跟蹤分析。

這一發現可能開啟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馮孝仁感興趣的一個方向是,這種潛在的第五種力可能同電磁力、強核力及弱核力結合形成「一種更大、更基本的力」。



第二則:人不會真正死去

注意! 轉載自鳳凰娛樂的^_^


美國科學家量子力學最新發現:人不會真正死去

2015年10月14日 00:32
來源:華夏經緯網

每一個宇宙擁有獨立的時空(time space),量子力學幫助我們觀察多重宇宙的存在。人類至今無法真的「看見」多重宇宙的原因,就是我們無法從這個時空跨越到另一個時空,也就是另一個地球。

超弦理論更進一步的提出物理世界的一種超時空架構,就是多維時空為了將玻色子和費米子統一,科學家預言了這種粒子,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人們很難找到這種能夠證明弦理論的粒子。

超弦理論作為最為艱深的理論之一,吸引著很多理論研究者對它進行研究,是萬有理論的候選者之一,可來解釋我們所知的一切作用力、乃至於解釋宇宙。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大學教授蘭薩(Robert Lanza)聲稱,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

蘭薩聲稱他在量子力學中找到證實「人死但未消失」的證據。

他提出生物中心論(biocentrism)支持自己的論點,指稱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

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

他說,生物中心論類似「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

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巴克斯特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儀專家。1966年他意外地通過測謊儀記錄到了植物的類似人類的高級情感活動,並隨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他的研究轟動了全世界。

1966年2月的一天,巴克斯特在給庭院的花草澆水,他一時心血來潮,把測謊儀的電極連到了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牛舌蘭的葉片上,並向它根部澆水。

他驚奇的發現:在電流計圖紙上,自動記錄筆記下一大堆鋸齒形的圖形,這種曲線圖形與人在高興時感情激動的曲線圖形很相似。

極度震驚的巴克斯特隨後改裝了一台記錄測量儀,並把它與植物相互連接起來做了各種實驗。

有一次,巴克斯特構想了對植物採取一次威脅行動用火燒植物的葉子,一瞬間在心中想像了這一燃燒的情景,圖紙上的示蹤圖瞬間就發生了變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掃描。而巴克斯特此時根本沒有任何動作。

隨後他取來了火柴,剛剛劃著的一瞬間,記錄儀上再次出現了極強烈的恐懼表現。後來他又重復多次類似的實驗。

比如,當他假裝著要燒植物的葉子時,圖紙上卻沒有這種反應。巴克斯特各種實驗表明:植物還具有辨別人真假意圖的能力和具有感知人心理活動的能力。

1973年,彼得-托姆金斯和克里斯朵夫-伯得著的《植物生命奧秘》一書出版。書中不僅重復了巴克斯特的實驗,並且進一步顯示植物還對語言、思維、祈禱有反應。

這項研究已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植物心理學。

Ⅷ 愛因斯坦之後,物理學有哪些重大發現

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史上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科學家。他的狹義相對論給人類帶來了對時間、空間等概念的全新認識;廣義相對論將引力幾何化,推動著天文學進入一個新時期。愛因斯坦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用光量子解釋了光電效應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愛因斯坦就坐穩了物理學領袖的位置,盡管在他四十多歲後就沒再做出重大科學發現。

60年代時,天文學領域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發現,類星體、脈沖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就是在這期間被發現的。這些發現為人類認識宇宙、為推動天文學、宇宙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另外,超導體的理論研究、黑洞的發現、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中微子振盪的發現、引力波的發現都是物理學史、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今天,物理學依然有很多重大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Ⅸ 世紀之交物理學在實驗上有哪些新發現

一、1895年,妙手偶得之的「X」光
1895年11月8日晚,德國的維爾芝堡大學的倫琴用黑的厚紙板把陰極射線管子包起來,意外的發現1米以外的熒光屏在閃光,而這絕不是陰極射線,因陰極射線穿不透玻璃,只能行進幾厘米遠.倫琴斷定這是一種新射線,用它拍出了一張手掌照片,一時引起轟動.由於X射線與原子中內層電子的躍遷有關,這說明了物理學還存在亟待搜索的未知領域.X射線本身在醫療、研究物質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實用價值.
二、1896年,天然放射性現象的發現
法國巴黎的貝克勒爾在一次陰雨綿綿的日子,將用黑紙包的感光底片與鈾鹽一起鎖進了抽屜,結果底片仍舊被鈾鹽感光了,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某些元素自身也具有自發輻射現象,引起了人們對原子核問題的關注.貝克勒爾因此獲1903 年諾貝爾獎.原子核物理學起源於放射性的研究,1933年中子的發現,核物理學誕生.核能的開發利用,大大促進了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發展,這其中居里夫婦功不可沒.居里夫婦進行了艱苦的提煉工作,從鈾礦渣中提煉出了釙,它比純鈾放射性強400倍!1898年7月,為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居里夫人宣布這種元素為「釙」.1898年12月,居里夫人又宣布發現了鐳.由於鐳的引人矚目的放射性,盧瑟福等科學家對鐳的放射性進行了研究.盧瑟福(1871-1937)發現了:α射線(即氦核的離子流)、β射線(即高速的負電子流)、法國人維拉德發現γ射線是一種波長極短的電磁波,比X射線的波長還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