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我與心理學的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我與心理學的

發布時間: 2021-01-24 04:43:08

❶ 我想自學心理學與讀心術,有什麼好書呢

向初學者推薦學心理學的書籍:
1、如果要想系統的學習心理學(教材):普通心理學(最基礎的,也是心理學入門書籍)、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咨詢與輔導、個性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實驗心理學額、心理統計學、心理測量學等。
2、只是想了解心理學有關知識推薦:人際關繫心理學(人民教育 鄭全全等著)、心理衛生(廣西教育 李丹著)、社會心理學(北京大學 侯玉波著)、個性心理學(北師大 高玉祥著)、認知心理學(遼寧大學 高玉祥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北京大學 錢銘怡著)
3、想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教材,更多是感興趣可以選擇:身體語言密碼(亞倫皮斯)、道德告誡(薩德)、圖騰與禁忌(弗洛伊德)、解開你人格的秘密(張同延、張涵詩)《一個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 比爾斯)靈魂的黑夜(托馬斯 摩爾)、《心理學與生活》。

❷ 我想了解心理學 與人溝通方面的

入門書抄籍:
彭聃齡
的,普通心理襲學。這就是最基本的了,但是如果你沒有老師指導建議你不要自己瀏覽這類專業比較強的書籍
,因為有很多東西你會想偏,對你反而不好。
如果你想做好與人溝通的能力的話,那麼我建議你看《做人做事厚黑學》,這是一本很好的教為人處世的書籍,希望能幫到你!

❸ 我的心理學是跟身體有關嗎

心理學與生理是息息相關的,就像癌症病人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世,情緒便會消極,但當他知專道自己手術成功屬,雖然身體很弱,但是他還是堅強的活下去,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會死,所以很高興,所以他積極生活,就這樣活了下來.
好的心情會使病情好轉,好的心情會使看待不幸的事的觀點不同.這就是心理學的妙處.
你的心理活動關系著你的生理,所以樓主要積極樂觀的看待人生的每一件事情哦!!

❹ 心理學中的「自我與同一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學一個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通過對自我同一性概念內涵不一得歸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應關注的幾個范疇,進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個與自我、人格的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心理學概念。本質上,它是指人格發展的連續性、成熟性和統合感,它包含三個層面的內涵:(1) 最基本的層面,即ego -identity ; (2) 個人同一性;(3) 社會同一性。

關鍵詞: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

中國分類號:B84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 -5184(2004)02 -0007 -05

同一性(identity) 幾乎是當代社會科學無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政治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歷史學[1] 。埃里克森( Erik H Erikson)1946 年將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學,1963 年首創自我同一性概念並被廣泛地應用於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Kovel 認為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20 世紀系統描述人類發展的最有影響的概念之一[2] 。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這種狀況影響了自我同一性這一重要概念潛在的解釋力量,從而制約了自我同一性理論和應用研究的發展。

1 自我同一性概念內涵不一的歸因分析

1. 1 Erikson 自我同一性概念邊界不清Erikson 被稱為自我同一性之父,其自我同一性概念起源於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論,並在臨床實踐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Erikson 在《同一性: 青少年與危機》中,將他20 年來所寫的有關同一性的文章進行匯編,認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在不同的層面上來使用以強調不同的問題: (1) 從主觀的方面以同一感來界定同一性為「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生活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的認可的內在內信」。強調同一感的三個重要的組成要素: 連續性(continuity) 、一貫性(consistency) 和一致性(sameness) [3] 。這就是說,其一,人必須體驗到內部一致性,才能保證行動和決定不是任意的,獲得確定一致的價值觀、原則和社會期望,進而指導和規范著一個人的行為;其二,內部一致感是跨時間連續的, 即過去的行動和對將來的希望被體驗為與現在的自我相關。(2) 以結構的術語,從發生學的視角來界定自我同一性,Erikson 把心力內投(projection) 、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 和同一性形成看成是自我成長的步驟,認為同一性產生於對兒童期各種自居作用的有選擇的拋棄和相互同化,並將其吸收為一個新的結構中[4] 。(3) 從功能的層面界定自我同一性概念,指出自我同一感是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個方面,是同一性危機解決的精神和諧狀態。即如果軀體、自我和社會都運行良好,個體將有一種心理的幸福感(well -being) ,並伴隨有一種內在的把握感、一種何去何從的方向感和確定的預期感以及自我的整體一致和連續之感[5] 。(4) 從社會、文化、歷史的環境的角度考察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把自我同一性擴展為一個心理社會現象,認為同一性植根於個體和其共有的文化之內,注意到同一性的性質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即生物學狀態、個體的經驗組織和社會、文化背影都共同給予一個人獨特的意義、形式和持續性的存在,提出了同一性的世代的問題並將群體中組織經驗的基本方式稱之為集體同一性的東西[6] 。

(5) 從意識和潛意識層面來理解自我同一性概念,他在藉助「..感」這個詞界定自我同一性時,認為它滲透於表層和深層,包括了我們體驗到的意識內容或潛意識。

由上可見,Erikson 賦予自我同一性概念多方面的含義。它有時指過程,有時指功能;有時指個體獨特的意識感,有時指經驗連續性的潛意識追求;一個時期指個體自身的獨特性,用以表示比較的差異性, 另一個時期指集體理想的一致,用以表明所屬的群體—民族、種族、宗教、性別、職業、階級、政治和國家的同一性。加之他是以印象派的風格、藝術家的氣質運用富有哲理而頗具文學性筆調呈現了一個不固定的概念,沒有把概念邊界表達清楚,造成了許多理解上的困難,致使後來的研究者可以抽取片斷的自我同一性定義來支持和論證自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為自我同一性研究發展的一個障礙。

1. 2 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定義標准不一

瑪西亞(James Marcia) 克服了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困難,超越內在心理或現象學的描述,將自我同一性作為可以被觀察的事情來研究,被稱為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Marcia 根據個體應對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務所採用的策略(各種可能性的探索) 和結果(承諾的類型) 來給出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義。探索是指在達到個人同一性的不同方面(如職業選擇,宗教信仰、性別角色等) 的過程中努力奮斗、主動探詢的過程;承諾是指在上述領域中所形成的堅定和牢固的決定以及對實踐活動的投入。因此,Marcia 是以自我同一性形成過程中探索和承諾的行為特徵為變數或定義標准提出對自我同一性的定義。從而改變了Erikson 彌散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也使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理論過渡到明確可驗證的理論,為自我同一性的實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Marcia 的操作定義受到了一些新埃里克森定向(Neo -Eriksonian) 的自我同一性研究者的批評。認為Marcia 的操作定義沒有全面地包含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將自我同一性等同於選擇和做決定。Waterman 認為Marcia 定義只關注同一性過程而忽視了對各領域同一性的理解,從而提出了「個體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表現出同樣的同一性狀態嗎?」的挑戰,Waterman 將表現感(expressiveness) 作為自我同一性操作定義的第三個變數;Archer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定義標準的排他性和主觀性問題;Josselson 從性別同一性的視角對Marcia 的操作定義提出挑戰,主張應將聯系(connectedness) 作為第三個變數引入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義。

1. 3 自我同一性研究者理論框架的不同

一方面,從20 世紀80 年代末期出現了從內在心理結構或現象學方面把握同一性的努力[7] 。如Blasi 作為主體自我(self -as -subject)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McAdams 強調敘事取向(narrative approaches)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Kroger 強調自我與客體平衡的自我同一性概念,Grotevant 、Bosma 、Berzonsky 強調自我建構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及Darid Moshman 的綜合。從研究立場上看,現象學取向企圖超越自我同一性的實證研究,認為Marcia 建立的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義以簡單化的策略對青少年在具體的意識形態和人際關系領域的態度和選擇進行描述,將自我同一性作為片斷的、分離的而不是整體的心理現象來描述,歪曲了Erikson 自我同一性觀點,把自我同一性簡化為問題的解決行為和生活中重要選擇的決定,沒有把握自我同一性的全部本質。另一方面則在於後來的同一性研究者,沿不同的理論傳統,抽取Erikson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一部分或不同層面的內涵來作為自己的理論假設。例如Waterman 以幸福論哲學強調本質先於存在的觀點,提出一個人對自我同一性的尋求是一種確認那些與「真我」(true self) 一致的潛能的努力,同一性形成的隱喻是發現的而不是創造的。而Theodore Sarbin 懷疑發現「真我」的可能,認為自我同一性是創造的而不是發現的。激進的建構主義否認任何種類「真我」存在的可能性,並因此視同一性為創造的——沒有限制的自由意志的行動。

1. 4 自我同一性與相關概念的交叉

自我同一性概念自提出後就面臨著與相關概念的邊界劃分問題。Erikson 指出「同一性最為含混的意義被不同的人們在不同的形式中暗示為自我(self) ,如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自我系統( self system) ,或如希爾德和費登所描述的動搖不定的自我經驗(self -experience) 等等」,Erikson 進一步指出「如果讓人格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經常等同於同一性或同一性混亂的某些名詞(前者如自我概念、自我意象或自尊,後者如角色模糊性、角色沖突或角色喪失) 把有待研究的領域接了過去, ..那也是明顯的錯誤。」[8 ] Erikson 認為只有精神分析和社會科學站在一起才能最終地描繪出個人生活在變化多端的社會中的進程。但Erikson 沒有說明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邊界,後來的研究者也很少注意到二者的區別,有時交互作用。

2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最近, 很多同一性研究者( 如Grotevant 、John Heaa 、Darid Moshman 、Kroger 、Sech Schwartz 等) 已經意識到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的重要意義並做了一些嘗試。Schwartz 提出將各種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和理論組織為一個更綜合的框架是可能的,指出了整合的兩種努力方向:一是按結構,二是按過程來比較多種自我同一性理論模型的關系,進而使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研究能夠溝通,形成一個總的自我同一性觀點, 加強當代自我同一性理論與研究的效度[9] 。本文認為對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需關注幾個范疇。

2. 1 自我同一性自身多維度的整合

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具有多維度的性質, 他將自我同一性視為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個人同一性和社會同一性三個層面,強調自我與環境、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但他持有個人—社會兩因次發展平行論的觀點,將個人成長和社會的進化視為兩個獨立而平行的系統[9] 。因缺乏對

心理社會同一性中社會方面的研究而停留在自我—個人同一性的描述。後來的研究者(到20 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多以主觀的傾向忽視Erikson 的理論或選擇其中的某些成分作為基礎或作為理解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框架,依然停留在自我(go) —個人同一性層面, 僅是對Marcia 同一性狀態理論的延伸[10] 。例如Grotevant 對探索過程做了深入的考察, Berzonsky 基於人們問題解決和決策的特徵創建了同一性的個體差異的觀點,Waterman 給自我同一性增加了自我發現的成分。到20 世紀90 年代後期,則出現了關注個人同一性和社會同一性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進一步發展,真正地研究同一性發展的社會、文化的作用。例如,Adams 強調個人同一性與社會同一性的相互作用,Cété詳述了指導同一性發展的社會、文化過程。Kurtines 集中在社會、文化中個人同一性的研究[11] 。另外,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對同一性的研究中,也可以發現很少與Erikson 定向的自我同一性研究搭界,主要集中於角色同一性和社會同一性的研究。

因此,本文認為要建立明確一致、整合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就必須整合Erikson 建立的三個層面(維度) 的同一性,整合各種研究傳統的研究成果。要忠實於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含義,以發展—社會的取向整合自我同一性的內在和無意識方面(即ego -i2 dentity) 、目標、信仰和價值觀(個人同一性) 與社會、文化環境的嵌入(社會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實際上是包含了實際從未整合的個人與群體,內部與外部、個體與社會關系的人類古老的命題,它是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的難點,也是前提性的條件。

2. 2 自我同一性的結構、內容、過程和功能的整合

Erikson 分別從過程(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內容(自我同一性領域) 、功能(同一感) 、結構(整合投射和自居作用為新的完形) 來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概念。Marcia 認為可以從結構、現象和行為的方面來理解自我同一性,以可觀察、描述的成分對自我同一性進行操作定義,後來Marcia 也以結構的術語定義自我同一性:

「願提出另一種解釋同一性的方式,同一性是作為內在的動機、能力、信息和經驗的自我組織結構。」Waterman 特別關注內容變數和過程變數的自我同一性,並強調自我同一性的功能,對Marcia 的操作定義提出質疑。Josselson 的操作定義引入了內在心理領域和人際關系領域的對峙。強調自我與客體平衡與自我建構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企圖以內化、同化與順應的視角解釋自我同一性的過程和功能。敘事取向的自我同一性關注結構、內容、功能卻忽略過程。由此可見,自我同一性概念沒有整合的一個重要原因則在於僅僅關注過程、內容、功能、結構的一個或幾個方面。Grotetvant 用音樂的隱喻意在關聯自我同一性過程、內容、功能和結構,尋求自我同一性整合的本質[12] 。

本文認為,整合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必須首先關注自我同一性結構。因為結構的整體性特徵並不排斥元素,這為實現自我同一性跨領域的整合提供了可能;而結構的轉換性就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標志。正如建構主義的觀點:同一性是個體與世界互動的結構或框架,這一同一性結構在遇到新的經歷和信息時不斷地進行同化和順應的辯證交替,自我同一性才能得以發展。另外,結構為轉換關系的整體,其有序的轉換規則,是保證結構發揮功能的前提。對於同一性而言,正是這一結構最終提供了自我的一致感和連續感,如果沒有形成跨時間存在的自我結構,個體則產生無目標感和無意義感,甚至出現障礙性的行為症狀,這也證明了自我同一性結構的實體性存在。因此,只有從結構的方面去關聯自我同一性的過程、內容、功能,才能理解自我同一性,進而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本質。

2. 3 自我發現的同一性與自我創造的同一性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著賦予的同一性與建構的同一性,或稱為指定的同一性和選擇的同一性,或稱為發現的同一性與創造的同一性之爭。這一爭論實際上是遺傳論與環境論、先天論與經驗論之爭的延續。Waterman 以幸福論哲學強調本質先於存在的觀點,提出一個人對自我同一性的尋求是一種確認那些與「真我」(true self) 一致的潛能的努力,同一性形成的隱喻是發現的而不是創造的,認為每個人都有潛在的、未被認知的自我同一性,需要變成明顯並起作用的同一性,而實現這一過程是不容易的,這可由與同一性危機相聯系的壓力證明[13] 。

同樣Blasi & Glodis 提出同一性形成必然地是由發現的組成。而Theodore Sarbin 懷疑發現「真我」的可能,認為自我同一性是創造的而不是發現的。激進的建構主義否認任何種類「真我」存在的可能性,並因此視同一性為創造的——沒有限制的自由意志的行動。Marcia 和Grotevant 認為自我同一性既包括發現的成分,也包括創造的成分,只不過同一性研究的主流更關注創造、建構的同一性。

當代的同一性理論者認為這些爭論是不合適的,至少自我同一性是從復雜的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出現。Kit Welchman 認為同一性既有穩定的成分,是由出生的環境和生物遺傳固定的;又具有可塑的成分, 是由個體在生活中建構和創造的[14] 。因此,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也應關注這一爭論,實際上,自我同一性包含相互作用的兩種成分:多為創造的,也有發現的成分。

3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

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社會現象,也是一個與自我、人格的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心理學概念。本質上,它是指人格發展的連續性、成熟性和統合感,它包含三個層面的內涵: (1) 最基本的層面,即ego -identity。此層面的自我同一性為自我綜合和個人性格的連續性,指兒童期自居作用的私下或無意識的綜合的基本信念; (2) 個人同一性,即自我(self) 與環境相互作用下,個體表現出的一套目標、價值觀和信念。個人同一性包括職業目標、交往偏好、詞語選擇等確定個體的獨特性並與人區分的自我的其它方面的事實; (3) 作為環境定向層面的社會同一性,即與團體理想一致的內在保持感和團體的歸屬感。因此,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 包括Erikson 最初意義上的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2 ty) 以及個人同一性和社會同一性,三者的不同在於賦於自我(self) 的水平不同。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一步理解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1) 自我同一性是對「我是誰」內隱和外顯的回答,它兼具意識的一面和無意識的一面,它包含著「我已經是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我應該成、和為什麼」,同時也包含我不是什麼」「我不想成為什「、么」和「我不應該成為什麼」。(2) 自我同一性是人畢生追求的核心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是通過自我的綜合作用,形成的關於一個人自己的個性、信念、目標、價值觀的內在、主觀、統一、連續、成熟的自我概念,並成為自我發展的標志和動力。(3) 自我同一性是內在自我及其與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與自我發展相聯系,是一個人的真實自我(個體本質存在的內在狀態) 、現實自我(個體存在的外在狀態) 和理想自我(個體存在的理想狀態) 一致性關系的建立,是自我內在張力的適度;另一方面又是自我與社會文化環境相互作用的適應性反應,產生經驗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使個體生活在過去、現在、將來的自己無論在哪一個時間和空間都能在意識和行為的主體方面實現自我的統一。在主觀上則表現為互為關聯的存在感(明確我是誰和我的位置) 、一致感和連續感(人格跨時空的一致性) 、心理的成熟感、生活的意義感和方向感(自我導向的目標意識);客觀上保證人與社會的有效整合。(4) 自我同一性作為結構是核心的自我調節系統。它是個體描述、關聯和解釋相關特徵、經驗和選擇合適的行為的理論或原則。它不是機體自然的成熟,而是一個主動尋求的過程。在遇到新的經歷和信息時不斷地同化和順應構成了個體生活的參照框架和關於自己的理論的發展,使個體在矛盾的現實中保持人格的統一,標志著自我的發展和人格的成熟。

❺ 心理學與我的大學生活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律可以應用於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於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於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於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以後,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後,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它的研究課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響到其他國家。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斯密斯等人對1979年美國主要社會心理學刊物發表的文章作過一項調查。這項調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歸因及態度和態度改變,論文達50篇以上;其次是社會和人格發展以及認知過程,達40篇以上。
隨著社會心理學的日益發展,研究課題也日益豐富和擴大。從早期的社會促進研究發展到社會惰化的研究從順從的研究發展到反順從和獨立性的研究,從侵犯的研究發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從吸引的研究發展到愛情的研究,從人際知覺的研究發展到歸因的研究,等等。顯示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野正日益廣闊和深入。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有所改變。主要表現在:認識到實驗方法的局限性,重視現場研究,重視應用研究,重視以現場應用研究去檢驗實驗室研究所得的理論,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今天的社會心理學家強調,從現場研究到實驗室研究,或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研究,往復循環、相互論證。同時,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也為處理從現場獲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進步。

❻ 作文:心理學與我專業的聯系

大家好,我叫抄程佳襲諾。我的個子不高,但是,我可是一個機靈鬼呢!不信?就讓我給你們講一講吧!
記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小夥伴「貓和老鼠」的游戲。我正不注意,我的小夥伴「啪」的一聲,捉住我了。我變成了貓,開始捉老鼠。因為是閉著眼,我看不見東西,我只能亂跑亂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忽然,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站在原地不動,等他們過來的時候,速戰速決,快點把他們抓祝這一招還真管用,一下就抓到了兩只老鼠,我沾沾自喜,露出了燦爛的微笑。
我雖然很調皮,但有時候我很專心。
有一次,爸爸說星期天帶我去書店,我高興的跳了起來。終於等到了星期天,我和爸爸來到了書店。我連忙在書架里找了一本自己喜歡看的書,津津有味的讀起來。轉眼間,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爸爸說我們要走了,我賴在書架上怎麼也不肯走,爸爸經不住我的軟磨硬泡,只好給我買了一本書,我才戀戀不舍的離開。

❼ 以《心理學與我》為題,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文章

我成功了在我的五年的成長體驗中,經歷過無數的成功和失敗,可是,那一次學游泳讓我嘗到了成功的滋味!那是我5歲那一年的暑假的一天,我正在房間里寫作業,爸爸悄悄地走進來,用商量地口吻說道:「皓皓啊(皓皓是我的小名),今天天氣這么好,咱們在家裡呆著多麼悶啊!咱們一家三口去游泳好嗎?」我心裡是一萬個不同意,但是為了讓爸爸高興,我只好勉強答應,說走就走,收拾完「家當」之後,我們就乘公交車來到了「綠神」康體健身俱樂部,換好了泳褲,我們便進了游泳池。哇!游泳池裡的人可真是「人山人海」,我迅速地跳入池中,玩起水來,爸爸走過來,對我說:「先不要急著玩兒,咱們先練習『蛙泳』!」我好奇地問道:「什麼是『蛙泳』啊?」爸爸說:「是一種普遍的游泳方式,別說廢話,先看我怎麼游泳!」說著,爸爸雙手向前身,雙腿彎成「月亮」,然後雙手向兩邊撥去,同時,雙腿向後蹬,真是不可思議,爸爸一下子游出了幾十米啊!看了之後,心想:「不就是『亂擺』嗎?我也會,說著,我也「亂擺」起來,起來一看,哈!紋絲未動,爸爸過來指導我:「動作到位,注意換氣,兩眼平視前方,你再來試一次!」我按照爸爸的方法做了一遍,果然,我已經可以游出幾米了,我馬上開始了「高難度訓練」,黃天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學會游泳了,而且我已經可以游出幾十米了,我真想對大家說一聲:「我成功了!!!」人生中,成功和失敗必不可少,但這次的游泳,讓我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❽ 求我與心理學的文章 1500字

《我與心理學》
說起我選擇心理學專業可以說是一種巧合,也可以說是一種必然。雖然學心理學才剛剛開始,但是我決定我對心理學真的可以說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越來越喜歡心理學。

當我還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時,我就想現在社會發展這么快,以後人們生活一定會很有壓力,應該可以用一些方法發泄出來的,鞭打陀螺倒是一種好方法。

當我還是一個初一的中學生時,同學對我說:「恩,我想你可以當心理學家」

當我高三的時侯,我開始對心理學感興趣。

當我高考考完以後,填報志願時發現,除了選著一個專業,我好想別無選擇。當時,我選擇專業的條件是:第一,必須是我喜歡的、感興趣的 第二,此專業對我自身的發展是有所幫助的 第三,這門專業有發展的空間 第四,這個專業的專業性強,是在學校以為很難學到的。 綜上的所有條件自己才發現,我可以選擇的就只有這個專業。當時自己的分數不是理想,所以當時可以供我選擇的學校就只剩下我現在這所學校了,可是巧的很的是,這所學校所在的城市又是我從小就很喜歡的城市,應該說對這座城市還是很有感覺的。所以到最後,我選擇了這里。(雖然當時父母和有些親戚好像有點意見,但是最後還是尊重了我個人的意見)

大一第一學期的公共課終於結束了,第二學期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課

在這里,有《普通心理學》《心理學統計與測量》《心理咨詢和心理咨詢治療的倫理問題》等等可以說心理的研究,是在研究著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裡面,有很有意思的各種心理現象,和「不為人知」的心理學原理,原來生活就是心理學。

越是學習心理學,那麼你就會越想學習,總是感覺不過癮。

其實鄙人覺得,心理學才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必修的課程之一。我們九年的義務教育中所不涉及的,或者說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的應試教育,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弊端,心理學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將其完善。

我很愛心理學,但是在現行條件下,不出意外情況,鄙人不打算從事本行業。不過還是覺得學這門專業很值,因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將它運用,學這門專業更可以說是自身的一種完善吧!

心理學的學習我想更是一種自身從內到外的改變,由心散發的一種氣質!

愛你,不僅愛你寬廣的視野,更愛你深厚內涵!

有心,有夢,有我!

❾ 求《我心目中的心理學》論文,作文也可以

心理復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制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

相關知識:

1、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探討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2、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3、心理學符號的含義: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

❿ 急需關於《心理學與我的生活》的論文!!!!

心理健康,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在我沒有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一直對這個概念似懂非懂,自認為對"心理"有不小的心得體會,但恐怕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時至今日,在老師的講座下,對其認識不知不覺中已是不同往日。對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關心的莫過於其價值。同樣,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在大學里開展心理衛生工作的意義了。

總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進意志、個性、氣質等非智能結構發展的需要,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需要,是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素質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紀律的科學。學習心理學,對於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於關注他人,幫助他人也有重要意義。一個人的內心情感——喜怒哀樂憂傷悲會直接表現為外在行為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會使外在的生活充滿愉悅之感。 學習心理學之後,會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態,同時也會更加關注周圍的人。以前會厭煩電話里父親母親隔山隔水的嘮叨,會因為同學之間處事不快而大動干戈,會覺得似乎受委屈的總是自己卻很少從對方立場去考慮問題。而在學習護理心理學之後,才學著多多關注他人。也許那些是我們的至親至愛,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當我們用公正、公平的心態去考慮問題後,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的和諧,與環境相和諧,與社會相和諧。

其次,進入大學後,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因而需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學習自覺自己主性,否則要麼因方法不當,不得要領而事半功倍,要麼自控力不好,浪費時光.

克服自卑我們周圍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願意接受自我。對青年來說,正確評價自我、接受自我至關重要。它關繫到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適應環境,促使性格健康發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證。怎樣才能增進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們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樹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奮斗目標、不斷擴大自我的生活經驗、誠實坦率、平心靜氣地分析自我,找出問題之所在,就能及時予以補救,化失敗的打擊為增進自我接受感的動力,由主觀因素造成的心理動機的種種沖突都可能讓大學生產生挫折感,如學生所學專業與本人不相符合,班集體中人際關系不協調,生活上不適應以及個人的外貌,身高,經濟狀況,家庭狀況不佳等等.

正確走好感情之路,學習心理學讓我們的氣質類型粗略地歸納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同學們在戀愛過程中,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現。但由於氣質本身並無優劣之分,故其表現也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可能嘗到愛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戀愛的不順利,原因很復雜,但氣質方面的消極因素無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於古板遲滯,而有的卻恰恰受害於過分的靈活通便。但擁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識的同學,每個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擁有膽汁質的人,在戀愛過程中盡可能發揮自己胸懷坦盪之長,不猶豫地向你真正所愛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應注意方式。另外,對性知識,性行為的不適當的認識和理解,也會形成心理壓力,從而進一步發展心理問題............

雖然這個學期心理學的課程已經結束了,它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說,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說,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心理學的價值就是讓世界充滿快樂!

對這次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如果非要要問我學習這門課程有什麼收獲的話,那就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