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師范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在研究生招生上有專業歧視嗎
就現在的考研錄取情況來看,考上名校研的同學都是外校的多,本校的少.其實,考研的復試並不回是在於你的初試答成績怎樣,而是在於你是否符合學校對於他要培養的研究生素質與能力的要求.因此,如果你不是現在就考研的人,多用一點時間來讀幾本和你要考專業有關的名著,多看一些與你考試專業相關的權威性雜志或者書籍,了解現在這個學科研究的主要方向與發展趨勢.優秀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會發光與被人尊重的.如果,你只是除了會考試,沒有任何思想與研究方向,任何一個導師也不願意要你.
由於全國心理學聯考,因此除了要將教育部指定的書讀懂讀通外,你有時間最好到網上去搜尋一下你要考學校的導師的相關書籍或者論文來讀一讀,這樣在復試的過程中,你會有更大的把握.要記住,這世界上每一次機會都是你自己通過努力為自己爭取過來的,而不是通過別人的施捨而得到的.如果,你真的覺得中國大多數學校不公平的話,那就請選擇考清華大學或者排名在中國前五名的學校吧,他們的招生公正性是全國都知道的.
❷ 從心理學上如何解釋種族歧視
從根上說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是人精神上的第一需要。但是要在世界上生內存就要妥協。容所以人的自我在不同的情況下,范圍是不一樣的。自我的外層是自己的親人再外層是朋友,老鄉,民族,國別,異類,生物,純物質。所以種族歧視是處於第四層的自戀。自戀的機制包括兩個相反的方向,1 認同--對同種族同膚色的認同(這其實是反自戀,失去個體性的行為,但這是一個妥協,是為了曲線達到目的)2抵制(歧視)--正向自戀行為。
❸ 北大心理學考研有本科歧視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說到歧視,它其實是屬於態度的行為傾向成分,而行為傾向來源於認知,就是刻板印象。那麼心理學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刻板印象威脅,這個也是16年北大應用心理碩士初試的一道題目,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會不會同時受到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呢?也就是說北大對你其實沒有刻板印象,但是自己卻受到了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
❹ 心理學上分析為什麼會歧視殘疾人
一部分的歧視是和其他情況的歧視一樣心理扭曲,相對的,另一部分是殘疾人的回心理扭曲,比如一個斷腿答的大爺上公交,你給他讓開一點敵方,他瞪了你一眼,「你怎麼離我保持一定的距離,你在歧視我?」。前者是主動歧視,後者是被認為歧視,加起來才導致歧視殘疾人很嚴重的情況出現的。
找工作的話,殘疾人無法勝任某些工作,同工作能力下,不殘疾的人給人的印象更好,正常人對殘疾人不了解,不知道什麼時候觸發他們的爆發點,選正常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對殘疾人很不友好,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過正因為殘疾明白工作的來之不易所以工作也能做的更好這也是他們的優點。
每個人都以特殊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歧視殘疾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變相歧視。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相比,其實屬於心理殘障。
人要學會尊重,懂得換位思考。畢竟我們不是天生優秀,也不是完美達人。
❺ 討厭,歧視,看不起,嫉妒各是什麼表現心理學家請進
首先這個人
肯定很缺乏安全感,對於自己的不自信。用這種語言攻擊尋求平衡。
算是一種口是心非的表現吧。
如果長期下去,會有心裡疾病的,建議去看看心理醫生
❻ 人為什麼會歧視人的情緒心理學家進
其實很正常,心理上覺得和別人不平等,比別人高一等就會產生歧視,不管是外內在內在的都有,你容不喜歡別人也是一種歧視,別不承認,這是事實。
歧視有很多種,經濟上的歧視最為普遍,也是大家談論最多的,表現為有錢人歧視窮人,也是大家面對最多和談論最多的。文化上的和素養上的歧視一般不會表現出來,一般會表現為敬而遠之,比如一個小孩子隨地吐痰,滿口臟話,家長會讓自己孩子遠離這個小孩,這其實也是一種歧視,不過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罷了。
孩子教育上的歧視更為常見,表現為經常跟孩子說你看誰誰誰家孩子怎麼怎麼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歧視,也是孩子最反感的,但是很多家長意識不到,久而久之就會跟孩子距離越來越遠,孩子都不願意跟家長溝通交流,有種好的交流方式,其實很簡單:當你跟孩子交流時候,你眼睛的水平線低於孩子眼睛水平線,通俗一點說就是蹲下來跟孩子說話,你會發現孩子很多時候不願意說的話這時候願意跟你說了,為什麼?因為孩子居高臨下跟你交流,會少了那種壓迫感,也就是視覺歧視沒了。自然就放鬆了。
❼ 心理學上是如何解釋歧視同性戀的態度、行為產生的原因
很多人都覺得異性相吸很美好,但是同性戀就是一種很丟人的事情,其實那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太過於狹隘。人一般都是這樣,有著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對於未知的事情都下意識的排斥,根本就不會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這個問題。
其實在心理學上,人們對同性戀的歧視還是因為不了解。他們無法想像兩個男人或者兩個女人在一起時,會產生怎樣的一種情感依賴。甚至有些固執死板的人還會覺得這種感情非常的骯臟,也非常的畸形。
所以很多人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其實就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啟齒的秘密,何必為難他人,還是摘掉自己的有色眼睛吧!
感謝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讓您滿意。
❽ 歧視知覺是發展心理學裡面的嗎
基礎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三大方向之一,另有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回方向和應用心理學答方向。基礎心理學也就是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學基本原理和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的,是所有心理學分支的最基礎和一般的學科,也是心理學專業學生入門的第一門專業課程。研究內容包括心理的實質和結構,心理學的體系和方法論問題,以及感知覺與注意,學習與記憶,思維與言語。情緒情感與動機意識,個性傾向性與能力、性格、氣質等一些基本的心理現象及其有關的生物學基礎。基礎心理學也包括;動理學方法的研究,包括實驗設計、心理測量和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是主幹學科,主要研究個體心理的發生與發展,就是人的一生的心理學,以及人類學習與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在促進個體心理發展變化中的心理學問題。應用心理學則研究心理學基本原理在各種實際領域的應用,包括工業、工程、組織管理、市場消費、社會生活、醫療保健、體育運動以及軍事、司法、環境等各個領域。
❾ 用心理學的角度,簡述白種人對黑種人的歧視
這是定型效應。下面是本人2012-11-26修改並 發表在 新浪和網易博客的定型效應,供參考。
定型效應(刻板效應)——來自《知覺生長模型》的剖析
提要:社會人群的共性是定型出現的主要因素,定型效應是認知偏差。
目錄:一、定型效應的概念,二、定型效應的特徵,
三、定型效應形成的原因,四、如何克服定型效應。
一、定型效應的概念
所謂「定型」,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定型效應,亦稱社會刻版印象或刻板效應,指的是人們在見到他人時,常常會自動地根據人的外錶行為特徵,結合自己頭腦中的定型,對人進行歸類,以此來評價一個人。如見到一個肌肉發達、穿著運動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認為他是一個運動員;見到一個皮膚黑黑的壯漢,就很自然地認為他是個農民;見到戴著眼鏡、面色蒼白的則是「書生」;認為英國人有紳士風度、因循守舊、保守;美國人民主、富於創新、樂觀;山東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勞;日本人善於模仿、進取、尚武、有野心;法國人愛好藝術、輕率、熱情、開朗;年輕人都富有激情;老年人都很穩重和保守;小偷都是窮人等。
二、定型效應的特徵
1、對社會人群簡單化的分類方式和概括。
2、同一社會人群中刻板印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3、可以迅速快捷地評價和判斷他人。
4、往往與事實不盡相同,甚至有時完全錯誤。
三、定型效應形成的原因
1、社會人群的共性:由於自然、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各異,社會人群當中廣泛存在著其共同的或主要的有別於其他群體的特徵。如讀書多,又不注意用眼衛生就容易近視,所以學校師生、科研人員最多近視,於是,戴眼鏡就成為這個群體的特徵之一;缺乏勞動和體育鍛煉、加上接觸陽光時間不足,造成他們多數人臉色白白的;長期從事文化學習和工作,培養出文質彬彬的氣質;工作、學習環境需要和允許穿著打扮整潔得體。於是,臉色白、戴眼鏡、文質彬彬和斯文大方就成了「書生」在人們心目中的群體特點。又如日本人,由於國土小、資源缺乏,為了民族生存發展,對外侵略擴張是不錯的選擇,可是,掠奪他國民族利益、不得人心的侵略戰爭失敗了,何去何從?最佳選擇只剩下科技救國了。於是,進取、模仿和創新就成了他們鮮明的特點;尚武和野心是二戰時期遺留的印象,並不時看到現代版的表述。
《知覺生長模型》認為,在人們頭腦中,對不同職業、地區、性別、年齡、民族等群體的人們形成較為固定的看法,固定的形象,主要就是由社會人群的共性所造成的。這種共性符合人腦中「表象」和「知覺單元」的成長規律,又是人腦自動「概括」和「綜合」的功能;它還符合人腦「快速處理不變信息」的規律,因而是必然發生的。
2、欠缺參考系統:《知覺生長模型》認為:興奮能量灌滿「知覺單元」後,會擴散出去,如果這個個體還得到有別於上述認識的知識,如 「仕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世間萬事萬物都會不斷變化的,不可以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事物」,「人一上百,形形式式」等等,那麼,這時候,這些知識就會發生作用。由於它們獲得的興奮能量不足,只能成為參考系,於是,這個人在社會人群共性的影響下,對眼前人產生清晰的共性認識,但保留了參考系的認識,為後來客觀評價提供了堅實基礎。沒有建立參考系認識的人,很難扭轉他的共性認識。
3、欠缺獨立思考習慣:《知覺生長模型》認為:「獨立思考」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知識系統,它的內涵主要包括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它的特點是:可以只依附在1、2個知識系統中,也可以依附於所有知識系統中;而且,它在多次使用後,可以形成習慣,甚至形成條件反射。於是,具有獨立思考習慣的人,每當出現答案或判斷,都會習慣性地提出疑問或反思,都會多問一個為什麼,都會主動尋找別樣的答案……這樣一來,由社會人群共性認識造成的認知偏差那裡還有藏身之所?欲了解獨立思考系統更詳細的知識,請點擊教育改革的心理學依據。
4、接觸機會的限制:如果人們只是通過間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定型,又由於缺乏直接接觸的機會,因而印象難以改變。
5、利益因素:定型常常與人們的利益或價值發生關系,因而有人為可能。
四、如何克服定型效應
各類人群當中廣泛存在著個體差異是不爭的事實,是稍作提示或分析就可以發現的問題。另外,無論是那一類人,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環境下也會發生語言、行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變化,所以,以不變的固定形象為依據去認識不斷變化著的人們及其行為方式,顯然會使我們的認識出現偏差,導致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因此,我們必須克服定型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力求歷史地、全面地、正確地認識我們周圍的人和事,減少判斷和決策的失誤。具體做法首先就是學習變化發展的觀點,「仕別三天,當刮目相看」,還有什麼事物不會變化呢?其次,增加接觸;多吸取各方面不同於定型的信息;掌握定型效應的心理學知識等,都有助於克服定型效應。最好的辦法是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是一個人最優秀的、難得的品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