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歷史哲學史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歷史哲學史

發布時間: 2021-01-23 03:56:19

『壹』 歷史哲學的內容簡介

本書匯輯著名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記錄,由其高足愛華德版·干斯教授整理而成權。自問世以來,學術界公認為進入和研究黑格爾哲學系統的入門書籍;又因原為對應一般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而表述,故體例格式不必謹嚴深奧的高頭講章,照搬《哲學的傳記史》作者魯維斯所言,此書乃其「生平所讀這類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據全書篇幅甚多的例證解釋,對於研究哲學不深的讀者也是很熟悉的。
其另一個重要價值,就是用一個截然新穎的觀點來論列「歷史」上各種主要事實,從而使人可能比較順利地把握住黑格爾哲學的主導概念,再由此帶動對該系統各個方面的深入認知。王造時先生的譯述,復以平實雅正、忠實本義而著聞。名著名譯,洵為一切從事哲學和哲學史研究者必備經典。

『貳』 天作為哲學范疇的歷史演變

中國古代哲學經歷了先秦、漢、魏、金、南北朝、隋、宋、元、明、清以及鴉片戰爭初期六個歷史發展時期。

1、先秦是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的確立時期,它提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和命題。

《易經》是系統反映春秋時期中國歷史哲學思想的基礎著作。它第一次系統地描述了人類歷史的起源和發展,明確地提出了聖人創造論。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把中國歷史哲學推向了發展的高峰。先秦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創造性地提出了「仁」的范疇和「仁愛他人」的命題。

2、漢、魏、金、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從發展到鼎盛,中國古代哲學得到發展和深化。特別是對天人關系及其歷史走向的深入探討。

西漢董仲舒創立的天本史觀和魏晉時期的「玄學」,都對古代哲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歷史唯物主義得到了長足發展。

3、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過渡時期。宋明理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學說,把中國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古代哲學進行了新的探索。

4、鴉片戰爭期間,龔自珍和魏源,面對封建統治的內部和外部問題,金文經學的三世說和變易史觀,對社會和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調查,並打開了中國現代歷史哲學的前奏。

(2)歷史哲學史擴展閱讀:

哲學的誕生以來,一直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對立和斗爭,也就是表達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類和團體在意識形態方面,而且不斷發展的驅動力和深化人類的哲學思考。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與柏拉圖在哲學上的對立與斗爭,反映了奴隸主民主黨與奴隸主貴族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對未來歐洲哲學的發展與繁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時期與戰國時代到明清,中國經歷了不同的爭鳴,漢代王充的神學目的論,南北朝時期風扇甄在神摧毀不朽的神化與佛教的神理論,唐代柳宗元對抗命運,而不是宋代新儒學思想,以及明清王夫之哲學逐漸(船)等等,中國封建唯物主義始終貫穿著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辯證法的斗爭。

『叄』 什麼是歷史哲學

請參照如抄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最早使用「歷史哲學」一詞的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1765年出版了他的《歷史哲學》一書。在伏爾泰看來,「歷史哲學」就是尋求在其整體上理解歷史、理解支配歷史的那些原則及它可能隱含著的意義。伏爾泰認為,歷史研究不應該只是堆積歷史事實,它應該達到一種哲學的或理論的理解高度。

『肆』 1. 西方歷史哲學之父是( ).

泰勒斯

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斯被稱為西方「哲學之父」。他認為萬物由水構成作為西方哲學的故鄉,古希臘還誕生過大批偉大的哲學家,如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伊壁鳩魯等人。中世紀出現經院哲學,聖托馬斯·阿奎那為其代表人物。「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Rene Descartes)自成體系,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之後,西方哲學家更是人才輩出,洛克、康德、休謨、伏爾泰、盧梭、黑格爾、叔本華、馬克思等人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

『伍』 哲學和歷史的關系

歷史主義是一種方法。
通過歷史的聯系和變化發展來考察對象,這種原則和方法就叫做歷史主義。
歷史哲學是指一種學說。
一般的通史類歷史書籍僅僅是歷史而已,但歷史哲學是用哲學方法寫作的歷史,即「用哲學方法寫作的社會歷史」。因此歷史哲學類書籍既是歷史書,也是哲學書。
有必要再說明的是,『歷史哲學』和『哲學歷史』也不同。
『哲學歷史』就是哲學史,即單獨的哲學發展史。
但『歷史哲學』是整個社會的歷史(只是用哲學方法寫作的)。

『陸』 歷史哲學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18歲時,他進入圖賓根大學(符騰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學院)學習,在那裡,他與荷爾德林、謝林成為朋友,同時,為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國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 1831年在德國柏林去世。
黑格爾與史詩詩人荷爾德林和客觀唯心論者謝林同一時期就讀於圖賓根神學院。在深入觀察了法國大革命的整個演進過程後,三人合作致力於對康德及其後繼者費希特的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

黑格爾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精神現象學》。在世時出版的作品還有《哲學全書》、《邏輯學》和《法哲學原理》。其他有關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美學和哲學史的著作則是在他去世後,根據他當年演講時學生所做的筆記匯編而成。

黑格爾的著作以其覆蓋面之深廣而享有盛譽。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來理解哲學的歷史和我們身處的世界本身——在黑格爾,這個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個歷史的行進,其中每一個相續的運動都是為解決前一運動中的矛盾而出現的。」例如,他認為,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西方社會中引入真正的自由。 但正因為是絕對的初次,它也是絕對的激進的:在革命消滅了它的對立面後,革命所喚起的暴力高潮無法自我平抑,結局是無路可去的革命最終自食其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毀於殘暴的恐怖統治。然而,歷史總是在對過失的自我學習中前行的:正是這種經驗,也只能在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一個由自由公民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職責,又能實現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憲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現。

在《歷史哲學》的前言中,黑格爾闡述:「哲學表明,意識是存在於它無限多個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說,意識是存在於自由的、無限多的形態之中,而對立的抽象內省的形態只是它的一種反映。意識是自由的、獨立存在的、有個性的,僅僅屬於精神。」

所以作為單獨概念的「意識」,由兩部分組成,兩者都各有無限多個「形態」,一部分是原則性的,另一部分是對每個歷史事件的具體反映,所以他又說:「通常意義上的意識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事物總體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對事物具體反應的抽象概念。」 他同時說:「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不同,對事物的反應也不同,和原則性的意識有所偏移,但是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這種偏移是有限度的,這種限度取決於他的正常狀態,取決於他對上帝的尊敬程度。要了解這種概念的程度,屬於形而上學的范疇。」

所以,雖然黑格爾的語言很難懂,但他闡述了形而上學必須要研究每一個事件中的命題和反命題如何聯系的機制,因此必須要比較每一個歷史事件中的例子和它們的原型,了解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的地方。 黑格爾對人類社會抱有一種有組織性和目的論的觀念,他的著作語言豐富而難懂,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非常令人迷惑。不僅如此,他的觀念和現代知識界流行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個人權利的觀念也正相反。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像征著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柒』 什麼是歷史哲學有沒有歷史哲學

我想應該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另一種說法

『捌』 哲學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它的研究對象涵蓋了人類社會以往的一切內活動領域及容其過程。因而 ,史學和其他學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尤其是和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哲學為史學提供世界觀 (歷史觀 )和方法論 ,史學為哲學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史實的依據。
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最一般規律的學問 ,它為史學提供了世界觀 (歷史觀 )和方法論 ,西方古典史學的萌芽和優良傳統以及中世紀史學的發展充分說明 :有什麼樣的哲學 ,就有什麼樣的史學.

『玖』 歷史哲學的緒論

這次演講的題目叫做「哲學的世界歷史」。那就是說,並不是從世界歷史作出一些普遍的觀察,再從世界歷史的內容舉例來闡明這一些觀察,而是世界歷史的本身。為了對於本講的性質從開始就能有一種明白的觀念起見,我們必須先行檢查關於研究歷史的其他各種方法。觀察歷史的方法,大概可以分為三種:
(一)原始的歷史。
(二)反省的歷史。
(三)哲學的歷史。
(一)關於第一種歷史,只要舉出一兩位著名的歷史家,便可以給人一個確定的典型。例如希羅多德、修昔的底斯和其他同樣的歷史家們。他們的敘述大部分是他們親眼所看見的行動、事變和情況,而且他們跟這些行動、事變和情況的精神,有著休戚與共的關系。他們簡單地把他們周圍的種種演變,移到了精神觀念的領域里去,這樣外在的現象便演成了內在的觀念。詩人以同樣的方式,運用他感覺中的資料造成他的觀念。當然,這些原始的歷史家也利用別人的報告和敘述,因為一個人決不能耳聞目見一切的事情。不過他們只把這些資料當作是一種組合的元素,這和詩人受賜於已經成立的語言文字的遺產,又是同樣的情形。歷史著作家把飄忽的片段聯系在一起,然後把它們寶藏在泥摩息尼神廟之中,使它們不朽。各種稗史、民歌、傳說都不能列在這種原始的歷史裡面。這些稗史、民歌、傳說所表現的歷史的意識還在朦朧的狀態,所以它們屬於觀念朦朧的民族。這里我們要研究的民族,是已經知道他們是什麼,和他們在做什麼的民族。當真看見的和可以當真看見的現實,是有堅實的基礎的,而產生這些稗史和詩歌的那個飄忽模糊的成分,它是沒有堅實的基礎的,等到各民族的個性發達成熟,這些稗史和詩歌在歷史上的權威就不能存在了。

『拾』 何為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是一個與歷史學有關的哲學分支,旨在探討歷史的模式與意義、歷史學的性質與方法、歷史寫作的結構與規律等問題。根據具體研究對象的不同,歷史哲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思辨的歷史哲學、分析的歷史哲學(批判的歷史哲學)、敘事的歷史哲學。

思辨的歷史哲學以及分析的歷史哲學(批判的歷史哲學)

「歷史」一詞具有兩層含義:實在的歷史,即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歷史學家的研究本身。對應於這兩個層次分別產生了思辨的歷史哲學以及分析的歷史哲學(批判的歷史哲學)。
思辨的歷史哲學試圖在歷史中發現一種超乎一般歷史學家視野之外的模式或意義,可視作歷史學的形而上學;分析的歷史哲學致力於弄清歷史學家自身研究的性質,可視作歷史學的知識論[1]。前者在中國大陸史學界一般被稱為歷史理論,而後者則被稱為史學理論。
思辨的歷史哲學對應於自然哲學(對科學探討對象的哲學研究);分析的歷史哲學對應於一般而言的科學哲學(對科學活動本身的哲學研究),並的確受到科學哲學的影響。
思辨的歷史哲學研究以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湯因比等為代表,然而正如對自然體系的哲學研究或宇宙論之類已然過時,歷史悠久的思辨的歷史哲學的光彩也日漸黯淡。相反,分析的歷史哲學則隨著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1951年)的發表而逐步成為西方歷史哲學領域的主流。

敘事的歷史哲學

及至晚近,海登·懷特的《元史學》(《Metahistory》,1973年)進一步引發了歷史哲學的敘事轉向(語言轉向),催生了敘事的歷史哲學。與思辨的及分析的歷史哲學不同的是,敘事的歷史哲學受文學批評理論的影響,將歷史寫作作為研究對象,以求獲得對歷史著作結構與規則的理解[2]。其極端傾向則視歷史寫作為文學創作,將歷史著作等同於文學作品。因其與現代歷史哲學的顯著差異及與諸後現代理論的關系,敘事的歷史哲學往往也被歸入後現代主義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