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佛道教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佛道教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1-24 03:16:24

Ⅰ 王陽明對佛教與道教的評價

陽明心學與佛教的關系


心學與佛教的關系非常緊密,下面從3個方面進行論述。


1.先從宏觀方面來談。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它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國哲學史中,隋唐佛學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宋明理學就是在隋唐佛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沒有隋唐的佛學,宋明理學肯定不是現在的樣子。




東林凈地苑

佛教傳入中國後,不與佛教結緣的中國士大夫,恐怕是極少數。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堅決反對佛教。但最後,韓愈與大巔和尚往來甚密。也就是說,儒家精英,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


我們知道,程朱理學,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其最高哲學范疇「理」,就是來源於華嚴宗所創立的一對范疇「理和事」,華嚴宗的第二代傳人宗密,已引進了「氣」的概念。二程、朱熹所使用的理、氣,都是來源佛教。由此可知,佛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


2.從中觀(不是佛教的中觀學派,介於宏觀與微觀層面的部分)層面看,佛教對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影響很大。現舉一例。近代知名的佛教學者熊十力,按他自己的說法,沒有參考任何人而獨立創建了佛教的一個新的理論,新唯識論。然而,近代學者通過對新唯識論的研究後發現,它只不過是王陽明心學的翻版而已。


3.從微觀上來說,王陽明的思想,如「四句教」中的「無善無惡心之體」,就是來自禪宗,這在學術界已得到公認。又比如,王陽明的「良知」,從我個人的觀點看,與慧能的「佛性」,非常相像。在讀《壇經》時,每每讀到關於「佛性」的論述,總是感覺與王陽明的「良知」很像。


由此,可以肯定地說,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從佛教哲學中,吸收了很多成份。


陽明心學與道教的關系


道家與道教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但道教往往將道家哲學作為自己的哲學。所以,討論道教哲學與道家哲學時,也不可能分得太清。有人攻擊朱熹近道,其實,王陽明也與道教關系密切。




道教聖地——閤皂山大萬壽崇真宮廣場

王陽明從小身體不好,體弱多病。因此,他希望跟隨道教道士學習養生之術。


這里說一個故事。據馮夢龍《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記載,王陽明大婚的當天,他在南昌市鐵柱宮與一道士學習養生之道。道士對他說「『養生之說,無過一靜,老子清靜,莊子逍遙,惟清靜而後能逍遙也。』因教先生以道引之法,先生恍然有悟。」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王陽明對道教心嚮往之。


如果不是王陽明有一個堅定的成聖信念,也許,他就皈依了道教。


四、結論


王陽明哲學思想,除了儒家思想外,還受到佛、道的影響,這是肯定的。


陽明心學中有儒、釋、道三種成份,但不等於是三家的混合。就像物質,水是由氫氧組成,但它不是氫氧。金剛石、石墨烯的元素都是炭,然而其性質完全不同。


個人觀點,陽明心學,包含了儒、釋、道的成份,但不是其混合,而是以儒、釋、道為基礎,獨立構建的以致良知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作者:吃茶去_平常心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fdc7e4cab609

來源:簡書

Ⅱ 道教和佛教有什麼不同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1.宇宙觀

宇宙觀是關於宇宙起源和發展的觀點,是任何哲學學說的基礎觀點。

佛教哲學的宇宙論是緣起說。即佛教認為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故此緣起論否定創世說。

《道德經》的宇宙論是創世說。即宇宙萬物為道所生。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世界觀

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也是任何哲學學說的基礎觀點。

佛教哲學的世界觀是性空說。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不斷變化幻滅,故而沒有自性,或曰實我,即沒有實在的自體。

《道德經》的世界觀是本源說。即認為世間事務固然變化無常,但都是由本質和內在規律所主宰,故而運動變化有規律可循,並對其未來可以預測。如《道德經》十六章講「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負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里的「根」,就是本質和內在規律,「命」,就是由規律所主導的事務運動發展的軌跡(即命運),「常」就是未來的結果。不能預測未來結果而行動,就會「凶」。

3.人生觀

人生觀是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也是任何哲學學說的基礎觀點。

佛教的人生觀認為,人生是在此岸世界,而此岸世界是苦的,並認為存在一個快樂的彼岸世界。佛教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我們自度度人,到彼岸世界。佛教還有苦集滅道來解釋人生痛苦的原因和解脫之道

《道德經》的人生觀認為,認為人崇高,偉大的。即「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基於此,《道德經》認為人世間是非常美好的,即「天下神器」

4.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是關於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學說,它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

佛教哲學對於「此岸世界是苦的」這樣的人生觀,建立了「苦集滅道」(即四聖諦)的人生哲學,即論述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道德經》對於人崇高偉大的人生哲學,建立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學,即按照人性的根本規律來發展人,即返樸歸真,順其自然。統治階級要按照這樣原則,不能有為,即「為者敗之」,而要無為,即「為無為則無不治」。

5.生命觀----對生命的解釋

生命觀是對於生物體生命的來源和發展的解釋,是人生觀的基礎。

佛教哲學的生命觀是十二因緣,即生命是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教哲學用十二因緣來解釋人生苦的原因。

《道德經》的生命觀是創世觀。即道創造了生命,並賦予生命以「一」。即「萬物得一以生」,「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而「一」是「道紀」,即「道」的代理人,用此解釋人生尊貴,崇高,偉大。

6.認識論

認識論關於認識的本質和產生發展規律的哲學理論。也是任何哲學的基礎觀點。

佛教哲學的認識論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等等。

《道德經》的認識論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道德經認為,道的代理「一」,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即人身上的「一」和「道」緊密的鏈接在一切的,並駕馭著世界,而且能知道世界的過去和未來。

7.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宇宙萬物之間最重要的一種關系,是邏輯分析的基礎。

佛教哲學強調因果報應。即有什麼因,就得到什麼果。

《道德經》強調規律的決定作用。即結果是由規律決定的,而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只有順應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違背規律將不得好死,即「強梁者不得其死」,所以提出「知其榮,守其辱」、「知其黑,守其白」的思想,即明知對的是什麼,但故意按照錯的去做,反而效果會更好,因為這樣反而更符合規律。

8.人生修煉的方法論

方法論是指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也是任何哲學學說的基礎觀點。

佛教哲學基於十二因緣,提出八正道的解脫方法,據此演變出戒定慧的無漏學、六度,以及因果報應等思想。

《道德經》基於創世說,提出「修煉宇宙大道」的修行方法。並專門在《道經》部分論述修煉的四重境界即具體方法。

9.人生修煉的結果

佛教哲學認為人生修煉的結果是覺悟,即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果,即成佛,往生極樂世界。

《道德經》認為人生修煉的結果是「得一」,即與道相連。此時的生命狀態是「珞珞如石」,即非常樸素、平凡。

10.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研究政治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哲學學說在政治領域的專門應用。

佛教哲學關注的焦點是個體生命的本質——空性(心性),追求的個人解脫和眾生解脫,即自度度人。因此,度人是佛教的政治哲學。但由於佛教包含厭 1 世思想,佛教地區多數都很貧窮落後。

《道德經》關注的焦點是宇宙這一巨復雜系統的本質——道(即宇宙根本規律),並據此專門論述「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政治哲學,並且是一門專業、系統的政治哲學。由於「為無為」的哲學非常重視對未來的預測和超前掌控,所以極為有效。中國歷史上以道家思想治國的朝代都是盛世。

Ⅲ 哲學與佛教,道教有什麼區別

南無阿彌陀佛。
哲學是知識,是世智辯聰。
道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都是真理和智慧。
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大乘佛教是究竟圓滿的真理和大智慧。

Ⅳ 儒,道,佛三大哲學思想對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何影響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區別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准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蘋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三教中,儒教,道教源於中國,佛教源於古印度,傳入中國後發展成為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教義,三教都有深遠的歷史,為我華夏幾千年來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Ⅳ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他們的精神哲學分別是什麼

前面佛教和道教的已經說過了,佛教和道教體現的都是無為,在這里我們國學中的佛法和真正的大成佛法事實上是有差異的,不過佛教與道教容易讓人走入誤區,其實真正的道理是心裡的,追求真理才是真道,也就是所謂的空性,而佛教和道教拘泥於形式太過分了,並且拜那些人工雕刻出來的金像,佛什麼的,我覺得這么做除了養肥了和尚和那些雕塑的小型加工點之外,沒有任何的意義,那些雕刻出來的也不是什麼佛,若真有真理也是無形的,絕對不是有形意義上的東西。至於道教,我們追求理解一些老子古聖的道理即可,拘泥形式的道教也出離了本源老子所推崇的道理,我相信老子理解這些理論,並不是為了讓人祭拜他們,而是讓人明白真理的。至於三清什麼的,想像出來的東西,都是浮雲。事實上我認為釋迦摩尼或者是老子他們了解出來的道理,事實上不應該被稱為一種宗教,而世人自主的神化了他們,從一種紀念的形式,漸漸轉變成祭拜祭祀的形式,後來就變得畸形了(個中見解並不是有意譏諷,只是一種領會)
而基督教的宗旨就是愛,所信的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做完全的人,因為上帝本出於義,本出於光,是從起初就有的真理,也就是所謂的道,人若在上帝裡面得到全備的教訓,就是個完全的義人,也能將這光亮帶給這世界的人。
而伊斯蘭教他們與基督教是相似的,他們尊崇的也是上帝,不過他們叫做真主阿拉,事實上都是一位,但是他們不相信聖經中所預言的彌撒亞是基督耶穌,不認為基督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只是認為他是一位先知,而將上帝也就是真主道理帶給伊斯蘭世界的莫哈默德才是真正的彌賽亞救主,有點類似於猶太教,做法也比較極端。不過最終的道理也是為了要做一個離棄自身罪惡成為聖潔的人。

Ⅵ 儒家哲學,道家哲學和佛學哪個更經典

狂妄抄自大更經典?
三家都懂,滿招損,謙受益。
我們講「更」只是個人的意見罷了。
十三億誰能代表?世界哲學界誰又能「更」經典。
史上一榮俱榮,一辱俱辱,我看「更」也經典不到哪裡去。
所以,六祖慧能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更)者心動。鑒真、玄奘兩位大和尚認為,要有開放的思維,廣闊的視野去學習。
雲岩寂寂無窠臼,
燦爛宗風是道吾;
深信高禪知此意,
閑行閑坐任榮枯。

Ⅶ 佛家和道家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1、對生與死的態度是不同的:

佛教的目標是「必殺技」,它脫離了生與死回。道家對生活有積答極和積極的態度。

2、起源和信念是不同的:

佛教和佛教的誕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卡迪羅·羅威(KadiroLuowei)古代印度國王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Siddhartha)創建的。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道教否認宿命論,認為人們有命運,但他們並不鼓勵人們辭職,而是希望人們能夠創造命運。

道教認為,道教是通過不朽的鋼筆將這本書傳給高級名人,然後將講道傳播給世界人民的神靈。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

3、歷史不同:

創始人命名為悉達多·高塔瑪(SiddharthaGautama)(西元前565年至前486年)。佛教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印度。

道教是祖父田始張道陵的建立,至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

道教的發源地是甘肅廬山,江蘇省茅山周至樓關台。

Ⅷ 佛教的核心是什麼還有道教的核心是什麼宗教,哲學

佛教,只要是教,就需要發展,核心必然是「信」,還要正信!佛學別論!
道教,同上!

Ⅸ 道教,道家哲學,求解釋陰符經解釋。

道家哲學是指單純的道家學說。
而道教是形成於東漢時期。用民間的陰柔學說糅合道家學說而成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豐富了道教學說,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Ⅹ 道教哲學與佛學的關系芻議

道教和佛教的相同點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所追求的修為,都版是老百姓的信仰和權精神寄託。不同點道教VS佛教 1、道教說道理,佛教講真理。 2、道教注重的是修身,佛教注重的是修心。 3、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佛教是外來的。 4、道教最大的神是玉皇大帝,佛教最大的神是如來佛祖。拓展資料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