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中西方教育差異前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中西方教育差異前言

發布時間: 2021-02-25 11:28:24

⑴ 論文前言怎麼寫

之一: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相對消沉。這種消沉是必然的歷史過版程?筆者認為,只要權其植根的社會載體沒有消亡,如何對待中國傳統養生文化,關繫到現代及未來社會健康發展的問題,關繫到人類如何從歷史遺產中吸取營養以求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問題。
之二:通過探究以西方現代休閑體育、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以及現代瑜伽等體育形式為代表的現代體育文化精神,來考察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現代價值,發現它既具有獨特的精神內涵,同時又蘊含著具有普遍意義的現代價值。因此,中國傳統養生體育之走向現代有其內在的邏輯根據。不僅如此,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現代發展本身亦將為西方身體文化走出異化的困境、重塑現代身體文化價值提供了精神資源。
之三: 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現實,意味著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欲謀求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必須盡快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應該說,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現代化不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更是一種現實的可能。本文將立足於現代主流體育文化的視野,對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獨特的文化品格、精神價值及其先天蘊含的現代性價值元素進行考察,以探究中國傳統養生體育之走向現代的可能性。

⑵ 中西方美學文化的成因 ,急用。

中國人來的美學根源來自道家天人源合一的思想,得益於儒家仁義禮智信,具體可參閱道德經,孔子學說,梅蘭竹菊等君子觀,以及中國人的聖賢思想;並且可考證於中國古建築,國學,琴棋書畫等藝術流祚。
西方人的美學文化來自西方神的傳說與影響,特別是宗教影響。西文美學文化的基石為古希臘文明,那裡有他們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包括對思想,藝術,科學的全部。
以上僅為對他人回答的一點補充。

⑶ 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

  • 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

  • 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

  • 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

  • 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

  • 子多動手。

  •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

  • 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 學校的教育

  • 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

  • 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

  • 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

  • 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

  • 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

  • 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

  • 新思維。

  • 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

  • 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

  • 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

  • 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

  • 自主。

  •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

  • 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 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

  • 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

  • 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 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

  • 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

  • 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

  • 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

  • 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

  • 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 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

  • 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

  • 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

  • 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

  • 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視「精」和「深」,

  • 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

  • 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

  • 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 家庭的教育

  •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

  • 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

  • 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

  • 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

  • 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

  • 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

  • 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

  • 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

  • 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

  • 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

  • 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

  • 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

  • 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

  • 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

  • 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

  • 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

  • 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

  • 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

  • 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

  • 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

  • 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

  • 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

  • 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

  • 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

  • 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

  • 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

  • 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

  • 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

  • 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

  • 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

  • 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

  • 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

  • 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

  • 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

  • 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

  • 性火花。

  •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

  • 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

  • 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

  • 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 社會環境的影響

  •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

  • 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

  • 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

  • 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

  • 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

  • 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 而在國內,又有誰把教育下一代國人視為自己的責任呢?看到不認識的小孩有不對的地方,

  • 又有誰會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錯誤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員貪污腐。這些問題的存

  • 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我,所有國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誰可免責?如果每

  • 人都確實負起自己的責任,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

  • 會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相誠的,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啟蒙,發

  • 掘潛力,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的發展。孩子在這三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多一份質疑,

  •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熱情,多一些創造。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⑷ 西方古代第一本專門論述教育的著作是

  • 昆體良的《淪演說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論演說家的教育》又譯作《版雄辯術原權理》。

  • 《雄辯術原理》主要探討有關雄辯術的各種理論問題。系統總結了作者一生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針對羅馬教育當時存在的各種弊端,較為全面地提出了雄辯家教育的基本原則和設想,尤為詳盡地闡明了有關教學的理論。

  • 古羅馬的昆體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羅馬教授雄辯術,頗有名聲。昆體良少年時隨父親到羅馬求學,受過雄辯術教育。他當過10年律師。公元70年被任命為一所國立拉丁語修辭學校的主持人。由於在雄辯術方面的造詣以及在辦學上的卓越成就,當羅馬帝國在公元78年設立由國家支付薪金的雄辯術講座時,他成了該講座的第一位教師。昆體良在拉丁語修辭學校工作了二十年左右,大約在公元90年左右退休。


⑸ 從《死亡詩社》看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

淺議中西方教學形式差異
——美國影片《春風化雨》觀後感
美國影片「Dead Poets' Society」,中文譯名《春風化雨》又名《死亡詩社》,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所寄宿制高中里發生的故事。
開學了,一群身份背景各異的學生們在父母的期望中來到這所寄宿制學校,有的被期望畢業後上法學院、醫學院,有的要繼承家族企業,然而迎接這些學生的卻是古板守舊的校規和眾多教條主義的教師。在這些乏味教師當中,由美國金球獎終生成就男演員Robin Williams飾演的John Keating 老師無疑是一個亮點。他一上課,就讓學生撕去課本前言中對詩歌下的定義,因為在他看來詩歌是自由無限延伸的未知空間,怎麼能用片言只語去解釋、去一言以蔽之呢?接著,他帶著學生來到掛著往屆學生照片的走廊 ,用模擬照片人物發出的聲音讓學生懂得時光飛逝,必須在這三年裡分秒必爭,否則就會遺憾終生。在講授美國現代文學中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詩歌學派時,John Keating老師打破陳規,讓學生在操場上自由發揮,隨意走動、跑步、靜止,感受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活動,進而對意識流學派有深刻直觀印象。這些突破陳規的授課方式當然招惹了傳統守舊勢力的反感和非議,他們不斷給John Keating老師施加壓力。而與此同時,John Keating老師也贏得了學生的好感和熱愛。學生們查閱學校的校友錄,發現John Keating老師原來也曾是這所中學學生,在校期間發起組建死亡詩社。受此影響,幾位學生也偷偷在校園湖邊的山洞裡成立了死亡詩社,一起談論探討別人或自己的詩作。故事的高潮是學生Neil之死。Neil在老師啟導下對文學表演產生強烈興趣,這令一心期望他成為律師的父親極其不滿。可是Neil還是在老師的鼓勵下演出了莎士比亞名劇。演出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但是聞訊趕來的父親把Neil帶回家中,禁止他從事任何錶演活動,Neil終於在苦悶不滿中飲彈自盡。Neil的死使學校高層極其震驚,在追查此事的過程中學生說出了死亡詩社,在校方的利誘威脅下責任全部推給了John Keating老師。最終,John Keating不得不辭去教師工作。影片在學生們自發站在課桌上為 John Keating送行的場景中落幕。
影片看完之後,總覺得心頭有什麼壓在上面,沉重壓抑。雖然影片的背景設置在上個世紀中葉的美國,可是其反映的問題與矛盾對現今中國教育也具有警示作用。
中國雖然擁有五千年璀璨文明,然而現代教育的發展普及卻比西方晚了幾百年,舊有觀念和借鑒引入的西方教學理念不斷碰撞磨合,形成了當代中國教育現狀。無可否認,中國的現代教育受西方影響,但是從根本上說中國目前的教育性質還是應試教育。台灣的柏揚先生曾提出過一個有趣的概念「中國人和醬缸」。他說,「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流下去,但因為時間久了,許多污穢骯臟的東西開始沉澱,使這個水不能流動,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成了一個醬缸。歷史發展中不合理的成分已經到了不能控制的程度」。歷史上從漢唐時期沿襲至清代的科舉制度,及至如今高考制度,種類繁多的職稱技能考試大行其道,應試教育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愈演愈烈,是「當之無愧」的當代教育主旋律。誠然,中國的特殊國情(十三億人口)決定了她在推行「能力、個性全面培養」, 「實踐中學習」過程中碰到西方社會不可能遇到的困難;於此同時,與國際社會的接軌,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迫使所有人必須接受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利用最有限的資源來最大限度的滿足這種需要呢?答案只有一個:應試教育。雖然無奈,可這是唯一的選擇。多少學子為了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埋頭書本只為通過高考的獨木橋?為了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TOEFL, GRE, IELTS有多少培訓班應運而生?這些培訓班全部採取大班授課,一個教室幾百個學生,老師拿著麥克風大講考試秘訣,這樣的教學效果會好么?更何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即使是通過了考試,恐怕過不了幾天知識全拋在腦後了吧!可笑的是:就是這樣的教學形式,每年TOEFL, GRE最高成績都出在中國,但令外國考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怎麼面試時各個都是啞巴英語?其中的原因國人自知:中華民族向來是長於應付考試的。
以上種種當然只是一些普遍現象,改革開放後「能力素質培養」的話題在教育界引起熱烈討論,不少人也開始進行能力教育的實踐,取得了可喜成就。至少在大中城市或者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素質教育得到了較好貫徹,教師更加重視學生「人的培養」,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是在以高考定終身的現實影響下,最終「智」的培養被提到空前高度。
因此,在中國,目前甚至今後相當一段時間里,教育形式還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核心的應試教育。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權威,當然這並不是說學生不能提出異議,而是在課堂上,所有知識是從老師那裡傳授的,學生親自實踐的機會很少。即使有,也是教師組織學生行辯論、小組試驗、演算等等教學活動,教師是主導。在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技能考試培訓中,這點格外明顯。以筆者參加的法語中級職稱培訓班為例,全班100人,上課地點是一個大會議室,先到的學生都會盡量往前坐,離老師近點。為什麼?原因很簡單,老師是教學的絕對核心,離得近學得清楚,至少心理暗示如此。
下面談談西方的教學形式。
西方的教學體制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相對完善健全。從誇美紐斯提出固定編班制,赫爾巴特製定規范的教學過程(明了→聯想→系統→方法),蘇聯凱洛夫、贊科夫提出「教育是要促進學生智力高度發展」這種傳統式教學觀念,到以美國杜威為首的進步主義教學理論(學生應該在經驗、活動中學習)的普及深入,這兩派觀點分別從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關注學生認得興趣、情感兩方面進行側重,而現代西方教育就在二者的摩擦融合中良性發展。
相對於中國的教學形式,西方教學形式更加多樣,更具備人文關懷。不少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校期間並不突出搶眼,但是他們卻聲稱自己得益於所受的教育,因為它教會了自己怎麼做事、怎麼做人的能力。反觀國內,學校更注重分數,考試通過率,造成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情況,甚至有些成績好的同學從心底里厭惡教育,考試後撕書、燒書的事情屢有發生。淺議中西方教學形式差異當然了,西方教育也有自己的問題。以美國為例,在貫徹杜威「做中學」理論幾十年後,1967年蘇聯超過美國,成功發射衛星上天給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很大震撼,自我反省之後他們意識到美國的教育太重視能力,忽略了基礎知識,於是在布魯納的倡導下借鑒蘇聯做法,將心理學應用到教學中,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盡管如此,時至今日,美國高中生學習的數學知識僅僅相當於中國初二學生水平。諷刺的是,中國學生雖然年年在國際競賽中屢有斬獲,可是至今沒有一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楊振寧、李政道先生都是在美國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時獲獎)。中國人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影片其實反映了在幾十年前美國教育中傳統和進步理念的沖突,John Keating老師的做法和勇氣我很欣賞,但是我認為不應在高中實行,在大學進行的話,效果會好很多。一則,高中學生的世界觀尚未成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還需定型。John Keating的做法會讓學生變得偏激,他應該將對傳統教學的宣戰手段更加柔和,更循序漸進,而不是針鋒相對,因為這樣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學生。二則,John Keating 應該對Neil之死負擔一定責任。當現實和理想發生沖突而且老師本人也意識到這一點時,他應該給學生指出一條明路,以他的閱歷完全可以做到這點。可是,他卻只是無奈地把選擇推給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退一步海闊天空,Neil 想表演也不急於一時,可以在考上大學後再繼續,這樣既滿足父親的期望,又兼顧了自己的愛好。這樣淺顯的道理作為一名教師有能力並且有義務解釋給學生,這樣Neil也不至於走上絕路,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John Keating 老師並不完全稱職。
以上就是我對於影片《春風化雨》的觀後感以及由此延伸出來對於中西方教育的一些看法。教育是關系一個國家國計民生的大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自己看著縮減吧

⑹ 西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中國人似乎比西方人更加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但就我所知西方人也是很重視的只不過方式方法不同罷了。中國人的書店裡有各種各樣的書供孩子們補習之用。西方人也有這樣的書。但西方人的書和中國人的書有一點是明顯不同的:在每一本為孩子准備的書的前言里都有一段寫給孩子父母、老師的話。其中一節是這樣寫的: Be positive Do not be too critical of your child』s attempts — particularly before she or he becomes used to the kinds of questions in the book. Positive reinforcement — with judicious and understanding criticisms — will always be of greater benefit than any negative reactions. 中文的大意是:對孩子一定要正面的引導。千萬不要對孩子過分的吹毛求疵。明知的、善解人意的正面批評引導,總是比負面的批評(negative reactions)有更加好的效果。在英文里,negative reactions 這個片語表面上是中性詞而實際上是非常貶意的罵人話——在中文裡類似於:惡狠狠的、對人不友善的、恨鐵不成鋼的、吹毛求疵的等等。 西方人把這一段話不厭其煩的寫在前言里,是有其深意的。從表面上看華裔的學生在西方的學校里平均的考試成績遠遠高於當地人,而從實際的效果看好像不是如此:在同等比例的讀書人中,華裔知識精英的相對比率仍然遠遠不如西方人。西方人的教育思想是什麼?上面的那段話就是例子之一。西方人對自己的孩子是平等、自由的愛,是尊重人性、正面鼓勵的愛。而中國人對孩子是恨鐵不成鋼的、惡狠狠的愛。西方人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和自己有平等權利的人,中國人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塑造。西方人的天才仍然是天才、蠢材就讓他們是蠢材並且仍然把他們當成可以尊重的人看待。而中國人可以把蠢材硬弄成人才、而把天才逼成白痴和瘋子。中國的父母對孩子大打出手、當面大罵自己的孩子愚蠢、白痴的數不勝數。而在西方,如果你這樣做可能早就被抓到警察局去了。 中國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把自己想像成世界上最有愛心的人,並且同時以真理在手、居高臨下的救世主姿態來對待自己的孩子的。他們會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你看看我是多麼的愛你呀?我省吃儉用、我當牛做馬、我……一切都是為你好。很多的孩子們被他們的救世主感動得熱淚盈眶——懷著感恩之心忍氣吞聲的任憑他們施展愛心。孩子們終於在救世主愛心的誤導之下喪失了自由的天性、主見和天然的創造力——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傻瓜。 如果你說中國的父母沒有愛心,他們不僅僅會喊冤叫屈、還會說你的神經有問題。中國的父母反省過自己嗎?可能有吧但是肯定很少。他們認為我是父母,我就天生的有批評、打罵自己的孩子的權利,並且憑天地良心我是出於愛,我是為他們好。如果我們冒昧的也去批評一下這樣的父母,他們基本上是不會接受你的意見的。你批評我?你沒有這個資格。我是孩子的父母,我批評、打罵孩子是我的權利你管得著嘛?我有錯?我有沒有錯重要嗎?我的責任是批評我的孩子、我想怎麼批評就怎麼批評誰讓我正好是孩子的父母啦?問題是,做父母的愛心往往是自認為的。其次,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如果一相情願,其目的是不能達到的。 如果咱們中國的批評家們也能從東西方如何教育孩子這方面受到一些啟發,吸取西方人的教育思想把批評的對象當成一個平等的人看,或許會大有益處的。

⑺ 西方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人與自然 中國人似乎比西方人更加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但就我所知西方人也是很重視的只不過方式方法不同罷了。中國人的書店裡有各種各樣的書供孩子們補習之用。西方人也有這樣的書。但西方人的書和中國人的書有一點是明顯不同的:在每一本為孩子准備的書的前言里都有一段寫給孩子父母、老師的話。其中一節是這樣寫的: Be positive Do not be too critical of your child』s attempts — particularly before she or he becomes used to the kinds of questions in the book. Positive reinforcement — with judicious and understanding criticisms — will always be of greater benefit than any negative reactions. 中文的大意是:對孩子一定要正面的引導。千萬不要對孩子過分的吹毛求疵。明知的、善解人意的正面批評引導,總是比負面的批評(negative reactions)有更加好的效果。在英文里,negative reactions 這個片語表面上是中性詞而實際上是非常貶意的罵人話——在中文裡類似於:惡狠狠的、對人不友善的、恨鐵不成鋼的、吹毛求疵的等等。 西方人把這一段話不厭其煩的寫在前言里,是有其深意的。從表面上看華裔的學生在西方的學校里平均的考試成績遠遠高於當地人,而從實際的效果看好像不是如此:在同等比例的讀書人中,華裔知識精英的相對比率仍然遠遠不如西方人。西方人的教育思想是什麼?上面的那段話就是例子之一。西方人對自己的孩子是平等、自由的愛,是尊重人性、正面鼓勵的愛。而中國人對孩子是恨鐵不成鋼的、惡狠狠的愛。西方人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和自己有平等權利的人,中國人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塑造。西方人的天才仍然是天才、蠢材就讓他們是蠢材並且仍然把他們當成可以尊重的人看待。而中國人可以把蠢材硬弄成人才、而把天才逼成白痴和瘋子。中國的父母對孩子大打出手、當面大罵自己的孩子愚蠢、白痴的數不勝數。而在西方,如果你這樣做可能早就被抓到警察局去了。 中國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把自己想像成世界上最有愛心的人,並且同時以真理在手、居高臨下的救世主姿態來對待自己的孩子的。他們會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你看看我是多麼的愛你呀?我省吃儉用、我當牛做馬、我……一切都是為你好。很多的孩子們被他們的救世主感動得熱淚盈眶——懷著感恩之心忍氣吞聲的任憑他們施展愛心。孩子們終於在救世主愛心的誤導之下喪失了自由的天性、主見和天然的創造力——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傻瓜。 如果你說中國的父母沒有愛心,他們不僅僅會喊冤叫屈、還會說你的神經有問題。中國的父母反省過自己嗎?可能有吧但是肯定很少。他們認為我是父母,我就天生的有批評、打罵自己的孩子的權利,並且憑天地良心我是出於愛,我是為他們好。如果我們冒昧的也去批評一下這樣的父母,他們基本上是不會接受你的意見的。你批評我?你沒有這個資格。我是孩子的父母,我批評、打罵孩子是我的權利你管得著嘛?我有錯?我有沒有錯重要嗎?我的責任是批評我的孩子、我想怎麼批評就怎麼批評誰讓我正好是孩子的父母啦?問題是,做父母的愛心往往是自認為的。其次,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