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有關邊城的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有關邊城的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2-28 02:34:44

⑴ 關於《邊城》的論文。。。

沈從文的《邊城》——讀後感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雜訊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里,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⑵ 想寫關於邊城的論文,幫我想個主題

寫關於人性丑,悲劇慘

⑶ 有誰寫過關於邊城的論文我需要相關的資料,謝謝

藝術特色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優秀的中篇小說。
一、《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
1、 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勞,為他人作奉獻。如老船夫忠於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鄉親。船總順順雖是富人,但常常體恤窮苦人,老船夫死後,他資助並組織安排料理喪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朴的土性鄉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2、 集中表現「邊城」世界人性美的,是發生在這里的一個愛情悲劇,這個故事也同樣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礎之上。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同時愛上了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而翠翠卻是心屬儺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駕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總在大兒子死後,一時未答應儺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儺送與其父發生爭吵而遠走他鄉。這種種的「不巧」,使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終成「善」的悲劇。天保與儺送,對翠翠展開自由競爭,未傷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現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悲劇。
二、濃厚的悲劇意識
以翠翠為中心人物的戀愛悲劇,其實並非完全是「誰也沒有錯」的悲劇。苗、漢兩個民族婚俗的對立與矛盾,是悲劇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成婚。儺送以「馬路」求婚,是苗族的習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領神會。所謂「車路」,是漢族的婚俗觀念。這種觀念在作品中通過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現。兩種婚俗觀念沖突的結果,使熱戀中的翠翠與儺送生生分離。
三、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作者把一對男女自由戀愛的故事處理成悲劇,以次引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區歷史上過著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紀20年代國民黨實行黑暗的統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現實生活,為滿目瘡痍的現實所感發,呼喚著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會的回歸,並以次對當時湘西封建宗法社會進行批判。這種建立在人性、人道主義思想上的批判,是獨特的、理想主義的,也是蒼白無力的。

《邊城》在藝術表現方面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
1、作者擅長將人物的語言、行動描寫與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以揭示人物的個性特徵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如對翠翠的描寫,作者靜觀、揣摩少女在青春發育期性心理所表現的各種情態,通過粗線條的外部刻畫與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從而把羞澀、溫柔的個性突現出來。
2、小說結構寓嚴謹於疏放。全篇圍繞翠翠的愛情故事這一中心逐步展開,情節集中、單純;作品以儺送、天保兩人鍾情與翠翠為緯線,以老船夫關心、撮合孫女的婚事為緯線,推動故事有節奏地向前發展。又以翠翠與儺送、天保的愛情糾葛為明線,以王團總想儺送當女婿為暗線。經緯交織,明暗結合,將情節的單純性與復雜性完美結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特別是關於端午節風俗的描寫,來展示邊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
4、《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為詩情的載體,抒情才是小說的「本事」與目的。作者敘事的筆端,傾瀉著、流動著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嘆。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台詞」;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副副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邊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築在夢幻的基礎上。運用的是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一半是「夢」,一半是理想的「現實」,並非對當時社會的寫真。人物與故事是當時社會真實的超脫與超越。作者在「邊城」世界裡有意識地消解了種種對立因素。作品的結尾採用了比較平和、並非絕望結局,結尾更與餘味裊裊的牧歌的情韻。

⑷ 求論文!題目是「論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

花個78百去做吧。。那有免費的。。

⑸ 有關沈從文的論文題目

那都被別人寫爛了!
推薦一個,《論沈從文筆下的妓女形象》
或者 《沈從專文與老舍筆下妓女屬形象之比較》
我打算畢業論文就寫這個呢!
要不就寫下《論沈從文小說中的悲劇性》,
或者和汪曾祺的《受戒》比較,3000字,
應該也還蠻好寫的!

⑹ 沈從文小說《邊城》的題目有

1.簡析《邊城》的思想主題。 答:《邊城》是沈從文最有影響的小說代表作。小說通過湘西邊地純情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寫出了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青年男女的情愛,祖孫父子的親愛,人們相互之間的友愛,以及湘西邊地風俗風景的迷人可愛……在這些愛的展示中體現了作者理想美的執著追求,他以這種具有原始野性的純真朴實的人情美、人性美,表達了對文明都市爾虞我詐和充滿銅錢臭味的人生形態的否定與反抗,表達了對重義輕財、重情輕利的完美人性的嚮往與追求。盡管這種理想化的人性和人生與現實社會有著相當的距離,但對它們的追尋無疑是對黑暗的現實的間接抗爭,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2.簡析《邊城》中翠翠形象的典型意義。 答:《邊城》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青年男女的情愛,祖孫父子的親愛,人們相互之間的友愛,風俗風景的可愛,以及這些愛中蘊涵的美,融合在整個故事和人物形象之中,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美感。主人公翠翠,作為愛和美的化身,是作者著力表現的對象。作者筆下的翠翠,是一個剛剛脫離兒童期的船家少女,她出現在讀者面前,一舉一動還帶點童稚氣,體現著童貞美。她對愛情的渴望不是表現為強烈的追求,而是表現為少女的朦朧嚮往,表現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當爺爺死去,儺送出走的雙重悲劇發生後,翠翠仍不改初衷在渡船上生活下去。她用美好的心靈,抒寫了一首湘西邊地少女純朴、堅貞、情愛美的詩篇,這正是翠翠的典型性所在。通過翠翠這一形象,作者淡化了現實的黑暗與痛苦,而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亦即作者所冀求的自然、健康、優美的「人生形式」。作品雖寫了愛情卻又不重於愛情本身,而是通過翠翠等人物在愛情生活中的態度、舉措來抒發作者的心靈對人生和性情的呼喚。 1.結合《邊城》,論述沈從文小說創作的審美追求。 答:沈從文的小說創作題材相當廣泛,內容相當豐富,人物形象種類繁多,但是他最為執著描寫的是湘西邊地特有的風俗民情、山光水色,也最為精心地在這樣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中構造他的理想的人生形態,吹奏他的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邊城》就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代表。在《邊城》中充分體現了沈從文小說獨特的審美追求。 首先,小說通過主人公翠翠的純朴和至真至性,渲染了一種強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翠翠是個別帶著童稚氣的純情少女,她對愛的渴望不是表現為強烈的追求,而是表現為少女特有的朦朧嚮往,表現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但卻又始終不渝,堅貞不屈,翠翠的這種純美心靈正好與當時文明都市的那些時代女性形成了強烈的反應。 其次,小說著力描圖寫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俗美和風景美,這種古樸雅潔而又有些原始野性的風情,這種田園牧歌般的情調,刻意淡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階級沖突破性,正所謂「濃濃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時代投影。」 第三,小說不以曲折的情節取勝,而是獨創了一種詩化的境地,整個作品是詩,是夢,又都是現實,這一切渾然結合,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的空間。 沈從文《邊城》所追求的美好人生形態雖然與現實社會有著相當的距離,但它畢竟體現了作家的一種執著的理想和信念,這本身就是很有人性價值的。 2.結合《邊城》等作品,論述沈從文小說創作的風格特色。 答: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中心是「表現人性」,他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系,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這種人的自然化是沈從文的一貫的美學追求,也是他的小說創作一個總的特色。 沈從文的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收獲最大的是他的邊城回憶小說。沈從文生於湘西,長於湘西,成人以後仍舊然常常生活在對故鄉回憶當中,尤其是長期以來發現並保持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異性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築善與美的「神廟」基地。《邊城》、《蕭蕭》、《三三》等作品便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體現了沈從文的獨特藝術風格。 沈從文受屠格涅夫把人和景物錯綜在一起的手法,善長於人物情緒意蘊與自然景物的交融。他的《邊城》把人物置於湘西重巒疊嶂又兼有河岸渚邊的特定環境之中,著力表現人與自然的美質及其聯系,顯得地以人毓,人因地秀,人與自然融合為一落千丈。老船夫與翠翠祖孫的命運,包括歡樂與不幸,過往與未來,都與溪流和渡口相關,不但不能同這份牽船的生活離開,也與他們周遭的一切不可分割,彷彿山、溪、塔、竹等都為他們而設,他們祖孫倆也純然為這周遭的一切而存在,分不清誰主誰客,誰有生無生了。沈從文的手法已超越了屠格涅夫,帶有「天人合一」的意味。這種風格在現代文學史上也是鮮見的。 沈從文的邊城小說就不注意情節與結構,而是意韻和情致,看重作品的寫意性與抒情性。因而他善將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說之中。創造一種詩意抒情的表達方式。他常常用一種清淡的散文筆調,平和素靜地刻繪他所熟悉的、所呼喚的性情人格,他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他的小說中多詳細的鋪敘、交代,如《邊城》第二節對茶峒和酉水上游地勢,歷史、物產、買賣、人情、風俗的詳細介紹,將讀者帶入小說營造的原始美與情感美的境界中。沈從文的小說結構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氣象精巧,屬如煙如雲的陰柔之作。作品多筆意淡遠,因遠而淡,但仍清宛可聞,留一串雅麗的迴音在讀者的心頭。沈從文的這類小說發韌於「五四」時期的現代抒情小說不得,並將其大大地推進了一步,影響了後代的許多作者。

⑺ 關於邊城的題目

老船夫重義輕利。渡頭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老船工必一一撿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認真告訴那人,他有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如果不管怎樣還是有人給錢,老船夫就拿這些錢託人買茶葉和草煙供過渡人享用。老船夫去買肉,人家不要他的錢,但他也不想占屠戶的便宜,他會預先把錢算好,猛地把錢擲到錢筒里,攫了就走。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 儺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敢於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見鍾情,不走車路,執著地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毫不動心,敢於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棄一切,遠走他鄉。 翠翠母親的死透露了為什麼爺爺有時候唉聲嘆氣,並且對翠翠的終身大事如此重視,爺爺不希望翠翠走和她母親一樣的道路。也為下文爺爺讓天寶、儺送兩兄弟進行賽歌的求婚方式,為天寶的死埋下了伏筆。翠翠的母親的死是愛情的悲劇,在那個山水清秀,村民淳樸善良的地方的悲劇,這也是一種不悖於人性的美。 在《邊城》中寫了二次哭泣,其中第一次在第十三章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十四中寨逢場,城中生意人過中寨收買山貨的很多,過渡人也特別多,祖父在渡船上忙個不息。天快夜了,別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皆放散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翠翠竟胡思亂想著要獨自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去,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點了燈籠火把去找自己,她甚至想到了祖父用各種方法尋覓全然無結果,到後如何無可奈何躺在渡船上。這幾番想像後居然自己哭了起來。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這所以會有這樣的一哭,是因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 她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便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這也是一個十三、四歲少女天真自然的一面。兩年後的端午節翠翠又與爺爺進城看龍船,她人長大了,儺送一直在她心裡隱現、鼓盪。從祖父與長年的談話里,聽說儺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灘」,她恍然如夢地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此時其心已隨儺送而去,在擺渡送儺送時,見儺送正盯著自已看,她「便把臉背過去,不聲不響,抿著嘴兒,很自負地拉著那條橫纜」,鄉村女孩特有的那種靦腆、羞澀、矜持,顯現得淋漓盡致。

⑻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1.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2.論沈從文的《邊城》。 不曉得這2個題目哪個好寫點

選1吧,提綱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