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既然凈空大師認為佛教不是宗教,那麼他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呢
這只能算是他的心識,不過這樣認為並不足以說明他是不是有神論者。宗教、教育或哲學,都有可能是迷信的,取決於那個人自己怎樣理解佛學,不一定是迷信的,也不排除是迷信的。
是的,有神論者都是迷信,雖然他們的學識心智可能在科學哲學博士以上,但他們認為世界運動由一個或多個永在的神(非物質狀態)主宰,這是他們迷信的結果。佛的思想認為世界運動是由於事物本身與外界的交流、發生反應。可是,如果有人認為阿彌陀佛的世界是人死後去的,這也是迷信,因為精神世界只能在人生前達到。所以,迷信是一種被新世紀現代社會拋棄的、舊有的教育手段或哲學,除了宗教的形式之外的一種手段。
一個法師有沒有水平,就看他能從他的信仰里挖出多少迷信的元素,然後把它們轉化為新的形式來教育人民,比如用科學論著的形式,象《五蘊心理學》之類。
B. 海明的研究方向
《榮格分析心理學》《現代精神分析模式》
《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佛家五蘊心理學》
C. 類似佛學,道法中關於靜心,人生哲理,幫人調節心態,無欲無求的文章,誰知道
五蘊心理學——用現代科學破解佛學奧妙夕陽:宗教文化出版社出了一本《五蘊心理學》,系統和體系化的闡述了佛學心理學,完全學術化,語言用日常用語和現代心理學。對心理問題進行系統闡述直達哲學本體,心理知識與自我完善統一,與之相比,現代心理學就是那些大師都感覺很業余。我們去年討論的很多心理學問題這里都有闡述。也是有心理學背景者入佛的絕好材料。11-12《五蘊心理學》以無我為前提,可能讓你難於接受。你看看吧,感覺好再買。這本書我估計會仔細研讀,當作情理以前所學心理學的手段。11-15《五蘊心理學》是一本很好的如認識我們自己,認識人生,發現自身性格局限的書。類型學也可以從中得到深入的理解。特別是學術方面的認知和思想,有其獨特的理解,發人深省。曙光:頗有同感。這書我剛買,只是這段時間操心事多,沒有完全精心通讀。克氏書已買兩本,另一本在尋找中。其中的《謀生之道》我看了大半,總體感受是他思想和言說方式都很特別,對於如何破除科技理性宰制,實現此世安寧幸福的生活,極具啟發和指導意義。但你又很難從他的言說中獲得當下何處何從的明確指引,似乎全靠你去體悟,然後自己做出決定。在克面前,更多的是我們是否敢於放棄。這兩天把書找全了再寄給你。夕陽:克的書總是針對個體及其人生言說,他堅持人生之路必須自己決斷,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最後的心靈解脫可言。破除現代觀念的執迷,重新激發人們思考人生的基本問題,是克的宗旨。夕陽:我在看今年的研究大綱,准備年底的思想總結。關於類型學研究,你覺得存在哪些問題?從五蘊心理學,我看到了一些希望。11-25夕陽:今天在單位加班,最近又忙起來了。你最近怎樣?工作有眉目了嗎?11-26曙光:最近也挺忙:論文、課題、謀生、就業,擠到一起。好在每天都想法擠幾個小時看書思考,因此思想上也時有小收獲,但我不知道能否在春節前整理今年的思想。我目前急需月余空閑時間,然而客觀情勢似不可能。工作方面我很可能做出一個常人認為危險的選擇:自由職業者。通過給講課,寫稿,自我謀生問題應該不大。而此外的五到七個月時間都可用於自由思想。我很清楚自己不適應坐班,而你現在的處境也啟發我不要被單位所限。其實十月份有家報紙的學術版同意我做其編輯,但因仍需每天都去報社,我沒確定。關於類型學,我最近在看梁氏和蒙培元論儒學根本為一情感哲學的論述,並試圖結合五蘊心理學,將類型學融入東方智慧以完善之,根本上解決西方心理學的無根狀況,為真正建構溝通人心與文化的普適理論努力。克氏書已寄出。夕陽:自由職業人,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你是決定留在北京了?這也好,畢竟文化氛圍好,志同道合的多。五蘊心理學回答了不少心理學的難點。比如情感與思維的對立,而感覺與直覺的對立卻是似而非。直覺常常統涉情感和思維,並且有敏銳的感覺。直覺其實是行蘊和識蘊的模糊認識。用五蘊還可以解釋尼採的心理特點。思維和情感都發達,這是解脫了受蘊和想蘊而達行蘊。受想解脫的人心理洞察力非同一般,行蘊發達便會有澎湃的激情,堅定的價值和態度取向。用五蘊進行自我分析也很不錯。曙光:即為自由職業,就不存在定居何處之念。這與我目前的思想狀況緊密相關。我打算用三到五年構築自己思想的家園,然後人生的行止乃可定。目前的選擇可能是一種機遇,既醞釀思想,亦有機會去全國各地行走,觀風俗民情,最終兩相合處安定此生家園。當然,目前京城為臨時棲居地。夕陽:我最近在想,希望能到惟海名下修習心理學二三年,建立學術基礎。以心理學為背景,研究東方哲學,進行現代性批判,是我的學術情懷所在。曙光:你於人心洞察極富悟性,又具有靜默內省性情,以人之心理為契,進入東方哲學,正是現代性批判的正確途徑。我的政治哲學途徑,也需有以堅實心理洞識的東方哲學為根基,不過落實處在社群。夕陽:其實看完這本書,我就有向惟海學心理學的打算。後來便猶豫了。想想,這的確是我走進學術界,打好哲學基礎的絕好機會。惟海是個很純粹的學者,並且早年長期研究哲學,哲學功底很好,思想開闊,心理知識和洞察力也是非常了得。曙光:這本書我還沒細看,瀏覽之後的感覺,是為其對東西二學之掌握嘆服。而在西學上他正可補你之不足。你不妨將拜學於其門作為一正式規劃。夕陽:我正有這種想法。打算寒假登門求教五蘊心理學。同時整理以前的心理學研究,作為他了解我的依據。不過,感覺以前的東西拿不出手。哲學方面又擔心他反感。他把哲學當作玄學批判。曙光:比較好的辦法,也許是你精讀他的書,寫出詳細的讀書筆記,將心得、體悟和質疑與困惑,明確表達之。以他數十年修為,絕不至閉目塞聽,聞異斥責。有惑往學,求道之正途,君大可不必有此憂。盡己力,隨緣決。夕陽:五蘊心理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西方心理學和科學的學術語言言說作為學術的佛學,我感覺不足的地方是對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的批判不夠,從而很難被心理學界認可。讓心理學認可的最好方法,是從自己的體系出發,論證對方目前心理學研究的誤區。我稱為現代科學體系的心理批判。不過,五蘊心理學淺知,深悟就很難很難。該書實際上是完整的心理世界的闡述,佛學要求很高。必須修證與認知同步,才可有深入理解。這也是我要求學的根本原因所在。
D. 修行人能不能談戀愛要怎樣才能不被情所困
梁乃崇教授答:可以!我要再說明一下,「十二因緣」上面一個因緣出來的時候,下面也就整個出來了,幾乎找不到間隔。我們這樣子分析,並不是看這十二支因緣生出的快慢,而是在研究它的結構,它是一個整體的。所以你也可以把「愛」和其他部份一起壓縮成一個,當你壓縮成一個東西的時候,每一部份就都含攝了其他部份的性質。我不認為修行人就不可以談戀愛,除非想要當和尚;如果只是做居士,仍然可以談戀愛。事實上很多男女談戀愛,他們之間的愛情是可以升華的,升華上去以後會到大慈大悲,原來小我的感情會變成慈悲心。他們本來可能只是互相愛戀對方,而一旦愛心擴大以後,就會變成博愛,博到最後,一切生靈他都會愛護,那就是把「愛」化成了「慈悲心」。所以也不要以為「愛」就一定不好,一定要把它去之而後快。我們修行並不需要把它去掉,只是把它化開、升華,化到後來,就會變成慈悲心。一般人為情所困,也就是被愛情所困,依我看來,其實他並不是被愛情所困,而是被「十二因緣」中的「取」、「有」所困。因為當他一產生了「愛」,下一步就會想要去佔有對方;當佔有心一生出來,「愛」就已經沒有了。所以我不認為他是被情所困,他是被佔有所困!如果不想被困,就不要落入佔有。相關圖書推薦: 《佛教與歷史文化》 《五蘊心理學-佛家自我覺醒自我超越的學說》 《瓜豆之辨--佛教因果觀》 《心的世界--佛學.心理學.禪》 《佛學入門》 《聽南懷瑾大師講經修煉篇》
E. 請問有誰知道惟海法師的聯系方式,就是寫《五蘊心理學》的釋惟海老師,O(∩_∩)O謝謝!
13562532724
F. 關於佛教思想中的疑惑:1.既然世間一切都由緣起,那麼緣又為什麼會起是什麼力量驅動緣起2.如果無
這個你可以看「佛教導航網」的《五蘊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