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教案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1-01-24 04:08:50

❶ 高鸿业版 微观经济学 的基本框架是怎样的

书的第一章把框架列出来了。
微观部分:
先讲消费者,偏好,效用,消费效用最回大化及购买决策答。
后讲市场,要素投入最大化
最后消费,市场联合起来讲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生产可能性曲线。
宏观部分:
一来认识GDP,接着讲投资储蓄,推到IS曲线,
接下来讲货币市场,推到LM曲线,最后IS,LM曲线联合起来讲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最后把IS,LM扩大到国际市场,考察一国的产出。
当然其中一部分介绍了宏观经济增长模型,这个是考试重点。
好了就说这么多,需要问什么可以给我发消息,我会给你解答。
怎么没有分啊?!

❷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

第一章引论肯定不重要嘛,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比较重要啦,第三、四、五章肯定内得好好学容,第六、七章挺重要的,比较复杂一点,第八、九章是次要的啦,第十、十一章我们几乎就没讲,吧帕累托最优看看就成了......

❸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 有哪几条曲线必考啊

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弹性曲线,各种有关边际的曲线,各种成本曲线。反正在微观经济学里面,曲线和计算是最重要的,书上的各种曲线都必须弄清楚。应为在任何一幅图里面,都可以牵涉不止一种曲线,所以你的各种曲线都必须弄清楚。

❹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中,考试重点有哪些

我这有版,要的话留邮箱。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 名词解释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表: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

弹性: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正常品:需求量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又可进一步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劣等品: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供给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就是: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 效用论
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单位: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效用函数:某一种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
等效用函数: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
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
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
预算线:又称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诗,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总效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的知道自己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风险:在消费者知道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第四章 生产论
生产者(厂商、企业):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短期:只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劳动的总产量TP 至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对应的最大产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该要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所以,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递减的特征。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等成本线:既定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

第五章 成本论
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会计成本:生产过程中企业所发生的各项开支,作为已支出的货币额,反映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上。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因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已获得更高利润)。

经济利润: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短期固定成本(FC):厂商在短期内支付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它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短期变动成本(V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量对可变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量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AFC=FC/Q,其变动规律是:一直下降,产量越大AFC 越小,下降幅度是先快后慢。 平均变动成本(AVC )是指厂商在短期由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量。
长期总成本(LTC ),LTC 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也就没有总成本,其变动趋势也是随着产量增加,开始增加较快,以后增加较慢,最后又增加较快,(这与短期总成本一样)。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厂商长期内增加一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内在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再生产规模二十斤绩效已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外在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是经济效益下降。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
行业: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

完全竞争市场:一种不收任何因素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销售收入:厂商的收入。
总收益(TR):厂商按一定价格出手一定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AR): 厂商在每一单位产品销售商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MR):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成本不变行业: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响。
成本递增行业: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成本递减行业: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等产品。
生产集团:市场上大量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

理想的产量: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
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

非价格竞争: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竞争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家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的市场组织。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它的占优策略。

博弈均衡: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所有的参与者的占优策略所构成的均衡。
纳什均衡: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

静态博弈:在一种一次性的博弈中,一旦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定,整个博弈的均衡结局也就确定了,每个参与者不可能再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动态博弈:反复进行的博弈。
重复博弈:一个结构相同的波已被重复多次。是动态博弈中的一种。

“以牙还牙”策略:所有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他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一旦被其合作协议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其他成员便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策略,及其他成员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这种不合作策略再重复博弈中一直进行下去,以示对首先破坏协议者的惩罚和报复。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

引致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完全竞争厂商: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

边际产品价值(VMP):在完全竞争下厂商增加一使用单位要素的边际收益。
边际要素成本(MFC):成本增量与要素增量之比,即成本对要素的导数。
边际收益产品(MRP):表示卖方垄断厂商曾加以单位要素使用量而增加的收益。
卖方垄断厂商: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买房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劳动的供给曲线:只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自用资源”:全部既定资源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余下的部分资源。

价格扩展线:预算线绕E(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旋转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几何,又称曲线PEP.

闲暇时间:除必须的睡眠时间和劳动供给之外的全部活动的时间。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消费闲暇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利息率利息率:是厂商使用资本的价格,这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所提供" 服务" 的价格。
资本: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生产要素投入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作为与土地和劳动并列的一种生产要素。

租金:具有固定供给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准租金: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率)
经济租金:对于一些要素而言,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即由于需求的增长,能使生产要素供给者取得超过保留该要素被攻击而至少支付的费用余额。

洛伦兹曲线: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平均分配的曲线。
欧拉定理:在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不少。这一定理亦被被称为分配净尽定理。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兹曲线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其他市场的情况不变,单独分析某一市场(或经济单位)的价格和供求变动的一种分析方法。
局部均衡: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或单个要素市场存在的均衡。
一般均衡: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及其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

瓦尔拉斯定律:当把所有的市场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时,无论商品的价格是多高,经济中所有的支出总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收入总和。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技术和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系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所形成的集合,也称为产品转换曲线。

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
帕累托改进: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

契约曲线: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现实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即自由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

价格管制:假定政府对垄断行业只实行价格管制,即规定一个低于垄断市场价格的管制价格或最高限价,垄断企业会获得一定量的超额利润,但这一利润额低于垄断厂商自主定价时决定的超额利润,政府规定低于厂商自主定价的最高限价,一个适当的选择是按市场需求等于厂商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管制价格。

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在行业中,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存在,以致于相对于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范围而言,随着产量增加,厂商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

排他性: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

非竞争性:竞争性是指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私人产品大都具有竞争性

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公用品的悲剧: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指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拥有更多的信息。

寻租: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益的活动,这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

道德危险:指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形,即在契约签订后,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采取自利行动是交易的另一方面临危险。
逆向选择:指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形,即在契约签订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来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选择。

❺ 高鸿业版的《微观经济学》比较难懂么

和题主经历类似,我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指定书目是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后来换了学校,也换成了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所以就谈谈我读这两本书的感受吧。
首先简短的回答一下题目:不,高鸿业的书不比范里安的难懂,甚至我个人认为前者要简单得多。
评论一本书难还是不难,真的不太容易找得到统一的衡量标准,因为难易是很主观的评判,书本身的情况只是一方面,更要受到读者的阅读量、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等的影响。题主先别急,不是说你的知识储备啥的不够所以看不懂,基于你认为范里安的书更简单,我倒觉得问题可能出在思维方式上了。
我只说说在我的理解中这两本书各自的特点,至于究竟孰难孰易,恐怕还得题主自己判断。
高鸿业是最早将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1946年就去美国读经济学了,《西方经济学》这套教材是1996年印刷的第一版,我看过这套书的第四版和第五版,除了开本变大,排版、字体、页码、附录略有不同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根据我们老师的说法,最新版和第一版也没有大的区别(他甚至觉得还不如第一版好)。罗里吧嗦说了这些,我是想表达这么个意思——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虽然你拿到手的是当年或去年的新版,但其实是一本老书了,因为老,所以它跟不上最新的经济思想变化;因为老,所以没有人敢轻易推翻,不断的修订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老,所以受政治因素影响比较深(官方评价这两本书的两大特点:1.参考广泛,尊重原著;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政治因素,你看过这书,肯定记得开篇和结尾的章节讲的啥,咱们就心照不宣笑而不语了吧。
这套书的编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教材,长句太长看不懂,短句太短看不懂。过于注重概念性的涵义而非实际应用,下定义太多描述性讲解太少,通篇就像标准答案似的有一说一,不像给人讲知识,倒像说明书。另外举例死板,读起来乏味不堪,宛如酷刑。
你说的“拼凑之作”完全是可能的,这套书虽然署名高鸿业,但实际上是一个以他为核心的编写小组共同完成的(看扉页,主编高鸿业,编写还有四个人呢)。我不是要诋毁各位前辈,但想想我自己group work的经验——如果小组里全是中国人,那肯定是把任务平均分割一人干一份最后加起来就算小组成果了——如果老前辈们也是这样编写这本书的,那拼凑之感当然无从避免。
另外作为一个数学不咋地的经济学学生,我格外注意教材的数学内容。高鸿业这本书里用到了很多的数学推导,看起来很吓人,因为没有太多讲解直接就是啪啪啪的字母公式,微分积分搞得很热闹,但如果你拿起笔实际划一划就会发现根本不难,只要高数低空飞过(比如我)的水平就能理解。我觉得经济书里的数学要求低有三种可能性:第一,本身这个理论就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第二,作者是高手,深入浅出的用简单的数学把复杂的事儿说明白了;第三,数学模型没有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这本书里的数学模型(或者公式)我不敢说都不好,很多还是很不错的,但仍然存在不少连我这个数学白痴都能看出的鸡肋,这些内容虽然貌似颇有道理,逻辑也无懈可击,但实际上推了跟没推一样,一点也没帮助理解经济理论。(宏观部分讲消费和储蓄那里有好几个公式就是废话,因在此仅谈微观,就不赘述了)
再来看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先从题目上就清清楚楚的能看出来,现代观点,从现代的视角出发来谈微观经济学,与时俱进,多好。另外不知题主有没有看这本书的前言,我的书是第八版,书的前面不仅仅有当版的序,还收录了之前若干版译者的前言,里面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每一个版本做了怎样的修订,如何考虑了最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并且提到了很多其他经济学家的著作作为参考。虽然译者前言与范里安同志无关,可是稍微想想也知道,只有原书编写的严谨,修订的认真,译者才能从中不断体会到新的东西,像高老先生那本书,别人我不知道,反正要是让我来写修订前言,恐怕只有一句话——“无他,唯脸越来越大耳。”。仔细的修订对于书为什么重要?不仅仅是纠错或者加入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修订应该是作者回头重新思考这本书的过程,我记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老师说,他每个学年都要重新备一次课,其实讲的内容不变,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学生,根本没有重新备课的必要性,但从头重新做一遍,能够迫使自己对所有问题再做一次分析,也许这一次就能有不同的看法,修正之前的错误,发现新的观点,或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提高的过程。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你感觉到看范里安的书很顺畅——因为范里安自己已经把这本书梳理了八次了。
再看看范里安这本书的数学内容。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范里安对于数学模型的巧妙处理,首先他摒弃高数讲完了所有的知识点,然后在每章的附录里补充了高等数学的推理和模型,而且配套练习册也是这样安排的,大多数题目用初等数学就可以做出来,但每一章大概还有一两道题需要用高数,旁边也都做了标注。打个比方,同样是算矩形面积,小学生可以用长乘以宽做,大学生可以画个坐标轴用定积分做,但殊途同归,都能得到正确答案。数学只是工具,大家选趁手的就好,不用盲目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对于作者来说,必然需要水平很高才能给读者提供样式不同但效果都不错的武器。不知题主是否知道有一本书叫《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我觉得范里安这本书可以叫《低起步的中级微观经济学》。
开头我说了难易是主观判断,不好说哪本书难哪本书易,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但如果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说,高鸿业的书讲的是初级微观经济学,范里安的书是中级微观经济学(当然还有些书讲高级微观经济学)。我曾经问过老师区别在哪里,他说一般认为数学模型要求较高,分析较为复杂的就等级更高。比如说斯勒茨基方程在范里安的书里用了整一个章节来讲,很明显是重点,但在高鸿业的书里只在页脚附注里提到了而已,并不做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可以认为范里安的书比高鸿业的更难。
首先是要勤动笔勤画图,这一点对两者都一样。数学推理且不谈,反正这事儿我也不擅长,但好好画图真的给我帮助很大,很多图看一遍过去你觉得理解了,其实你没有,耐下心来自己画一遍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精华。比如高鸿业书里的垄断竞争厂商的长短期均衡那两套图,如果你画线的顺序错了最后很难恰好均衡;而要画对顺序,就必须理解长短期内的均衡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究竟是谁决定谁的。还有斯勒茨基方程,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光看书上的几条线似乎不难,但合上书很容易又搅乱了,不如动手把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自己推一遍,马上就门儿清。有时候我觉得理解好一幅图,就能很轻松的弄明白整整一章的内容。
第二,看高鸿业的书要背,一定要背。当然背到什么程度请参考你报考学校的历年真题,但我想选择这本书作参考的学校恐怕就是愿意考名词解释这种“死”题的学校,所以相信我,对待这本书切不可看懂了就算,条条框框的东西该记就辛苦一点记吧。而看范里安的书呢,一定要理解,做做配套的练习册你就明白了,光知道书上在讲啥可不行,甚至全背下来也不行,练习册有些题目貌似简单(主角都是小花小熊玛丽杰克之类的,特可爱),但如果没有真正搞懂做出来就一塌糊涂。
既然高老先生的书有那么多缺点,为什么众多学校将它定为考研参考书呢?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容易备考,容易出题。范里安的书噼里啪啦就读过去了,学的是很开心,但要找出考点很难,也就是说虽然你感觉自己学会了,可拿不准会怎么出题;老师也一样,看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考。但高鸿业的书就很好,随便一翻就全是考点:先从附录中英文对照表里搞几个名词解释,再把黑体字一二三四五拖出来搞一道“请问XX有几点意义”的简答题……对于中国的考试,还是中国的教材比较配套。
以上分析仅针对高鸿业的微观部分和范里安微观的对比,宏观不谈,宏观理论分歧太大,你看不同的书有可能讲的完全不一样,要比较起来太困难了。另外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很有名,不是说那本书比这两本就更好,风格不一样,曼昆的书基本不像教材,可以放到床头随手抓来看一看。
对经济学认识浅薄,仅仅是因为和题主的经历相似,才有感而发罗嗦了这么多,希望你看的还满意。另盼高人批评指教。

❻ 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和黄亚钧的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差别

他们两个在微观差不太多,不过高更适合考试,宏观差的就多了。

高鸿业的体系比较完全,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本教材,也是抄国外抄的最好的一本了,很多学校考研制定书目都是它。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❼ 微观经济学 高鸿业版考试重点

我这有WORD版,要的话留邮箱。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 名词解释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表: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

弹性: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正常品:需求量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又可进一步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劣等品: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供给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就是: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 效用论
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单位: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效用函数:某一种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
等效用函数: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
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
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
预算线:又称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诗,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总效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的知道自己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风险:在消费者知道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第四章 生产论
生产者(厂商、企业):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短期:只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劳动的总产量TP 至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对应的最大产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该要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所以,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递减的特征。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等成本线:既定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

第五章 成本论
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会计成本:生产过程中企业所发生的各项开支,作为已支出的货币额,反映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上。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因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已获得更高利润)。

经济利润: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短期固定成本(FC):厂商在短期内支付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它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短期变动成本(V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量对可变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量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AFC=FC/Q,其变动规律是:一直下降,产量越大AFC 越小,下降幅度是先快后慢。 平均变动成本(AVC )是指厂商在短期由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量。
长期总成本(LTC ),LTC 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也就没有总成本,其变动趋势也是随着产量增加,开始增加较快,以后增加较慢,最后又增加较快,(这与短期总成本一样)。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厂商长期内增加一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内在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再生产规模二十斤绩效已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外在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是经济效益下降。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
行业: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

完全竞争市场:一种不收任何因素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销售收入:厂商的收入。
总收益(TR):厂商按一定价格出手一定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AR): 厂商在每一单位产品销售商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MR):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成本不变行业: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响。
成本递增行业: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成本递减行业: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等产品。
生产集团:市场上大量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

理想的产量: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
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

非价格竞争: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竞争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家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的市场组织。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它的占优策略。

博弈均衡: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所有的参与者的占优策略所构成的均衡。
纳什均衡: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

静态博弈:在一种一次性的博弈中,一旦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定,整个博弈的均衡结局也就确定了,每个参与者不可能再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动态博弈:反复进行的博弈。
重复博弈:一个结构相同的波已被重复多次。是动态博弈中的一种。

“以牙还牙”策略:所有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他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一旦被其合作协议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其他成员便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策略,及其他成员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这种不合作策略再重复博弈中一直进行下去,以示对首先破坏协议者的惩罚和报复。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

引致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完全竞争厂商: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

边际产品价值(VMP):在完全竞争下厂商增加一使用单位要素的边际收益。
边际要素成本(MFC):成本增量与要素增量之比,即成本对要素的导数。
边际收益产品(MRP):表示卖方垄断厂商曾加以单位要素使用量而增加的收益。
卖方垄断厂商: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买房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劳动的供给曲线:只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自用资源”:全部既定资源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余下的部分资源。

价格扩展线:预算线绕E(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旋转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几何,又称曲线PEP.

闲暇时间:除必须的睡眠时间和劳动供给之外的全部活动的时间。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消费闲暇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利息率利息率:是厂商使用资本的价格,这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所提供" 服务" 的价格。
资本: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生产要素投入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作为与土地和劳动并列的一种生产要素。

租金:具有固定供给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准租金: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率)
经济租金:对于一些要素而言,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即由于需求的增长,能使生产要素供给者取得超过保留该要素被攻击而至少支付的费用余额。

洛伦兹曲线: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平均分配的曲线。
欧拉定理:在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不少。这一定理亦被被称为分配净尽定理。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兹曲线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其他市场的情况不变,单独分析某一市场(或经济单位)的价格和供求变动的一种分析方法。
局部均衡: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或单个要素市场存在的均衡。
一般均衡: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及其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

瓦尔拉斯定律:当把所有的市场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时,无论商品的价格是多高,经济中所有的支出总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收入总和。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技术和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系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所形成的集合,也称为产品转换曲线。

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
帕累托改进: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

契约曲线: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现实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即自由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

价格管制:假定政府对垄断行业只实行价格管制,即规定一个低于垄断市场价格的管制价格或最高限价,垄断企业会获得一定量的超额利润,但这一利润额低于垄断厂商自主定价时决定的超额利润,政府规定低于厂商自主定价的最高限价,一个适当的选择是按市场需求等于厂商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管制价格。

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在行业中,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存在,以致于相对于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范围而言,随着产量增加,厂商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

排他性: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

非竞争性:竞争性是指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私人产品大都具有竞争性

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公用品的悲剧: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指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拥有更多的信息。

寻租: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益的活动,这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

道德危险:指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形,即在契约签订后,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采取自利行动是交易的另一方面临危险。
逆向选择:指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形,即在契约签订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来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