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邯鄲學步哲學道理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邯鄲學步哲學道理

發布時間: 2021-03-30 16:07:02

1. 邯鄲學步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邯鄲學步」的道理:

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別人,不然不僅沒學到真正的本事,反而還會把自己原來的本事也弄丟了。

出處:《莊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1)邯鄲學步哲學道理擴展閱讀

出處譯文:

在戰國時期,燕國的壽陵有一位少年,他聽說趙國的邯鄲人走路的姿式與步伐很漂亮,他便來到邯鄲想學習邯鄲人走路。

可是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優美的走路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到最後只好爬著回去。李白有詩說:壽陵的少年忘記自己本來的走路步伐,這樣只會讓邯鄲人笑話。

2. 邯鄲學步體現什麼哲學原理

邯鄲學步 [ hán dān xué bù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hán dān xué bù ]
《莊子·秋水》記載,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看到那裡人走路的姿勢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學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去。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丟掉。

出 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3. 田忌賽馬,圍魏救趙,塞翁失馬,刻舟求劍,鄭人買履,邯鄲學步,拔苗助長包含哪些哲學道理

田忌賽馬
事物內部排列組合不同引起量變進而導致質變,要求我們思考和處理問題時不應該僅僅把眼光盯在人力物力絕對數量的增減上,還應該從多方面、多角度著眼,精心協調,科學使用現有人力物力,力求達到最佳效果。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發生質的變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積累,循序漸進,而且還要把握「空間結構形式」的變化,楊長避短,發揮優勢,這樣才能奪取勝利。
圍魏救趙
碰到棘手問題的時候不直接解決,而是尋求走另外一條路使問題不攻自破
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禍可以變成福,在另一個條件下,福又變成禍,說明了禍福相依的樸素的辯證觀點。同時也讓我們學習了塞翁仔細觀察事物的特點。
刻舟求劍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地點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
鄭人買履
這個故事是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的人。告訴我們:要根據事情的變化去處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規。事情變了,處理的方法也要跟這變。

邯鄲學步
如果盲目的崇拜別人,一味的模仿別人,必將進入學習的誤區,到致既學不好別人的東西,又失去了自己的立身之本的嚴重後果。

拔苗助長
必須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
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4. 用哲學原理解釋如下成語引嬰投江、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邯鄲學步、南轅北轍

1.引嬰投江的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或事物環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要隨之改變,因人而異。
三做事不能主觀臆斷。
2.刻舟求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不行的。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諷刺了片面、靜止,不知變通、墨守成規的人。

5. 邯鄲學步為什麼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觀念的體現

邯鄲學步
主人公為了學習其他人
而忘記了自己的步伐
這是具體問題沒有解決

6. 簡單地說「邯鄲學步」故事的情節、道理

情節: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成語漫畫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道理:
1、此人沒有從實際出發,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哲學道理。
2、此人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此人沒有堅持與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7. 邯鄲學步的簡要內容、哲學道理及其生活啟示是什麼

最佳答案《邯鄲學步》的哲學意義:《邯鄲學步》是一則成語故事,語出《莊子•秋水》,有曰:「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故事大意是有一個燕國人不辭辛苦來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學邯鄲人走路。可這個人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來的走路方法也給忘了,最後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國。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意指到邯鄲去學走路的步法,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類活動的基礎,但是實踐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比如,學習別人的或外國的先進經驗,既要知己知彼,又要一分為二。從我們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不能象學步邯鄲那樣,生搬硬套,亦步亦趨,人家的優點沒學到,反把自家的長處丟失了。向別人學習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從而指導自己的實踐。

8. 請用馬克思哲學來解釋邯鄲學步的哲學含義

《邯鄲學步》的哲學意義:
《邯鄲學步》是一則成語故事,語出《莊子•秋水》,有曰:「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故事大意是有一個燕國人不辭辛苦來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學邯鄲人走路。可這個人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來的走路方法也給忘了,最後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國。
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意指到邯鄲去學走路的步法,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看,包含了沒有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類活動的基礎,但是實踐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比如,學習別人的或外國的先進經驗,既要知己知彼,又要一分為二。從我們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不能象學步邯鄲那樣,生搬硬套,亦步亦趨,人家的優點沒學到,反把自家的長處丟失了。向別人學習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從而指導自己的實踐。

9. 鄭人買履和邯鄲學步各反映了什麼哲學原理

《鄭人買履》反映了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的哲學原理。

《邯鄲學步》反映了一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的哲學原理。

春秋·莊子《邯鄲學步》原文:

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戰國·韓非《鄭人買履》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9)邯鄲學步哲學道理擴展閱讀

《鄭人買履》寫作背景: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

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

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韓非出身韓國宗室,約公元前280年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新鄭。當時六國戰亂紛飛,為了躲避戰亂,韓非一家只好逃到了駐馬店的一個村落中。作為王族子弟的韓非從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業,振興家族,富強韓國,因此,小小年紀就單獨一人周遊列國,一路上努力地學習各家的思想。

韓非在國家政體方面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韓非子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韓非還繼承了荀子關於封建專制的一些思想,並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