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素材参考 » 文艺作文素材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文艺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 2021-03-31 09:39:33

『壹』 求有关”文学“的作文素材

老子
(约)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邓析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 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鲁〗
(前--前)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 孔子学生。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子思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战国〗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 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
墨子
(约)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战国〗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 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庄周
(约)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战国〗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任蒙地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无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而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无差别)。又以为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仄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所著有《庄子》。
荀子
(约)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战国〗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 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有《荀子》。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汉〗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 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扬雄
公元前53 - 18
〖西汉〗
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 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苍颉篇》编《训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王充
(约) 27 - 97
〖东汉〗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专事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徵,以病未赴。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其说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作《问孔》和《刺孟》等篇,反对歭儒家经典变为教条。论文章则强调内容,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并提倡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华虚伪之语”(同上)。所著有《论衡》。
嵇康
224 - 263
〖三国•魏〗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9銍(今安微 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后人辑本,以鲁迅所辑校《嵇康集》为最详备。
王弼
226 - 249
〖三国•魏〗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曾 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玄奘
602 - 664
〖唐〗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 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e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韩愈
768 - 824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頴成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ò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加以创新发展,气势雄健,

『贰』 高考作文素材:文艺复兴

[高考作文素材:文艺复兴]高考作文素材: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高考作文素材: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文艺复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还保留古罗马帝国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带回许多新鲜思想和艺术,在罗马开办教授希腊语的学校,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文艺复兴的作品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不同范畴中的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天文学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在其中提出了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不同的日心说体系。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对其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的《世界的谐和》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而且这样的运动是不等速的。数学代数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重要发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发现。意大利人卡尔达诺在他的著作《大术》中发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这一公式的发现实应归功于另一学者塔尔塔利亚。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尔达诺的学生费拉里发现,在《大术》中也有记载。邦贝利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约的情形,并使用了虚数,还改进了当时流行的代数符号。符号代数学是由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确立的。他于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门》,对代数学加以系统的整理,第一次自觉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已知数。韦达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中,改进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还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现代称之为韦达定理。三角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论各种三角形》是欧洲第一部独立于天文学的三角学著作。书中对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还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数表。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在重新定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制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数表。物理学在物理学方面,伽利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经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压力,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尔发现液体和气体中压力的传播定律。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气体压力定律。生理学和医学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结构》一书,对盖伦的"三位一体"学说提出挑战。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血液的小循环系统,证明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通过曲折路线到达左心室。英国解剖学家哈维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系统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脏是血液运动的中心和动力的来源。这一重大发现使他成为近代生理学的鼻祖。"地理大发现"航海技术产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飞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险家们开始了一系列远程航海活动,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文艺复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印刷术在欧洲的再发现,以及从东方传过来的造纸、指南针、火药(中国的四大发明),促使科学思想的迅速传播。文学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特色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反对哥德式建筑义大利与其代表人物义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全部诞生在意大利。代表人物: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马基雅维利;画家:乔托、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西班牙与其代表人物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代表人物: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德国与其代表人物在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丢勒等。法国与其代表人物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英国与其代表人物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有好一段时间,文艺复兴被认为是简单地恢复了古典文化。其实,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的文化,而是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造舆论。文艺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关于文艺复兴的不同意见"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纪时"对世界与人类的探索";自此以后历史学家们就对它的解释有很多不同意见。大部分观点认为文艺复兴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然后向整个欧洲扩展。文艺复兴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纪以前)的古典文化连接,是对阿拉伯人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的吸收。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专注于现世生活质量(如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同时也是知识由于印刷和在艺术,诗歌,建筑等领域新技术的应用而导致的知识爆炸。这些新技术引起了艺术和文学在格式和内容上根本的变化。这个时期,这种观点认为,随着交流和探索的兴起,文艺复兴代表了欧洲从很长时期的一潭死水转变成了汹涌的江河。因此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常常认为是现代开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艺术,文学还有哲学等方面的"类革命"(pseudo-revolution)。这些变化仅仅影响了为数很小的富有的少数人,而欧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对于中世纪基本没有改变。因此他们不承认文艺复兴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而不是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或许,对于文艺复兴最重要的观点是那些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一个与中世纪彻底决裂的时代。Johan Huizinga(1872– 1945)承认文艺复兴,但是质疑它是否带来有益的变化。他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从中世纪衰落的时代,并且毁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例如,那时在教会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语,从古典时代以来获得了很大发展,是一个活着的语言。但是,文艺复兴中痴迷于古典纯洁性的人们认为拉丁语与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触,于是拉丁语的自然进化停止了。Robert S.Lopez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经济萧条时期。然而George Sarton和Lynn Thorndike认为文艺复兴使科学的进步速度放缓。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人文主义作为历史概念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ä;t,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定义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在自由民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学派中都有人文主义的派别。甚至古罗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今天可以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想流式。那时的人文主义当然与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非常不一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高考作文素材:文艺复兴〕【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叁』 议论文关于读书的素材

读书

(1)引言

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
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让我们在书海扬帆奋进,胜利达到彼岸;让我们在书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顶峰!

(2)事实论据

宋濂的读书经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三味书屋”的来历

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细细玩味觉得“三味”比“三余”好,“三味”者“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养学生读书兴味,引导学生积极苦读。读书三味,其乐无穷。

彭德怀书不离身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上书批评1958年以来的左倾错误,坚持正确意见而遭批判和免职。他被罢官后从中南海搬出来,在清理东西时,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也不能丢。”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
他工作之余就沉浸书海,桌上、床上、柜子上到处是书。他读书十分认真,他读过的书加满了批注。

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富兰克林和书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
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3)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

必须多读书,多读书才可以增益见闻。
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和方法》

看书的目的,在把书变为我所有。
谢觉哉《学会想、问和做》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
鲁迅《读几本书》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天拓新诗歌的路》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书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鲁迅《读书杂谈》

要使书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经验,自必从记忆入手。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用书如用刀,不快自须磨。
陶行知《诗的学校》

书能活用可通神。
董必武《向欧阳海同志学习》

至于我,懂得虽不多,却喜欢读书。我信书中所述,衷心尊敬著书人。
[英]乔叟《善良女子殉情记前引》

毁书犹如杀人:杀人乃毁灭有理性的生灵、上帝的影像;毁掉一本好书则是毁灭理性,人心目中的上帝影像。
[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当今真正的学府用语藏书。
[英]卡莱尔《论英雄与英雄崇拜》

没有文化的人管理书籍,好比太监守护美女。
[英]扬·E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清·萧抡《读书有所见作》

人不知书,其去禽兽也,仅及半耳。
严复《救亡决论》

人与文学关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论“入迷”》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
〔美〕梭罗《活尔登·阅读》

书应能通向四个终端:智慧,虔,愉悦或实用。
〔英〕德纳姆《论智虑》

读一切好书如同与往昔时代最优秀的人们交谈。
〔法〕笛卡尔《方法论》

人们说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
〔美〕史密斯《回想录》

书籍是心灵的良药。
希腊谚语

知识的源泉在书本里流淌。
希腊谚语

任何家具也比不上书那样迷人。
〔英〕史密斯·S引自霍兰德夫人《回忆录》

读书不就是无声的谈话吗?
〔英〕兰多《假想的谈话》

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英〕孟德斯鸠《箴言集》

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俄罗斯谚语

每当我第一次阅读一本好书,我就像结交了一位新朋友;每当我阅读以前读的书,就像是故友重逢。
〔英〕哥尔德斯密斯《世界公民》

有些书只须浅尝,另一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好书需要仔细咀嚼,慢慢消化。
〔英〕培根《论学问》

选择书籍,不次于选择朋友。
美国谚语

对每本书都相信的人,不如一本书也不读的人。
日本谚语

一本坏书,比十个强盗更坏。
意大利谚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十二韵》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忄享落第诗》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读书有味身忘老。
宋·陆游《剑南诗稿·不寐》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
清·邹 《三借庐笔谈》

『肆』 有谁有好的写作素材和优美的语句

从沉默到喧哗
作 者:王虹艳

从沉默到喧哗——当代女性散文流变

当代女性散文经历了一个从沉默到喧哗的过程。五、六十年代及至文革期是女性散文的沉默期,但是新时期之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散文出现了多种声音的合唱——新潮散文、老生代,新生代,小女人等等,这使女性散文一时间众声喧哗,从而也进入到了女性散文创作的高峰期。
禁声
建国后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期,中国散文总体上来说依然有所成就。建国初期,延安散文的模式被继承了下来,通讯、特写成为主要的文体形式,其内容多是表现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的传统,著名人物的丰功伟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新人、新事、新思想。作为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文体,散文往往更容易被现实中的各种政策方针所左右,这在十七年时期得到了印证。1956年双百方针之后,散文领域出现了一次创作的小高潮。1960年,在“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开始调整文艺方针,这直接带来了1961、1962年的散文的创作高潮。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除了一些老作家冰心、巴金等,还有著名的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他们的创作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成熟。另外邓拓、吴南星等人的杂文也很有名。
但是这一时期的散文成就难与“五四”相比,尽管就表述空间上来说它更加开阔,更有社会意识。但是以盲目认同取代客观判断,以功利观念取代审美观念,以单纯的“诗化”取代多重性的审美维度,以纵向的继承取代横向借鉴,所有这些都使散文领域呈现出某种单一化的创作趋向。而在散文结构上,杨朔的三段式,秦牧的串珠式,刘白羽的历史与现实的宏大图景的交错式等等,都形成了某种固定化的模式,从而不仅使他们本人受到限制,也使后来的中国散文写作被误导多年。而更加可怕的是散文赖以生存的个性情感也被搁置,个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可言说。杨朔曾在《〈三千里江山〉写作漫谈》一文中说,他之所以回避个人情感是担心一写感情就把非无产阶级的感情流露出来了,而这势必会使自己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局面。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多数作家只能回避自我。个人情感的公共化与政治化成为整个十七年的话语倾向。
十七年的女性散文除了一些老作家冰心、陈学昭、丁玲外,也有一些从革命烽火中走出的年轻作家,像菡子、茹志娟、草明等。但是这一时期,她们并没有像“五四”或者三、四十年代那样形成某种引人注目的群体创作现象。老作家们并没有超越以往的成就,新作家又没有完全成长起来。和时代的主旋律一样,女作家们也沉浸在“颂歌”的集体礼赞中。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最大限度地合而为一,个人记忆也与时代历史的记忆吻合。她们摒弃了内心世界的幽暗,任何与个人私欲相关的话题都成为她们自觉排斥的对象。属于公共的显意识对个我潜意识形成某种压制力,长久以来的外在“凝视”逐渐演化成一种自我凝视、自我规诫。很显然,散文如果离开了向内的观照,那么它也就离开了赖以存在的支撑力,而仅仅成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摹写。十七年的女性散文是三、四十年代革命散文发展的一种极致,如果说那一时期,在革命叙事与个人话语之间依然有矛盾和抵触的话,那么这在十七年间已经不存在了。她们的生活开始被社会的广阔图景填充,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无性别差异的所谓平等中,女性陶醉在红色的幸福中,她开始相信她能够完全融入到父权秩序中,从而忘记自己的性别。
就创作来说,这一时期冰心、陈学昭、丁玲都有新作。冰心的散文依然坚持美与真,但是很显然这与时代主题格格不入,因而冰心在多数时间里的沉默倒是比她的言说更有意味。陈学昭在这一时期写的多为杂文,作为三十年代末期就投奔延安的作家,建国后陈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对一些革命人物、革命岁月的回忆,另外还有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和当时的文学主潮一样,她更关注的是社会想象而不是个体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菡子的作品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虽然同为颂歌作品,但是菡子的视角更加细腻、生活化,因而与当时的多数作品相比也更加具有真情实感。
反思与悼念(新时期初期)
“五四”时期,周作人便已有断言:“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他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钮的时代”,1而文革十年却恰好相反。如果说“五四”时期是一个王纲解钮的时代,那么文革就是一个无限上纲上线的时代,除了某种复制化的文艺产品诸如样板戏或者将个人淹没在群体中的大型歌舞外,它不可能容纳任何个性化的创造。当日常生活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变得难以启齿,散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可能。
文革后的散文界,作为一种精神领域的拨乱反正,人们开始重视写真实、说真话。文革十年的“神圣”谎言已经被揭穿,但是人们心里的谎话,甚至于在无意识中对自己说的谎话却没有消失。正因为如此,巴金这样的作家才显得弥足珍贵。正是以巴金为代表的老一代散文家开始将中国散文引领回“五四”散文的传统,巴金本人更是带着一种自我涅盘式的决绝态度来重新塑造新生的自己。在一场谬世中不幸死去的亲友是幸存者的愧疚和疼痛,即使是那些不相关的人和事也同样昭示着他本人的某种缺失。他发现在一场大的灾难中,他和所有的人一样随着每一种风潮漂移,不害人已经成为最高的伦理要求,更不要说正义感或者人道精神了。这一时期的散文与个体的情感、历史批判精神相结合,回忆悼念散文作为伤痕文学的一种特定形式大量出现。这种忆悼性的散文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幸存者的忏悔和无奈的心理取向——在一场生者对死者的追忆中让离去的灵魂安息,让不安的灵魂平息,让肮脏和污浊的记忆被清洗,让真正属于生命的东西被礼赞,这是忆悼散文的灵魂。
这一时期的女性散文也同样涉及到了写真实与忆悼主题。经历了由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旗到五星红旗;由皇帝---军阀---太君---委员长到主席的漫长的世纪历史的冰心,在新时期依然笔耕不辍。对于老年冰心来说,她的爱不是体现在早期的歌颂与赞美,而是她的呼告和吁请。社会责任感与批判意识成为冰心老年时期散文的精魂。《我请求》、《我呜咽着重新看完<国殇>》、《谈孟子与民主》等等都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这时候经典的“冰心体”已经被杂文风格取代。但是在后来的《我梦中的小翠鸟》、《我的家在哪里》这样的散文中,那个“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冰心依然如故。半个多世纪不息的爱与美最后锤炼成某种圣境,老年的冰心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她的行文没有斧凿痕迹,她从年轻时起就信仰的爱使她的灵魂始终年轻。
“把散文当作我的遗嘱写”2是文革后许多散文家的写作心态,经历了浩劫的陈学昭也不例外。《天涯归客》写于文革之中,是为了向女儿和党交上自己的完整的档案。对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散文家而言,以散文来表现社会的诸种不公,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写作心理的定势,但是文革强烈地冲击了这种心理。散文写作不可能真正碰触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理,而一旦失去了这种真实性,散文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根基,因而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写作只能是在地下生存,《天涯归客》就是这样的作品。它记叙了陈学昭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九年的生活历程,包括她的恋爱和婚姻。文革时期揪斗她的人说:“今后要另立档案”,“今后一个人的历史是可以创造的”。(陈学昭:《我怎样想写<天涯归客>和<浮沉杂忆>》)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真实的档案,陈学昭开始了《天涯归客》的创作。这是一个人为自己立的档案,一个自己为自己写档案的人。和巴金的《随想录》一样,《天》也是一本说真话的书。而且它的写作是在文革当中,而不是以后。尽管她并没有直接批判那场浩劫,但是陈的写作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反驳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撑起生命的意义空间,并将一个被迫害的灵魂引领向真理与信仰的光辉之中。但是与这种价值同样鲜明的是,中国作家的适可而止,中庸平和的美学追求。陈在自传中也写了很多个人的感情生活,她的爱与悔恨,愧疚与苦痛,但是大多是一代而过。而且基于写作年代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教训,她不愿意去谴责别人,因为考虑到人是可以改造的,无权给人过早下结论,而且恶人做恶事,是个人的品德问题,与共产党是无关的,她担心会引起读者的误会而没有进行彻底的揭露。政治上的信仰直接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而当她只是以一种单一的目光看世界时,她便失去了通向多维深度空间的可能性了。另一方面,为了怕牵累人,她也不敢过多去表扬一个人,所以,很多叙述只能是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所以《天》尽管是一本讲真话、充满了无畏精神的作品,但是还是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也许它本可以像《忏悔录》那样,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心灵世界,进入到自我灵魂的深处,展现出人类命运的共同之处,但可惜的是陈学昭并没有进行这样的尝试。
新时期初期,很多女性散文依然受到十七年诗化散文的影响,体现出一种精致的诗意与克制,赞美文革后的中国城乡的大变化,对党的政策的讴歌,对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好人好事、真善美的捕捉,注重抒情叙事结合、兼有议论,也和十七年的散文一样,缺乏冲击力与批判意识。这样的文章往往注重开头的悬念,起承转合,展现出的自我是一个充满童心、没有邪念的人,但缺乏洞察力,是一种心志没有受到污染、也同样没有发展健全的人格。
女性散文真正的改变是从张洁开始的。1979年底,张洁的《拣麦穗》发表,它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向内转的开始。它强烈地冲击了中国文坛很多年以来的政治化、公共化的创作倾向。在二十多年的新中国文学史上,张洁首先告诉人们: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以被清清楚楚地归类,都具有阶级性或者社会性。相反,她揭示出了人类情感的某种未名状态。《拣麦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拣麦穗而哀叹少女憧憬美好的爱情到幻想破灭的宿命,这是在为女性群体的命运画像。第二部分则是由拣麦穗写到与卖灶糖老人之间的真挚的感情,这里更多的是为一个穷苦的老人画像,连接这两部分线索的表面看是拣麦穗,但就其内在而言则是同情与悲闵,是爱与美的颂歌。这些对于当时的散文乃至整个文学来说都是一种启蒙式的情感审美教育。
走向多元(八十年代中期至今)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学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实验与先锋阶段,文学形式与思想理念的瞬息万变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冲击下,散文的园地也始终静悄悄。散文的苏醒更多地是在纵的意义上回归“五四”传统,但是在新时期文学的大规模的西化过程中,散文找不到自己的可兹借鉴的外来理论——西方并不存在像中国散文那样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因而也不可能提供给中国散文家一套时髦而现代的话语经验。散文只能继续维持着它几千年不变的审美风格——在传统的儒道释文化护佑下的悠悠不醒的大寐。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散文已经寿终正寝了——“散文正走向灭亡,散文本来就是多余的文体”3。散文文体的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作为最多地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体,它是否会像很多民族艺术形式一样从此走向末路了呢?这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人们的置疑。
但是时代往往有它极为反讽的一面,刚刚被人怀疑的散文却在九十年代初期突然一下子走红,它成为市场上的畅销文体,寂寞了很久的散文文苑迎来了了游客患满的春天。九十年代成为一个“泛散文”的时代,散文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体形式,正如蒋子龙所说:
“……文坛上掀起一股散文化倾向,诗歌散文化,小说散文化,电视散文,电影散文,摄影散文……文学大散特散,无文不散,不散不文。因之,散文就变成了一种并不时髦却普及率极高、从未大红大紫却又最具大众人缘儿的一种文体。”4
那么,突然的“散文热”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还是散文自身发展的结果。八十年代初,《文艺报》便提出了“复兴散文”的主张。散文领域的研究与批评工作也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不仅体现在对于散文本体论上的一些界定,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延安时代一直到五、六十年代,散文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模式化的创作形式进行了批判,一些已经成为普遍认知的散文理论被颠覆,其中包括:萧云儒的“形散神不散”、秦牧的“串珠论”、杨朔的“诗化论”、柯灵的“轻骑兵论”。尽管这些理论在提出时都曾经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逐渐经典化、教科书化,却为散文的总体发展带来了隐患,而消解这种理论在散文领域便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这为散文创作的繁盛与多元化提供了大的语境,也是“散文热”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理论前提。被还原回本来面目的散文成为注重自我、形式自由、情感真挚、思想深厚的文体,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
九十年代是一个文化驳杂的时代,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阅读是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先锋派们沉重的诗性意识与颠覆性,在经过了十多年的承诺后,变得苍白可笑,最终走入绝地——一个大众文化勃兴的时代从本质上拒绝先锋,尤其是形式主义的先锋。当诗歌与小说纷纷沉寂时,更具有包容性与休闲性的散文浮现出来。它的灵活性顺应了经济时代的变通性,它的真诚朴素更给人以亲切感,更重要的是它追求生活层面的真实性。毫无疑问,在影视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凭借文学艺术来经历某种虚构时空的想象。文学的优势不是它的虚构性,而是它切入人类心灵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就是对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关注。而散文正是契合了后者,它成为展现文学平常心态的代表性文体。曾经挥舞着拯救大旗的自上而下的启蒙者们最终被抛弃,而精神医生般愿意和读者交流、谈心的散文家们却赢得信任。说到底,在一个拒绝童话与传奇的文化氛围中,任何英雄主义式的虚构与乔装都会被指责。作家已经失去了他的文化塑造者的身份,他的经济地位以及他自身的文化状况,都决定了他难以被信服。生活审美化的“为艺术”梦想已经失控,这个时代是审美生活化的时代——散文的走红证明了再没有任何虚构能够与生活本身的虚构性相匹敌。文学进入到了不景气的时代,但是文学性在经过了符号化的过程之后,再次进入到公众生活中,成为某种消费品。而散文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最接近艺术的流行文化消费品。
在散文回归内心、回归自我时,女性散文家们也同样开始了面向自我灵魂的书写。这一时期女性散文的代际现象较为明显,老生代如冰心、杨绛等的作品更加炉火纯青。尤其是杨绛的创作更是显出深厚的艺术修养。
杨绛的散文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与西方文化素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她的散文既有丰盈的文气,淡定的气质,同时也有较广博的学识,能够在平和中见锋芒,不动声色中见惊心动魄。在新时期以后的中国散文界,杨绛的地位举足轻重,她的多篇作品都堪称中国当代散文史中的经典。
杨绛的一系列反思文革的散文,在艺术表现力及思想深度两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干校六记》是其中的代表。杨绛以面临大乱而不乱的心态,记录了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遭遇。值得注意的是杨绛是通过还原文革期间的日常生活来来切入特殊环境下的人的生存状态,然而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大隐喻”却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是什么使生活的日常性被剥夺?什么使人想要过正常生活的愿望变成奢望、不被理解?杨绛的记人散文不虚美,不夸饰,很有史笔风范,尤其是回忆父亲与姑姑的散文更是见功力。《回忆我的姑姑》《回忆我的父亲》是杨绛非常有代表性的记人散文。前者写三姑母杨荫榆惨死时,来不及准备像样的棺材,“木板是仓卒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寥寥几笔便可见人物的灵魂。另外杨绛在描述暴力的时候也秉持一贯的淡定冷静,《回忆我的姑母》便因为其中的诗化的暴力,被称为“是中国散文史上极为罕见地表现了‘残酷之美’的杰作。”5杨绛后来的关于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被迫害的描写也都是以一种冷静的、简洁的、诗性化的笔调来展开的。《回忆我的父亲》是对父亲一生的概括,也是我与父亲一生情意的回顾。大约有三万多字,可算是长篇散文,但是杨绛的节奏把握非常到位,整篇散文读起来没有任何冗长之感。父亲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处世原则。父亲对于民主政治的主张今天看来仍然发人深思,他认为推翻一个政府并不解决问题,还得争求一个好的制度,保障一个好的政府。尽管,最终父亲没有写成自己的著作《诗骚体韵》,但是在子女心中,他还是一个留下了辉煌巨著的大学问家。杨绛以堂吉诃德来比拟父亲:“《堂吉诃德》,总觉得最伤心的是他临终清醒以后说的话:‘我不是堂吉可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我曾经代父亲说:‘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诗骚体韵》的作者。’我如今只能替父亲说:‘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你们的爸爸。’虽然著作没有出版是遗憾,但是我想象中父亲会说:“我只求出版自己几部著作吗?”短短几句话便形象地概括了父亲的人生。
在叙述方式上,杨绛的散文并不刻意追求思想性,整个文章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叙述流程,中国的传统的白描手法经常被采用,因而她的散文形式简单,讲究回味,存真意,去伪饰,自然天成。含蓄雅致、隐忍通达,不表现心灵内在的斗争,只有想通了后的顺达平和,高度审美化的入世态度,这些都是杨绛散文非常重要的气质,即使是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否定,杨绛的笔触也往往较为含蓄,与体制话语不会有正面冲突,是一种迂回的叙述。她的散文呈现出的是一个东方智者的形象——冷静、达观、睿智、唯美。因而杨绛的散文内敛,有一种融骚动于平静、化暴力于诗性的审美智性。
《隐身衣》是杨绛具有哲理意味的散文随笔,她期望能够有一件可以使自己隐身的衣服,“外面看不见里面,里面却看得见外面”,能够让自己在隐蔽处凝望世界。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政治智慧’”6与应世哲学,也是一代知识分子在多年的政治运动中积攒下来的生存智慧。也正因为如此,杨绛的代表作《干校六记》中缺失了最有价值的《运动记愧》,钱钟书在《<干校六记>小引》说:“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是钱钟书也认为惭愧到底不是什么值得赞许的感觉,“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即使意识到了惭愧忏悔是文革后知识分子应该有的人格操守,但是最后还是乐得身心愉快。这大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明哲保身的养生之道,这也使中国散文缺少面对痛苦的勇气,没有寻求拯救之途的承担意识。杨绛的散文同样回避灵魂深处的苦痛,炼狱般的受难过程也被省略。当然她也不会对于文革中自己作为受害者的“沉默”进行忏悔,呈现在文本中的只是一个灵魂在凤凰涅盘之后的新生的面貌,那些不动声色的坚忍,沉默是金般的含蓄,一味的含蓄到底,没有爆发的时刻。即使杨绛的散文可以代表中国当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但是她依然不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之处,这不能不说是杨绛散文艺术本身的缺失。
中生代的散文家大约是在四、五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作家,这些作家的特征比较复杂。出生较早的宗璞以及后来的苏叶等,她们的散文更具有传统文化审美的气质,注重优美、中和、雅致等审美取向。而出生较晚的唐敏、舒婷的散文中则多了一种诗性的光芒,注重对心灵意象的捕捉,强调语言文字的质感,感受也非常细腻,这与她们的诗人出身很有关系。斯妤、叶梦、赵玫的散文则更加深入地进入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她们都曾经呼吁过散文创作的变革,她们的很多文章都具有文体实验的特征,对于传统散文的写法有很大冲击。荒诞、潜意识、象征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散文以前很少见到的质素,而在她们的散文中,这些创作手法已经较好地融入到文本实践中。匡文立、筱敏、张洁、张抗抗、王英琦、韩小惠等作家的散文更注重理性精神与深度意识。她们关注现实现状,探究女性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遇。她们的散文是女性散文中更具有力度与深度的一种。具体而言,宗璞的“燕园系列”、叶梦的《羞女山》以及“创造系列”、斯妤的“心灵系列”、苏叶的秦淮旧事、张洁由早期的“大雁系列”的审美开始转向审丑,笔力变得硬朗坦率,王英琦的文化反思系列《大师的弱点》、《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等等、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仰不愧于天》、匡文立的《历史与女人》、筱敏的“女神系列”等文章都是女性散文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
在《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新生代”散文首次以一种群体姿态出现,成为让人难以忽视的创作现象。新生代散文作家大约都是出生于六十年代,其中女性作家则占有很大比例,她们成为中国散文创作的重要的新生力量。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八十年代中期在年轻人中十分受欢迎的曹明华,她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以及后来的《一个现代女性的独白》等等,是新生代散文与校园散文的最早的融合。在整个散文领域的萧条的状态下,《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自1986年出版后,总销售量达到了130万册。这是新时期后散文的第一次轰动,也是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热潮的先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看看曹明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意义。
八十年代早期,当人们还沉浸在回忆伤痕与反思历史的时候,曹明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现在”的叙述。十七年的“革命叙事”,文革后的“伤痕叙事”,在这里都被“个人叙事”取代。“个体”作为一种日常情境下而不是特殊使命下的生存状态被呈现出来,理想与主义之间的战争结束了,剩下的便是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游历。尽管过于鲜明的时代感与特定群体的代表性,使曹明华的散文成于八十年代也亡于八十年代,但是对于整个散文界来说,毫无疑问,曹明华已经提示了一条重要的创作信息,那就是应该让散文回到真正与个体经验相关的叙事空间中。时代的轰鸣声无论多么响亮,个人的声音也决不能被淹没,因为它是散文的精魂。
新生代的作家既有力图突破以往散文模式的“新散文”作家,也有一些都市休闲散文的写作者。这是新时期尤其是九十年代后女性散文领域的两种创作潮流。
散文在冯秋子、胡晓梦、杜丽、黑孩、素素(东北)等一些新生代的作家这里,开始了更大意义上的变革。她们强调散文的艺术性与文化意义,同时追求散文的深度意识与批判精神。相比较于斯妤、叶梦等人的创作来看,新生代的“新散文”更加贴近生活,也更通俗易懂,但是在精神层面,她们却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表现个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以往散文常见的主客体之间的那种和谐与适意关系被打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种文化传统、两种生命形式的接近于断裂般的差异。对于老生代散文家来说,他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五四”文学的影响更多,在文学信仰上更多地是鲁迅、周作人的延续。而传统文化,无论是传统的叙事方式还是精神气质对他们的影响也都是巨大的。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会通,以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巨变,在老生代作家那里,人们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到东方文化的生命观、人格精神与智慧理念。但是对于新生代的散文作家则不同,散文在他们那里不是一种达观或者超脱的文体形式,相反他们在这种文体中寻找的还是个人的救赎与反思。比如同样是写文革创伤,“新散文”作家们写的是成长过程中的创伤性记忆,文革话题在新生代那里是一种思想的场景和驱动,而不是事件,它与个人心理情结和生命体验相关,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时代的伤痕或反思。尽管新生代无论是文化底蕴、文笔功力上与老生代相比都只能望其项背,但是他们并不想在老生代的创作思路上延续而是另辟蹊径,这条路又恰好弥补了他们文化学养上的不足,从而张扬了这一代人特有的生命活力与艺术想象力。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新生代的女性散文家以及创作流派的出现,再加上已有的老生代、中生代的女性散文家,女性散文真正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局面。一方面是不断的向生命的深层空间拓展,一方面则是开始与市场的快餐文化妥协。一方面女权主义思想开始冲击中国女性的写作,另一方面传统生活以及古典文化依然是中国女性散文挖掘不尽的话语储备。老生代散文续接着汉语传统中最为纯粹的语言和文化资源,而中生代与新生代的作家则开始了新潮散文与“新散文”的实验。凡此种种,女性散文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风貌,而这也正是女性精神空间的多维性的体现。以斯妤、叶梦、赵玫为代表人物的“新潮散文”,以冰心、杨绛、韦君宜等为代表人物的老生代散文,以张洁、张抗抗、王英琦、韩小惠等中生代作家为主的智慧散文,沿袭散文传统抒情风格的作家苏叶、宗璞等,以黄爱东西、黄茵、素素(上海)为代表的“晚报体”、“专栏体”都市散文,徐坤、王绯、荒林、戴锦华为代表的“学者散文”,陈染、冯秋子、张立勤、胡晓梦、黑孩、元元 于晓丹 桑桑 程黧眉为代表的“新生代”的“新散文”,以及七十年代以安妮宝贝等为代表的网络散文,这些共同形成了女性散文领域的不同代际共存、不同风格并立的发展状况。

『伍』 高中作文素材:请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及事迹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幼年出家,后以经律多有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弘始元年(399),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北、中天竺,得佛经,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建康。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近年来还有人认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人。 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梁时,随父南渡,为湘东王萧绎部下,历任武宁、广平、新蔡、竟陵等地太守。侯景乱起,奉命赴援建康,未至而城陷。后攻灭湘州刺史萧誉,与陈霸先共同讨平侯景。萧绎称帝后,他以太尉出镇石头(今江苏南京西)。绎死,又与霸先欲立萧方智为帝;后受北齐怂恿,迎立萧衍任渊明,以方智为太子,因丧失支持,终为霸先袭杀。 王维(701——760),唐趄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迫其任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退居兰田,徘徊于仕宦隐居之间,以弹琴赋诗、绘画、诵佛为事。他时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一生中以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为最多,成就也较大,又兼通音乐,善绘画,多画山水与松石。北宋苏轼称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相传是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

『陆』 经典作文素材分类积累(三)

[经典作文素材分类积累(三)]经典作文素材分类积累(三)作者:柳岸钓客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金点学案:经典作文素材分类积累(三)4.爱憎(1)引言杜甫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经典作文素材分类积累(三)。"人间就是要有爱,也要有恨。爱真、善、美;恨假、恶、丑。若不如此,世上就不会有公理、正义和光明。(2)事实论据秋瑾严辞斥县官贫苦农民阮财富的田产被当地恶霸教民黄老虎霸占,阮财富告到县衙门,请求县官老爷为他伸冤。县官害怕教会,庇护恶霸,非但不为受害者伸冤,反而诬蔑阮财富:"和信教人作对,要造反不怕国家王法。"要拿他问罪。围观群众敢怒而不敢言。此时正好秋瑾路过衙门,她听完受害者的诉说以后,义正辞严地对县官说:"阮财富的田产被别人霸占去了,怎么落得个没理,还要吃官司呢?你讲的是什么王法?他无罪,应该放了!"秋瑾在家乡有名声,县有几分怕她,不得不把阮财富当场开镣放了鲁迅为车夫医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人格的写照。对敌人恨,对人民爱,在鲁迅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他的这种高尚人格。有一年的冬天,在他家门口不远处,他见到一位人力车夫捧着流血的脚,原来脚被玻璃碴划破了,疼得不能走动。鲁迅很快从家中拿来药品、钳子和纱布,在凛洌的寒风中,他蹲下身子,细心地把车夫脚底的碎玻璃碴用钳子取出来,又用消毒药水清洗了伤口,敷上药,扎上绷带。扶他站起来。并设法着人送车夫回家。齐白石老人的"群鼠图"著名书画大师齐白老人爱憎分明,痛恨日本军阀,痛恨汉奸、特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门口贴出一张"告白",上书:"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拒绝卖画给敌人,拒绝与他们打交道。老人还常常借诗画影射咒骂敌人。他曾画了一幅"群鼠图",在画上题诗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严励尖锐地揭露笔鞭挞了日寇"群鼠"对我国的侵略罪行。"华人池"洋人不准进1932年,侨居新加坡的华人著名企业家胡文虎得悉:上海租界内,洋人在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牌子,他痛恨不已。于是他就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游泳池,命名为"华人池",在门口高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只准华人入内。有一天,两个洋人绕过牌子,偷偷摸摸地跳进泳池,当即被游泳的华人扭送出门。杨令弗巧斥希特勒法丁斯头子希特勒,为了给自己装饰门面,冒充风雅,在柏林举办了一次画展。旅美中国著名女画家杨令弗也应邀参加。她画了一幅粉墨花鸟画,画的是翠竹数竿,两只鹌鹑怒目相视,在青枝翠叶中争斗。并在画的左上角题上一首《致战魔》的诗。希特勒对这幅富有东方神韵的画很喜欢,并买下了这幅画。希特勒不懂中文,待数日后读到译稿,才知道诗画原来是痛骂自己是制造仇恨,同类相残的"战魔",他恼羞成怒,立即下"逐客令"。可杨令弗早已离开柏林了。(3)理论论据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鲁迅《再论文人相轻》爱力可以创造世界。恽代英《怎样创造少年中国》爱力愈大,所爱愈博。李大钊《黑暗运动》假如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不给癞皮狗吃。鲁迅《半夏小集》能憎才能爱。鲁迅《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人总是匆匆忙忙地爱,却总是不慌不忙地恨。[英]拜伦《唐璜》没有东西比健全的爱更伟大,它导引着一切。郑振锋《欢迎泰戈尔》爱情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王朝闻《文艺论集》革命的爱在大众。鲁迅《致李霁野》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恨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真实的自由,都是建立大"爱"字上的。李大钊《黑暗运动》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野草.题辞》对锋牙利齿的老虎宽仁,就是对善良的羊群凶狠。伊朗谚语只有强烈的爱,才能产生强烈的恨。日本谚语爱你敌人的人,决不会公安厅你。几内亚谚语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鲁迅《"文人相轻"》不抵抗善,使善滋长,固是爱;抵抗恶,使恶消绝,也便是爱。陈望道《论爱》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见恶如家夫之务去草焉。〈左传.隐公六年〉见善若已有,嫉恶过仇雠。〈宋朝事实类苑.君臣知遇〉剪恶如草,奸如秕。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手箴〉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年。鲁迅《无题》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唐.韩愈《与崔群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西湖岳王墓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见不仁者诛之,如鹰之逐鸟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诗经.小雅.巷伯》决不要去爱敌人所爱的人。阿拉伯谚语5.博学(1)引言博学多才的人,每每在事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誉,贡献也比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爷慕。博学多才的人愈多,社会就会愈进步。滚滚洪流要靠涓涓细流汇成,渊博的知误用是靠长年苦学的积累。让我们不断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为明天的博学作准备吧!(2)事实论据名人与博学东汉王充,自幼好学,因家贫无钱买书。他每天在洛阳书店里站着读书,年复一年苦学不辍,把《汉书.艺文志》上所列的六艺、诸子、诗赋、生命书、术数、方技等6类书,共一万余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他几乎全读过,"遂通博百家之言",成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论衡》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清代的曹雪芹,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同时代人称赞他"诗笔有奇气"。他又是出色的画家,尤其画石。在他的名著《红楼梦》中,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医学、心理学、音乐、诗词、地理、建筑、服饰、园林艺术、风俗、烹调等。可见曹雪芹非凡的才气和渊博的知识。南北朝的祖冲之,是著名的数学家,他推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7位数字。这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因此日本有位数学家曾建议把圆周率改称"祖率"。他对王码文历法和机械也很有研究,他编制了《大明历》,测定了回归年的天数,即两年的冬至点之间的时间,跟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结果只差50秒钟。他创造了"水推磨"、"千里船"、"指南车"。他还是一位研究经书和诸子百家学说的学者,注释过《老子》、《易经》、《论语》、《孝经》等书。郭沫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字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提出了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文学革命"的主张。《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一系列拉学论著,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颇多创见。郭沫若一生著述丰富除了创作许多诗歌、小说、剧本,写了许多历史、哲学、政治论文以外,还翻译了许多世界名著,作文素材《经典作文素材分类积累(三)》。《沫若文集》有17卷之多。郭沫若的渊博多才,是终生勤学苦读的结果。毛泽东,是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知识渊博,为世人所共和。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少年时代到处借书读,青年时代是图书馆的常客。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他也常手不择卷。解放后进入北京,身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日理万机,他仍读书不辍。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各大图书馆借阅的图书近二千余种,五千余册。就在他逝世前两年的1974年,借阅的图书就近六百种、一千一百册。在毛泽东的臣室里、睡床上、办公桌上、会客室里,到处都放着书。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嗜好。博学教授陈寅恪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学者陈寅恪。人称"教授之教授"。著名学者吴密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在少年时代就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经书和《二十四史》;13岁留学日本东京巢鸭弘文学院,21岁留学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瑞士苏黎世古学,美国哈佛大学。他精通英、德、法、日文,还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满文等19种文字。他先后在香港和内地多所著名高等学府任教授,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他对魏晋南关朝史,随唐史,蒙古史,以及对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并有《金明馆丛稿》等大批论文。旷世奇才--达.芬奇提起大名鼎鼎的达.芬奇,多数人只知道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伟大的画家,会想起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其实他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作家和工程师。在数学方面,我们使用的加减号就是他发明的,还留下过不少立体几何方面的论述;在解剖学方面,他著有6本专集,成为生理解剖学的先驱;在物理学方面,提出了惯性原理,发展了液压联通理论和杠杆原理。他在天文、水利、建筑等方面都有建树;他曾经制造过飞行器,并能让它在低空气温行;也曾设计过蒸汽机;他还是位作家,他著有幻想小说《东方游记》,写过不少寓言和诗歌。同时代人称赞他是一位"完全的人"。达.芬奇真是一位旷世奇才。(3)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学莫大于博,行莫于约。唐.马总《意林.附编.袁准正书》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宋.程颢《二程全书》多识由博学。宋欧阳修《和圣俞》博取广收,取精用弘。郑振铎《赞歌朝霞般的舞蹈》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三国.诸葛亮《诫子书》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实,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病者也。汉.王龙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胡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博览多闻,学问决熟。汉.王龙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晋.葛洪读书破万卷,下毛如有神。唐.杜甫必须多读书,多读书才可以增益见闻。徐特立边缘科学诞生以后,要求学者们具有更广泛的学识和更联系的思维。[美]贝弗里奇非博不成成专,专的要求,又促使他非博不可。夏承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汉.黄石公《素书.求人之志》一个人一辈子只读那一类的书,范围很窄很窄,思想也永远不能开禁。周谷城6.诚实(1)引言诚实诚实,能驱散人们心中的阴暗;诚实,将使人类有更多更真诚的爱。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诚实的美德,让人们心灵更高沿,让世界变得更美好。(2)事实论据不知为不知孔子一辈子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后人尊称他为圣人。其实他本人还是很诚实,很谦虚的。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早上太阳距亢我们远,中午太阳靠我们近吗?"另一个争辩道:"不对!早上太阳又大又贺,就像车顶上的篷盖那么大;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顶多也不过菜盘那么大,近的东西大,远的东丁小,这是普通常识。"两个孩子争得不可开交时,抬头看见两个大人站在现前,就问那位年长者"你是谁?"年长者回答:"我叫孔丘,是鲁国人。"一个孩子高兴地说:"噢,原来是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就请你评一评,看谁说得对。"孔子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理角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孔子望着笑着离去的孩子,对身边的学生子路说:"在学习上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知识。"裴度诚归玉带裴度是唐代政治家,曾做过三朝宰相,虽其貌不扬,个头矮小,但为人诚实。他从少年是规范就立下做人的宗旨:"只要自己不欺心,不欺人,诚实、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在裴度十五六岁时,有一年秋天到城外香山寺游览。来寺院烧香的一位中年妇女丢失了一个绸布包,被裴度拾到,他一连两日在寺院门前等待失主。当那位妇人两日后从裴度手里接过自己绸布包后,一下子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啊!"妇人打开包裹,里面是两条镶满珍珠的玉带。原来这位妇人是准备用这两样东西去官府赎她父亲性命的。国灰其你正蒙冤被判成死罪。诚实的门德尔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官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欢迎杰出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来访。署名门德尔松的《伊塔尔兹》曲子演奏以后,女王对他称赞道:"单凭这一个曲子,就可证明你是天才。"门德尔松平静地对女王说:"不,那是我妹妹芬妮亚的作品。"原来芬妮亚也是个音乐造诣极深的音乐家。《伊塔尔兹》就是出自她手。由于几个史弟不赞成署女人之名,便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3)理论论据[理论论据]一千句谎言盖不住一个事实。臧克家《自已的写照》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文集《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要除去虚伪的脸谱。鲁迅《我之节烈观》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新唐书.陆贽传》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宋.晁说之《晁氏客语》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应;以诈御人者,人亦以诈应。明.薛宣《读书录》至诚则金石开。康有为《乱后罪言》同心可断金,首要重然诺。董必武《答徐老延安赠别》延陵轻剑,季布重然诺。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宋.林逋《省心录》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中国谚语与人为善,以诚为本。中国谚语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一个诚挚,热心,为着光明而斗争的人,不能够不是刻苦而负责的。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千虚不博一实。宋.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上》用诚心愈多,用手段愈少。恽代英《社会性之修养》有败诈,无败诚。明.黄宗羲《宋元学案》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是最恰恰的事情。邹韬奋我希望我将具有的足够的坚定性和美德,借以保持所有称号中我认为最值得羡慕的称号:一个诚实的人。[美]华盛顿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光明磊落。冯雪峰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日]池田大作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美]富兰克林无论谁,只要说一句谎话,他就失去纯洁的心,而这样的人是煮不出一碗干净的菜汤来的。[德]贝多芬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赞扬。[匈]裴多菲真诚是伪善的天敌,它能赢得所有人的心。[美]莎士比亚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取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当一个人不仅对别人,甚至对自己都不会有一丝欺骗的时候,他的这种特性就是真挚。[俄]柯罗连柯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毛泽东真实包括着道德,伟大蕴含了美。[法]雨果一个人要表现最高的真诚,就必须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印]泰戈尔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德]康德()〔经典作文素材分类积累(三)〕【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柒』 需要更多的作文素材方面的书,《少年文艺》《意林》《读者》这些有 了。还有哪些呢

青年文摘 或直接去买作文素材 那时已经整理好的 方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