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经济学争议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经济学争议

发布时间: 2021-02-25 15:38:43

Ⅰ 论宏观经济学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大部分:长期中经济增长问题和短期中经济波动问题。
2、对于长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主流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没有分歧的。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或者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这三个发展阶段;此外经济增长核算方法清晰地指出了各个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3、短期中的经济波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总供给和总需求。
总供给方面已没有争议,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均一致认为总供给曲线有三种: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因为短期内价格来不及调整,在此价格水平上可以提供任何单位的产量;在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因为价格和产量都是是可以改变的,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最经常讨论的曲线;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产量已达到最大化即潜在的GDP或者自然失业率时的GDP,产量不能改变,唯一能变的是价格水平。
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争论集中在总需求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短期总需求的波动,所以需要政府实施政府干预经济。它的理论核心是市场非出清,即市场处于不均衡的状态,由于粘性(包括价格粘性和工作粘性)的存在使得市场重新回到均衡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低效率,所以政府有责任干预经济,实施总需求管理的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市场出清和货币中性等,由于理性预期和工资价格的灵活调整,市场会处于持续出清的状态,所以政府无需干涉经济,政策是有害的饿,或者政策是无效的(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人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使政策无效,但是此时由于行为方式的调整,经济已经受到损害)。
4、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主流学派,它们各自的学说各有千秋,目前谁也不能完全说服谁,胜负尚不能定论,但是值得高兴的是经济学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争论中前进的。
PS:关于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上面所述只是很简单而概括的粗浅总结,楼主想要学习更多内容的话,可能需要专门看看它们各自的经济学家发表的文章了。另外楼主可以看看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所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比如曼昆、多恩布什、布兰查德的《宏观经济学》和罗伯特巴罗的《宏观经济学》,前面三位都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因此编写的教材也是采取新凯恩斯主义的逻辑思路,后面一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编写的教材完全是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逻辑思路,与前者风格迥异,令人耳目一新。对了,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采取前者的思想编写的。

Ⅱ 用通俗易懂的话讲一下西方经济学界的两个剑桥的争论

“剑桥资本争论”来自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即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一般认为,前者是将凯恩斯经济学与1870年“边际革命”以来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相联系的新古典综合派,它秉承的是新古典技术关系上的供求分析传统,强调“技术关系”在经济变量决定中的最终作用;后者则是把凯恩斯经济学与斯密 1776年以来的古典经济理论相联系的新剑桥学派,它秉承的是古典剩余经济的社会关系分析传统,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如所有权与经济制度)在经济变量决定中的最终作用。
因此,“两个剑桥之争”实际上也就是两种经济传统争论的当代表现,而争论的焦点就是资本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

Ⅲ 经济学家之间为何总是争论不休其意义是什么

有一条关于经济学家的谚语是这么说的:“就算你让全世界的经济学家躺在一起,他们也版不会权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句话意在批评经济学家总有众多观点,对同一件事总会提出多种不同的政策建议。
但是这句话对经济学家来说也是非常不公平的,毕竟在很多事情上经济学家达成了共识,比如:房屋租金管制在经济上是低效的,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十分重要,关税通常保护的是那些效率低下的产业,消费税比所得税对穷人更加不利等。
经济学家的观点有时候确实存在分歧。当理论出现分歧时,通常是因为经济学家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不确定用哪个理论最为合适,或者我们可以说经济学家持有各自的价值判断。举个例子,一些经济学家提议对富人多征税来补贴穷人;另一些则提出对富人少征税来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加大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前者所蕴涵的价值判断就是帮助穷人比发展经济更为重要,而后者的价值判断正好相反。问题是很多时候经济学家并没有明确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并不清楚他们的观点哪些倾向于客观事物本身(科学性),哪些基于价值判断。
这就是他们的特点啊

Ⅳ 为什么经济学充满了争议

不止是经济学,所有人类研究的学科都充满争议,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而所有学科的进步都是通过不断地争论推动的。流水不腐,死水不动,没有争议的科学,已经死亡才会盖棺论定。

Ⅳ 政治经济学有争论的问题有哪些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网络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最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例如,斯密的《国富论》就是把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和财富的比例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福利问题。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由于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它们总是撇开财富的社会形式去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中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辩证地运动着的。“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经济科学门类众多,除政治经济学外,还存在着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科学、边缘经济学等。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经济学科中的其他各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价值、货币、工资的运动等基本原理,对经济科学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他学科也只有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应有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从而对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Ⅵ 为什么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备受争议

这届诺奖可谓是看点颇多。不仅巴纳吉和迪弗洛的夫妻双双获奖足以大抓人们的眼球,迪弗洛以47岁的年龄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也颇具话题性。而除了这些八卦之外,这三位得主所倡导的实验方法更是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洞察贫困本质的有力工具,但也有人斥之为无用的游戏。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以上所述的各种缺陷,但瑕不掩瑜,RCT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依然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另外,先实验,看看效果,再逐步推开的思路本身,对于我们避免盲目出台政策也是大有借鉴的。

当然,RCT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只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涉及贫困的面上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则需要更为直接的倾听与调查。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的成因是复杂的,为了根治贫困,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Ⅶ 什么是经济学的争议

这本书收有经济散文约130篇,包括《愈让步,愈进步》《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怎样减少违法》《消灭的走私的绝招》《谁在危机自由竞争》《微软行为的经济学依据》等。

Ⅷ 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争论和分歧(尽量全面一些)

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
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在政策上,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反之,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从长期的观点讲,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另一方面,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p、y条件下),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p、y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这种观点差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变动,从而货币供给M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可能变动的。而长期中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2)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上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无论货币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认为需求是波动的主要原因,应该从需求管理上控制经济波动。但是两者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的看法上有所差别。

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总支出)中的投资是极不稳定的支出,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利润的预期、利息、收入)而发生波动。政府的财政行为是抵消私人部门投资波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从而财政政策是控制国民收入变动的最有效的方式。另外,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政府的货币供给行为可以改变利率并间接地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所以货币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稳定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取决于货币供给或信用水平,从而货币供给或信用的变动是造成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货币政策是稳定总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3)货币主义认为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较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相反L(r)受利率的影响较小,从而LM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线。相反,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投资受利息的影响不大,而L(r)受利率的影响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结(改:垂直线),LM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效果不大,而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反之,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财政政策效果明显。两种理论试图从IS及LM曲线特征上进一步论证各自的政策主张。

(4)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最基本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无法自行达到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货币主义则提出自然率假说[3]。试图重新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及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从而主张政府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并指出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控制经济波动,反而可能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效应。

上述分歧使得货币主义提出的经济政策是使货币供给保持稳定,并在稳定中有所增长。增长的比例等于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其目的是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的争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中两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出清。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4]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δ,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δ)f(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数向上移动,且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的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但其基本思路可作如下概括: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微观基础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从这些微观理论出发导出了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的继承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进一步通过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性预期博弈理论强调:为了避免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5]。

Ⅸ 为什么张维迎是中国最富争议的经济学家

因为这个人从走红到发迹都有政府行为的干预,并且其一生目前为止没有重大的内研究成果或拿得出手容的科研项目,只有一个据说是在英国公派留学时得的一个论文奖还比较令人信服,但影响不大。其理论一直为目前的经济问题诸如腐败、高房价辩护,并且理由夸张离奇。另外据传这个人生活放荡,品行也不是很好,一般认为他是比较典型的“御用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