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心理學家比納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學家比納

發布時間: 2021-01-24 04:40:53

『壹』 心理學考研背誦重點有哪些

心理學考研必背6大經典理論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是依據人類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層次,由下而上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是高層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現遵循著層次排列的先後順序,一般來講,人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對高一級需要的追求。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條件尚未得到保障,那麼他會全力以赴去工作,以獲得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才會考慮如何進一步學習,如何獲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實現自我等等。
二、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個方面的內容。 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圍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在學習活動中,認知內驅力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為了獲得知識),是一種重要的和穩定的動機。由於需要的滿足(知識的獲得)是由學習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稱為內部動機。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個體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這種需要從兒童入學時起,就成為成就動機的組成部分。自我提高內驅力與認知內驅力不同,它把成就作為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顯然是一種外部動機。 附屬內驅力,是指為了保持長者們(如教師、家長)或集體的贊許或認可,表現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這種動機特徵在年幼兒童的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表現為追求良好的學習成績,目的就是要得到贊揚和認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積極性愈高,潛能發揮得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與此相反,動機的強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隨著動機的增強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的曲線關系。具體體現在:動機處於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動機強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會隨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因為過強的動機使個體處於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上述研究還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據任務的不同,性質會有所改變。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強度高,效率可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強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復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強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心理學研究證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先對遺忘現象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他選用無意義音節作為學習材料,為了盡量避免已有的經驗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實驗時先讓受試者將材料記熟,之後再分別按不同的時間間隔重新學習這些材料,將重學時所節省的時間或次數作為指標,用以測量遺忘的進程。結果表明,學習材料記熟後,經過l/3小時再重新學習,可以節省58.2%左右的誦讀時間;經過一天之後再學習,可節省33.7%左右的誦讀時間;六天後再學習,節省時間就緩緩地下降到25.4%左右。艾賓浩斯依據這些數據資料繪制了著名的遺忘曲線。之後,一些心理學家選用無意義材料或有意義材料對遺忘的進程進行重復實驗,結果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從遺忘曲線中可以看出遺忘的進程:(1)遺忘是先快後慢的。識記材料後在頭腦中保持材料的數量隨時間的延長而遞減,在識記後的短時間內遞減特別迅速,遺忘最多;(2)遺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數量隨著時間的延長漸趨穩定,遺忘的速度逐漸緩慢;(3)遺忘總的趨勢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後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規律
兒童的道德性是從他律逐漸向自律按階段發展的,即從服從他人的規定逐漸向服從自己內心規定發展。所謂他律道德亦稱「強制道德」,在5-10歲之間出現。它具有5個特徵:(1)服從規則,認為規則是神聖不可改變的;(2)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是非,而不是從動機來判斷好壞;(3)單方面尊敬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4)看待行為有絕對化傾向(或全對,或全錯),不能設身處地看問題;(5)贊成嚴懲,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把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相混淆,以為不端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懲罰,所以認為人們生病受災乃是自己行為不端的結果。 自律道德亦稱「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對論」,在10歲以後出現。其特徵是:(1)認為規則或法則是經協商制定的,可懷疑,可改變;(2)判斷行為好壞,不只看後果,還應考慮行為的動機;(3)與權威和同伴相處彼此尊重,不僅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與能力,也能較現實地評判他人;(4)能設身處地對他人行為進行判斷,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5)主張對犯錯誤者的懲罰較溫和和貼切,幫助他們認識犯錯誤的原因,以利於改正。
六、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孟於1916年對「比納-西蒙智力量表」修訂而成的,其後又進行了三次修訂。此量表根據題目難易的程度按年齡分組,兒童通過的題組層次,用「心理年齡」(或譯智力年齡)來表示。例如,一個兒童通過了九歲組的題目,他的心理年齡就是九歲。心理年齡除以實際年齡,再乘以100,就是一個人的智力商數。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齡越是大於實際年齡,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貳』 急需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1、心理現象分為()。
A、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 B、認知過程與個性心理
C、情感過程與個性心理 D、意志過程與個性理

2、心理過程包括()。

A、認識過程、情感過程、行為過程
B、知覺過程、情感過程、行為過程
C、感覺過程、知覺過程、意志過程
D、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3、個性心理特徵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A、 認知過程 B、情感過程

C、意志過程 D、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4、()在深度上對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細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學B心理、發展心理學

C、理論心理學D、生理心理學

5、()在廣度上研究各個社會領域內的心理。

A、社會心理學B、應用心理學

C、發展心理學D、比較心理學、

6、()是理論的心理學基礎,主要研究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心理現象一般規律、

()是研究個體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是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進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學、

()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

()是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產生的以腦內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礎的心理學分支,試圖通過大腦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來解釋心理現象、

()是研究動物行為進化的基本理論和不同進化水平的動物約各種行為特點的心理學分支。

A、比較心理學B、理論心理學C、社會心理學

D、實驗心理學E、發展心理學F、普通心理學

7、進一步探索研究在各個社會領域中心理活動的具體現象及其規律的心理學是()。

A、社會心理學B、理論心理學

C、應用心理學D、普通心理學

8、自然實驗法的優點是()。

A、減少人為性,提高真實性B、減少人為性,降低真實性

C、提高人為性,增加真實性D、提高人為性,降低真實性

9、()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被界定為心理學的誕生。

A、1789 B、1879

C、1798D、1897

10、()被譽為心理學之父或心理學第一人。

A、馮特B、洛克

C、笛卡兒D、繆勒

11、精神分析學派(精神動力學派)是()創立的。

A、笛卡爾B、華生

C、弗洛伊德D、羅傑斯

12、"心理學的第一大勢力"是指()。

A、精神分析B、行為主義

C、認知D、人本主義

13、主要收集聲音和身體平衡位置信號的感覺器官是()。

A、眼睛B、耳朵

C、鼻子D、舌

14、剛剛能夠引起感覺的刺激的最小強度,稱為()。

A、閾限B、絕對閾限

C、差別閾限D、相對閾限

15、當物體移到100米遠處,視網膜上的像相應縮小到距我們1米遠時大小的1/100,但是我們知道該物體的大小沒有太大變化,稱為()。

A、大小恆常B、形狀恆常

C、顏色恆常D、亮度恆常

16、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感覺B、注意

C、記憶D、思維

17、人根據任務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稱為()。

A、注意廣度B、注意穩定性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轉移

18、以動作、技巧為內容的記憶是()。

A、形象記憶B、情緒記憶

C、運動記憶D、語詞邏輯記憶

19、根據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記憶分成()。

A、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B、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

C、機械記憶和邏輯記憶 D、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20、根據信息加工的觀點,感覺屬於()。

A、信息的輸入和登錄B、信息的識別

C、信息的選擇D、信息的儲存和提取

21、個體積極探索事物的認識傾向是()。

A、需要B、動機

C、興趣D、理想

22、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比較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徵的總和是()。

A、氣質B、性格

C、興趣D、能力

23、觀察學習的提出者是()。

A、榮格B、華生

C、斯金納D、班杜拉

24、將人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A、榮格B、謝爾頓

C、威特金D、霍蘭德

25、編制16人格因素問卷的是()。

A、艾森克B、卡特爾

C、哈撒韋D、霍蘭德

26、不愛與人交往、有孤獨感,動作顯得緩慢、單調、深沉的特徵屬於()。

A、膽汁質B、多血質

C、黏液質D、抑鬱質

27、根據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強、平衡、不靈活的類型是()。

A、不可遏制型B、活潑型

C、安靜型D、抑鬱型

28、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和發展起來的能力是()。

A、認知能力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

29、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中,每完成一個題目代表幾個月的智齡?()。

A、l個月B、2個月

C、3個月D、4個月

30、心理學一般把解決問題劃分為四個階段: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和檢驗假設。

A.推理想像B.概括過程

C.證明和實驗D.提出假設
31、針對某一方面的心理發展通過在同一時段內對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比較,迅速找到差異所在的方法,稱為()。

A、橫向比較研究B、縱向跟蹤研究

C、連續發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32、在相當的一段時期內對相同的被試組進行反復跟蹤調查的研究方法是()。

A、橫向比較研究B、縱向跟蹤研究

C、連續發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33、將隸屬於不同文化群體的兒童的一種或多種行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較,這種研究方法是()。

A、橫向比較研究B、縱向跟蹤研究

C、連續發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34、()指的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其目標指向是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

A、同化B、順化

C、平衡化D、自動化

35、布盧姆將認知目標由低到高分為哪六個層次()。

A、知識、運用、領會、分析、綜合、評價

B、知識、領會、運用、綜合、分析、評價

C、知識、領會、分析、運用、綜合、評價

D、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36、認知學習分類理論是誰提出的()。

A、布盧姆B、加涅

C、奧蘇貝爾D、奧斯本

37、加涅的分類理論將認知學習分為()。

A、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

B、知識信息、智力技能、動作技能

C、言語信息、動作技能、認知策略

D、智力技能、動作技能、認知策略

38、教師不直接將學習內容提供給學生,而是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和發現新知識和問題的方法是()。

A講授法B、發現法

C、掌握學習法D、頭腦風暴法

39、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自我認識和反思能力是()。

A教學設計能力B、教學組織能力

C、教學決策能力D、教學監控能力

40、品德態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階段()。

A、順從階段、認同階段、內化階段

B、醒悟階段、轉變階段、自新階段

C、前道德階段、因循階段、原則階段

D、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公正階段

41、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活動的本質與規律,探討學生學習與一般成人學習的不同之處的學習是()。

A、人和動物的學習B、人類的學習

C、學生的學習D、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42、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以分成()。

A、自然強化物和人為的近似強化物B、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C、正強化和負強化 D、強化和懲罰

43、以下屬於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B、動機

C、情感 D、意志

44、以下屬於非智力因素的是()。

A、觀察力B、記憶力

C、意志力 D、思維力

45、以下屬於從外在觀點對動機下定義的是()。

A、動機是推動人們行為的內在力量

B、動機是個體的內部過程

C 為實現一個特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

D、動機是一種需要所推動,達到一定目標的行為動力,它起激起、調節、維持和停止行動的作用

46、對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動具有的興趣是()。

A、直接興趣B、間接興趣

C、中心興趣D、廣闊興趣

47、個體根據外在的信息和線索來對自己或他人的內在狀態或行為原因進行解釋與推測的過程是()。

A、歸因B、印象

C、自我認知D、態度

48、人們對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較籠統、概括、固定的看法,並以這種看法作為評價人或事物的依據()。

A、首因效應B、近因效應

C、暈輪效應D、刻板印象效應

49、根據維納的兩維成敗歸因理論,屬於穩定的內在原因是()。

A、能力B、努力(不穩定的,內在原因)

C、任務(穩定的,外在原因)D、運氣(不穩定的,外在原因)

50、在非對抗性態度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之產生一致性,稱為()。

A、從眾B、順從

C、暗示D、模仿

51、看到別人穿時裝,自己也去買來穿上,屬於()。

A、服從B、從眾

C、模仿D、暗示

52、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是()。

A、社會促進B、社會抑制

C、社會進步D、社會退步

53、在影響人際吸引中「近水樓台先得月」是屬於以下哪種因素的作用()。

A、熟悉性和臨近性B、相似性與互補性

C、外貌D、對等性或互惠性

54、問題難度很大,解決問題最佳動機水平是()。

A、越強越好B、中等強度

C、弱動機D、較強動機

55、下面的心理表現不屬於氣質范疇的是()。

A、活潑好動B、正直勤奮

C、精力充沛D、沉默寡言

5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明了心理是()。

A、腦的機能B、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

C、在實踐中發生發展的D、來自客觀現實

57、感覺適應和對比現象是發生在()。

A、同一感覺中相互作用的結果B、不同感覺相互作用的結果

C、幾種感覺綜合起來相互作用的結果

58、()對性格形成有直接影響。

A、家庭教育B、學校教育

C、社會教育D、自我教育

59、在同時進行兩項或幾項活動中,一個人能自如地把注意力指向不同對象上,這是()。

A、注意范圍大B、注意轉移好

C、注意分配好D、注意穩定性好

60、短時記憶中組塊的意義在於()。

A、能被意識到B、有利於編碼C、增加保持時間D、擴大記憶容量

1、A2、D3、D4、C5、B6、FEDCBA7、C8、A9、B10、A

11、C12、A13、B14、B15、A16、B17、D18、C19、B 20、A

21、C22、B23、D24、A25、B26、D27、C28、C29、B30、D

31、A32、B33、D34、C35、D36、B37、A38、B39、D40、A

41、C42、C43、A44、C45、C46、D47、A48、D49、A 50、C

51、C52、B 53、A54、C55、B56、B57、A58、A 59、C60、D
1、布盧姆將認知目標由低到高分為哪六個層次(D)

A、知識、運用、領會、分析、綜合、評價 B、知識、領會、運用、綜合、分析、評價C、知識、領會、分析、運用、綜合、評價D、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2認知學習分類理論是誰提出的(B)

A、布盧姆B、加涅 C、奧蘇貝爾 D、奧斯本

3、奧斯本提出了(D)

A、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布盧姆)B、認知學習分類理論(加涅)

C、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奧蘇貝爾)D、頭腦風暴法

4、加涅的分類理論將認知學習分為(A)

A、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B、知識信息、智力技能、動作技能

C、言語信息、動作技能、認知策略D、智力技能、動作技能、認知策略

5、教師不直接將學習內容提供給學生,而是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

探究和發現新知識和問題的方法是(B)

A講授法B、發現法C、掌握學習法D、頭腦風暴法

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自我認識和反思能力是(D)

A教學設計能力B、教學組織能力C、教學決策能力D、教學監控能力

7、根據布登的教學年限劃分,成熟階段是(D)

A、第一年 B,第2-3年C、第3--4年D、第五年以後

8、品德態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階段(A)

A、順從階段、認同階段、內化階段B、醒悟階段、轉變階段、自新階段

C、前道德階段、因循階段、原則階段

D、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公正階段

二、多項選擇題

1、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學目標B、教學內容C、教學對象D、教學媒體

2、教學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B,D)

A、目標 B、策略 C、計劃 D,評價

3、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領域包括(A,B,D)

A、認知 B、情感 C、意志 D、動作技能

4、教學媒體包括(A、B,C,D,E)

A、投影 B、錄象 C、計算機 D、黑板 E、圖片

5、行為主義教學觀把學習看成(A,B,C,D)

A、經驗的聯結或操作的變化 B、通過練習和刺激反應式的強化來實現的

C、學習效果表現為外部的變化D、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技能體系

6、華萊士將問題解決描述為哪四個步驟(B,C,D,E)

A、產生 B、准備C、孕育 D、明朗 E、驗證

7、創造性思維表現為思維的(A,B,C,D)

A、獨創性B、發散性C、靈活性D、突發性

8、教師的職業心理特徵表現為、(A,B,C,D)

A、熱愛學生 B、善於啟發 C、勤學敬業 D、以身作則

9、優秀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表現為(A,B,C,D)

A、個人成就感B、認為從事教學活動很有價值C、對學生有正向的期望 D、對學生的學習負有責任

三、判斷題

1、學生的起始狀態包括學習者的學習態度、起始能力、知識背景等。

2、布盧姆將認知目標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

3、教學設計中、教師了解不同的學生特定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改進教學設計質量。

4、認知學習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5、應用講授法,教師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結。

6、程序教學能很好地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並且具有靈活性。

7、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特點是人機互動與交流。

8、頭腦風暴法是一種集體激勵的策略。

9、認知教學的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發展為中心。

10、認知教學觀向行為主義教學觀的過渡是學習與教學心理學的一次革命。

11、「道德兩難論」是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問題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問題主要出現在青年期。

1、認為學習是外部行為的變化的是(B,C,D)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納D、加涅

2、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的是(B,C)

A、華生 B、加涅 C、奧蘇貝爾 D,金布爾

3、金布爾關於學習的定義是(A,B,C,D,E)

A、學習的結果是學習的主體要發生持久的變化

B、學習是發生外在行為和內在心理的變化

C、學習是一種活動過程 D、學習需要練習 E、學習要受到強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學》中根據內容和結果將學習分為(A,B,C,D)

A、知識的學習B、技能與熟練的學習C、心智的、以思維為主的能力的學習D、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學習

5、學習風格的構成要素有(A,B,C,D,E)

A、生理性要素 B、認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會性要素

6、聯結論的主要特徵是(A,B,C)

A、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

B、聯結是直接的、無中介的,是靠嘗試錯誤而建立的

C、強調對學習過程的客觀研究D、學習主要在於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7、桑代克總結的主要學習規律是(A,B,C)

A、效果律 B、練習律 C、准備律 D、聯結律

8、斯金納總結出的規律包括(A,B,C,D)

A、習得反應 B,條件強化 C,泛化作用 D、消退作用

9、正強化的方法包括(A,B,C,D,E)

A、獎學金 B、對成績的認可 C、表揚 D、改善學習 E、給予學習和成長機會

10、學習活動中良好的性格特徵表現為(A,B,C,D)

A、努力奮斗 B、實事求是 C、獨立意識 D、創新精神

三、判斷題

1、「學」主要指獲取知識技能,「習」主要指鞏固知識技能。

2、桑代克認為學習是嘗試錯誤的過程。

3、華生認為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

4、在知識、技能、行為方面的臨時性變化也是學習。

5、物種的先天傾向和由集體成熟引起的變化也是學習。

6、凡是教學效果好的老師,都會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認真的研究。

8、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

9、負強化就是懲罰。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教育手段加以培養。
2、人們對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較籠統、概括、固定的看法,並以這種看法作為評價人或事物的依據(D)

A、首因效應B、近因效應 C、暈輪效應 D、刻板印象效應

3、根據維納的兩維成敗歸因理論,屬於穩定的內在原因是(A)

A、能力 B、努力(不穩定的,內在原因)C、任務(穩定的,外在原因)

D、運氣(不穩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響人際吸引中「近水樓台先得月」是屬於以下哪種因素的作用(A)

A、熟悉性和臨近性 B、相似性與互補性 C、外貌 D、對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對抗性態度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之產生一致性,稱為(C)

A、從眾(個人的觀念與行為在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壓力、群體規范與群體目標的影響下,向

與群體中大多數成員相一致的方間變化的現象)

B、服從(在外界壓力下,個體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現象)

C、暗示

D、模仿(在無外在控制條件下,個體由於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而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行

為相同的行為方式)

6、看到別人穿時裝,自己也去買來穿上,屬於(C)

A、服從B、從眾 C、模仿D、暗示

7、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是(B)

A、社會促進B、社會抑制 C、社會進步 D、社會退步

二、多項選擇題

1、個體具有社會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為(A,B,C,D)

A、有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 B、有超越本能的學習能力 C、有較長的依賴生活期D、有掌握語言的潛在能力

2、大眾傳媒有(A,B,C,D)

A、報紙 B、電視 C、廣播 D、互聯網

3、印象具有以下特點(B,C,D)

A、直接性 B、間接性 C、穩固性 D、綜合性

4、態度改變的方法有(A,B,C,D)

A、勸導宣傳法 B、群體影響法 C、活動參與法 D、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為具有以下特徵

A、以利他為目的 B、自願的 C、不期望回報 D、會有一定的付出或損失

6、以下屬於非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是

A、給老人讓座B、幫助同學補習功課 C、搶救落水兒童 D、與持槍歹徒搏鬥

7、戰爭、恐怖活動屬於

A、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 B、非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

C、手段性侵犯行為 D、目的性侵犯行為

8、影響個體從眾的因素主要有

A、群體個數 B、群體凝聚力和群體吸引力 C、成員在群體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點E、群體的性別比例

9、群體決策的缺點有

A、多方面收集信息 B、利用集體智慧 C、增加群體凝聚力 D、費時費力 E、議而不決

三、判斷題

1、社會化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2、如果一個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會減輕處罰。

3、通過參照測量法最後可以發現群體中處於中心位置的權威人物。

4、如果要幫助一個人需要花費很大的體力,男性較女性容易產生利他行為。

5、就被幫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較容易得到他人幫助。

6、穿著、行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幫助。

7、攻擊性強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產生侵犯性行為。

8、家長具有很強的暴力傾向,子女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對人採取侵犯性行為。

9、看見武器的人比沒有看見武器的人具有更強烈的攻擊性行為。

10、群體決策的極端化總使決策具有冒險性。

http://i.mtime.com/yyzww/blog/2037906/

『叄』 教育心理學的試卷

1.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 初創 、 發展 、成熟 、完善 。
3.教育心理學是 應用心理學 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 交叉學科 。
4.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 學生 .教師 教學內容、
教學媒體、教學環境 等五種要素;由 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評價/反思過程
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5.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具有 描述 、 解釋 .預測 .控制 的作用。
6.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現為 教學大綱 . 教材.課程 。
7.學生是學習的 主體 因素任何教學手段必須通過學生而起作用。學生這一要素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影響學與教的過程,一為 群體差異 ,二為 個體差異 。
8.教學媒體是 教學內容 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 表現形式 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不僅影響著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組織形式 以及 學生的學習方法 等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9.教學環境包括 物質環境 和 社會環境 兩個方面。
10學習過程 教育心理研究核心內容。
11學生心理發展有四個基本特徵 連續性與階段性 、定向性與順序性 .不平衡性 .差異性 。
12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有 家庭教養模式 .學校教育 . 同輩群體 。
13、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稱為 學習准備 ,其中縱向指 從出生到成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准備 ,橫向指 每個年齡段出現的各個內部因素相互影響的學習准備 。
14.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 感知運動階段 、 前運算階段 、 具體運算階段 、 形式運算階段
15.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意識。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 自我認識 、 自我體驗 、自我監控 。
16智力的差異包括 個體差異 .群體差
17.性格的特徵差異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 性格的理智特徵 、
性格的情緒特徵 、 性格的意志特徵 。
18.依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為 外傾型 與 內傾型 兩類。
19IQ是指 智商 它有兩種確定方法 斯坦福-比納量表 、 韋克斯勒量表 。
20.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中的一種 特殊形式 ,其學習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知識、技能和學習策略的掌握 、 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的發展 、 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培養。
21。加涅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把學習分成八類
信號學習 、 刺激-反應學習 、 連鎖學習 、 言語聯結學習 、 辨別學習 、 概念學習 、 規則或原理學習 、 解決問題學習 。
23.加涅後來在早期學習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五種學習結果 智慧技能 、 認知策略 、 言語信息 、 動作技能 、 態度 。
24.我國心理學家主張把學生的學習分為 知識的學習 、 技能的學習 和 行為規范的學習 。
25.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 主動的獲取知識,並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 。
26.布魯納認為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有 動機原則 、 結構原則 、 程序原則 、
強化原則 。
27.奧蘇伯爾曾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分為 接受學習 與 發現學習 ;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 機械學習 與 意義學習。
28.接受學習也是 概念同化 的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
29.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 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
30.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 心理意義 。
31 接受學習 是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及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途徑。
32建構主義 是當代學習理論的革命。
33.在 皮亞傑 和早期 布魯納 的思想中已有了建構的思想, 維果斯基 的思想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強調社會文化歷史的作用,特別強調 活動 和 社會交往 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突出作用。
3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 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 ,這意味著學習是 主動的 ,
學生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 選擇 和 加工 。
35.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稱為 學習需要 ,它的主觀體驗形式是學習者的 學習願望或學習意想 ,從作用上看,它即為學習的內驅力。
36.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內驅力組成 認知的內驅力 、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 附屬的內驅力 。
37.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就是 學習期待 ,就其作用來說,它就是學習的 誘因 。
38.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並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叫做 誘因 。
39.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關系並不是直接的它之間往往以 學習行為 為中介。
40.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 生理的需要 、 安全的需要 、 歸屬和愛的需要 、 尊重的需要 、 自我實現的需要 。
41.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 認知 、 審美 和 創造 的需要。
42.在學習活動中, 自我實現 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
43.成敗歸因理論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 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 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 、 可控性歸因和不可控性歸因 。
44.學習動機是指 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 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45符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 詞彙學習 。
46.知識就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 信息 及其 組織 。
47下位學習又稱 類屬學習 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於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並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
48.上位學習也叫 總括學習 ,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
49.知識學習的過程包括知識的 知識獲得 、 知識保持 和 知識提取 ,在這三階段中,應解決的主要心理問題分別是知識的 同化 、 保持 和應用。
50.直觀是主體通過對直接感知到的教學材料的 表層意義 、 表面特徵 進行加工,從而形成對有關事物的 具體的 、 特殊的 、 感性的 認識的加工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三種直觀方式,即 實物直觀 、 模象直觀 和 言語直觀 。
51.概括指 主體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知識的概括存在著抽象程度不同的兩種類型,即 感性概括 和 理性概括 。
52.現代認知心理學將人的記憶系統分為 瞬時記憶 、 短時記憶 、 長時記憶 三個子系統。

53.技能是 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 的活動方式,它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 技能是通過學習和練習而形成的 、 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 、 技能中的各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
54.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 操作活動方式 ;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 心智活動方式 。
55根據動作的精細程度與肌肉運動強度不同,可以分為 細微型操作技能 與 粗放型操作技能 ;根據動作的連貫與否可以分為 連續型操作技能 與 斷續型操作技能 ;根據動作對環境的依賴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 閉合性操作技能 與 開放性操作技能 ;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又可以分為 徒手型操作技能 與 器械型操作技能 。
56.一般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 操作定向 、 操作模仿 、 操作整合 與 操作熟練 四個階段。
57.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 認知 為基礎。
58.示範可以促進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範的有效性取決於許多因素,如 示範者的身份 、
示範的准確性 、 示範的時機 等。
59進行言語講解與指導時,要注意言語的 簡潔 、概括與 形象化 ;不僅要講解動作的 結構 與 具體要求 ,也要講解動作所包含的 基本原理 ;不僅要講解動作的 物理特性 ,也要指導學生注意、體驗執行動作時的 肌肉運動知覺 。
60.加里培林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成五個階段 動作的定向階段 、 物質與物質化階段 、 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 、 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 、 內部言語動作階段 。
61.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經過三個階段 認知階段 、 聯結階段 、 自動化階段 。
62.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通過教學實驗,提出了 原型定向 、 原型操作 、 原型
內化 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63.我國心理學界一般認為,用心理模擬法來建立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需經過兩個步驟
創擬確立模型 和 檢驗修正模型 。
64.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 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合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指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 。
65.一般來說,學習策略可分為 認知策略 、 元認知策略 和 資源管理策略 等三個方面。
66.認知策略包括 復述策略 、 精細加工策略 、 組織策略 ;元認知策略包括
計劃策略 、 監視策略 和 調節策略 ;資源管理策略包括 時間管理策略 、 學習環境管理策略 、 努力管理策略 和 社會資源利用策略 。
67.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有 主動性原則 .內化性原則 .特定性原則 .生成性原則 .有效的監視 .人自我效能感 。
68.元認知是 對認知的認知 ,★ 它具有兩個獨立但又相互聯系的成分 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合觀念的調節和控制 和 對認知行為的調節和控制 。
69.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有 指導教學模式. 程序化訓練模式.完型訓練模式 、.互動式教學模式 .合作學習模式 。
70問題就是 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它含有三個基本成分 給定的條件 、要達到的目標 、 存在的限制或障礙 。
71.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叫做 問題解決 ,它有下面幾個基本特點 目的性 、 認知性 、 序列性 ,存在兩種類型 常規性問題解決 、 創造性問題解決 。
72.同質不同形的各種問題的例證叫做 問題的變式 。
73.創造性是指個體 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
74. 發散思維 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徵有三個 流暢性 、 變通性 、 獨創性 。
75.影響創造性的因素主要有 環境 、智力 、個性 。
76.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效果的創造性思維方法叫做
頭腦風暴訓練 。
77.態度是 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 的內部准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它包括 認知 、 情感 、 行為 三種成分,其中, 情感 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78.能力決定個體 能否順利 完成某些任務,而態度則決定個體 是否願意 完成某些任務。
79。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 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 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它的心理結構包括 道德認識 、 道德情感 、 道德行為 。
80.皮亞傑認為,在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的 認知能力 和 社會關系 具有重大影響。
81.柯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 前習俗水平 、 習俗水平 、 後習俗水平 ,六個階段 處罰服從取向 、 相對功利取向 .尋求認可取向 、 遵守法規取向 、 社會契約取向 、 普遍倫理取向 。
82.常用而有效的態度與品德培養的方法有 有效的說服 .樹立良好的榜樣 、 利用群體約定 、價值辨析 、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
83.心理健康就是 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和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社會功能 。
84.心理評估有兩種參考架構 健康模式 和 疾病模式 。
85.所謂心理輔導就是 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
86.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為 學會調適 、 尋求發展 。
87.教學目標 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 。
88.布魯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學目標分為 認知 、 情感 和 動作技能 三大領域。
89CAI具有這樣幾個優越性 交互性 即時反饋 、 生動形象 、自定步調 。
100.教學目標具有 教學測量和評價 . 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 、 指引學生學習 等功能。
101綜合是指將所學的零碎知識整合為知識系統包括三個水平 用語言表達自己意見 .處理事物.推演抽象關系 。
102.行為目標的陳述具備三個要素 具體目標 、 產生條件 、 行為標准 。
103心理與行為相結合的目標由兩部分構成 一般教學目標 具體教學目標 。
104.加涅指出在教學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學事項 引起學生注意 、 指示教學目標 、 喚起先前經驗 、 呈現教學內容 、 提供學習指導 、 展現學習行為 、 適時給予反饋 、 評定學習結果 、 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
105.確定教學目標並進行任務分析之後,教師要組織教學過程中幾個基本要素,如 教學事項 、 教學方法 、 教學媒體和材料 以及 教學情景 等。
106.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講解法 、演示法 .課堂問答 、練習 、指導法 、討論法 、實驗法 、 游戲 、參觀法 、實習作業
107選教學媒體時教師要綜合權衡 教學情景 .學生學習特點 .教學目標性質 .教學媒體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108.教學媒體包括 非投影視覺輔助 投影視覺輔助 .聽覺輔助 、視聽輔助 。
109.教師採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設計等稱為 教學策略 。
120.合作學習的特徵 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 、 各自盡力 、 社會互助 團體歷程 。課堂管理就是指 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
121.課堂紀律是 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准則與控制 ,分成四種類型 教師促成的紀律 、
集體促成的紀律 、 任務促成的紀律 、 自我促成的紀律 。
122.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是 教師的領導風格 、 班級規模 、 班級的性質 、 對教師的期望 。
123.學生群體對個體活動是產生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取決於四個因素 活動的難易 、 競賽動機的激發 、 被他人評價的意識 、 注意的干擾 。
124.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准則,叫做 群體規范 ,包括 成文的正式規范 、 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 。群體規范的形成經歷三個階段 相互影響階段 、 出現一種占優勢的意見 、 評價、判斷和響應行為上的一致性 。
125.課堂氣氛可以分成 積極的 、消極的.對抗的 三種類型;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是 教師的領導方式 、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 、 教師的情緒狀態 。
126.勒溫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 集權型 、 民主型 、 放任型 。
127.教師期望通過四種途徑影響課堂氣氛 接受 、 反饋 、 輸入 、 輸出 。
128. 吸引與排斥 、 合作與競爭 是課堂里主要的人際關系。
129.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這三大課堂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 課堂結構 ,它包括 課堂情景結構 與 課堂教學結構 。
130.群體動力的要素包括 群體凝聚力 . 群體規范 、群體氣氛 . 群體人員的人際關系 等。
131. 學生 、 學習過程 和 學習情境 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 課堂結構 。課堂情境結構要考慮 班級規模的控制 、 課堂常規的建立 、 學生座位的分配 ;課堂教學結構要考慮 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 、 課程表的編制 、 教學過程的規劃 。
132.教學評價是指 有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就是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 ,包括 確定評定目標 、 收集有關資料 描述並分析資料 、形成價值判斷 、作出決定 等步驟。
133.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分類, 從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而 言, 可分為 形成性評價 和 總結性評價 ;根據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 分為 常模參照評價 和 標 准參照評價 ;從教學評價的功能看, 分為 配置性評價 和 診斷性評價 ;根據教學評價的嚴謹程度, 分為 正式評價 和 非正式評價 。
134.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於大規模範圍內評定個體學業成就水平的測驗叫做 標准化成就測驗 ,其優越性在於 客觀性 、 計劃性 、 可比性 。
135.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叫做 自編測驗 ,它通常用於 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 ,分為 客觀 題和 主觀 題。
136.有效自編測驗的特徵有 信度 、 效度 、 區分度 。
137.非測驗的評價技術有 案卷分析 、 觀察 、 情感評價 等。
138. 教師專業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維的 條理性 、 邏輯性 以及 口頭表達能力 和 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
139.在教師的人格特徵中,有兩個重要特徵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一是 教師的熱心和同情心 ;一是 教師富於激勵和想像的傾向性 。
140跡象表明教師特徵與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年齡階段特徵存在 相互作用 。
141.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把教師期望的預言效應稱做 皮格馬利翁效應 。
142.研究表明,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在 課前計劃 、 課堂教學過程 和 課後教學評價 三個方面都存在差異。
143.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分為 關注生存階段 、 關注情境階段 、 關注學生階段 等三個階段。

144教師成長與發展基本途徑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開展微格教學.進行專門訓練 .反思教學經驗 。
145.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 。
146.布魯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種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記 、 詳細描述 、 交流討論 、 行動研究 。
147.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又稱 反思性實踐 或 反思性性教學 ,這是「一種思考教育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作出理性選擇並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
148、中學生記憶特點中 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理解記憶是主要的識記方法。
149、中學生思維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占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
150、皮亞傑把人的個體發展階段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其中出現守恆的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
151、蘇聯的維果斯基十分強調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會交往作用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15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把人格的發展分為8個階段,其主要矛盾是勤奮感對自卑感的階段是變得勤奮階段,主要矛盾是主動性對內疚的階段是發展主動性階段。
153、用智商年齡和實際年齡的比值來反映智商是比率智商。一個學生的智商年齡是8歲,實際年齡是7歲,那麼其智商是 。
154、美國心理學家維特金根據參照物的不同把人的認知方式分為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其中,以自己內在為參照物的是場獨立型。
155、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情境中的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
156、學習與教學的要素主要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媒體。
157、學習與教學的過程包括 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和評價以及反思過程

『肆』 心理學家羅夏是怎麼死的

羅夏
羅夏,赫爾曼(, Hermann 1884~1922)瑞士精神科醫生。1912年在E.布萊勒指導下以有關幻覺的論文獲蘇黎世大學學位。嗣後,在俄國莫斯科附近的一個地方工作了一年,其餘的職業生涯基本上在瑞士精神病院度過。由於受到S.弗洛伊德的強烈影響,他成為瑞士精神病醫生中精神分析的發起人。 早在1896年,比納和亨利就曾建議把標准化的墨用於測量想像力。羅夏也通曉萊格語詞自由聯想的測驗技術。他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將墨跡技術擴展至測量整個人格,特別是無意識的情緒。羅夏在開始於1911年的墨跡測量實施中,創制了著名的10個左右對稱的卡片。在對正常的、智力遲鈍的和其他一些特殊的團體進行輔助性測驗後,他於1921年發行了有關墨漬測驗的第一個德國版本。該測驗適用於學前兒童至成人,其記分主要依據顏色與運動反應之比。他記分系統是以臨床觀察的頓悟為基礎的。 隨著本世紀3O年代S.貝克和4O年代B.克洛普弗以統計為基礎的記分系統的發展,這一技術在美國開始流行。嗣後,貝克和克洛普弗方法的聲望開始下降,並為埃克斯納的羅夏記分方法和更為經驗主義的霍爾茨曼墨跡技術所取代。

沒有查到他是怎麼死的,鑒於死於38歲,應該是病亡

『伍』 心理學史的民國心理學史

20世紀之初,心理學的引進與傳播主要以教會學校的傳教士為主體,最早開設心理學課程的是山東教會學校——登州文會館。隨著西學東漸的風潮日益盛行,清政府實行了「新教育政策」,這導致促使心理學科以制度化的形式在清末師范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被固定下來。
進入民國後,心理學知識翻譯和傳播主要由留學生承擔,但多數是個人性質的。到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後,在他的支持下,正式的心理學科的發展開始活躍起來。20世紀20年代,國內各高校紛紛設立專業科系,十餘年間,共有21所院校設立了心理學系(組),此外,一些學校的教育系或教研所建立了心理學試驗室,開展學術研究工作。即使沒有設立心理學系或試驗室的院校也大都開設了此類學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心理學發展進入了「學科化」時代。一大批學者學成回國後,在我國高校致力於心理學的建設與發展,很多人在各大學和研究所擔任要職,其中唐鉞和汪敬熙歷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艾偉、陸志韋分別擔任中央大學和燕京大學心理系主任,郭任遠在復旦大學創建心理學院並親任院長。北大的心理學發展更是得到校長蔡元培的親自扶植。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陳大齊於1917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後來隨著唐鉞、孫國華、劉停放、樊際昌、汪敬熙、陳雪屏等一批著名留學心理學家的加入,專業教師陣容不斷擴大,培養了諸多後備人才。到1924年,郭任遠受聘於復旦大學,著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院,還向外國輸送了一些心理學留學生。
在這批學者的呼籲下,各大學相繼成立了心理學系。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師范學校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目在清末時節就已經被規定為必修課,由留美心理學家張耀祥來校任教,使心理學在北師大極盛一時,吸引一部分學子轉向心理學學科。中央大學系南京高師和東南大學前身,南高師時期,留美心理學家陳鶴琴和廖世成就為該校心理學日後發展打下較為牢固的基礎。陸志韋作為「中國現代心理奠基人」,致力於本校心理學學科化發展,還為科學心理學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他組織北京五大學(燕京、輔仁、清華、北大、北師大)每月舉行一次心理學界聯誼會,商討發展大計,還主編出版了《中國心理學報》。
南京大學前身南京高師和東南大學,在南高師階段心理學系就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東南大學時期該校心理學系更是為全國最先進完備者,中央大學成立後,在艾偉、潘菽、蕭孝嶸為首的留學心理學家的領導下,該校的心理學事業,尤其是教育心理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央大學成為眾多留學心理學者的首選。
除《中國心理學報》外,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至1949年,留學生心理學者共創辦了《心理》、《心理半年刊》、《測驗》等十餘種專業雜志。雖然這些雜志創辦時間長短不一,但從整體上貫穿了民國心理學發展全過程,對完善學科體制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當時的很多心理學者希望用心理學解決中國的社會實際問題。其中,學術中國化的代表是心理學家潘菽,他認為我們不能把德、美等國家的心理學搬來了事,而是研究我們自己要研究的問題,提倡研究中國實際需要的應用心理學。陳鶴琴、艾偉這兩位留美學者也關注到這一點。1934年,艾偉在南京建立第一所學科心理實驗學校——萬青天才試驗學校,抗戰爆發後,他又轉移至大後方,在重慶沙坪壩創辦了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學習心理實驗班。
20世紀上半葉,我國出現過一次「教育測驗運動」,規模很大。參與者認為,通過各種測驗,可以解決當時中國教育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某些問題。至抗日戰爭前夕,我國出版或修訂合乎標準的智力與人格測驗約20種,教育測驗50多種;廖世成團體智力測驗;陳鶴琴圖形智力測驗,劉湛恩非文字智力測驗;艾偉訂正賓特納智力測驗;陸志韋與吳天民完成比納智力量表的第二次修訂等。
當時,已有學者認識到挖掘整理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重要性。其中張耀祥可謂開此先河者,1940年他發表了中國心理學史的開山之作《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史略》,系統梳理了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和現代心理學起源與發展,並對中國心理學發展提出幾項建議。
但是,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期,各高校心理學系的發展出現了滯緩,一些心理學系招生連年空白,心理學系次第取消。由於辦學經費的緊張、不是顯學的心理學使畢業學生不易於解決生活問題,難有生存發展空間。國民政府教育部變更學制,很多院校心理學系被取消。很多學者只能輾轉遷徙,另謀發展。民國時期高校教師流動性很大,有的心理學者在同期身兼數職,生活不能安定。隨著抗日戰爭的日益臨近,國內形勢惡化,中國心理學發展舉步維艱,一些心理學者仍然在報刊發表文章,爭取社會對心理學的了解、重視及支持,同時堅定同行的決心。由於他們的執著,使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在中國風雨飄搖的環境下得以生存,為以後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心理學研究和教育才逐漸走上正軌。

『陸』 如何正確對待個體心裡差異

個體差異通常指個人間身心方面的不同。當然對於這個詞語的定義也有相當的多,我在這里也不可能一一的列舉,但是在前人定義的基礎上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這個詞語1、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2、個體差異不僅表現在人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徵(即質的差異),而且也表現在同一特徵的不同水平上(即量的差異)。3個體差異在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具體包括生理心裡和環境方面。如果我們從這三個方面去理解這個詞語不但會更客觀也會更容易知道實踐,隨著個體差異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發展以及人們對改現象重視的容易加重,差異心理學也開始不斷的發展起來。在人們隨口就可以說出智商一詞語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片面的把個體差異僅僅的局限於智力方面的差異。為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對個體差異研究的發展簡要的先介紹一下。
一、差異心理學的發展

著名學者波林(Boring)指出,在測驗領域中,「19世紀80年代是高爾頓的年代,90年代是卡特爾的年代,而20世紀的前10年代則是比奈的10年」。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差異心理學的發展,英國是差異心理學發展的發源地。首先是高爾頓(galton)和英國的差異心理學。 心理學史專家墨菲認為,在高爾頓以前,心理學都沒有研究過個別差異,是個盲點。優生學創始人、英國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弗蘭西斯高爾頓爵士於1869年出版了《遺傳的天才》一書,提出人的能力是由遺傳而來,並設想人的能力的分布是常態的,其差異是可以測量的。他在遺傳調查的過程中,認識到有必要測量那些有親緣關系和沒有親緣關系的人們的特性,以確定其相似程度。高爾頓設計製造了一些測量差異的儀器,在1884年的國際博覽會上展出過。這些儀器可以測量人的某些身體素質和視聽覺的敏銳性、肌肉力量、反應時以及其他一些簡單的感覺、運動功能。高爾頓還是應用等級評定量表、問卷法以及自由聯想法的先驅。他還將統計方法應用於個別差異資料的分析,不但擴充了古特萊特(Guetelet)的百分位法,還創造了一種粗淺的計算相關系數的方法。可以說是高爾頓開創了差異心裡學的局面。

接著是卡特爾和美國的差異心理學。 在心理測驗的發展史上,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占據了一個特別的位置。卡特爾早年留學於德國,從師馮特。他將新興的實驗心理學與剛剛興起的測驗運動結合起來,不顧先生的反對,完成了題為《反應時的個別差異》的博士論文。1888年,在劍橋大學任教期間,與高爾頓過從甚密,深受其影響。回美後,執賓夕法尼亞大學之教鞭,合馮、高二氏之學,以各種心理測驗來研究個別差異。他在自己的實驗室內編制測定50個項目,包括測量肌肉力量、運動速度、痛感受性、視聽敏度、重量辨別力、反應時、記憶力以及類似的一些項目。他於1890年發表的《心理測驗和測量》一文,描述了這些測驗。這篇論文首創「心理測驗」這個術語。在此文中,卡特爾說:「心理學若不立足於實驗與測量上,決不能夠有自然科學之精確。」又說:「心理測驗若有一普遍的標准,則其科學的與實際的價值一定可增加不少。」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因而有了專才訓練與職業指導的需要,這也是促使測驗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後來各種特殊能力傾向測驗,更是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
斯騰和德國的差異心理學斯騰曾從事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於1911年發表了《差異心理學》專著,這是第一本差異心理學的專著。據此,有人認為,差異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應該從此算起。斯騰認為人的差異分為三類,即現象(Phenomala)、動作(Acts)和傾向(Dispositions),差異心理學就是研究這三類差異的(1)個體和群體心理差異的本質和范圍。(2)哪些因素影響個別差異。(3)觀察個別差異的特殊表現和其鑒別等問題。關於差異形成的原因,斯騰提出「輻合說」,即個別差異是由環境和遺傳所造成的。斯騰及德國差異心理學的研究推動了心理學在工業方面的運用。
比奈與法國的差異心理學。 比奈(Binet),1857年生於法國尼斯市,1895年與亨利聯名發表文章,批評當時流行的測驗太偏重於感覺,過於集中在測量簡單的、特定的技能方面。他們認為測量比較復雜的功能,不必苛求其精確度,因為這些功能的個別差異是較大的。他提出心理測量的根本原理在於將個人的行為與他人比較以歸類,這是近代測驗理論的基本思想。比奈決心將心理測驗的理論研究變為實際的應用,不顧眾人的反對,極力主張用測驗法去辨別有心理缺陷的兒童。經過細心研究,於1905年與其助手(Simon)在《心理學年報》上發表一篇論文,題為《診斷異常兒童智力的新方法》,在這篇文章里介紹的就是第一個智力量表――比西量表。

自從比西量表問世以來,智力差異方面的研究就開始風行世界了

二 商數盛行和優生學

盡管我不是很贊同智商一詞語的說法,也不是很喜歡智商的測量,也許我本來是不對這些反感的,只是因為我不喜歡測試的程序和方法,但我不得不承認智力測量對人來發展的影響,他之所以如此盛行我想必然有期合理的一方面,但我更關注的是他對世界到底是影響了什麼呢?由法國心理學家A.比納發明,他於1911年發表最後的量表,而且第一個把心理測量應用於兒童。早期心理測驗著重測量感覺、知覺和運動能力,但比納較為關注編制測驗來測量復雜功能,諸如找出兩物的相同點、找出原因、陳述抽象詞彙的不同、指出錯誤、依次執行命令等。比納最初採用智齡的概念,最終才按年齡組來編排測驗項目。由於比納的研究一開始只是為法國政府服務的,只是為了區別出那些孩子與一般孩子的區別,在進行不同的教育,其實這個活動原本是很好的想法,但是隨著它的發展,弊端也逐步的暴露出來,因為它主要的功能是為了檢測差異性,於是很多政客很多種族分子便利用這個進行種族屠殺,虐待智力低下兒童等等,尤其對於優生學的討論更是大的討論

優生學是應用遺傳學原理來改善人類遺傳素質的科學,也可以說優生學是研究防止出生缺陷,提高出生素質的科學。19世紀60年代由英國學者高爾頓創建的。此後,優生學作為一門科學發展起來。但是,優生學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曲折的歷程。在法西斯主義橫行時期,種族主義者胡說什麼人有「優等和「劣等之分,以優生學為幌子,瘋狂地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滅絕政策,把優生學引入歧途。因此,優生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人們誤解,而對其全盤加以否定,使優生學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1.預防性優生學 預防性優生學是指研究降低人群中產生不利表現型的基因頻率,以減少後代遺傳病發生的方法。這實際是遺傳病的預防問題,所以,有人將預防性優生學稱為消極優生學或負優生學。為了預防遺傳病的發生,預防性優生學提出了下列幾個主要措施:(1)在人群中普及有關遺傳病的知識;(2)對遺傳病進行群體普查,並且檢出某些致病基因的攜帶者;(3)避免近親結婚;(4)提倡適齡生育;(5)開展遺傳咨詢;(6)進行產前診斷;(7)注意產期護理。我想優生學本身做為一門科學,其實隨著高爾頓統計測量和後來的智力測量等等領域的發展可以很好的服務於人類,但是對於高爾頓自己提倡禁止智力地下生育等等的問題我覺得並不合理

三、差異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給我們研究的啟示
1.從差異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它是適應社會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國外的研究和應用非常廣泛,心理測驗非常普及。近年來,我國的差異心理學的研究和測驗得到了醫學界、心理學界、教育界、組織人事部門等多方面廣泛重視,改革、開放的形勢為差異心理學研究、心理測驗提出了很多問題,如擇業指導、選拔人才等,今後要大力宣傳,讓社會了解這門學科,並得到人們的承認和信賴。這樣,差異心理學才能為社會各部門服務,而在應用過程中,又不斷提出新問題,也就促進了差異心理學的發展。
2由於使用心理測驗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術訓練,心理測驗的結果又直接應用於實際中,它涉及社會倫理道德、個人利害及有關政策實施等問題,所以,對心理測驗的使用者必須有較好的專業訓練,對心理測驗的正確使用才有保證,對心理測驗的書籍、資料的出版發行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與必要規定。否則,對心理測驗誤用、亂傳則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外國在這方面的教訓值得我們警惕。
3.科學發展的一個趨勢是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差異心理學也不例外,諸如年齡差異、智力差異,我們目前是定性描述的多,定量研究的少。今後,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多搞定量的研究,但也不放棄定性描述。
4任何心理測驗的結果都只具有相對性,因而一定要慎重使用。某個測驗的進行受它理論的指導,而理論本身還在變化、發展著;另外,同一個項目有很多個測驗,如智力量表有比西量表、韋氏量表等,各個量表測得的結果,也不完全一樣;測驗的進行還受到主體、客體及環境的影響,這些都會影響測驗的結果。
綜合上面的論述,我認為只有了解差異生理學的歷史,了解相關的方法並且正確合理客觀的對待個體差異,不管是個體還是心理學家或者是社會都應該從人道主意出發,更好的促進個體的發展。

『柒』 求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L. M. Terman)的資料,尤其是取得的成就及影響,百度百科找不到,謝謝

劉易斯·推孟 美國心理學家, 被稱為「智商之父」。一生中進行兩大研究:( 1 )修訂比納—西蒙量表;( 2 )進行心理學史上歷時最長的縱向研究

http://ke..com/view/1935231.htm

有的 只不過音譯成劉易斯·推孟

『捌』 如何做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題

(1)創設一定難度的學習情境,需要學生努力克服,同時又是力所能及的,在此回過程中實施答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地控制動機水平。在學習較容易時使其集中注意力,盡量緊張一些,學習較復雜時盡量創造輕松自由的氛圍,遇到難題時可以心平氣和地慢慢引導,以免造成其過度緊張和焦慮。
(3)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其繼續努力。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過去一貫成績的優劣差異,從有利於今後學習的角度進行歸因。
(4)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對於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的效果有明顯影響。善於運用獎勵可以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