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论述文学自觉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论述文学自觉

发布时间: 2021-03-30 19:15:32

文学自觉,谈谈你对“自觉”的理解

相对于一定的责任目标,当个体自觉自己的能力足以获得目标责任后面的精神物质利益时,则就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产生马虎大意、蛮不在乎等骄傲心理;而当个体要取得目标责任后面的精神物质利益是自己能力不及时,则就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产生心理压力、怠倦状态等焦躁心理。所以,对目标责任的制定首先做到既不是太难、并“跳一跳”又能触及到的水平是最合理的;同时,还要尽量使目标细致化、具体化。许多事实表明,把目标订得明确具体,要比笼统的要求“你们好好干吧”,要好得多。例如国外曾就此做过一项试验研究,其过程是这样的:若干参加试验的被考察对象,先都根椐他们的成绩、能力和态度作了评分,然后分别派到一个积极性低和积极性高的小组里去。给那个积极性低的小组布置了十分具体的工作目标,而对高积极的小组只告诉他们“好好干”。结果,那个积极性低的小组,无论在工作成绩还是对任务的积极态度方面,都很快赶过了高积极性小组。
在具有合适的责任目标的状况下,如何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呢?这就要做到能、责、权、利的统一。

② 文学自觉的文学自觉的表现

一、文来学从广义的源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人所说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列;此外,还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代表了一般的认识。
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较明晰的文体辨析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论述。《文心雕龙》上篇主要对文体进行讨论,将文体分为三十三类。
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性的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的情采、声律、用事用典、对偶修辞等的追求,特别是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自觉地追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 文学自觉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魏晋文学一直处于不显目的位置,在许多人的思维定势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占据文学史的主要地位。而谈到魏晋文学,自宋代以后,它总是受到歧视、贬斥,甚至受到人们的忽视。其实,魏晋文学的魅力之所在,正在于文学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产生了突破和超越的伟大意义,更在于魏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的纷繁驳杂、陆离怪诞多少令许多人难以从惯常的思维去得到清晰的解读,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更令诸多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敬而远之,也许,这就是魏晋文学一直处于被冷落和疏远地位的原因之一。若换一种眼光来看,一种文化色彩鲜明、魅力非凡、不同凡响又受到人们的冷遇,不能不说是文化的缺憾。众所周知,魏晋是一个动荡和战乱的时代,之所以形成文学的多元和复杂。则是社会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本时期社会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朝代更替频繁繁,统治者少有精力来顾及思想文化事业。政治对文学的干预较少,思想文化呈现放任自流状态。文人对离乱生死的感叹和士子对出仕入仕的思索,更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而佛教的传播,玄学的渗透使整个文学思潮脱离了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求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回归文学自身的特点,使文学变成了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生活体验和情感,表明魏晋文学已逐渐成为一种非功利的纯文学创作。

魏晋文学精巧机制的魅力自觉的的深层涵义是表现人。表现人的情怀、人的审美爱好;表现人的性格;重视人的任情所为,人的才性、情感、气质、风貌、格调、风度为人们所关注,最终形成了魏晋文人的思辨、自适、贵族士大夫风度、诗性才情等千古不衰的魅力。本文试图从魏晋文学派别的自然生成和文学人格方面入手,重新去解读魏晋文学的超凡,展示文学自觉的思潮,探索文人命运和文学发展的心路历程。

④ 简述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1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有文、笔之分的说法。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 泛 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 縠 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 摇荡。(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如《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进行论述。(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的起源和演变。《文心雕龙》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 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的《典论·论文》)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七百馀篇作品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

3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⑤ 中国文学的自觉是什么

作为文学创作的价值观而言,“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文学的自觉,最重要或者说是最终的还是表现在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的自觉”作为文学发展的事件而言,特指魏晋时期。鲁迅先生最先提出了这种说法,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文学批评的著作大量出现,对文学观念的探讨很热烈。
详见http://ke..com/view/3459308.htm

⑥ 文学自觉的名词解释

文学自觉 [wén xué zì jué]
“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⑦ 文学自觉的内涵是什么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人所说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列;此外,还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代表了一般的认识。
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较明晰的文体辨析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问题分为四科,并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论述。《文心雕龙》上篇主要对文体进行讨论,将文体分为三十三类。
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性的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的情采、声律、用事用典、对偶修辞等的追求,特别是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自觉地追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⑧ 文学自觉的文学自觉的标志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精思附会,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可悲的是,这篇让张衡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他的“修齐治平”的思想破灭了,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描写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景物清新和美,生活自由逍遥,诗人借此“娱情”、“纵心”。赋中虽然尚未显示鲜明的个性,但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在汉魏六朝时期蔚然成风,取代了大赋的地位。从此,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应该说,张衡的《归田赋》是文学自觉方面的一枝报春花。
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东汉初,文人们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开始写作五言诗,到了东汉中后期,文人五言诗逐渐成熟了。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今已失去主名),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不仅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也是诗歌呈现文学自觉的标志。首先,“古诗”的数量很多。梁代钟嵘在《诗品》中说:“陆机所拟十四首”,“其外,《去者日已疏》四十五首”。两数合计共59首,昭明太子萧统看到的可能还要多一些。可以想见,它们在当时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今传所谓的“苏李诗”大约也要包括在内)。可以说,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是当时文人普遍使用的诗歌形式,甚至可能存在着写作五言古诗的创作群体。其次,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在这些咏叹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于人生短暂的感叹,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类似这样关于人生的诗句,实在不少。此外,还有一些“焉得不速老”、“思君令人老”之类的诗句,也反映了同样的主题。这种对人生短暂的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在现实的苦闷中,古诗的作者们有的激励自己尽早“立身”,求得“荣名”,激励自己“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有的主张及时行乐,高唱“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些呼声,不论是颓废的,还是积极的;不管是庸俗的,还是高尚的;都体现出对个人人生价值的肯定与追求。再次,“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悲哀、苦闷、不平、愤慨、向往、思念等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所以,“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中后期文学自觉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出现的新面貌。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檄、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像嘲、连珠等文体,娱乐的色彩已经非常强烈,基本上脱离了政教的藩篱。甚至像书、奏、议、碑这样功能比较明确的文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书而言,东汉中后期书信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复杂的感情,如秦嘉的《与妻徐淑书》、徐淑的《答夫秦嘉书》、郦炎的《遗令书》等,或缠绵悱恻,或悲歌慷慨,皆令人惊心动魄。再如奏议,原以平实为本色,但东汉中后期的奏议中时时体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个性,一种怫郁不平的悲慨,感情色彩特别浓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这种变化,表明文学已经以愉悦人的情性为旨归了,这正是文学自觉的核心精神。
鉴于上述诸方面的认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肇始于东汉中后期。至于建安文学,不仅在时间上与东汉中后期文学紧密相连,而且在文学创作的精神上也与东汉中后期文学一脉相承,它把肇始于东汉中后期的文学自觉推向了更加成熟的阶段。

⑨ 文学自觉的概念简介

古代文来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自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文学的自觉,最重要或者说是最终的还是表现在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⑩ 什么叫文学自觉时期

中国文学的自觉,指文学自身觉悟到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从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的说法,认为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如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建安时代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198页)又如王运熙、杨明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说,鲁迅将建安时期概括为“文学自觉的时代”(7页),确是十分精当的。李泽厚《美的历程》不仅认为“文学的自觉”是魏晋的产物,而且说“非但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97~100页)近年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一些文学史也坚持这种提法,如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又说:“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