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太極拳的發展史2000字論文
你的太極拳的發展史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論點;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Ⅱ 有關太極拳的論文 要有起源 發展 等等
太極拳的起源、演變和發展
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
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
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
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
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於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傑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
戚繼光與陳王廷相隔約半個多世紀,對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式》被陳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編入太極拳套路,如《拳經》以「懶扎衣」為起式,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為起式。甚至陳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造戚氏的《拳經》,可見影響之深了。然而,這僅僅是說繼承和影響,並不是說陳王廷的太極拳抄自戚繼光,更不能說戚繼光創造了太極拳。陳王廷的功績在於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遺產,並推陳出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拳派,這就是太極拳。舉個例子來說,如陳式太極拳中專門練習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陳沖斗等拳術著作中均無記載,其他各派拳術中也無此訓練方法,而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競技方法。
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
縱觀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
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後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後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
經絡是指布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於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於四梢,歸於丹田。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後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於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
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4.創造了粘隨不脫,蓄發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
根據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
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復循環,為刺槍術開辟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5.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
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貼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和正確的鍛煉,反復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級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級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煉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於太極拳採取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的鍛煉原則,所以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後快,快後變慢,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後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擊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鍛煉方法。
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及其發展
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後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
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後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對象,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
新架據說是陳有本所創,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的動作,陳家溝人稱之為「略」。陳有本的門徒族侄陳清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在不改變套路的原則下,由簡到繁,以至極為復雜,逐步提高拳藝的技巧難度,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承祖輩的老架系統,架式寬大,難度高,直到他的學生楊露禪在北京傳習拳藝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有逐漸改變了拳套動作,遂成楊式太極拳。後又從楊式派生了吳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吳鑒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從楊露禪學陳式老架,又從陳清萍學新架套路,其後自創一派,稱武氏太極拳。後由武氏又派生了孫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孫祿堂。
Ⅲ 有關太極拳的論文
太極拳起源於中國,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流傳,許多軼聞史事僅見於拳術家的言傳身教。
1929年揚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勢長拳》中說:「武當脫胎於少林,少林得法於禽經。」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模仿熊、虎、猿、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結合民間流傳的保健運動,創編出了《五禽戲》,華佗因此被尊稱為拳術開山始祖。
此後,拳術發展為外內兩家:外家是以達摩禪師為祖的少林派,內家是以張三豐為祖的武當派。
南嶽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在談到太極拳的起源時有記:「張三豐生於遼東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當山誦經。一日,有鵲雀急呼於院中,張氏聞之,由窗中窺見樹上有雀,其目下視,地下幡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鬥,歷久不止,每當雀上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張氏由此悟通太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理。」
太極拳最初是叫長拳、十三勢,後來王宗岳根據《周易》陰陽動靜的道理名其為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運動作勢,任其自然,無中生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也。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台,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Ⅳ 誰能幫我整一個關於地方性太極拳的論文題目啊 謝謝
關於陳家溝陳氏太極的起源
Ⅳ 求論文題目內容涉及體育舞蹈和太極拳
太極拳可以研究太極拳的發力、太極拳的弧形運動路線與技擊的聯系、太極拳的以柔克剛、辯證的看太極拳的快慢。
體育舞蹈
不太清楚,望採納。
Ⅵ 太極拳畢業論文題目2O字以內(急急……)
別說一個題目了,就是包括正文我這里都有的哦。。。。行的
Ⅶ 求一篇關於學習太極拳感受的論文
陳氏太極拳基本步法轉換原理
來源:辦公室 發布時間:2009-11-18 查看次數:102
有著三、四百年歷史的陳家溝太極拳功夫,練它對人的身體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這是練習太極拳人共同思考的問題。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全民推廣太極拳健身運動,時間已經過去了50多年,為什麼有不少人還在為「操與拳」之間的區別而發生爭執呢?那些以口舌之爭的人,肯定不是用身體結構的變化來求證太極拳所能練到的境界,他們只是用頭腦的想像力來推理太極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捨出身體來探索太極拳境界。也就是說,學太極拳練法之人,沒有一個正確目標,而導致練拳方法不正確,從而留下了練習太極拳「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的病根。要想徹底解決「雙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極拳運動原理,而後是體會師父所傳方法在身體中的作用。拳理至簡至深,只是無法言傳,它就在身體運動的毫釐之間。
如今對太極拳的傳播有這樣一種說法:過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論少。現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卻出現了理論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實對於太極拳的初學者而言,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如何練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極拳運動的基本要領。無論初學者的目的是提高身體素質(治病、健身、養生、長壽等),還是想練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練太極拳之人根基要穩。這個根基穩,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轉換上,身體只有在步法穩定時,才能出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虛、下實的靜如山嶽功夫境界。有人會問,能在太極拳運動的招式中,體會到靜如山嶽的功夫嗎?能,如果體會不到就不是太極拳。
學好太極拳,可使人們從健身層次,提高到認識身體結構的層次,最終轉變到開發身體能量的層次。身體上的這個轉變過程是一次次質的飛躍,它即簡單又復雜。簡單的是;初學太極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師指導中,馬上就能在身體鬆弛之中,體會到自己身體中存在靜如山嶽的功夫。復雜的是;這種體會離開老師的指導,自己在身體上就體會不到了。悟性差的學員認為是老師騙人,悟性一般的學員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學員勤練之。不是老師騙人,老師讓學員體會時,是將學員身體的骨骼拆開了,而後按照結構力學原理,從新調整骨骼之間的間架結構,使身體之中即刻就能出現一種膨脹的支撐力。對身體上的這種潛能開發,如同現實生活中蓋的高樓大廈,修建的橋梁、隧道等等實物。身體也是如此,只要是間架結構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現一種超出尋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不知道自己身體結構之中有這種潛能,更不知道能量的變換是在毫釐之間。其實穩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個關節的合理搭配。
身體上的這個技巧,對明理的老師而言,一般在教學時都會根據樁功的方法讓學員體會。絕大多數學員在體會時,是在尋找運動方法的對錯,而不是體會身體結構的變化關系。聽我講之後,有的學員會埋怨老師不把道理講情楚。根據我的太極拳學、練、研、傳過程判斷;不明理,責任不在老師。是自己身體基礎達不到太極拳的要求,而急於求成,導致身體固定不住協調運轉規律。即使是老師把運動原理講的特別透徹,身體上也是無法掌握到這個層次的。
我以師父拳譜中的基本步法為例,講步法轉換體會;從陳氏太極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術拳種中叫做「牮樁步」,「牮」字典上解釋為;房屋傾斜,用長木頭支起弄正。我們練太極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這種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說步法轉換的好與不好,決定了太極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轉換的對錯,完全在於膝關節的運轉,它決定身體的承重能力,如果保護的不好,就會一事無成。
當太極拳練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層次,你就能體會到太極拳運動如同樁功的境界。身體上骨肉運動是被動的,身體的協調運動完全是被氣息的收方所牽引,身體只有練到此時,「松」才到了一個層次。膝關節的運轉,只是身體之中九轉中的一轉,但是這一轉可以決定你練太極拳最終的境界。怎樣練習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體會中寫的很清楚。細節是這樣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譜的姿勢,擺正自己的拳架,調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勢不要過低,身體有下蹲意識就可以拉,是意識和氣息有下沉之意,而後全身不要動,上身保持中正,頭上頂,全腳掌著地,在身體松靜中體會靜如山嶽的境界。
膝關節怎樣的運轉是關鍵的問題,如果都會練就不能出現「操、拳」之爭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開身體重心,通過兩腿之間的重心作用,使腳底與地面產生摩擦後出現擰力,促進踝關節轉動,催動小腿轉動,帶動膝關節劃圈運轉,將支持身體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轉到另一側。在這種運動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變,上身不要偏,身體如立軸隨之轉動大約45°,到位之後在反方向轉動運行。就這樣來回地轉換身體重心,如此反復練習,舉一反三,熟能生巧。隨著功夫的增長,慢慢就會體會到,身體的重心不是指身體自重,而是指意識與氣息下沉,這種勁與地面之間有一種支撐力,當體會到二力濟壓作用平衡時,膝關節出現揉搓的自轉現象,身體之中的每個關節都跟隨腳底運轉而運轉,使身體形成了螺旋旋轉的整體轉動功夫層次。
膝關節這樣的緩慢轉動,可以促使身體的各個關節運轉靈活,防止膝關節受到意外傷害。在膝關節緩慢運轉的同時,也能控制住了身體亂動的毛病,慢慢地就練到了太極拳協調運動的基礎。練到此時方知,師承太極拳是從有形之中練出意氣,再練到身體隨意氣自然運動。而不是從簡化太極拳套路,練到傳統太極拳套路,再練刀、槍、劍、棍等器械的太極拳學練過程。
作者:於興亞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著法、要領(75式)(一)
第一勢 金剛搗碓
勢名考釋:金剛搗碓一勢,取義為象形之類。勢中最末一動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搗,如古代農家舂米之狀
要領:陳式太極拳一路共4個金剛搗碓,而動作連接不同。第一勢共7個動作。眼法以正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步法從自然步變小正馬步,右小盤步,左前虛步,左撲步,右側馬步,左大盤步,右前虛步,左獨立步,成小正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進左步右雙采,左擠右按,左轉身化拿,右膝打襠,震腳等法。
歌訣:搗碓著法變無窮,掤采擠按學用精。馬弓盤虛步十變,順逆纏絲如游龍。
第二勢 攬擦衣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作用的。陳式原名攬擦衣。洪師因它的著法是從右外側接手。截攔來勁,發勁迅速輕靈,擦衣而發,不是將對方攬在懷中的,故改為攔擦衣。
有人以戚繼光拳經為據,妄改陳式原名為懶扎衣,於陳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圖像為右手高舉,眼向左視,左手撩衣於後,與陳式攬擦衣勢不同,故不採用。
陳式太極拳一路共4個攬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個。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前兩個動作的步法仍為上勢金剛搗碓的小正馬步,只是由於身體左右旋轉,而變換腿部纏法,並未變步型;從第三動作起才變為右撲步,右側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進步靠、肘、按、擠等法。當年我學此勢時,系左手按於左腰,現今習陳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側,洪師改為合在心口前。歌訣:攬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進靠攻。隨勢肘按螺旋擠,體松氣順神要凝。
第三勢 六封四閉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動作的。封是封制對方的著法,使之無隙進攻;閉是關閉自己的門戶,做到防守緊嚴。六封四閉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嚴防對方,便於進攻。當然這種要求,不只限於這一個勢子。在陳式太極拳各種著法中,都含有這兩層意義和作用。
陳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勢)無此名,其他幾路則有此名,108勢太極長拳中也有此名。陳鑫先生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也無此名,但曾說摟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閉。一個手足斜開的大敞門勢子,反以封閉為名,意更深遠。各勢太極拳仍有「如封似閉」勢名,與此勢毫無相同。
當今陳式一路有6個六封四閉,二路(炮捶)只有1個。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頭套)雖無六封四閉之名,但在攬擦衣與單鞭連接之處有掤捋擠按的動作練法,今命名為「六封四閉」。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轉。步法從右弓步變右側馬步。右撲步。成左後虛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據洪均生先生講,陳發科師爺教此勢時總說:捋時左手貼腰向里纏,右手鬆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勢是用右腕掌之間搭在對方的左肘關節外上側。說必須這樣四兩撥千斤中的「撥」方能有作用。從來不許以右手托對方的左肘,認為手總托不動對方肘部下沉的勁。但如今一般習此勢卻都左手逆纏,高齊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對方的左肘,不知從何時何人變的。
歌訣:六封四閉捋采變,順勢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隨敵意,跟步雙按閉中封。
第四勢 單鞭
勢名考釋:此勢是象形的,勢子完成時兩手左右展開,如同橫擔一條鞭似的。陳式一路有7個單鞭,二路(炮捶)只有1個。陳鑫先生在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中說:「左轉身蹬一根一勢也名為中單鞭,並說明作用為手腳齊用法。「今已無人知曉。各式太極拳名均相同。
要領:此勢共有5個動作。眼法在一、二兩動作注視右前方。從第二動作完成,便轉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轉、步法從左後虛步,變左前虛步,左小撲步,左側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擠,左進步靠、左肘、左按、擠等法。
陳式太極拳行拳要則背誦篇/沈家楨
陳式太極,要則有八,行拳走架,皆須依它。
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心為令,氣為旗。意識支配動作,先「意」動而後「形」動。譜雲: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外部神態,是內在心意顯露於外的表現。神氣外顯的中心環節,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於外部的動作之中,並在神態上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和活潑無滯。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外神就會散漫。
二、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譜雲:神聚氣斂,身手放長。虛領頂頸、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軀的放長;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是手足的放長。
身肢放長的關鍵要領,在於先從用「意」著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長和松開的意念,從而促使身肢上具體的放長和松開。這樣,方能求得柔軟,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動作須節節貫串,一動全動。下肢旋踝轉腿,上肢旋腕轉膀,中間旋腰轉脊,螺旋纏繞節節上升,以求纏絲勁的完整一氣。其勁起於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脊,通背貫臂,形於手指。毋使有缺陷處,毋使用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一纏到底,折疊轉換接下勢。
四、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正中神貫頂。身體重心的垂直線,不離開兩腳間距離的中間1/3,謂之「中土不離位」。如此,方可靈活地轉換虛實。而變換靈活的內在根由,則在於意氣轉換的靈活。譜雲: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一虛一實。雙手要分虛實,雙足要分虛實,手與足也要上下相隨,分清虛實。為了細致地掌握這種虛實,則須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輕」不要「浮」。須知:雙輕、雙沉、半輕半重是3個無病的虛實。
五、腰脊為主宰的節節貫串運動
太極拳要練在身上,不要練在手上,須知腰脊為第一主宰。行拳時以腰脊為中心,領導全身9個主要運動關節依次動作,螺旋纏繞,一動全動。譜雲: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只有動用身法,用上腰勁,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六、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運動
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內意和外神始終寓於動作之中,起伏動盪,內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練時,中間沒有泄勁的地方,也沒有意馳的時候,須自始至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
七、剛柔相濟的運動
初學太極,力求柔軟,力求身肢放長,以生彈性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譜雲: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須知,太極拳是剛柔相濟拳,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惟有五陽並五陰,陰陽無偏稱妙手。
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正確形象;在一切行氣運勁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正確形象。故曰:行氣用柔,落點用剛,這是劃分剛柔的界限。譜雲:神宜鼓盪,氣宜內斂。意氣鼓盪外顯以呈剛,意靜氣斂內隱以呈柔,神氣顯隱則剛柔變換,這是太極拳剛柔變換的法則。必如是,方可得剛柔相濟之妙。
八、快慢相間的運動
譜雲: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慢,須在精神提起與意氣變換的情況下求慢;快,須在動作沉著與能表現出勁別的情況下求快。
對單個拳勢來說,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逐漸加快,運到落點處最快,然後復轉慢,這是快慢相間的原則。對整趟拳架而言,每個拳勢的快慢相間,都要具有均勻的變化幅度,慢時都是同樣的慢,快時都是同樣的快,這是勻清的原則。
後記:沈家楨、顧留馨先生編著的《陳式太極拳》一書,是陳式拳愛好者的必讀之書。該書第一章「陳式太極拳的八個特點」,實為初學者應該掌握的八項鍛煉要領。
關於太極松胯
「我見過的松跨後的測試,是站個前弓步,別人雙掌推你雙肩,如果能穩住經得起推,應該是跨松能沉的特徵。如果跨不能松沉,會很容易的被推起,實際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腳把自已給撐起的,感覺上就是浮了起來。松肩比松跨還難,的確是如前輩所說,松肩沉肩是最難的,也是最後才能松沉好的。「試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傾,前腿不用力,身體靠在對方的兩手上,何來這個前弓腳的撐力?,松不松胯無所謂。
推不動,其實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卻發不了力。所以這里是前弓步,就是不讓靠上身子。不然以雙手為支撐,人靠上去發力,如果雙方體態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學的話,被推方必定是要動的。
推方為什麼伸出了手卻發不了力?就是因為被推方的胯鬆了。這其中的力學分析就涉及太極的核心理論了。我前面的那個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沒有松,推方的手改為一輕一重,被推方必然往邊上出去了。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鬆了,推方一側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轉動,推方就出不了力。為啥?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傾得越多,以至根都動了,發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識馬上回縮以保持平衡。被推的如果聽勁好,這時候往前一挺/轉,推的人就彈回去了。這就是發人的道理。新手動作明顯,高手甚至不見有啥動作,人就飛出老遠。太極靠力氣大嗎?不是。借力打力,這是一個例子。當然,推方如果用力過猛前傾而沒有後縮,那也會被發出去,只是往邊上去了。
我老師用同樣的方法,取小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況下他只需微微動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當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轉動,另外視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輕微的胸腹折疊來化勁。
我用的松胯方法:
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兩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許左右搖擺,不許蹶臀.
TOP
推磨
傳說張三豐小時,家裡做豆腐,他從推磨中悟得太極真諦。我們平時站完無極樁後,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動作。介紹如下(不只是為了紀念張真人呵):
腳一前一後,成丁八步(非丁非八)。兩手鬆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對,開肩含胸置於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桿的「一」處,「丁」桿的勾處連著磨石。眼神貫注勾處,以防與磨石脫落。全身放鬆。然後,用意驅動腰跨從左到右微微做平圈運動,同時帶動兩拳推動無形的「丁」字推桿,轉動無形的磨石。(每次3-5分鍾)
見過農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練習。
功效:1、放長意念,日久能隨意管住對手中心軸
2、練習丹田平轉
第一基本功:
蹲樁,周身放鬆,屈膝下蹲,兩足平行距離一肩至一肩半寬,大腿與地平面是45度角,雙膝不能超過腳尖,尾骨微微後翻,上身中正,項自然豎起,頂勁上領,雙目平視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雙臂前伸微屈,兩手相對。
蹲樁時間根據體力決定,先蹲五分鍾,休息一下再蹲,每次總時間不少於半小時,以後每一下蹲的時間增加。
卧:身體弱一點的可以練無極樁。無極樁也可以在基本功練習間隔作歇息用。
第二個基本功:
抱太極球(後來改為雙手臂松垂襠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繩狀)練腰襠勁。方法是在蹲樁姿勢基礎上,增加腰胯旋轉動作,即腰胯左轉右轉,大腿根韌帶不要綳緊,保持鬆弛,以塌住襠勁,兩腳不動,兩膝隨腰胯轉動;向右轉,右膝向後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轉反之;膝不要左右搖擺,上身保持原高度不變;臀部不能搖擺;同時松肩垂肘,雙臂略屈,雙手以蹲樁姿勢隨腰胯左右轉動在胸前一前一後劃立圈,如抱球轉動之狀。
要求動中求靜,周身放鬆,不用拙力。初練5分鍾,稍歇再練,逐日增加時間和次數。
卧:如此松胯,沉墜。太極基礎的基礎。詳細的解釋在十樓。
附:李駐軍談拔井繩的練法
拔井繩是洪式太極拳所獨有的基本功法,是練習腰襠勁的主要方法。拔井繩是一種象形功法,它的練習方法就象從井裡面提水。因為現在的人大都沒有見過打水,更不用說去打水了,所以這個功法本來是很簡單的,但因為人們沒有見過,顯得有點不好理解。
練習時注意腰胯的旋轉是由膝蓋的一提一落來完成的,兩個手也是隨著身體的旋轉,配合膝蓋的起落一個里纏上提,一個外纏下插,猶如手抓繩子將水從井裡提出一樣。
第三基本功:劃太極圈,這是主要基本功。
卧:洪老的關門弟子張聯恩老師從開始練拳每天都劃幾千個圈。這練的是「功「。苦於沒有明師的朋友如果能夠學會這個,那麼幾年純功下來,碰到明師一點撥,馬上可以步入太極大門。十一樓有視頻。
它是在蹲樁姿勢練腰襠勁的基礎上單手劃圈,分外纏(正旋)圈和里纏(反旋)圈兩種。先左手劃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幹活較少,相對而言僵勁小,柔和些;左手學後可影響右手易於掌握要領。劃圈時,腰胯的左右轉動配合雙腿的纏絲與練腰襠勁的要求相同。
左手劃外纏(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卧:拇指在後),胸對正前方,左手為掌(掌形為螺旋掌,五指不並攏,也不敞開,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翹,其它四指間略有空隙,五指內側連成內弧狀,掌背與小臂外側連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間),略屈臂,手掌置於左前斜角,中指尖高與眼齊,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橫指和上揚(卧:肘不過肩,以手領肘),手與眼距離約1尺2寸,目視左手中指尖。第一動作:腰胯右轉約25°,左掌走外弧線順纏(拇指外翻,小指內裹)約90°,塌腕,收肘貼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時目視固定目標,不隨手運,看中指尖(卧:目視左前方)。第二動作:眼隨手運,腰胯繼續右轉25°,左肘貼肋,五指略上揚,塌腕,左掌內收走下弧線待小臂與腹平面成90°時逐漸上揚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右後上斜角。第三動作:腰左轉45°,左肘不動,左掌五指向上,略順纏立改逆纏(拇指內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線向左前斜角上轉,小臂斜上揚(卧:肘低於肩數寸),與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與鼻尖齊,距離約半尺許,成立掌狀。第四動作:眼隨手運,腰繼續左轉45°,同時左掌繼續逆纏90°,領肘向左前斜角轉出,中指高與眼平,回至第一動作起勢位置。劃完一圈,掌中指尖劃出一個360°橢圓軌跡,掌與小臂順纏180°,逆纏180°。因馬步劃圈,起勢胸對正前方,左手順纏(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動作,腰向右轉 45°也可大於45°,三、四動作左轉則90°;第二圈時,一、二動作腰右轉則為90°。在腰左右轉時,兩肩前後轉動盡量小些,不可大於36°,使軀幹略呈擰勁狀(名為立體螺旋)。
左手裡纏(反旋)圈方法是:蹲樁姿式同前,正馬步,胸對前方,起勢左肘貼肋,左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右後上斜角。第一動作:腰胯左轉約25°,同時左肘貼肋不動,眼隨手運,左掌中指斜上揚,蹋腕,逆纏走下弧線經小腹前向左下轉,至掌與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與地平面成 45°。此動過程左掌逆纏90°,呈立掌狀。第二動作:腰胯繼續左轉約25°,左掌連小臂繼續逆纏走向上弧線領肘向左上斜角轉出,中指尖高與鼻端齊,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左前下斜角。第三動作:腰胯右轉約90°,眼隨手運,同時收肘至乳下,收肘過程中,左掌順纏270°,走上弧線,至左腕與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後,中指指向左方,小臂與肩平行。第四動作:腰胯左轉45°,左肘沉至左肋,同時左掌變逆纏45°,收至心口前起勢位置,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劃里纏圈第一圈時,掌逆纏225°,順纏270°,共495°,而劃出的橢圓軌跡為360°。第一、二動作腰轉約45°,第三動作腰轉約90°,第四動作腰轉約45°。
以上是正馬步劃圈,左、右側馬步劃圈,手運行方位因胸朝向左側或右側45°,而隨之也變換相應角度,方法要求一樣。外纏圈、里纏圈的軌跡都是雞蛋形橢圓;外纏圈大頭在外,小頭在里;里纏圈大頭在里,小頭在外。
這兩個圈是太極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極拳架都是由這兩個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組成的。從手法上說,包含著掤、扌履 、擠、按、采、挒、肘、靠。練對練熟了這兩個圈及基本功,不僅學拳架容易,在技擊上也非常實用,圈學不對練不熟不可能學好拳架。
洪師爺把劃圈的軌跡叫「公轉」,順逆纏的動作叫手臂的「自轉」。這三項基本功須在老師指導下練一年左右,打好基礎方可學習拳架。
順逆纏-公自轉-正反旋
順逆纏:身-向左轉為順纏,右轉為逆纏。 腿-膝上提為順纏,膝下垂為逆纏。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為順纏,小指外翻轉掌心向下逆纏。公 轉:手與臂部配合著向左右、前後、上下旋轉(六個方向)。自 轉:左右上下公轉中的自轉分順逆纏。手部自轉---大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動向上為順纏,小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到向下為逆纏。(有時稱順纏為外纏,逆纏為里纏)
正反旋:以右手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轉,順纏下收,逆纏上開為正旋(俗稱正手圈)------拳式如雲手、攔擦衣;凡手向右轉,順纏上收,逆纏下開為反旋(俗稱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 洪均生先生詳釋正旋單手圈
手部的正反旋單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轉及自轉,手臂、肘、肩部的八法。演練正反旋單手圈時,腰隨之左右上下旋轉,下肢的順逆自轉,同時鍛煉腰襠的基本功。洪氏太極拳的特點,講究立體螺旋運動,這種基本功有助於套路線路的熟練與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因為不論太極拳式多麼復雜與不同,在手臂部總是這兩個「正、反旋手圈」與腰襠部的左右上下旋轉,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變化)。
這種基本功法,不易受場地、時間限制,用定歩,側馬歩,活歩均可,根據自身條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雙順雙逆,或一順一逆練習。如一路拳第一金剛搗碓第二動作與第五式左轉身搗碓第二動作均為手臂部的一順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單雲手,右單雲手,一路拳上中下三個雲手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為雙逆轉雙順的例子等。練正反旋手圈時應要輕、柔、慢,自然放鬆,尤其要注意體會與全身螺旋旋轉的配合。
正旋右單手圈手高齊右眼角,角度為胸前45度處。
右手線路如下:
第一動作:身左轉,松肩沉肘到肘貼肋,小臂順纏自轉走外下弧線,手指上揚。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閉第一動作的側掤;二路拳右單雲手等。假如對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為扌履法,如六封四閉第三動作左轉身扌履法。
第二動作:身繼續左轉,手隨身體的左轉,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揚,手心斜對心口,手部為掤法,肩、胯部為靠法。如攔擦衣第三動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順纏收手或逆纏收手,當手收到手心斜對心口時,手指上揚,手部均為掤法,肩、胯部即為靠法)——必須知道的是:第二動作的左轉,左肩與左胯不準轉的過大。左肩既要與左胯合住,更要與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轉便上挑一點兒,也就是肩部與胯部走╯小弧線(肩部左轉的幅度,不能超過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這一動作的立體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僅不準凹進去,胯部更是隨身的左轉形成往右前進的力。
Ⅷ 怎樣太極拳論文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回
挑一種細寫吧,其實寫答太極拳挑一個方面最好寫了
要不你直接網路好了,挺全的
網址:http://ke..com/view/8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