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首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首提

發布時間: 2021-03-13 17:34:36

哲學三問,第一問: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即是哲學家。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Φιλοσοφία / Philosophia (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其指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這個動賓片語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即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畢達哥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② 「同一哲學」概念是怎麼被提出的

耶拿當時是德國進步思想的中心,是各大學城中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最為活躍的地版方。特別是耶拿權大學內集中了德國許多思想文化精英。謝林於1801年就任耶大教授,並首次提出「同一哲學」概念。黑格爾迫不及待地奔赴耶拿,就是希望在學術上做一番事業。

③ 首次提出「哲學是神學的嫡女」的是奧古斯丁嗎

不是
首次提出「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的是?
A. 奧古斯丁
B. 托馬斯·阿奎那
C. 安瑟爾謨
D. 羅吉爾·培根
答案:B
為什麼說哲學是神學的婢女呢?在托馬斯看來,這是因為:

第一,神學在題材上高於哲學。哲學只研究人的理性所能涉及的東西,而神學能夠研究超越理性的至高無上的存在。

第二,神學在確定性上高於哲學。哲學的確定性來源於人的理性的本性之光,難免犯各種錯誤;而神學的確定性來源於上帝的光照,是決不會犯錯誤的。

第三,神學的目的明顯高於哲學的目的。哲學的目的再高也不過是朝向國家政治;而神學的目的則是追求永恆的幸福。因此哲學以神學為最後目的。

第四,神學在地位上也高於哲學。哲學依賴於神學,以神學為最終目的;而神學卻獨立於哲學之外,直接來源於上帝的啟示。因此,神學可以憑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非要它不可,而只是借它來把自己的義理講得更清楚些。

總之,托馬斯主張,雖然哲學和神學都可以存在,理性和信仰也可以並存,但是神學是高於哲學的,哲學是神學的婢女;信仰是高於理性的,理性是信仰的補充。托馬斯說:「神學不是把其他科學作為它的上級長官而依賴,而是把它們看成它的下級和奴僕來使用,猶如主要科學使用附屬科學、政治學使用軍事學一樣。」

④ 人的本性是意志所以有理性駕馭意志,請問這是哪個哲學家首先提出來的

亞瑟·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他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系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慾望和沖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

1814年—1819年間,在理智的孤獨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學的影響,被認為是將東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發表後無人問津。叔本華這么說他的這本書:「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叔本華建議讀這本書的前提是《純粹理性批判》、《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對康德哲學的批判。更確切的說,這本書的主旨是【作為表象但最終作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將兩者並列的。所以這整部書都是為了闡述這一思想的,他從寫下這本書到去世為止堅信自己已經解決了世界之迷。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詮釋了充足理由律,解釋為什麼現象世界必須通過充足理由律來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顯現的細節,它是一種既不滿足又不停止,盲目的沖動,要求人從自身存在本質即慾望之中解放出來;第三部分試圖通過對自然和生命的審美,即藝術中獲得一種短暫的慰籍;第四部分以倫理學和禁慾主義的形式提供一種可能獲得拯救的方式。

【對於叔本華而言,世界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體是認識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認識的,是世界的支柱,我們每個個人正是這樣一個主體。而客體則是我們通過先驗的時空范疇去認識的事物,比如我們的身體。主體和客體共同構成作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華認為人們的先天認識只有時間、空間和因果律,而這些東西都只在表象間發揮作用、形成聯系,和意志本身無關。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體化。】他認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於兩種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人的一切行為是由意志活動和行為活動兩方面構成的,在叔本華看來兩者是具有同一性的。這里好像他犯了個錯誤,即我們通常認為想做某件事和去做某件事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這是曲解了叔本華關於意志的定義。【在叔本華看來,意志活動不是感性和知性,即思考過程的那種活動,因為這種活動屬於表象,和物自體即意志無關。意志只在行為活動中使自己現身,事實上它應該被理解為某種無法抑制的沖動,確切的說是盲目的沖動,某種非理性的欲求。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這種盲目的沖動,一切表象中的活動只是使我們感覺自由的假象。意志是一種不能被克服的東西,我們每一行為都是意志的現身。】

叔本華哲學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義:意志是世界的本質 (1)人的軀體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現。(2)動物的各種活動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植物的活動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4)整個大自然以及無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現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慾望的表現(6)知識也是意志的工具。

對於那些非生命體,純粹物理的對象,意志似乎並不存在,但叔本華駁斥了這種觀點。他認為在無機的自然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獲得客體化。就象人類行為一樣,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頭中使自己現身。這樣,作為意志最終呈現的問題被解決了,這一形而上學的概念就在無處不在又漫無目的永不滿足的力中使得自己現身。意志實質上在叔本華那裡就是控制我們所處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
嘻嘻,重要的地方都在括弧里,夠詳細了吧~

⑤ 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由誰首先提出了的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發展的著作中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⑥ 哲學起源是什麼

哲學的起源

哲學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哲學家應當是把水當作萬物起源的泰勒斯。在古希臘一直有一種科學思維的存在。為萬物尋找本源。希臘人認為,世上的萬世萬物看起來都是變化的,其實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那就是一定有一種存在,他是萬事萬物的本源,萬物皆來源於他,最後萬物也皆回歸於他。他是一切存在物得以存在的依據。對存在的追求與探索是哲學誕生的起源之一。
我們知道古希臘的全部文明可以用兩個字來代替,那就是:命運。對人類命運無常的感慨與猜測,對人類命運悲劇性的反思與探索,導致了哲學誕生的起源之一.我一直不明白,當時古希臘人正處於人類童年的發展的黃金時期,創造了最偉大的文明成果,當世界其他民族還在為節衣縮食而忙碌的時候,尼羅河水帶給了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導致了他們精神上的閑暇。因此智者學派才可能傳授辯論術與講演法,因此蘇格拉底才可能在廣場上抓住別人問問題,因此柏拉圖才可能開設哲學花園,因此才亞里士多德才可能創立他的逍遙學派。
然而正是希臘人,這個最優秀的民族,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民族卻選擇了悲劇文明的研究方式。尼采認為古希臘哲學誕生於日神和酒神兩種精神的沖突。代表和諧,光明,理性的日神和代表放縱,恣肆,狂歡的酒神,兩種精神沖突則導致了哲學的誕生。
哲學還起源於真人的出現。我一向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可以從事哲學思考,而動物不可以。在哲學思考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追問存在,超越自我,反思批判精神都是人類所特有的。上帝給了我們有限的能力和無限的慾望,因此使追問得以實現。人類對有限與無限的思考,對此岸與彼岸的追求,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反映到文明上則是哲學的誕生。人類總有一種超越現實的行而上學沖動,有一種宗教皈依感,這也導致了哲學的出現。
如果說勞動將人類與動物從生理上分離,那悲劇精神和超越精神則將人與非人在精神上分離。因此尼采超人的出現是哲學史上的里程碑,他將人與非人分離,把生命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把活著的和醒著的人分類,無疑是促進了人類的精神狀態的提高。
最後我認為,哲學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對死亡的行而上學的思考。
人類自懂事以來就意識到自己終將死去,這種理性的遠視性如果不以感性的近視來調節就很容易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潭之中,要麼悲觀厭世,無所作為。要麼聲色犬馬,浪費生命。思考死亡是一種有意義的徒勞,不思考則活的輕浮沒有沉重感。而思考死亡則活得沉重而抑鬱。如果人對死亡問題足夠認真,他便活不下去,如果他對自己的死亡都不認真,那他又活得毫無意義。而哲學為他們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
如果人必須死亡那活著的意義何在?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終點,那過程的意義還重要麼?重視過程只是人類無可耐何的自遣罷了。而且不單是個體的死亡,將來整個種族的滅亡也是可能的 ,那人類的一切努力將變成毫無意義的徒勞。對死亡一生不變的思考與追問,對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一生的探索與追求也導致了哲學思維的出現。

⑦ 歷史上由哲學家康德最先提出的是什麼假說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首先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他認為,太陽系是由原始星雲按照萬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成.在這個原始星雲中,大小不等的固體微粒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較大的團塊,團塊又陸續把周圍的微粒吸引過來,這樣,團塊越來越大,而「天體在吸引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物質最多,先形成太陽.外面的微粒在太陽吸引下向其下落時,與其它微粒碰撞而改變方向,形成了其他星際物質~

⑧ 、「哲學就是哲學史」是誰提出的

【摘要】黑格爾的著名命題「哲學史是哲學」引發了對哲學與哲學史關系的重新思考。黑格爾對這個命題及其逆命題的論述,都存在著明顯的思想前提。但無論從邏輯上分析還是從歷史上考察,「哲學就是哲學史」這個命題都是不成立的。通過對哲學與哲學史之間的思想關系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哲學的性質給出否定性的定義,即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宗教,也不是思想史,因為哲學是沒有對象的,是不需要權威的,也是自由的。

【關鍵詞】哲學的性質哲學史研究黑格爾哲學哲學與哲學史的關系

在《哲學史講演錄》的導言中,黑格爾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的」。從此以後,「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被廣為傳誦,甚至被視為哲學史研究的圭臬。雖然後來也有不少哲學家指出,黑格爾的這個命題完全是出自他的哲學體系的需要,但從理解哲學的角度去把握哲學史,這仍然成為我們研究哲學史的重要指導原則。由於這個命題得到了黑格爾的詳細論述,因此,這個命題的逆命題也得到了許多哲學家的追捧,一時間,「哲學就是哲學史」的說法被看作是不可否認的金科玉律,甚至有的學者把這個說法視為哲學研究的唯一道路。其實,無論黑格爾如何論述「哲學史就是哲學」及其逆命題,我們都可以明顯地看出,黑格爾的這些說法都存在著明確的思想前提。如果完全不提這些思想前提而把這些說法看作是對哲學與哲學史關系的一般性理解,那就完全誤解了黑格爾的思想本身,也會直接導致我們對哲學與哲學史關系的錯誤解釋。在這里,我試圖首先通過揭示黑格爾論述的思想前提,說明黑格爾這個命題的真實含義;然後,我將從邏輯和歷史兩個方面闡明哲學與哲學史的思想關系,並在最後提出我對哲學概念的一般理解。

一黑格爾論述的思想前提

在《哲學史講演錄》的開講辭中,黑格爾清楚地考察了哲學史的性質,嚴格地規定了哲學的概念,由此闡明了他對哲學歷史發展過程的理解。從他的詳細論述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黑格爾對哲學史性質的理解完全出自他對哲學的獨特解釋,也就是把哲學解釋為認識唯一真理的理性活動。正是圍繞著這個唯一的真理,黑格爾就把哲學史上一切外在的偶然發生的歷史事實,都解釋成為了昭示這個真理的必然過程。這就表明,哲學史自然就不可能是偶然事實堆砌的歷史,而是那個唯一真理藉助這些事實不斷自我顯現的歷史,也是哲學自我發展的歷史。這樣,哲學史自身就只能是哲學的了。

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黑格爾對「哲學史就是哲學」的命題給出了三個論證。

第一個論證:

大前提:哲學是科學的,或者說,哲學就是科學;

小前提:哲學史本身就是科學的,因為揭示哲學史的內容就屬於科學的范疇;

結論:哲學史本質上就是哲學。

這個論證表明了哲學與科學的密切關系,對科學性質的理解構成了這個論證的基本前提。在這里,我們不去深入討論什麼是科學,只需要了解黑格爾對哲學就是科學這個命題的解釋。根據他的解釋,科學就是對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而哲學則是以最為抽象的概念反映著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所以,哲學就一定屬於科學。我們先不管黑格爾對科學的這種解釋是否成立,從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的是,他對哲學和科學性質的理解是從目的和功能出發的,就是說,他是用哲學和科學所要完成的工作規定哲學和科學的性質。且不說這樣的規定是否符合我們對定義的一般要求,就從哲學和科學的關繫上看,這實際上已經把兩者完全等同起來了:根據這種解釋,哲學和科學完成著相同的工作,所不同的只是表達真理的方式,所以,哲學就是科學。正是基於這個思想前提,把哲學史理解為科學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哲學史就是揭示真理的過程。由此,哲學史也就屬於哲學這門科學。

第二個論證:

大前提:哲學史的起始點就是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

小前提: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當然屬於哲學自身;

結論:哲學史當然就屬於哲學。

這個論證看上去很是合理,但其中包含的問題卻也非常明顯。首先就是它的大前提的預設:哲學史的起始點就是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這個預設顯然不同於我們對哲學史概念的一般理解。即使我們可以把哲學史上的某個哲學家的思想解釋為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我們也不能由此推出,哲學史的工作就是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因為哲學史研究,如果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研究的話,顯然是要揭示歷史上出現的哲學家提出的各種哲學理論和思想,從後人的眼光分析和判斷這些理論和思想的內在價值和普遍意義。這既是一種歷史考察的視角,也是一種當代人的選擇,所以,歷史才會不斷地被後人重寫。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敘述歷史,我們都非常清楚,這種敘述本身的對象是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提出的各種哲學理論和思想,而不是哲學本身。所謂的「哲學本身」,在這里是指哲學家們所談論的那個對象,而不是哲學家們對那個對象的談論。在這個意義上,歷史上出現的各種哲學理論和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對「哲學本身」這個對象的談論。只有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能有哲學史研究這門學科。所以,哲學史的起始點並不是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而是對哲學家們關於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的敘述;這是一種時間上的歷史敘述,而不是邏輯上的思想論述。其次,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的確屬於哲學自身,但由於不同的哲學家對它們的規定各不相同,所以,我們無法把歷史上出現的各種規定都歸屬於哲學自身,否則就違反了黑格爾對哲學的一般理解,即哲學只有一個,因為真理只有一個。如果我們把歷史上出現的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都看作是屬於哲學自身,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得到黑格爾所期望的哲學遠景,也無法得到對哲學本身的真正理解。

第三個論證:

大前提:哲學是理性的知識;

小前提:它的發展史本身應當是合理的;

結論: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的。

這個論證涉及到了如何理解「理性的」與「合理的」之間的關系。按照黑格爾本人的解釋,「理性的」東西當然是「合理的」,但「合理的」東西卻未必是「理性的」。這就是說,任何被看作是合理的東西,並非因為它們是「理性的」,而是因為我們可以對它們給出某種合理的解釋。比如,當我們說哲學的發展史是合理的,這並非是說哲學本身的發展是按照某種事先安排好的程序進行的,而是說我們可以按照某種原則或原理去解釋哲學的發展歷史,把這個歷史看作是符合了某種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而這正是黑格爾試圖表達的觀點。但如此看來,黑格爾就是混淆了哲學史的自身發展與我們對哲學史的解釋性重構,或者說,他正是想用後者替代前者,由此說明他的哲學是人類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根據這樣的解釋,黑格爾這里的第三個論證的合理性就大打折扣了:首先,他用「合理的」取代「理性的」,這違反了基本的邏輯原則即「偷換概念」;其次,他用合理性解釋取代理性活動本身,這又是一種依據預期理由的虛假論證。由此得出,「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的」這個結論不成立。

當然,黑格爾提出這個命題是為了說明,全部哲學史是一個有著必然性和邏輯次序的歷史進程,這種進程本身的合理性在於它是由理念規定的,因此,任何偶然性在進入哲學領域之時就被清除掉了;而具有必然性的概念發展,保證了所有各派的哲學作為全體的諸環節都肯定地保存在了哲學之中,這樣,每一個哲學都是必然的,沒有任何哲學曾被消滅過。由此,黑格爾對哲學史就會得到這樣的見解:雖然它是歷史,但它所研究的東西卻並不是過去的東西,因為哲學史的內容是理性的科學成果,而科學的成果是不能消滅的東西;在哲學領域內勞作所得的成就就是真理,而真理則是永恆的。這樣,斷定哲學史就是哲學也就完全可以接受的了。

同樣,根據相同的解釋,黑格爾也可以說「哲學就是哲學史」。因為一切哲學都是作為解釋絕對精神發展必然性的歷史過程,雖然每一種哲學自身都包含了各種特殊原則,但這些原則本身卻由於自身的局限性而要求更高的原則使其成為理念自身發展的必要環節;而在黑格爾看來,正是這些不同哲學對最高原則的不斷追問,構成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哲學思想。所以,哲學本身就是不同時代的哲學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對絕對精神的不斷顯示的歷史過程,而這正是哲學史所能夠向我們昭示的真理。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說「哲學史應當是哲學的」還是認為「哲學就是哲學史」,黑格爾的論述都有明確的思想前提,這就是,把哲學史理解為絕對理念發展的歷史,而哲學本身正是對這個歷史的必然說明。所以,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我們完全能夠理解他所說的這些命題的真實含義。然而,如果我們離開了黑格爾的哲學,從更為一般的意義上談論哲學史與哲學的關系,特別是試圖強調只有從哲學史的意義上理解哲學本身,那麼,我們就必須澄清我們對「哲學史」和「哲學」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

二哲學史與哲學的思想關系

如果我們暫且接受黑格爾的哲學史即哲學的這個命題,那麼,這個命題的逆命題是否成立呢?從邏輯上看,同意「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並不蘊涵著它的逆命題「哲學就是哲學史」的成立,因為這兩個命題涉及到的兩個概念在命題中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中,「哲學史」是被定義概念,而「哲學」這個概念則應當高於或寬於「哲學史」概念,屬於上位概念。根據種加屬差的定義原則,「哲學史」概念應當屬於「哲學」概念。而根據相同的定義原則,「哲學就是哲學史」這個命題則恰好與前一個命題相反,「哲學」概念成了被定義概念,而「哲學史」概念則是上位概念。如果這兩個命題都成立,那麼結果就只能是「A等於A」了。顯然,這並不是我們希望從這兩個命題中得到的結果。無論我們贊同哪一個命題,這個命題都一定是被看作為我們提供了比「A等於A」更多的東西。可見,我們要麼同意「哲學史就是哲學」,要麼同意「哲學就是哲學史」,但我們不能認同這兩個命題同時為真。從概念關繫上看,我們知道,哲學史應當是哲學自身的發展歷史,因此,「哲學」概念在外延上應當大於「哲學史」。在這種意義上,說「哲學史是哲學」要比說「哲學是哲學史」在邏輯上更能成立。

進一步地說,「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說明了哲學史的性質,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哲學史。從黑格爾的哲學出發,這個命題更好地解釋了他的哲學史觀。但「哲學就是哲學史」這個命題則對我們理解哲學史毫無益處,也無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哲學,因為根據這個命題,我們要理解哲學就只能而且必須通過理解哲學史:當我們對哲學史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我們就可以說掌握了哲學。但這個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首先,了解哲學史是我們學習哲學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作為充分條件的假言推理只有兩個正確形式,一個是肯定式,也就是說,在前提中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肯定它的後件。這就意味著,如果要了解哲學,那麼就必須學習哲學史,而了解了哲學,所以也就掌握了哲學史。這個推理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它恰好是與其作為前提的命題相反的。還有一個形式是否定式,也就是說,在前提中否定假言判斷的後件,結論否定它的前件。這就意味著,如果要了解哲學,那麼就必須學習哲學史,而不學習哲學史,也就無法了解哲學。這個推理也不成立,因為它是以前提中的命題為預設的。所以,了解哲學史並不是我們學習哲學的充分條件。第二,哲學史是哲學自身的發展史,了解哲學史必然有助於我們了解哲學自身的發展規律。但正如黑格爾所說,哲學史不是一些哲學家思想理論的簡單堆砌,也不是一些偶然事件的時間上的連續發生,而應當是具有基本精神的哲學理念在時間中不斷展現的過程,也就是說,哲學史應當具有自身內在的規律,這些規律正是哲學理念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發揮作用的具體體現。即使我們不採用黑格爾的這種思辨方式,我們也應當承認,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們對相同哲學問題的討論構成了哲學史的重要篇章,而正是這些哲學問題也構成了我們所理解的哲學的主要內容。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對哲學的理解一定超出了對哲學史的理解,或者說,每個時代的哲學必定具有不同於以往時代哲學的更新內容。所以,對哲學史的了解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了解了哲學,相反,在某些哲學家那裡(比如在維特根斯坦那裡),了解哲學史反而成為他提出自己新的哲學的障礙。在哲學史上的確存在這樣的「前無古人」的哲學家,而且,正因如此,這樣的哲學家才會被後人不斷地研究和超越。

⑨ 請問是哪位哲學家或神學家或宗教學家首先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投射理論

這個理論本身就是錯誤啊,你還找他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