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的资料
中文名: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
作者: (美)高山晟
图书分类: 教育/科技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号: 730003876
发行时间: 2002年7月31日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2. 经济学分析方法,学习资料,问题求助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3. 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 归纳~~
一、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
四、静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五、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六、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3)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pdf扩展阅读:
实证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认为各种变量在某一状态下会达到一种均衡,例如供给需求理论,认为存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数量和价格下,两者会达到均衡(Equilibrium)。自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图形引入了经济学论证,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
2、静态、动态分析
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引入了时间维度,比如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静态分析则主要采用的是横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运用在金融领域尤其广泛,其中的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而定性分析目前还缺乏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的分析。
4.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的目录
第1篇 预备知识
第1章 一些数学基础
1.1 基本概念与符号
1.1.1 集合
1.1.2 逻辑命题
1.1.3 函数
1.1.4 实数
1.2 欧几里得空间
1.3 拓扑学点滴
1.3.1 收敛性
1.3.2 连续性
1.3.3 一些拓扑学的概念和结论
1.4 一次型
1.5 微分、凹函数和拟凹函数
1.5.1 微分
1.5.2 一些重要结论
1.5.3 高阶导数和海赛矩阵
1.5.4 凹函数和凸函数
1.5.5 拟凹函数
练习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2篇 非线性规划与微观经济学
第2章 非线性规划
2.1 引言
2.2 一阶条件下的最优解特征
2.3 最优解的鞍点特征
2.4 古典最优化与非线性规划
2.4.1 古典最优化
2.4.2 与非线性规划的比较
练习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3章 灵敏性分析与微观经济学基础
3.1 比较静态:常规过程
3.2 包络线定理
3.3 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
3.4 要素替代弹性及其估计
3.5 关于规模收益的概念
3.6 Le Chatelier-Samuelson原则
练习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其他问题
4.1 劣等投入、边际及平均成本
4.1.1 劣等投入
4.1.2 要素价格与平均成本曲线的移动
4.2 边际成本定价
4.3 要素价格与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4.4 劳动力供给:收入-闲暇选择
4.4.1 无非工资收入的情形
4.4.2 有非工资收入的情形
4.5 管制约束下的公司行为
4.6 满负荷问题
4.6.1 引言
4.6.2 一个福利最大化的垄断者的情形
4.6.3 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的情形
4.7 关于科斯定理
4.7.1 引言
4.7.2 外在性和庇古方案
4.7.3 科斯定理
注释
参考文献
第3篇 不确定性经济学
第5章 不确定性经济学
5.1 期望效用假设
5.2 期望效用与风险行为
5.2.1 风险行为
5.2.2 风险厌恶的Arrow-Pratt度量
5.2.3 例子
5.2.4 无差异曲线
5.3 应用
5.3.1 保险
5.3.2 公司理论
5.3.3 资产组合选择
5.3.4 消费与储蓄决策
5.4 信息经济学
5.4.1 信息不对称、Lemon法则和信号传递
5.4.2 保险中的防范措施与信息不对称
5.4.3 逆向选择
5.5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第4篇 微分方程与经济分析
第6章 微分方程基础与经济应用
6.1 基本概念及解的存在
6.2 稳定性
6.3 经济应用
6.3.1 竞争性均衡的稳定性:瓦尔拉斯过程
6.3.2 宏观经济均衡的稳定性
6.3.3 新古典增长模型
6.3.4 关于Phillips曲线
6.3.5 Tobin的Walras-Keynes-Phillips模型:
Routh-Hurwitz定理的一个应用
6.4 三种商品情况下的竞争均衡
注释
参考文献
第7章 平面线性微分方程组和非线性系统基础
7.1 线性系统
7.2 平面齐次线性系统
7.3 平面解的动态行为
7.4 非线性系统
7.4.1 平面轨道的局部行为
7.4.2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Liapunov直接法
7.4.3 局部渐近稳定性
练习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8章 宏观均衡和新古典增长模型
8.1 静态宏观均衡及其稳定性
8.2 货币与增长--第一部分
8.2.1 模型
8.2.2 定态
8.2.3 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8.2.4 不稳定性的来源
8.3 货币与增长--第M部分
8.3.1 引言
8.3.2 模型与瞬时均衡
8.3.3 长期分析
8.3.4 稳定性的来源
8.3.5 8.3节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第5篇 最优控制论及其应用
第9章 最优控制论基础及应用
9.1 Pontryagin的最大化原理
9.2 各种情况
9.3 两个具体说明
9.3.1 变分法
9.3.2 Pontryagin等人说明的一个问题
9.4 最优增长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0章 无限期界最优控制问题与应用
10.1 一般定理
10.2 最优货币政策
10.3 储蓄:持久收入假设
10.4 投资
10.4.1新古典理论
10.4.2 调整成本方法
10.4.3 Tobin q、公司的价值和keynes的资本边际效率原则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1章 最优控制论的扩展
11.1 主要定理
11.2 消费者终身分配过程:有限期界的情形
11.3 等周长问题
11.4 空间定价问题
11.4节附录:空间定价问题与非线性规划
5.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的介绍
本书是为经济学家、经济学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而写的,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经济应用了解经济学分析的基础知识。
6. 经济学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其中,实证分析部分的主要研究手段有: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认为各种变量在某一状态下会达到一种均衡,例如供给需求理论,认为存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数量和价格下,两者会达到均衡(Equilibrium)。自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图形引入了经济学论证,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
2、静态、动态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引入了时间维度,比如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静态分析则主要是横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运用在金融领域尤其广泛,其中的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而定性分析目前而言还缺乏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的分析。
在经济学中,一方面,实证分析中的各类分析方法常常结合在一起,难以分离,例如用计量的方法进行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另一方面,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也难以割裂,规范分析常常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作为依据。
7.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变量是已知和固定的,来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比较静态分析:对变化前后自变量条件下的因变量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
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3、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决策的最优化是通过边际分析实现的。
8.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的内容简介
本书强调来缘由、解说和经济实源例,避免“定义一公理一定理”的方法,尽管作者完全清楚这种方法的重要性。本书并不打算成为一本研究人员最新的参考手册。因此,一些重要的专题被遗憾地省略了。另外,我的重点并不是陈述最通用的定理和命题,而是要努力使本书的解说尽可能简单和使阅读此书的前提条件尽可能减至最少,但仍能使读者接近当前经济学基本分析工具的前沿。遗憾的是,在经济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即便是在那些对某个问题有所著述的人们中间,也有人没弄清楚该问题的分析结构。而一旦弄清了这种分析结构,将它扩展到更一般的情况通常是直截了当的。因此,在讨论经济问题时我的重点在于理清它们的分析结构。同样,本书也不像强调“如何做”的那种典型“工程数学”课本,尽管这种书常常是有用的,而本书则力图讲解“为什么”的问题。
就本书的准备知识而言,二三年级本科所学的经济理论应能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经济学背景来着手本书学习。两三个学期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诸如矩阵乘法规则)应能为读者提供足够的数学基础。为方便读者,附录A收录了线性代数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