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健康心理學m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健康心理學m

發布時間: 2021-01-24 01:13:26

『壹』 什麼叫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一個基礎學科。主張運用心理學和健康促進的手段,維護和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及改造能力。
健康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探討和解決有關保持或促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學在矯正影響人類健康或導致疾病的某 心理學圖
些不良行為,尤其是在預防不良行為與各種疾病發生中所應發揮的特殊功能;探求運用心理學知識改進醫療與護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節省醫療保健費用和減少社會損失的途徑,以及對有關的衛生決策提出建議。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心理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健康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中心任務是探討有關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問題,著力於人類健康的維護,而不是疾病的治療。在這一點上,健康心理學同中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於未然」的主張有相通之處。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並首先受到預防醫學界的重視。它是在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的形勢下出現的。美國從節約醫療保健經費開支與降低發病率的目的出發,率先開始了對健康心理學的研究。 1976年,美國心理學會討論了心理學在人類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強調心理學在心理衛生中的作用外,還指出心理學應當研究有損人類健康或導致疾患的心理與社會行為因素,探討預防和矯正不良行為以及幫助人們學會應付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隨後,成立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健康研究小組,並在此基礎上,於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學分支,成為美國心理學會 心理學圖
的第38分支,並創辦了《健康心理學》和《行為醫學雜志》。Joseph Matarazzo(1982)是該分會的第一任會長,他提出了健康心理學的4項目標:第一,保持並促進健康水平;第二,預防並治療疾病;第三,鑒別病因以及健康與疾病和相關功能障礙之間的相互關聯;第四,分析並改善醫療保障體系和健康政策。 由於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及其工作實踐與人類健康的各種問題緊密相聯,甚至直接關繫到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後的短短幾年裡就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今在歐洲不僅已成立歐洲健康心理學會,比利時、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等許多國家也都建立了為數很多的國立健康心理學機構。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和聯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資金開展健康行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國已制定出公眾健康法規。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已制定出有關計劃。

『貳』 談談學習健康心理學的意義

學習健康心理學的意義------學習健康心理學的意義與人的身心的疲憊感和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生活態度有關。當然,身心關系不僅涉及疲憊問題,在人類的一切作為上都可以表現出來,不管人是在聽音樂、發電子郵件,還是在學習功課。事實上,這一關系顯著地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過,它不僅能帶給我們快樂,也能引起特殊的問題,對長期感覺疲憊的人來說正是如此。
這樣看來,解決慢性疲勞的辦法很簡單,人需要在身、心和神的層次上有所改變。具體地說,簡單生活並改變思維方式能夠減輕壓力,壓力減輕能夠緩解氣失調的狀態,因此能夠減少你的疲憊感。簡而言之,大多數健康心理學家都認為,簡單生活、減輕壓力以及改變思維方式的自助療法能夠對各種身心疾患有所幫助,無論是以心理問題為主還是身體問題為主的身心疾患。
因此強調思想、情感和行為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說,要想做出改變,擺脫疲憊感,你的命運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說,通過改變看問題的角度,人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為什麼要學習健康心理學======為了人的身心更健康。

『叄』 健康心理學的分類

* 學習心理
** 學習理論:聯想反射理論,聯結理論,認知理論,聯結-認知理論,學習的活動理論等。
**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
** 學習模型 ** 學習分類學說 ** 學習准備 ** 學習動機 ** 學習定勢 ** 學習的強化 ** 學習測量與評定
** 學習遷移:經驗泛化說,分析概括說,相同要素說等。
** 學習的方式方法:發現學習,接受學習,指導學習,掌握學習,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整體學習和部分學習,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學習競賽,潛伏學習,過度學習等。
** 學習差異 ** 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 學習的心理衛生
* 學科教學心理學:語文教學心理學,數學教學心理學,外語教學心理學,自然學科教學心理學,社會學科教學心理學等。
* 教育工藝學:視聽教學,程序教學,機器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自學輔導等。
* 智育心理學:知識掌握,智力技能,操作技能,能力差異等。
* 德育心理學:品德,品德結構,品德形成,品德發展理論,品德差異等。
* 體育心理學 * 美育心理學 * 教師心理 * 意識障礙 * 睡眠障礙 * 夢游症 * 感覺障礙
* 知覺障礙:錯覺,幻覺等。
* 注意障礙
* 記憶障礙:遺忘症,錯構症和虛構症,似曾相識症和舊事如新症等。
* 智力障礙:智力落後,痴獃等。
* 情感障礙:焦慮
* 意志障礙
* 思維障礙:違拗症,妄想等。
* 強迫狀態
* 言語和語言障礙:口吃,緘默症,失語症等。
* 人格障礙:精神病態
* 心理防禦機制* 緊張狀態
* 心理治療:暗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格式塔療法,行為療法,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代幣獎勵,生物反饋,催眠療法,氣功療法等。 * 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兒童期心理衛生,青年期心理衛生,成年期心理衛生,老年期心理衛生,群體心理衛生等。
* 健康心理學 * 變態心理學* 病理心理學 * 心理生理醫學* 心身醫學 * 護理心理學 * 臨床神經心理學 * 針刺鎮痛的心理學研究
* 缺陷心理學:盲人心理學,聾啞心理學等。 感知強度的變化,主要包括感知過敏和感知減退。
感知過敏,指個體對強光、嗓音、高溫以及強烈的氣味表現得過分敏感。例如:有些腦外傷後恢復期的病人對耳語聲、枕頭摩擦聲和鍾表走動聲都體驗到強烈的聽覺刺激,使其難以忍受。在他們看來,關門聲就好像巨大的槍響,戶外汽車馬達聲彷彿地動山搖。有些癔病患者由於肢體觸覺過敏甚至不敢與衣服接觸。有內臟感覺過敏的病人嚴重時不能忍受自己正常的心跳和胃腸蠕動。
感知覺減退,指個體對外界事物感知清晰度大大降低的病理心理現象。這種人視物時感到好象蒙上一層雲霧,聽聲感到似乎隔著一道牆,或感到聲音來自遠方。吃東西毫無味道,皮膚好象包上了一層厚皮,麻木不仁。在時間知覺上感到整個世界都在緩緩流逝。 幻覺是指在沒有相應客觀刺激的條件下,產生知覺體驗的病理心理現象。
幻覺偶見於正常人,例如,入睡前或覺醒前的幻覺,進入催眠狀態的被試在施術者暗示下出現的幻覺,虔誠的宗教徒在特定的情況下出現幻覺,這些幻覺都是一時性的,不具有病理心理意義。但是多數幻覺都是病理性的,是精神病人最常見的精神症狀之一。
幻覺可分為: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本體幻覺等。此外還有機能性幻覺、反射性幻覺、自窺症、幻肢症等。 所謂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歪曲知覺,即把一事物知覺為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事物現象。
錯覺並非精神病人獨有的心理現象,正常人在一些特殊條件下也可以發生錯覺,但是當事人通過旁人的糾正和本人的實踐檢驗能夠認識到知覺錯誤的事實,所以這類錯誤也叫生理性錯覺。
根據錯覺發生的感覺的通道不同,可以把錯覺分為錯視、錯聽、錯味、錯嗅和錯觸。
根據錯覺發生的原因還可以分為感受錯覺和情緒錯覺和心因錯覺。 病人在感知某一客觀事物時,作一個事物的整體來說是正確的,但是對它的部分屬性如形狀、大小、顏色、位置、距離和時間關系的認識卻發生了歪曲,這種心理障礙叫知覺綜合障礙,它與錯覺的不同之處在於:錯覺是對整個事物本質屬性的歪曲,產生了與原來的事物完全不同的新的知覺。例如,把小汽車知覺為老牛。但是知覺綜合障礙中,客體的本質屬性沒有發生錯誤, 被歪曲的只是客體的部分屬性。例如,對小汽車發生知覺綜合障礙時,病人知道眼前停著的是小汽車,但可能感到車輪與車身遠遠相離。
知覺綜合障礙可分為空間知覺綜合障礙、時間知覺綜合障礙、運動知覺綜合障礙和體形知覺綜合障礙。
空間綜合障礙是指對事物大小比例和空間結構的感知發生歪曲。當病人所看到的物體或人的形象發生改變,例如看到別人的臉變得很長、鼻子很大、或眼睛很小且間距很大時叫做視物變形症。如果看到的物體遠大於實際時,叫視物顯大症。看到的物體遠小於實際時,叫做視物顯小症。如果病人對周圍物體與自身的空間距離產生歪曲的感知,即把本來很遠的物件看得很近或把近物看得很遠時,叫做視物錯位病。
體形知覺綜合障礙是指病人感到自己的體形發生明顯的改變。如感到頭部變扁、四肢變長或變短、感到身體某部份皮膚隆起增厚等。
時間知覺綜合障礙是指病人對時間過程產生了歪曲的知覺。例如,抑鬱症病人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甚至感到度日如年, 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甚至會產生時間停滯或消失的感受。相反, 噪狂症和緊張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可能會覺得時間飛快。
運動知覺綜合障礙指患者感到運動著的物體現在靜止不動,而靜止的物體都發生了運動。例如,覺得眼前建築物迎面飛來,或者大街上的車輛和行人都是靜止不動的。
適應與心裡健康
適應於適應公式
一、適應
所為適應(adjustment),是指機體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need),而與環境發生調和作用的過程,它是一種動態的、交互的、有彈性的歷程,不僅是單向的(one-way),而且是雙向的(two-way)或多項的(multi-way)歷程。當個人需求與環境發生作用時,若不能如願以償,通常會造成兩種情形,其一為形成悲觀消極心裡,另一為從失敗中學習適應方法。當有機體與環境發生作用時,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就是適應組型或適應習慣,成功的適應才能增進心裡健康,養成健全的人格,失敗的適應就會造成心裡不健康和不良的人格。
「適應」或「良好適應」至少要符合兩項條件:
(一)就主題來說,個體的需求已獲得滿足,緊張情緒也已消除,其有需求→行動→目標(need act goal)的過程是順利的。
(二)就社會來說,個體需求的滿足方法是社會所認可的,亦即應同時具有「需求滿足」與「社會認可」這兩項條件。反之,「不適應」或「不良適應」(maladjustment)是指缺乏二者或其中之一,缺乏前者為「個人不適應」,缺乏後者為「社會不適應」。人類其所屬環境,都有適應行為,其適應行為只有良與不良之別,沒有能與不能之別。
二、適應公式
國內學者柯永河曾提出心理健康公式如下:
B=E÷P
其中B為症狀出現率,E為內外壓力總和,P為自我強度(ego-strength),意為:個人心理不健康,與自我強度成反比,與內外壓力總和成正比;換言之,個人之心理健康,與自我強度成正比,與內外壓力總和成反比。若P〉E,則B→正常,若P〈E,B→不正常,唯實驗證明:適應的焦慮是激勵抱負水準與提高學習效率之有用條件,當內外壓力總和稍高於自我強度時,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若內外壓力總和遠高於或低於自我強度時,則B維持正常,如常態編班下的兩極學生都可能搗蛋,亦即當E〈P〈E時,B→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