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朴學和理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朴學和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1-14 04:20:12

『壹』 如何看待天理人慾觀

宋明理學思想體系的系統化完成者朱熹,是新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學思想體系無疑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具有系統,最具哲學韻味的思想體系之一,他的博學,他的深刻的思想,令古今的許多學者所贊嘆。

但是,朱熹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歷來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那就是他的「天理人慾」論,朱熹主張「存天理」,然而,他是否主張「滅人慾」呢?

從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發展進程來看,宋明理學之後是明清實學(或稱明清朴學),作為理學的否定性環節,清代學者對朱熹思想理論的批評是最為激烈的,而對朱熹的「天理人慾」論的批判是當時論爭的焦點。

清代顧炎武曾提出「以經學為理學」的口號,此後,「理學空疏」在一定的學術圈裡,成了清代學者的某種共識,當然,顧炎武對理學的批判論調還是比較溫和,委婉的,他對朱熹也是在保持了適度尊敬前提下的批評。而到了清代的顏元那裡,對朱熹可就不客氣了,顏元是反對朱熹最為激烈的著名學者之一,作為「顏李學派」(以顏元與李塨為代表,高舉「實學」旗幟,主張「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目親身經歷了明清時局的大變化之後,深知從傳統經學到宋明理學,已經挽救不了當時社會的衰敗,他把科舉、禪宗和理學(宋明道學)視為是「世之三大害」。在顏元看來,程朱理學(或稱新儒學)培育的所謂的「賢才」(人才),所刻意追求的是「內聖」的效果,也就是說,當時那些所謂的合格「人才」實際上只懂得「正心誠意」,只懂得內心的修養,只是「君子獨善其身」,已經丟去了荀子、縱橫家等的「外王」之道了,完全沒有經世濟民的實用才能,對於明的敗亡,清的亂局,起不了任何作用,對當時的時局沒有任何裨益。朱熹的「天理」已經挽救不了當時的「天塌地崩」了。「宋明道學」已是昔日黃花。

『貳』 清代學術和宋明理學之間的關系

清代學術和宋明理學之間,存在一種互動關系,用兩個字說:揚棄。
一是從專清代學術總體屬趨向來看,學術主體已經轉化為考據學,或稱稱漢學、朴學,理學已經衰落。但具體在清代各個時段,理學在清代的地位和影響仍不可忽視。康熙年間,程朱理學被定為官方統治思想,曾一度居於學術主導地位。清中葉,理學的學術地位逐漸邊緣化,但是程朱理學所張揚的綱常倫紀,不僅為士人效法,而且在廣大百姓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到晚清咸同年間,還一度出現理學「復興」的局面,影響了學壇和政局。
二是有揚有棄。就清代理學的學術方面,對宋明理學既互相貶抑又兼采並蓄。清代把理學又稱為宋學,以示與當下漢學的區分,《四庫全書》歸納「「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為勝負」。但實際上,該時期在學理方面並無無創新,仍重在道德規范。這一時期,對漢學和理學不乏客觀認識,認為漢學雖有自己的根柢,但並沒有把學理講透,「不足服漢儒」;而認為宋學雖精微,但比較「空疏」不被學者重看。所以,主張「消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這種指導思想也體現在漢對理學兼容並蓄的行為上。

『叄』 清流的意思

1.「清流遺風」中的「清流」一詞的意思
與「清流」一詞通用的多是「清議」一詞,也有「清談」、「空談」等俗語。歷代的清議,即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為官者一旦觸犯清議,便會丟官免職,被禁錮鄉里,不許再入仕。這是庶族與士族斗爭的產物。清議禁錮之科的設置從政治上來說是為了適應庶族遏制士族而設,但客觀上也起到了維護 封 建家族關系,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作用。
東流末期,宦官專政不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壟斷了仕途。這時的選舉、徵辟(bì閉),都要按照他們的愛憎行事,這就嚴重地侵奪了士人的上進之路。這一時期,太學生已發展到三萬餘人,各郡縣的儒生也很多,他們上進無門,就與官僚士大夫結合,在朝野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專權的社會政治力量。他們「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hē核)公卿,裁量執政。」這就是所謂的「清議」。
「清流」一詞的意思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清流」者而言,是謂自己為濁世中的一股清流,既然不能形成潮流,無力回天,只便議論了得;二是對反「清流」者而言,有「清流誤國」常見。一般見於字面的,此多為貶義。「清流遺風」中之「清流」一詞,也便是以為「只會空談,毫不做事,既自己不做事,又妨礙人家做成事的」

2.「清流」與徽文化的聯系
宋代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而在新安(後稱徽州)的傳播和影響尤深,世稱"新安理學"。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縣篁墩(今屬屯溪),朱熹從師李侗,接受程頤的思想觀點,後加以發揮,建立嚴密的理學思想體系。它融道家和禪學思想入儒學之中,使儒學蛻變為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經典理論--理學。他認為"理"是至高和包羅一切的,故稱"理學"。朱熹所說的"理",實際上指封建倫理綱常。而且認為"理"是永恆存在的,企圖使封建倫理永恆化。他還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朱熹廣收弟子,親自講學,門生遍布各地,有學術成就、政治建樹者頗多,這使朱熹學派成為理學史上最有勢力的學派。他曾三度回徽省親,每次逗留數月,所以徽州從其學者甚眾。學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歙縣祝穆、吳昶,休寧程光、程永奇、汪莘、許文蔚,祁門謝璉等等。這些學生,講學鄉里,推崇理學,使徽州成為理學影響最深的地區。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推崇,追封死後的朱熹為太師、徽國公,親自為歙縣"紫陽書院"題額。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徽州正統的學術思想。
朴學又稱考據學,針對理學的空疏而言。經學有理、朴之別。朴學主張學問重史實依據,解經由文字入手,以音韻通訓詁,以訓詁通義理。新安理學培育了徽州文化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
在中國經學史上,清代徽派朴學被稱為皖派、皖學,皖學創始於江永而成於戴震。皖派的出現,是清代漢學發展達到高峰期的標志,也最終宣告了興於宋、固於元、盛於明的新安理學作為一個學派的寥落。戴震是徽州朴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孟子字義疏證》一書,在批判程朱理學方面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但徽派朴學發展到後期,因繁瑣考據,唯漢是求,研習內容脫離社會現實,弊端日益顯露。民國年間,經學大師歙縣吳承仕繼承徽派朴學的治學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對中國現代學術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

正是由於理學朴學的這些特徵,處於明清時代的政治氛圍,便造成了清議的風氣。

『肆』 儒學分為哪六個階段

儒學發展中的六個階段

先秦儒學(即原儒學)
漢唐經學
宋明理學
清初朴學
近代新經學
現代新儒學

『伍』 儒學、經學、漢學、理學、朴學、國學,這些「學」之間是什麼關系

學術的繼承與發展

『陸』 書院在晚清理學的作用

清初統治者抑制書院發展,使之官學化。順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創書院。雍正內十一年(1733)各省城容設置書院,後各府、州、縣相繼創建書院。乾隆年間,官立書院劇增。絕大多數書院成為以考課為中心的科舉預備學校。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則令書院改為學堂,書院就此結束。清代書院分為三類:其一中式義理與經世之學;其二以考科舉為主,主要學習八股文制藝;其三以朴學精神倡導學術研究。
清代書院達2000餘所,但官學化也達到了極點,大部分書院與官學無異,如張之洞在武昌建立的兩湖書院、廣州越秀書院等等。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令各省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的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至此,書院退出了歷史舞台。

『柒』 清代文學藝術的成就與特色

清朝學術興盛,文人學者對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歷代之大成,梁啟超稱清朝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13] 。鑒於晚明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初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明朝亡於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後,一時學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與陽明學,推究各朝代治亂興衰的軌跡,提出種種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使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考據學[14] 。清朝的四大學術:目錄、訓詁、考據、金石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考據學
考據學又稱為「朴學」,強調客觀實踐,有疑問時求證,具有科學精神。考據學專研訓詁、音韻和校勘等。而其治學遠宗兩漢的經師,有異於宋明理學,故又稱為「漢學」。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並為明末清初三大儒,與方以智、朱舜水等人並稱清初五大師,顏元也是這一時期的大師[14] 。顧炎武提倡「經學即理學」,提出以「實學」代替宋明理學,要學者直接研習六經。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5] 。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其學說發展成乾嘉學派。黃宗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稱,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是中國學術史之祖。他保護陽明學,排斥宋明理學,力主誠意慎獨之說,蔚為浙東學派。王夫之強調實際行動是知識的基礎,認為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是「理勢相成」。其思想發展成船山學,後人編為《船山遺書》[14] 。
民主思想
以民為主的思想於清初也開始萌芽,黃宗羲和顧炎武、王夫之提倡民權,所著的《明夷待訪錄》攻擊君主專制體制,提倡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16] ,倍受清末革命黨的推崇。部分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主義的思想,有西方學者稱黃宗羲為「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14] 。清初思想家唐甄所著《潛書》描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17] 。」,並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認為「自秦以來,凡帝王者皆賊也。」

『捌』 請問這四個字的意思是什麼

漢朴流徽

漢朴,指漢學和朴學,學術研究採用了漢代儒生訓詁、考版訂的治學方法,文權風朴實簡潔,重證據羅列而少理論發揮,成熟於乾隆、嘉慶年間,與著重於理氣心性抽象議論的宋明理學有所不同。相對於「理朴流徽」,固有「漢朴流徽」。

漢朴的主要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其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閻若璩、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

流徽:琴的別稱,也可指流傳的好名聲;

『玖』 理學、心學還有什麼學

王安石新學,蘇軾蜀學,陳亮永康學派,呂祖謙、葉適事功學派,這都是兩宋時候的學派思想.以上所言均可稱之為「宋學」,與此相應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子學、經學、玄學、佛學、朴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