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心理學畫線實驗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學畫線實驗

發布時間: 2021-01-23 04:06:36

A. 心理學中有一個游戲,每人用一張白紙,然後在上面畫線(當做人生的線條),那個游戲叫什麼具體怎麼做

有個游戲,有點相似,不知道是不是的,你自己看看吧。。。。
1、在第一格里寫上你的名字,任何很認真的看著它,把它想像成另一個自己,想著他的輪廓、衣著、性格、愛好等。
2、在剩下的5個豎格里分別寫上,擁有哪5樣人、事或者物,對你來說會很幸福。
3、好,現在看看這五樣事物,是真實的多還是虛幻的多?(陽光就是虛幻的 摸不著,房子、錢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我要告訴大家,虛幻的東西可以些,但不要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哦(像我要變外星人這樣的哦,這是無法實現的,至少現在)。
4、在每一項人、事或者物後面打上「:」。
5、對每一項人、事或者物後面加上你對他的定義,你怎麼理解它,用一個字或者詞語,或者一句話。

下面游戲正式開始,我們將面臨選擇:
1、地球快毀滅了,你必須舍棄一樣東西才能存活。你會選......選好只會把它塗掉,直到看不見為止,不用塗掉對它的定義。
2、現在你剩下4樣對你來說很幸福的人、事或者物,你逃離地球到其他星球,現在你必須再用剩下的4樣事物的其中一樣換取你到其他星球的通行**。你會選......選好只會把它塗掉,直到看不見為止,不用塗掉對它的定義。
3、好啦,你帶著剩下的3樣來的新的星期,現在你的肚子很餓也很渴,你得再拿出一樣事物來交換食物來填飽肚子,不然就會被餓死。你會選......選好只會把它塗掉,直到看不見為止,一定要塗到看不到為止哦,不用塗掉對它的定義。
4、現在你就剩下2樣能使你幸福的事物了,如果現在再讓你捨去一樣是不是很難做決定?但是下面的問題來了,這個問題很重要,將決定你的結果。那麼:「剩下這兩樣事物,如果要用你的生命來換取他的生命,你會選擇哪一個呢?」,記住,是用你的生命來換取他在這個星球上的存活,你會選哪個?

好了,剩下的就是你所要的,是用你這一生甚至生命來維護他,有很多人在沒做這個游戲的時候,你問他,你的幸福是什麼,大部分都會說錢、房子、事業、健康等等,但是做完這個游戲後,他們最終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家庭,比如,兒子、媽媽、老婆等等。

我們需要錢、房子、事業等等,但要這些是為了什麼呢?我們再仔細想想,是不是為了自己?不是,我們為了家人,為了讓他們過的更好,而我們選擇了努力。

B. 心理分析畫線條代表什麼

繪畫本來就是一種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所受的束縛較少,繪畫更加是一種他們無意識流露的過程,可以從下筆的輕重、色彩、形狀以及繪畫過程中的狀態、等方面來分析判斷:
例如:膽小的孩子筆下的線條顏色比較淺。個性莽撞特別外向的孩子筆下的線條會比較粗和重,特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筆下的線條有些飄和浮,活潑好動的孩子筆下的線條往往會粗細深淺變化比較大。偏理性的孩子筆下的線條會用力均勻而肯定並且多折角,感性敏感一些的孩子筆下的線條會比較細膩柔和,而發展均衡的孩子會自由的運用這2種線條的。頻繁地塗改是代表有些不自信。
紅色:6歲以前的孩子只使用紅色是完全正常的,6歲以後過度使用紅色體現了暴力傾向和對自我情緒的不可控。
藍色:5歲以下偏好藍色孩子比偏好紅色的孩子更加有分寸,6歲時大量使用藍色是適應能力良好的表現,如果一味使用藍色,表現了孩子過於約束。
黃色:通常單獨使用或者與紅色配合使用,有時表示孩子過分依賴大人。
棕色:棕色以及其他灰暗色色調表示孩子對家庭以及社會的不適應及內心的種種沖突。經常使用這種色調的孩子個性比較倔強。
紫色:幼童很少會使用代表憂慮的紫色,當難以適應環境時才會使用到它。紫色經常和藍色配合使用,體現了一定程度的焦慮。
黑色:每個年齡段都會使用黑色,用黑色來勾線是一種正常的表現。黑色有時是內心豐富的表現,但整張畫面大量使用可能是孩子恐懼 哀傷的表現。
從童玉娟老師的繪畫心理分析課程中可以較詳細的了解和掌握這項技術並投入到實際應用之中哦。

C. 教育心理學畫線是利用知覺的什麼特徵

知覺是一系列組織並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的產生的感覺信息的加工過程。換句話說,知覺是客專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屬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知覺有這樣幾個特性:整體性、恆常性、意義性、選擇性。知覺的對象都是由不同屬性的許多部分組成的,人們在知覺它時卻能依據以往經驗組成一個整體。圖知覺的相對性—2:知覺對比 -圖中A、B兩圓半徑完全相等,但由於周圍環境中其它刺激物的不同,因而產生對比作用,致使觀察者在心理上形成A圓小於B圓的知覺經驗。知覺上的連續法則在繪畫藝術、建築藝術以及服裝設計上早已廣泛應用 。

D. 「畫線」在心理學中的考查有哪些

1.引起無意注意的客觀因素

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其中引起無意注意的條件包括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客觀條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新穎性、強度、運動變化、刺激物與背景的差異。其中「畫線」就屬於刺激物與背景的差異。因為有了「畫線」,所以被畫線的部分屬於刺激物,沒有被畫線的部分屬於是背景,刺激物與背景之間就形成了差異。

主觀條件:即人本身的狀態,包括人對事物的需要和興趣、情感態度、情緒狀態和精神狀態、個人的心境、主觀期待。

2.形成感覺對比——同時對比

感覺對比是不同刺激作用於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對比可以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其中,同時對比是指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於同一感受器而產生的對某種刺激物的感受性變化。「畫線」就是其中典型的現象。畫線部分與沒有畫線部分同時進入視覺,形成同時對比。

3.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因素

知覺的基本特性包括知覺的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

人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優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覺的選擇性。而想要把對象從背景中加以區分,一般取決於三種條件:

①當對象與背景的差異越大,對比越大時,對象越容易被感知,反之則不容易被感知。其中「畫線」就會產生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異。因為有「畫線」,所以畫線部分與沒有畫線的部分分別稱為對象與背景,進而形成對象與背景的差異,有利於知覺的選擇。

②當對象是相對活動的,而背景是相對普通的或對象是相對不動的,而背景是相對活動的對象也容易被感知。

③當對象是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或與人的需要願望任務想聯系事業容易被感知。

4.感知規律——差異律

差異律主要是針對感知對象與背景的差異而言的。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從背景區分出來越容易,學生越能優先選擇感知的對象作為反映的內容。相反,凡是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小,對象越不容易被感知。因此,「畫線」部分成為被感知的對象,沒有被畫線的部分成為背景。

5.認知策略——復述策略

在認知策略中畫線屬於閱讀時常用的一種復述策略。教師在教學生「畫線」時,首先解釋段落中什麼是比較重要的;其次,教學生謹慎的畫線;最後,教學生復習和用自己的話解釋這些畫線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