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地缘政治经济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地缘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1-03-14 13:00:01

1. 什么叫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A.de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所谓地缘政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因此,国家间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安全、权力和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关于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我所知道的有三类基本观点:
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大国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治。
三、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
.

2. 简述地缘政治学理论及其发展过程

理论概念:
从传统意义上讲 , 地缘政治学一般都认为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 派 , 两者学科内涵的区分相当困难 , 地缘政治学的学科定义更因研究者的不同而有异。德国地理学家 F · 拉采尔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但其并未给缘政治学下自己的学 科定义。创 立地缘政治学术语并将 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瑞典政治家R · 谢伦定义其为“一种将国家类比为一个地理有机体 , 或是一种地理空间中的现象 ( 土地 , 领土 , 区域 , 国家 ) 的理论”。另外,还有s · B · 科恩 ,D · 森 、G · 帕克等学者所提出的不同概念。
尽管概念存在差异,其研究集中于 一个变化中的 国际 环境下地理学与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 正因为如此 , 地缘政治的理论与分析是各国制定国家外交政策 , 军事 , 政治 战略的最重要理论依据 , 而不管其国家的性质如何。

进一步资料请参考文献: 地缘政治学理论 、方法 与九十年代的地缘政治学,发表于《人文地理》,1995年,10卷,2期。

3. 地缘政治学是如何学地缘政治学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起源
拉采尔
拉采尔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学校教授和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一生著说繁多,他著书立说之时,正是达尔文的划时代学说——“进化论”广为传播的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学说,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例如,英国学者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有机体间在三个方面具有相似性:一是两者都有调节系统,生物是中央神经系统,人类是政府系统;二是两者都有产生能量的系统,生物是消化系统,人类社会是经济系统;三是两者都有分布系统,生物有血管和动脉,人类社会有电讯和道路。拉采尔深受斯宾塞关于人类社会与动物有机体有相似性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有机体的国家理论。
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内容:
1.一个特定社会的人群集团或民族在特定的土地上所形成的组织——国家是一种单细胞的国家有机体。
2.国家是置于土地的基础上的,国家就是一群人和一片土地的有机体。国家离开土地即失去了国家生命的存在基础。国家是土地上人类的最大劳动成果。
3.把国家比作人体,边疆属于末端器官;生长中的地域为其四肢;公路、铁路、水道为其循环系统;国家首都则为头脑、心脏和肺腑。同时,国家又属于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生命的物体,不断增长,国家的向上发展,就是土地与人民结合关系的增长。所谓生存竞争,即是争夺空间的竞争。国家的发展也就是国土地域的发展。
4.有机体是生长的,国家也是不断生长的,一个国家必然和一些简单的有机体一样地生长或老死,而不可能停滞不前。当一个国家侵占别国领土时,就是其内部生长力的反映,强大的国家必须有生长的空间。空间有机体的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超越这些界限。
因此,有人把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的运动论归结为“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和“边疆动态论”的统一体。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尤为突出。尽管他并未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概念,但后人还是根据拉采尔的国家理论确认他为地缘政治学的鼻祖。
契伦创始
“地缘政治学”一词,是瑞典政治学家契伦(1864—1922)的新创。他利用拉采尔关于有机体的国家论发展了地缘政治学,认为国家的行为应被看作是一种竞争力量,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吞并弱小的,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这样,力量因素就成了国家的决定因素,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影响大陆及全球的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哲伦对沙皇俄国向外扩张的趋势而对他的祖国瑞典所产生的危险忧心忡忡。在他看来,瑞典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集团根本无力挽救这种趋势。解决办法是祈求德国老帝国能够成为未来德国——北欧集团的中心,从而维护欧洲中心的稳定。他在《现代的诸列强》(1914)中明确提出,德国向外侵略是“人类的使命的责任”,认为德国海陆兼备,这是争夺世界强国地位最有利的条件。哲伦的这种思想与以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意图不谋而合,从而成为第三帝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奠基人。
海权论
“海权论”最先是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1840—1914)提出的,1890年发表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海权思想”。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分析国家的力量时首先应重视海洋。

4. 地缘经济学

1、基于上述的讨来论源,我对地缘经济学的定义是:地缘经济学是以国家为行为主体,以地缘因素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来谋求国家利益的科学.
2、所谓地缘经济学是指冷战后时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以地理要素为基础,从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学科.

5. 什么是地缘政治因素

地缘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A.de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6. 世界地缘政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主要影响
影响原油价格
70年代后国际政治大事件影响黄金价格走势图
受美元贬值、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08年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 关于地缘政治学的定义,英国政治地理学家杰弗里帕克认为是,“从空间的或地理中心论的观点对国际局势背景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这也可以说是从全球的空间背景上来观察其政治的格局及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这种从全球的地理空间尺度上,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总体上,来研究各主要国家间或各集团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关系与格局的地缘政治学,简言之,即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地缘政治学已成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
影响黄金价格
70年代后国际政治大事件影响黄金价格走势图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由于国际上通行金本位(金汇兑本位),黄金价格受到管制,因此不存在价格上的剧烈波动问题。但伴随着越南战争把美国经济拖入低谷和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信用本位制度地位得以不断强化,黄金作为商品和货币的集合体,其价格开始出现剧烈波动,特别是1973-1980年和2001-2007年间世界黄金价格出现两次大幅上涨。究其原因,重要事件的发生是一次次引导金价波动的重要助力,而这些事件都与地缘政治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1973-1974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黄金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其后随着事态的逐渐平息而大幅回落。1979-1980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苏联入侵阿富汗和两伊战争爆发等国际重大地缘政治事件的密集发生,支撑起黄金价格于1980年年初创下了870美元的历史高点。 2007年伊朗核危机对黄金价格也产生了影响。
主要作用
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政治游戏2007年伊朗核危机对黄金价格的影响
地缘政治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举两个例子:德国正是因为地处中欧,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才吃尽了苦头,永远摆脱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这也是它两次大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它在西半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关系极大,在战略上首先就处于不败之地,因为没有人能越过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之后还能击败美国。在地缘政治学中流派很多,但很多论断在现在已经不适应国际局势的发展了。没有什么地区再是“新月地带”“心脏地带”,也不再是所谓的“陆权”“海权”或“空权”时代。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是高技术战争;竞争也不是资源竞争,而是技术竞争,综合国力竞争。那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并不一定产生强国,而那些地理位置险要的国家也难以逃过“高、精、尖”武器的法眼。既然如此,地理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体现在三个层面:从人的层面来说,地理因素会影响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从国家层面来说,地理因素会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例如由海权向陆权转换时期导致的权力转移;从国际层面来说,地理因素一旦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就会对国家的外交格局(外交的取向、难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7. 什么是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有那么重要么

地缘政治就是外交战略与地区安全战略,外交战略是基本,地区安全是根本,何如何在地缘政治中扮演角色,军事和经济是决定因素,而外交战略则是体现国家的诉求。 _
一、地缘经济的兴起

冷战时期,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标志的两极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当时地缘政治因素在美苏两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明显的莫过于划分势力范围和组建区域性军事集团。伴随着20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国际政治体系正处于重构与改组之中,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新特征,最显著的方面就是世界经济的政治效用空前强化。具体地说,经济安全已构成当今国际安全形势的重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力量的多元化成为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主导因素。国际关系重心从政治和军事领域向经济领域倾斜,各国均把以经济与科技为首要目标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放在对外战略的首位,力争在21世纪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冷战结束,地缘政治的两极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纯粹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领土扩张观念日趋过时,一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政治关系与军事对抗的态势不断发展。用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罗斯克兰思的话说就是:在资本、劳动力与信息处于流动并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经济中,土地至上观无立足之地,发达国家更愿去开拓世界市场而不是攫取领土。(1)

世界各国由军事对抗转向“经济战”的争夺预示着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不再主要是国土疆域的大小,而是综合国力,是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以及在国际分工与协作中所处的地位。国家的对外影响力或控制力转而可以通过经济行为或经济手段向国外延伸和运作来实现。经济因素和经济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21世纪将是‘经济第一’的世纪。各国谋求经济利益的需要将优先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世界舞台上的重头戏由‘军事争霸’转向‘经济角逐’,经济振兴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赛的主战场。”(2)竞相增强本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国家实力的综合指标体现。

二、地缘经济的特征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初期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并存的局面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地缘经济”有以下基本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3)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地缘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地理因素是地缘经济中的基本要素

在地缘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地缘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地缘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2. 地缘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尚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地缘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 地缘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正在变为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1)日本和中国率领的环太平洋经济区,包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2)美国领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今后将包括拉丁美洲在内;(3)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将逐渐覆盖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也许还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团谁能获得较大优势,主要取决于各个集团的规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这三大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在于,欧洲经济区到目前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体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处也最充分;美洲经济区实力最雄厚资源也最丰富,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的同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两面扩展;亚洲经济区(主要是东亚)的经济水平相对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动多样,而且在冷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该经济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3. 跨国公司是地缘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

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科学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区位优势,其分支机构遍及全球,生产、销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网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当代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第一,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深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经营,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发展和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方面的协作关系。

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更有效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国公司有全球完备的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商品、劳务、资本、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果能畅通的流动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内部贸易大规模增加,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第三,跨国公司开拓了区域贸易的新领域,扩大了国际贸易的流通量。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内部化贸易。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相互生产要素,生产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区域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左右。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繁荣了区域经济。
非常重要
今天如何在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出最佳的平衡点,现实的摆在了共和国的决策者面前。但发展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任务,绝不能动摇。但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国防力量,确保在领土主权,霸权主义侵略、干涉、威胁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是保障发展的根本。

8. 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趋向

冷战后,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大国追求的战略目标。
美国一些从事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应放弃以军事实力作为全球称霸的主要手段,而转向以国际投资、自由贸易等经济手段作为维护美国经济利益与经济地位,确保世界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
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要理论的学说即被称之为“地缘经济学” 。
在各国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同时,也有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促使它们进行协调与合作。在地缘经济学的作用和影响下,一方面,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这主要表现在欧、亚、美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化由小到大,由初级到高级,不同发展水平并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主要表现在:
①世界贸易快速增长;
②国际资金流动异常活跃;
③生产与经营全球化不断增强;
④科技信息传播全球化;
⑤经济困境的全球化不断加深。
综上所述,地缘经济正在推动国际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并促进和加速世界经济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993年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对国际政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独特的分析论述,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国际政治理论。亨氏认为,世界政治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国家间的经济摩擦与政治对立,而是截然不同的文化。亨氏解释了冷战后文明冲突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原因,预言文明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相同文明的集团或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文明冲突中团结在一起,而且儒家文明将同伊斯兰文明联合起来反对西方文明,形成非西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对抗的局面。
亨廷顿还认为,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起文明冲突。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绝非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他只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方式,在冷战后西方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下,他企图树立起非西方文明作假想敌,以维护西方的内部团结和美国的霸权地位。《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是9.11事件)似乎验证了亨氏理论,也使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
9.11事件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基于对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等现实威胁的认识,全球加大了反恐和防扩散的力度,但世界各国都极力地避免把反恐斗争与“文明的冲突”相联系。当今世界某些不同文明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也存在着不同文明之间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甚至相互融合的现象。文明或文化的多样化是当代国际体系一个重要特征,这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正确认识国际形势的重要方面。

9. 地缘经济理论的角度是什么

地缘政治就是外交战略与地区安全战略,外交战略是基本,地区安全是根本,何如何在地缘政治中扮演角色,军事和经济是决定因素,而外交战略则是体现国家的诉求。 _
一、地缘经济的兴起

冷战时期,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标志的两极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当时地缘政治因素在美苏两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明显的莫过于划分势力范围和组建区域性军事集团。伴随着20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国际政治体系正处于重构与改组之中,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新特征,最显著的方面就是世界经济的政治效用空前强化。具体地说,经济安全已构成当今国际安全形势的重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力量的多元化成为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主导因素。国际关系重心从政治和军事领域向经济领域倾斜,各国均把以经济与科技为首要目标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放在对外战略的首位,力争在21世纪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冷战结束,地缘政治的两极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纯粹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领土扩张观念日趋过时,一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政治关系与军事对抗的态势不断发展。用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罗斯克兰思的话说就是:在资本、劳动力与信息处于流动并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经济中,土地至上观无立足之地,发达国家更愿去开拓世界市场而不是攫取领土。(1)

世界各国由军事对抗转向“经济战”的争夺预示着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不再主要是国土疆域的大小,而是综合国力,是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以及在国际分工与协作中所处的地位。国家的对外影响力或控制力转而可以通过经济行为或经济手段向国外延伸和运作来实现。经济因素和经济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21世纪将是‘经济第一’的世纪。各国谋求经济利益的需要将优先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世界舞台上的重头戏由‘军事争霸’转向‘经济角逐’,经济振兴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赛的主战场。”(2)竞相增强本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国家实力的综合指标体现。

二、地缘经济的特征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初期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并存的局面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地缘经济”有以下基本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3)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地缘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地理因素是地缘经济中的基本要素

在地缘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地缘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地缘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2. 地缘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尚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地缘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 地缘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正在变为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1)日本和中国率领的环太平洋经济区,包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2)美国领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今后将包括拉丁美洲在内;(3)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将逐渐覆盖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也许还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团谁能获得较大优势,主要取决于各个集团的规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这三大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在于,欧洲经济区到目前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体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处也最充分;美洲经济区实力最雄厚资源也最丰富,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的同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两面扩展;亚洲经济区(主要是东亚)的经济水平相对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动多样,而且在冷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该经济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3. 跨国公司是地缘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

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科学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区位优势,其分支机构遍及全球,生产、销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网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当代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第一,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深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经营,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发展和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方面的协作关系。

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更有效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国公司有全球完备的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商品、劳务、资本、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果能畅通的流动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内部贸易大规模增加,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第三,跨国公司开拓了区域贸易的新领域,扩大了国际贸易的流通量。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内部化贸易。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相互生产要素,生产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区域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左右。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繁荣了区域经济。
非常重要
今天如何在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出最佳的平衡点,现实的摆在了共和国的决策者面前。但发展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任务,绝不能动摇。但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国防力量,确保在领土主权,霸权主义侵略、干涉、威胁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是保障发展的根本。

10. 什么叫"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主要是根据地理的重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来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因为它把地理因素看作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10)地缘政治经济学扩展阅读: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

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

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

1919年,麦金德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heartland)”,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

“心脏地带论”认为:东欧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

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

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

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

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因此,控制边缘地带是控制欧亚大陆的关键,而控制欧亚大陆又是控制世界的关键。

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参考资料:网络——地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