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日本勞動社會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日本勞動社會學

發布時間: 2021-01-20 03:03:52

① 勞動社會學的基本研究類型有哪些

勞動社會學對勞抄動社會的研襲究,具體有以下內容:

①勞動者。包括工業勞動者、服務業勞動者。

②勞動者行為。即勞動者在勞動領域中發生的社會行為,如擇業、就業、生產、管理、怠工、罷工,等等。

③勞動關系。即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如主雇關系、勞資關系、師徒關系、同事或工友關系,等等。

④勞動組織。包括工業勞動組織、服務業勞動組織等。

⑤勞動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為保證勞動組織的有效運行而制定的各種法則、規章、程序的統稱,主要包括勞動就業制度、勞動人事制度、勞動獎懲制度、勞動保障制度和各種崗位責任制等。

⑥勞動社會過程。指勞動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勞動組織與勞動制度的歷史變遷過程。如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協作、順應、同化,以及勞動制度的改革與重建等。

② 自考勞動社會學,這題選什麼

童工啊

③ 什麼是"勞動社會學"啊

勞動社會學(sociology of work)
它是研究勞動者及其行為、勞動關系、勞動組織、勞動制度和勞動社會過程,以揭示勞動 社會的結構、功能及其運動規律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勞動社會學所研究的勞動社會 又稱產業社會。它是勞動者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一個內含經濟、文化、政治等社會要素 的綜合體。勞動社會有其特殊的地位——角色結構,如廠長、車間主任、工段長等;與 職業活動相適應的特殊文化,如企業文化等;特定的產業界限,包括工業、服務業中的 一切勞動者與勞動組織,而把農業勞動者與農業勞動組織排除在外。從社會學的觀點來 看,農業勞動者居住在鄉村社會,以家庭為活動中心,在鄉村社會中,家庭組織與勞動組 織經常合而為一,勞動者之間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與業緣關系難分難解,尚無可能將 農業勞動組織、農業勞動者業緣關系單獨分離出來。唐海在《中國勞動問題》(1927)一 書中曾使用過「勞動社會」的概念。日本社會學家萬成博、杉政孝主編的《產業社會學 》(1967)也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了「產業社會」的概念。
起源與發展 勞動社會學從普通社會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勞動社會學」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1959年被法國一家社會 學雜志用作刊名,促進了這一名稱的流傳。

勞動社會學的前史,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對勞動社會問題的研究。為這門學科做 出過奠基性貢獻的學者有K.馬克思和F.恩格斯,德國的M.韋伯,法國的□.迪爾凱姆,美國 的T.B.凡勃倫、F.W.泰勒和G.E.梅奧等。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 級狀況》(1845)、迪爾凱姆的《社會分工論》(1893)、韋伯的《經濟與社會》(1921~1 922)、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1899)、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梅奧的《 工業社會中人的問題》(1939)和《工業文明中的社會問題》(1945)等,是勞動社會學研 究的重要文獻。

勞動社會學在西歐、美國和日本起步較早,發展迅速。在大多數歐美國家,這門學科 往往與「工業社會學」、「企業社會學」、「職業社會學」等名稱混用。比較有影響的 著作有美國社會學家W.E.穆爾的《勞資關系與社會秩序》(1946)、D.C.米勒與W.H.福 姆的《工業社會學》(1951)、E.V.施奈德的《工業社會學,工業及其群體中的社會關系 》(1957)、T.卡普洛的《職業社會學》(1954)、聯邦德國R.達倫多夫的《工業—經營社 會學》(1956)、法國G.弗里德曼與P.納維爾60年初主編的《勞動社會學文集》、日本萬 成博、杉政孝主編的《產業社會學》(1967)。 70、80年代,蘇聯、東歐也相繼出版了一批勞動社會學著作,影響較大的有:民主 德國R.施托伯格的《勞動社會學》(1978)、蘇聯瓦·彼·馬赫納雷洛夫的《勞動社會學 》、南斯拉夫M.馬爾科維奇的《勞動社會學》(1981)。

對勞動問題的社會學研究在中國早已開始。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李劍華的《勞動 問題與勞動法》(1928),陳達的《中國勞工問題》(1929)等一系列專門著作。80年代以 來,中國勞動社會學研究又逐步活躍起來。1984年,出版了趙履寬、王子平合著的《勞 動社會學概論》。 研究內容 勞動社會學對勞動社會的研究,具體有以下內容:①勞動者。包括工業 勞動者、服務業勞動者。②勞動者行為。即勞動者在勞動領域中發生的社會行為,如擇 業、就業、生產、管理、怠工、罷工,等等。③勞動關系。即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 的社會關系,如主雇關系、勞資關系、師徒關系、同事或工友關系,等等。④勞動組織 。包括工業勞動組織、服務業勞動組織等。⑤勞動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 ,為保證勞動組織的有效運行而制定的各種法則、規章、程序的統稱,主要包括勞動就 業制度、勞動人事制度、勞動獎懲制度、勞動保障制度和各種崗位責任制等。⑥勞動社 會過程。指勞動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勞動組織與勞動制度的歷史變遷過程。如勞動者之 間的競爭、協作、順應、同化,以及勞動制度的改革與重建等。

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勞動社會學與普通社會學的研究內容,存在具體與一般的關系 。普通社會學研究一般社會人,研究各類人的一般社會行為;勞動社會學則把人當作勞 動者來研究,只研究勞動者行為。普通社會學研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血緣、地緣 、業緣等關系在內的一切社會關系,研究一般社會組織、一般社會制度和社會過程;勞 動社會學只研究勞動關系,研究勞動組織與勞動制度,以及勞動社會過程。

勞動社會學與經濟學,尤其是與勞動經濟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 濟學都研究勞動者行為、勞動組織、勞動制度,但兩者觀察與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勞 動社會學把人當作勞動者來研究,關心的是勞動行為的社會效益,主要任務在於揭示勞 動者與各社會變數之間的關系,諸如職業聲望對勞動者擇業的影響,人際關系對於提高 勞動生產率的作用等;應用勞動社會學的知識,有助於獲得勞動社會的最佳運行效果。 勞動經濟學則把人當作勞動力來研究,側重於勞動行為的經濟效益,主要任務在於揭示 勞動力與各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諸如:勞動力配置與流動的規律,勞動工資與勞動生 產率之間的關系等;應用勞動經濟學的知識,可以指導如何以最少的活勞動投入獲得最 大的價值產出。

功能 勞動社會學的究,有助於人們了解勞動社會中的權力—地位結構,把握勞動領 域中的人際關系,發現勞動組織和勞動制度發展與變遷的規律。其研究成果對於提高勞動 管理的科學性和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認識與處理經常發生的一系列勞動社會問題 ,如勞資糾紛問題、女工問題、白領犯罪問題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④ 勞動社會學的學科功能

勞動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了解勞動社會中的權力—地位結構,把握勞動領域中的人際關系,發現勞動組織和勞動制度發展與變遷的規律。其研究成果對於提高勞動管理的科學性和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認識與處理經常發生的一系列勞動社會問題,如勞資糾紛問題、女工問題、白領犯罪問題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⑤ 勞動社會學的具體研究方法有哪些

都是社會學的分支,所以研究方法其實就是社會學研究方法,主要還是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這么三種方式,定性和定量都有。另外,寫成果、出論文的時候,勢必會用到文獻法

⑥ 一篇勞動社會學領域范圍內的任一主題的論文,題目自擬。 2500字以上。 發我郵箱 [email protected]

中國產業經濟學的回顧與展望

產業經濟學屬於經濟學中應用經濟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其內容體系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產業關聯、產業政策、政府規制與反壟斷等主要領域。在國外,關於產業經濟學的內容體系,一直存在寬派與窄派兩種理解。以英國為代表的寬派認為產業經濟學除了產業組織理論以外,還包括產業結構理論等內容。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窄派堅持認為產業經濟學就是產業組織學。在中國,基本上是按照寬派來理解的。
一、中國產業經濟學科發展階段的回顧
從總體上說,產業經濟學作為在中國一門經濟學分支學科,始於改革開放之後,與國際產業經濟學主流接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至今不過十多年的時間。其間經歷了從部門經濟學(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向以產業結構經濟學為主,到現在以產業組織理論為主的演化過程。
中國產業經濟學的發展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軌跡,是與中國經濟社會特定的發展狀況,以及人們對產業經濟理論的認識相關的。中國的產業經濟學學科體系是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的,那時「產業」的概念主要指計劃經濟中的行業或部門,學科專業相應地也設立了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門類,但沒有明確的「產業經濟學」名稱。直到改革前,一直缺乏對產業組織理論進行系統的研究,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但由於在經濟建設中我們仍然遇到與產業組織有關的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因此,經濟學界還是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對產業組織問題在蘇聯範式下進行過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對工業經濟領域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與協作問題、對工業生產的聯合化和集中化等問題所進行的研究。總的來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以市場經濟運行為制度背景的產業經濟學,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
第一階段:產業結構經濟學為主導的產業經濟學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產業經濟學在中國迅速成為經濟學界的顯學之一,但其研究對象,卻不是國際上作為主流的產業組織理論,而是與日本相似的產業結構經濟學。長期的計劃經濟使中國的產業結構陷入極為失衡和不合理的境地,調整這種產業結構,使國民經濟走出瀕臨崩潰的境地,成為當時決策當局和整個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間必然經歷一個政府主導型經濟階段。在政府主導型經濟中,政府如何採用非指令性計劃的手段有效地控制經濟運行,是決策當局極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產業政策成為當時決策當局認可的調控經濟的重要政策手段。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80年代國際經濟學界對「通產省奇跡」的稱贊,使正處於困境中的中國看到了一個似乎可資模仿的樣板。當時的很多學者和政府官員都認為,借鑒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對中國擺脫經濟困境,實現經濟振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正是在以上社會經濟背景下,當時中國的產業經濟學研究,借鑒了日本產業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形成了以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及其政策為主的產業經濟學研究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等研究機構是這一時期產業結構與政策的研究重地。
第二階段: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引進吸收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
西方國家產業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在英美國家已經有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這個理論起源於劍橋大學教授馬歇爾提出了「馬歇爾沖突」,即自由競爭與規模經濟和壟斷的兩難選擇問題。後經1933年的「壟斷競爭革命」,到1959年產業組織理論創始人之一的哈佛大學教授貝恩《產業組織》一書出版,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的正式誕生和產業組織理論哈佛學派的形成。此後,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又催生了產業組織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派和新奧地利學派的興起。最早介紹到我國的產業組織著作是美國學者W.G.Shepherd的《市場勢利與經濟福利導論》,該譯著於1980年出版時並未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更談不上深入研究了。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楊治編著的《產業經濟學導論》出版,是國內第一本以產業經濟學為名的著作,在國內影響較大,而且它影響了以後的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研究框架,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1985年,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學院和清華大學經濟學院聯合舉辦經濟管理講習班,編印了《產業組織經濟學》,比較系統地對西方產業組織理論進行了介紹。1988年,日本學者植草益的《產業組織論》出版,成為國內第一本系統介紹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譯著。隨後,國內又陸續翻譯出版了幾本西方學者研究產業組織的著作,如丹尼斯·卡爾頓和傑佛里·佩羅夫著的《現代產業組織》、J.施蒂格勒的《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等著作的翻譯出版,對我國產業組織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學術界積極引進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學家也開始嘗試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範式對中國現實產業組織問題(特別是壟斷與競爭問題)進行研究。蔣學模主編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專門設了一章「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競爭與壟斷」。谷書堂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也大量討論了競爭與壟斷問題。1988年出版的胡汝銀的專著《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完全以中國經濟的競爭與壟斷為研究對象,蔣學模評價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研究社會主義競爭和壟斷的專著,填補了一個空白點」。1989年出版的鄒東濤和楊秋寶的專著《經濟競爭論》,系統論證了中國經濟競爭模式問題。與此同時,《經濟研究》1987年第10期發表了史正富的論文《產業組織的轉換與產權制度的改革》,《經濟研究》1988年第10期發表了陸德明的論文《改造產業組織,建立壟斷競爭市場》,復旦大學課題組發表了《通過產業組織的改革與創新,建立社會主義壟斷競爭市場》等專著和論文,開創了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範式對中國現實產業組織問題(特別是壟斷與競爭問題)進行研究的先河。但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還是個別的和初步的,還沒有出版一本產業組織專著,屈指可數的研究成果所涉及到的產業組織問題也是夾雜在其他問題當中。
第三階段:中國產業經濟學的初步形成階段(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壟斷與競爭之間以及競爭與效率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並日益引起學者的關注,因此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成為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產業組織研究成果。1990年,陳小洪、金忠義出版的《企業市場關系分析——產業組織理論及其應用》是針對國內讀者的第一本系統介紹產業組織理論和國外產業組織狀況的專著。1991年,王慧炯主編的《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與1993年馬建堂的《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於1994年同時榮獲了第六屆孫冶方經濟學獎。1994年,夏大慰編寫的《產業組織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和分析產業組織理論、方法以及產業組織政策的教材。此外,《經濟研究》等期刊也發表了不少有關產業組織的論文。1997年,國際上最流行的泰勒爾的教科書《產業組織理論》和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斯·卡爾頓等著作的《現代產業組織》的中譯版均被出版。其中《產業組織理論》的最大特點是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分析產業組織問題,為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帶來了新的分析方法,從此,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研究中國產業組織問題的文獻逐漸增多。總之,這一時期的研究趨於多樣化,在研究的理論框架上,既有在西方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框架內展開的分析論著,也有在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的框架內進行分析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規范性的分析在減少,實證和案例分析的論著增多;在分析的廣度上,既有綜合性分析,又有行業分析和專題性研究;在研究內容上,有關市場進入與退出、反壟斷、政府規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問題都不斷地進入了經濟學家的視野和研究工作,可以看出中國產業組織理論體系已初步形成。
第四階段: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繁榮階段(21世紀至今)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按照國際上通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範式進行的研究越來越多,這標志著中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漸漸與國際主流接軌。SCP分析框架是中國學者研究產業組織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較多的研究者以中國經濟轉軌作為研究背景,引入制度變數,對特定產業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隨著研究的深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開始針對國際貿易、金融、保險、證券、中介機構、出版等具體行業領域進行研究。此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的深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和反壟斷、政府規制體制改革、產業競爭力等問題日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這方面的成果開始大量涌現。
產業經濟學繁榮與深化還體現在專業學術團體和專業期刊的繁榮上,國內目前有2個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團體——中國產業經濟學會、中國工業經濟學會。主要專業出版物有《中國工業經濟》、《產業經濟研究》、《產業經濟評論》、《中國產業組織評論》、《產業組織評論》和《規制與競爭前沿問題》。在國外,眾多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活躍在產業經濟學領域,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論文在《美國經濟評論》等世界頂級經濟學期刊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中國,產業經濟學經過30年的發展得以迅速普及和提高。中國經濟學界的頂級期刊《經濟研究》大量刊載有關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論文,其研究成果對政府產業政策、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WTO新一輪談判(貿易與競爭議題)、壟斷行業改革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學科建設上,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覆蓋產業經濟學)和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產業經濟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全國擁有產業經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30家,擁有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達到172家(含上述30家)。此外,產業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和方法已經滲透和體現到法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內容中。可以說,如果說經濟學已經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顯學」,那麼,產業經濟學則是經濟學中的「顯學」,成為研究生學科專業中的熱門專業。1996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新的研究生專業學科目錄,正式把產業經濟學列為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與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勞動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並列為應用經濟學的組成學科,這也標志著中國產業經濟學在學科設置上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目前,產業經濟學已成為中國綜合性大學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和財經類院校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但隨著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產業經濟學何去何從,目前爭議分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產業經濟學在學科目錄上的歸屬如何調整,產業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已經較為普及,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一定會繼續深入下去,產業經濟學對推動經濟學的進步和推動中國產業經濟振興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二、中國產業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展望和建議
(一)學科內容應進一步凝練和集中
目前,在產業經濟學學科建設上,由於內容體系沒有界定清晰,導致學科之間相會入侵,不僅其他大量的學科入侵產業經濟學領域,產業經濟學也大量入侵其他學科領域。如有些大學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中,設有產業組織研究方向;如發展經濟學專家大量研究本屬於產業經濟學范圍的自然壟斷產業的競爭和規制問題;如有些大學在產業經濟學專業博士和碩士招生中,設有產業核算(會計學)、產業管理(企業管理學)、區域經濟、國際貿易、體育產業、品牌管理、期貨貿易、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消費經濟等研究方向,均是普遍反映的現象。
(二)產業經濟學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在市場結構研究方面,對我國市場結構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水平、集中度和進入壁壘的實證性研究明顯不足,無法深入了解市場結構對企業行為進而對市場績效的影響;在企業行為研究方面,多數成果是沿著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市場績效這樣一種分析範式展開研究,忽略了產權結構、治理結構、技術結構、業務結構等相關因素的深入分析。在市場績效研究上,多數成果對績效缺乏全面性和動態性的了解,忽略了績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和綜合的結果。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已有的成果研究方法較為落後,只有定性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博弈論方法和計量分析方法等目前尚未被產業經濟學研究者廣泛採用。對於產業經濟學來說,不重視對計量分析和統計研究,確實很難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防止產業經濟學研究中「數學崇拜」現象,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用眾所不知的語言講述眾所周知的道理」,以至於有的經濟學家發出「經濟學將興於數學也必將於數學」的感慨。因此,在今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上,一方面需要注重形式上的規范化,同時也要強調在規范化的背後,選題是否重要,方法是否恰當,結論是否可靠等「問題導向」。相信伴隨著中國國際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隨著學術界研究基礎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國產業經濟學「命題本土化,方法規范化,水平國際化」的「三化」趨勢和特徵一定會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來。
(三)產業經濟的現實問題應受到關注
1. 產業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研究
產業經濟學一些基本的界定和實證檢驗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以傳統的自然壟斷為例,人們都在廣泛使用自然壟斷概念,可究竟何謂自然壟斷,自然壟斷在質上和量上如何界定,自然壟斷的產業范圍是什麼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國內外學術界始終是模糊不清的,以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定義自然壟斷,不僅自身難以邏輯一致,而且也難以解釋活生生的自然壟斷產業以引入競爭為主題的改革實踐。另外,產業組織學基本範式的基本邏輯關系,特別是制度范疇在其中的作用機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2. 結合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深化對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演變規律的研究
目前我國對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基本上是還是「舶來品」,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理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稱為「中國奇跡」。「中國奇跡」背後一定會隱含著中國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演變動力和演變規律,對此問題的研究將會有重大理論創新的空間和可能。
3. 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和反壟斷問題
國外壟斷行業改革已經有了30年的歷史,中國壟斷行業改革也已經有了10餘年的歷史。如何總結國內外壟斷行業改革的經驗教訓,如何確立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的模式和路徑,這些命題自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就已經提出,十七大政治報告再次提出,但總的來看,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對壟斷行業改革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即將實施,如何有針對性地禁止和反對形形色色的壟斷行為,對企業集中的審查標准如何確定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產業經濟學家提供理論依據。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僅供參考,自己修改)

⑦ 勞動社會學訪談記錄

《人口社會學(第4版)》共分四編十五章,此次修訂在每一章中增加了中國人口的現狀和研究。
第一編講授了人口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論,介紹了人口社會學的發展過程和中國人口社會學的發展。

⑧ 自考00294勞動社會學誰有資料,歷年試題和重點。

網上有,列印出來,有那種知識點歸納的小冊子,查查

⑨ 學習勞動社會學對自己的啟發以對課程的建議和意見

當時的凱程考研班老師在對我的真題學習成果作了分析並恰當的提出合理建議,由於社會學考的范圍相當大,很花費時間和精力,所以在准備考試的最後半年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