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以文学为媒介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以文学为媒介

发布时间: 2021-01-20 03:41:01

文学媒介可以分成什么

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
文学媒介可以分成
包括纸质文学,广播文学,口语方面
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国际互联网等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❷ 文学媒介对文本本身的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产生什么影响

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 我们一般会认为“媒介”只是一种意义表达的“中介”;事实上,媒介不仅 仅意味着意义的传导,还意味着不同的媒介生成和传达特定的形象内涵。也就是 说,文学媒介产生只有这种媒介才会产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极其“形象化”的散文。在散文的结尾,“父亲” 执意要给“我”买橘子,于是,“我”在凄凉中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父亲”形象及其背影要是用摄影、绘画或者舞蹈等形象化的手段“塑造” 出来,这种形象的文学意义是不能够传达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形象”,是一 种建立在文学媒介基础上的“形象”,只能依赖文学媒介而存在。
望采纳

❸ 中国现代新文学是以什么为媒介以什么为指归的

新文学指“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新文学是以白话文写作,具专备“五四”精神,并依赖于新属媒介传播的文学样式。新文学在思想上强调人本意识,在体裁上以新诗、小说、散文为主,既积极吸收西方的文学资源,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常识文学篇。

❹ 简述文学与媒介环境的关系 急~~!!!·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流行新媒介一词到现在,新媒介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并且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以数字化信息通信科技为支点的时代——新媒介文化时代。目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传播理论的研究者、传播媒体的实践者、普通的受众,都从各自的领域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理解。通常我们认为的“新媒介”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催生下产生的新的传播样式,它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当前主要包括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QQ、博客等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介质。这些新媒介的出现,给报刊、杂志及其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强有力的挑战。对于当代文学教学来说,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在内的现在媒介环境共同构成了对传统印刷媒介环境的冲击,进而影响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师生关系,呈现出与印刷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观,所以本文中论述的新媒介主要是指与印刷媒体相对的当代视像媒体。在技术层面上,新媒介是以现代电子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在信息传输层面上具有即时性的迅捷传播,在信息呈现的层面上,新媒介具有声像整合的特点。新媒介是信息技术与媒介产品的结合,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所处的整体媒介环境,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介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上网、发短信、玩游戏已经成了一部分学生必需的生活方式,存在于家庭、高校、社会范围内的各种新媒介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基本环境要素,它同时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讲,新媒介技术打破了地理空间对人类生存的种种局限,不仅可以通过自由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选择多样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放松的快乐。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了他们运用书本以外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使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得以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从消极方面看,新媒介缔造的世界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社会,它的自由进入和平等参与,让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社区论坛、QQ空间、博客等介质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这也容易导致信息资源量大庞杂,质量良莠不齐。各种不良信息也经常包裹着异质文化的外衣污染着大学生的心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标准,造成大学生是非不分、道德意识淡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新媒介导致了学生更多地沉溺于虚拟的视像或网络世界,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现实生活能力减弱,不再有能力获得理性、有序、思辨的思维品质。新媒介在当下迅猛发展的现实使许多教师开始思索新媒介与大学教育有利的契合点,作为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也必须从了解学生阅读状况、改变教学方式系等方面来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考验。

一、新媒介影响下的学生阅读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每天接触的传统纸质媒介以报纸的接触时间最长,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人均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长为6.06分钟。与上年相比,国民每天平均接触报纸、图书、期刊的时间有所下降。而上网和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间则在增加。在新媒介产生之前,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读书率持续降低,分析其主要的原因,主要是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使人“没时间”读书,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使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青年人越来越“不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另外实用性是大学生购=S考虑的重要因素,英语、计算机类图书在大学生中的需求量很大,而留给大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时间就被大量压缩了,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借助新媒介来脱离传统的纸质阅读。与书面的文学作品相比。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像媒允将文本压缩成一件令人炫目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故事更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文本被制作者想象完成,因此不需要观众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上个人对故事的体验,只需要跟上影片的节奏与导演的思路即可。在讲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时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原著,但是学生普遍对长篇小说兴趣不大,也没有时间和耐心静下心来阅读课程要求的作品,更多的学生希望教师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来代替纸质阅读。当然采用影视作品鉴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而且通过大众化的视像传媒,可以使一部不为学生熟悉的作品被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分享,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与影视联姻后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传播方式的改变同时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改变,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所呈现的文学作品内容往往更强调视觉上的效果,而且视像媒介和电子媒介本身的叙述方式也有别于纸质媒体,为了适应电影电视画面的需要经常对原作大刀阔斧地增删,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进行新的阐释,有的甚至只保留故事的部分角色和情节框架,内容和内涵上与原作大相径庭,学生通过此类影视作品对原作的信息产生了扭曲和误解,同时在层出不穷的载体之前,我们无法深入地思考,只能全情地把注意力投入到画面上,而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和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却被忽视了。人们阅读时的独处、沉静,享受着淳厚的美感愉悦,被声色震撼、感官冲击所取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一个哈姆雷特就完全占据着千千万万个受众的想象空间;影视作品从创意到呈现于受众面前,经历无数道工序和中介,文学的个性化风格被消磨殆尽,文学首先得服从于观赏。

二、新媒介时代的当代文学经典

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过程将读者引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而经过文学史反复淘洗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独特性征服了一代代读者。但新媒介的图像丰富性和传播速度的迅捷性动摇了传统文学经典的地位,当代著名文论家希利斯,米勒说:“其他文艺形式会取代文学的位置,甚至可以说目前就正在逐步取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文学已经明显今不如昔。”在消费文化环境下以文字形式展示的“文学经典”,与高科技的图像媒介相比,为了体现出时尚化、视觉冲击化的特征,也就很难避免被重新解构的命运。建立在传统纸质媒体基础上的文学作品更强调读者对其中隐含意义的解读,强调读者的文学想象力,而新媒介的商业化操作使许多文学经典庸俗化,文学的超功利性被经济利益所代替,提升精神品格被迎合大众审美所取代,追求阅读的愉悦感被追求物质利益所替
换。近些年来对一些古典名著和“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愈演愈烈热潮,大多数开拍时炒作得沸沸扬扬,最终以观众的不满和失望结束。
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的改善,也迅速提高了作家文字的生产数量。消费社会对于商品的大批量消费,也使文学作品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也促进了文学生产力的提高。但是,这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只是具备了“量”的基础,并不能说明就一定能够产生出更多的“经典”。我们知道,任何一部“经典”的产生都是作家几年甚~i/-L十年创作生命的结晶,而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由于商业法则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为了提高文学产品的销售量,不得不服从于市场的需要,盲目追寻社会热点,追求以最快的时间写出文学作品,而一些打磨和锤炼的过程被无情地忽略了。事实上一旦文本作品本身缺乏深刻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时,即使采用各种商业化的手段炒作或制造所谓的“经典”,这些“经典”也终究会被时间所淘洗而离开人们的视线。
三、新媒介促进了学生的创作主动性

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实用意识加强,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学生更需要文学类课程的实用性加强,他们不只满足于对文学作品史的了解,还希望能够通过作品的阅读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希望有一定的创作平台能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具有交互式特点的新媒介能够使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处于被动状态和孤立状态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赏析甚至是直接创作行为中。
近年来,许多作家在个人网站或博客上开辟了了与读者留言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近距离的交流方式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参考,也会影响下一部作品的叙事取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媒体使学生更直接地、更迅速的介入到当代文学的创作中,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当代文学的兴趣。
传统的文学创作、发表周期较长,限制较多,具有精英和小众的性质,以博客,QQ空间以代表的网络写作改变了传统的写作观念,学生在个人博客上可以将自己随时随性的任何文字作品张贴上去,既可以抒发自己对文学、对人生的理解,又可以起到锻炼文笔的作用,同时博客的开放性,可以使自己的作品为他们所享,其他人的转载或者是批评都会影响到写作者的态度,作家的身份不再遥不可及,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也培养了自己的主动、自信和敢于自我表达的品质。近些年网络文学发展势头强劲,冲击着传统文学观念和法则,甚至于影响到了大学生传统的文学写作习惯,网上的文学作品像印刷文本一样可以保存、翻阅,像广播影视那样有声音、有画面,直接进入人们的感官。作为接受者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自由选择,甚至可以与作者和作品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有的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时首选网络,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不再注重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不为名利,为的只是传播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或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很多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在这里已经模糊了。他们不需要有资深编辑给他们签发通行执照,也不需要由文坛前辈对他们进行提携指导,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在新媒介环境下,学生参与文化构建的意识比原来大大增强,这为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受众环境。事实上,文学经典也已经利用现代传播的科技手段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文学经典的多次改编。央视新年诗歌朗诵会的走红,“百家讲坛”的收视率逐年提高,都有力地拉近了文学和学生的距离,也为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寻找到了巨大的空间。

❺ 文学媒介的作用

一 语音媒介与口语文学

语音媒介的首要特点是简便性,它一般不需要其他媒介进行配合,却往往可以借助表情、体态以及手势等身体语言达到更好地表情达意的目的。由于包括语音在内的媒介都是一种身体语言,因此,语音媒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亲切性和现场感。这是此后同样以语音为媒介的广播甚至影视所匮乏的。但是,语音媒介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语音媒介的要素来看,它主要包括说话人、所说的话、听话人、语境和效果这五个因素。 其中前三个分别是语音的发出者、内涵和接受者,而后两个因素则牵涉到接受的效果问题。首先说话人所说的话是在具体语境中生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语境的影响。作为沟通的目的,效果成为考察语音媒介的最终因素。正是在这一点上,语音媒介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事实上,语音媒介基本上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模式,这也是造成其现场感的原因所在。然而,一旦有了距离阻隔,作为一种交流媒介的语音就会失去听话人,从而也就失去了效果,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广播电视的优势恰好表现在这里。同时,作为存在于时间里的声音,它转瞬即逝,不可复现,也无法保存。即便后来有了录音技术,但是作为机械复制的结果,录音中的声音已经失去了现场感,而代之以一种无从捉摸的空洞感,事实上这种空洞感根源于身体的缺席。但是和文字相比,其亲切性还是极其鲜明的。所以,多年以后,再次聆听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时还是那么激动人心。
由于上述语音媒介的局限性,致使人类早期以语音为媒介的口语文学大多数都失传了,仅存的一小部分已经转化成了文字的形式。但是这并不表明后来的时代以至今天口语文学消失了;相反,在文字发明之后,语音作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依然发挥着包括文字在内的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文字发明之后的口语文学仍然是一道历代相传的民间风景线。民歌为中国历代的诗歌发展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源泉,其他各种说唱文学形式也不同程度地刺激了小说和戏剧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是评书,口语本来是书面文学的来源,而在书面文学成型后它又把书面文学口语化了。
常德诗墙上有一些民歌,民歌往往能以朴素的语言直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因而显得既明快又热烈,其中的一首印尼民歌这样唱道:“郎若上游去洗澡,为妹采朵素馨花。郎若比妹死得早,天堂门前等一下。”而最震动人心的一首民歌是《我的丈夫土里埋》:“人家夫妻走一排,我的丈夫土里埋。世人晓得阎王路,当田卖地赎回来。”这已不是寻常的悼亡诗,最后两句基于爱情丧失的沉痛而萌发的起死回生、再续深情的心声尤其令人动容,这两句诗完全可以与《梁祝》最后的“化蝶”相比,它表达的是一种异常深挚的情感真实。可以说所有民歌的精华都集结于这种体现了人们情感愿望的神异力量,这种神异力量能使一切不可能的成为可能,它的实质是一种融合了民间智慧的民间精神。
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第一首是:“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该词最后一句就出自常德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该词基本上在民歌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但是反其意而用之。湘西的幸运在于它孕育出了沈从文这个代言人,沈从文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体现湘西文化的最佳范本。沈从文在刻画人物时不仅仅把他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特定地域里,还把他们放在特定民俗和特定文化之中。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沈从文不只一次把湘西的民歌直接写进了他的作品。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发掘工作,沈从文全集中的诗歌有一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的民歌。然而,当沈从文把这些民歌融会于他作品之中时就给它们找到了如其所意、适其所愿的家,从而使这些民歌获得了多重意义。如短篇《雨后》(1928年)中引用了这样一首民歌:“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对奶子翘翘底,心想用手摸一摸,心子只是跳跳底。”作品写的是四狗和阿姐那种原始而不无野性的肉体之恋,以及淳朴而不乏深沉的相依之情。这首歌就是不识字的四狗在“放肆”前唱的:“四狗是不常常唱歌的,除非是这时人隔一重山——然而如今隔一层什么?他的手,那只拈吃过特意为他摘来的三月莓的手,已大胆无畏从她胁下伸过去,抓定一只奶了。但仍然得唱,唱的是:‘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对奶子翘翘底。心想用手摩一摩,心子只是跳跳底。’四狗的心跳,说大话而已。习惯事情不能心跳了,除非是把桐木叶子作她的褥,四狗的身作她的被,那时得使四狗只想学狗打滚。”这种把口语文学融入书面文学的做法无疑为飘浮不定的口语文学带来一种新的可能:作为口语的民歌似乎被带到了它最初的孕育之地,恢复了它那种原有的亲切性和现场感,并且以一种清晰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从而使它在获得了新生的同时也拥有了永久的家园。

二 纸质媒介与书面文学

书面文学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它需要综合太多的因素。首先一个因素是文字,其次是纸张,再次是印刷术。在纸发明之前,文学作品是被刻写的对象;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学作品是被抄写的对象,因此,书面文学的成熟是印刷术发明之后的事。语音被视觉符号文字替代之后,纸成了相应的文学媒介,而印刷术只不过是把字快速印到纸上的一种方式。所以,体现书面文学的媒介是纸,而不是文字和印刷术。
纸质媒介的首要特点是克服了语音媒介的流逝性,它以文字和纸张甚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把文学作品保存下来,从而使它获得了相应的稳定性。严格来说,以语音为媒介的口语文学实质上只是一种交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传播。因为传播的前提是首先使被传播的对象具有稳定性,以利于保存;同时要求较快的速度,这样才能为文学作品的超时空传播提供保障和可能,因而,传播其实是印刷术发明之后的事。纸质媒介出现之后,距离不再成为障碍,伴随时间流逝的也不再是对既成作品的抹杀。纸质媒介的势力扩张正是来源于它的稳定性,其广泛性和普遍性都是在稳定性的基础上生成的。但是,纸质媒介的缺陷也很明显。它把原先的说话人变成了写作者,所说的话变成了一行又一行文字,听话人变成了阅读者。写作者写下他的文字之后,不知道过多久才会有人读到。也就是说,原来那种作为一个整体的口语交流在这里被一分为二了,说与听的同时性被分割成了写和读这两个界限分明的环节。反馈不再那么及时,亲切感和现场氛围更是无从谈起,甚至读者根本就不知道作者长的什么样子。
汉字产生以后,其命名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汉字命名主要取决于它所依存的媒介,比如,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石鼓文是刻在石头上的,诸如此类。此后,文字依存的媒介先后经过竹木简帛等,终于固定在纸上。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文字也被统一为小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也是伴随在权力左右的工具。直到纸(汉代)和印刷术(唐宋)发明之后,文字才真正走向了平民大众。印刷术发明之后,为了适应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宋体字发端于宋朝,定型于明朝。在装帧方面,中国最早的装订形式是简策装,通行于商周。其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字处编连,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到了晋代,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出现,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装订形式先后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六种,其中出现于南宋末的包背装使对折页版心朝外,背面相对,翻阅时每页都是正面,元、明、清均较多使用。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使用的都是这种装订形式。线装是明代中期以后盛行的装帧形式,它与包背装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中最先进的一种。文字、纸和印刷术和装订术合成了一个特别动听名字:书。由此可见,中国的书面文学大致形成于汉唐,而成熟于宋明时期。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美学论著。这部一千五百年前写成的著作除了“隐秀”一篇略有残缺外保留得还算完整。事实上,《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还是一部极其优秀的骈文作品集,这里以《序志》一篇为例加以简析。《序志》主要写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写《文心雕龙》,二是怎么写《文心雕龙》。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源于刘勰的生命感,很值得注意。作为一个崇尚智术的人,刘勰清晰地意识到了岁月的流逝性和肉身的脆弱性,为了使尽管有限其实珍贵的生命呈现出灿烂的光彩,刘勰把著书立言作为了自己的目标,他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肖貌天地,秉性五行,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甚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立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刘勰之所以能写出《文心雕龙》这部巨著正是他这种生命感促成的。这种生命感如此强烈,以至于反复出现在他的梦里:“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刘勰的这两个梦揭示的无疑都是他那种在不同时期里渴望有所作为的生命感,尤其是第二个梦,特别强调圣人对他的激励作用。象作文一样,刘勰的为人也是征圣、宗圣和崇圣的。

三 电子媒介与影视文学

电子媒介的主要特点是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了声象的远距离传播,从符号的角度分析,电子媒介的优势是它部分地恢复了语音这个媒介,同时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象化了。所以,通过电子媒介的终端接受器,观众看到和听到的几乎是和自己一样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和声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文学作品的逼真感,甚至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生活气息。但是这种恢复是有限度的,具体地说,这个限度就是荧屏和银幕。屏幕内外是两个世界,一个是逼真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逼真世界在给人带来快乐、安慰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出接受者的孤独感和困窘感。因为屏幕里的人自成一个世界,观众能感受到他们的悲欢,他们却不把观众放在眼里,更不可能达成语音媒介时代的那种直接的双向交流。这样一来,屏幕就象一个透明的障碍把观众隔离在外面。所以,这种由虚拟真实营造出来的逼真世界带给人的终归是一种虚幻感。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因为这个障碍是透明的,它以活动的影象招引观众的眼目,而且不失时机地向观众示范和献媚,表征出一种或隐或显的引导意识和诱惑倾向。屏幕就这样完成了既把观众拒斥在外又要引诱观众前来观赏的双重目的。
基于电子媒介的上述特点,影视文学的接受并不适合一个人进行,也不适合象看书时所应有的那种过于安静的氛围。也许书是静的,所以需要以静对静,而影视却是动的,甚至是喧闹的,所以也要以动对动才好。看着剧中人的表演,你可以和同时观赏的人对他们的表演评头论足,总之,在人多势众的情况下,观众往往会消泯剧中人和现实人之间的界限,甚至和剧中人打成一片。所以,影视把书面文学带来的那种精神慰藉变成了感官娱乐,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结构。长于感悟的中国人在艺术形态上呈现出来的特色是抒情,所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艺形式大体上可以称之为抒情型。诗歌的抒情性就不用说了,散文佳作往往也是抒情性的。中国的小说也常常把诗歌包容于其中,时不时地来一句“有诗为证”;象《红楼梦》那样的小说不仅融合了许多诗歌,而且营造了一种诗意氛围,简直可以称为诗意小说。至于戏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曲(诗的变体)的集成,而且在舞台表演中也往往以虚当实,以少总多,象绘画一样重在写意,表露心曲。就象王实甫的《西厢记》曲词华美,剧情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而所有这些最终表达的都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感情。充溢在中国文学中的诗意性一旦进入影视就不可避免地被画面化了。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国文学也是追求画面感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画面感只不过是表情达意的形式,也就是说文学的意蕴是在画面里的感情生成的。而影视之中的画面基本上就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提高,尽管影视也能折射出故事中的某些意味,但是要想营造出书面文学的那种深厚魅力还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这里以阎立品主演的《秦雪梅》为例来分析影视文学的特点。《秦雪梅》的大意是:商林原先与秦雪梅订婚,但是由于其家道中落,就寄居在岳父家里读书。一天,秦雪梅去书房看望他,却被秦父发觉。于是,商林被赶出秦家,一病而亡。秦雪梅前去吊祭,万种盘算,终成一空,百般思量,此情难遣。最后全剧以秦雪梅发疯而告终。这个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关键就在于它本身具有一种极其深刻而痛切的抒情性,尤其是哭灵一场秦雪梅那一大段哭祭,仅看看其唱词就足以催人泪下:
扶灵柩我心如刀绞,珠泪簌簌,
哭了声,商郎夫,你真来命薄。
自幼儿咱两小无猜,早结情果,
成亲眷也算是天地巧合。
多不幸恁家中遭下天祸,
到俺府去读书,我常把心搦。
既怕你吃不好,又怕你穿不妥,
还怕你心中烦闷,不快乐。
我的商郎夫啊,我的好哥哥,
你的影常和我的心连着。
我的父将你赶,铸成过错,
害的你回家来,命见阎罗。
商郎夫你一死,可是苦了我,
撇的我孤苦伶仃伶仃孤苦,
不上不下不下不上啊,
可是死可是活。
奴的夫既要死你怎不叫着我,
怎不叫我与你同死,免受折磨……
但是,与舞台演出相比,该剧在电视里播出时却呈现出影视文学的特点。就象观者随时可以更改频道一样,电视在播放节目时可以随时穿插广告。当你正在感受秦雪梅与商林书馆相会的惬意时,突然传来了推销方便面的声音。你正在为秦雪梅的哭灵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节目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所谓领导时尚的化妆品。广告在肢解了作品完整性的同时,还严重破坏了你欣赏故事的胃口。广告让你无法沉浸于其中,也不愿再去沉浸于其中。因为真实的广告让你觉得戏是假的,你将要达到的感动会当面遭到广告的否定和嘲讽。事实上,即便没有广告的干扰,影视文学仍然存在着缺憾,这种缺憾与演员有关。观看舞台演出时,真实的阎立品就在你的眼前,演员的真实性让你倾向于认为故事是真实的。而影视中的阎立品只不过是她的一系列照片合成的,就象从高天上的流云投下来的影子一样虽然近在眼前,其实缺乏肉身的气息,离它的本源无比遥远。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观者也成了孤家寡人,身边没有了一排排座位。而且,当阎立品在“父审”中唱道“这时候我正要抽身逃遁,那商郎他邀我书馆谈心,欲想走又觉得欺人太甚,还恐怕失去俺夫妻情深”时,你再也听不到台下的哄笑声。至多也只是自己会心一笑,却不发出任何声音。

四 电脑媒介与网络文学

和影视文学相比,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文学具有交互性、综合性、链接性等新特点。首要的一点是电脑借助网络实现了影视文学所不具备的交互性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语音媒介时代的重新来临,但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因为它借助的符号是文字,而不是话语。也不再是那种面对面的交流,而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一个人把他的作品贴在网上,紧跟着便是读者的评论,写作者(以往的说话人)与阅读者(以往的听话人)又一次达成了瞬间地紧密结合。这种无声的对话是现代科技造就出来的新鲜景观,它以向前追寻的姿态体现了对远古生活方式的还原。
事实上,自从1876年贝尔就已经发明了电话,QQ也已经成功地启动了视频聊天,但这些工具与文学的关系还不是十分密切。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存在形式还是以网页为主的。但是网页本身已经被多媒体化了,它上面不仅有文字、图片,还可以有运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甚至具备和影片一样的视听功能。多媒体体现的正是网络文学的综合性。
网络文学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链接性。一个人在读书读的不耐烦的时候可以从后面往前读,也可以随便翻开其中的任何一页来读,这种做法就有些类似于网络文学中的链接。网页中的链接一般都是相关话题,其实不断链接下去,完全有可能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是随意乱翻书(文本)无法相比的。因为一本书的每一页内容不仅处于同一个主题和范围之中,而且是已经确定的既成文字。而在网络文学中,多重链接提供了跨越领域的潜在可能。因而,靠点击链接阅读到的一系列关系松散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称为“超文本”。此外,网络文学的便利性也是书本难以比拟的,这主要体现在它的搜索功能方面。无论需要什么资源,只需要在网络等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语,马上就会出现众多的相关信息供人选用。由于网络文学并非纯粹的文学天地,而是金玉瓦砾共存的场所。网络文学的这种驳杂性极大地增强了链接的跨越性,那些非文学的色情广告往往借助一种诱人的动态形象(主要形式为flash)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出人意料地主动跳跃出来。

❻ 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什么样的优势

在这方面,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内天独厚的优容势。例如,《红楼梦》中第27回“黛玉葬花”,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黛玉悲悼自怜的复杂情感。这位多愁善感、天资聪慧的弱女子,在父母双亡后寄人篱下,只能将自己的悲戚郁愤寄托在身世相类的落花上,“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正是她内心情感的形象体现。当代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不动声色的描绘母亲在地坛中一次次寻找关注残疾儿子的行为举止,动人至极。《战争与和平》中,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人私奔后,请求彼埃尔转告她的丈夫安德烈宽恕自己的行为,彼埃尔听到娜塔莎发自内心的忏悔和自责后,他觉得泪水在他眼镜下边涌流,他请求娜塔莎不要再说了,这段描写同样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❼ 什么是文学的表达媒介

语言

❽ 急求“文学媒介”的特点

文学媒介是文学的感兴修辞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语音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
语音媒介的首要特点是简便性,第二个特点是它的亲切性和现场感,同时也具有局限性。
纸质媒介的首要特点是克服了语音媒介的流逝性,它以文字与纸张甚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把文学作品保存下来,从而使它获得了相应的稳定性。

好吧!具体请参考资料……

❾ 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产生重大的区别在哪里

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以至于人们有时将文学与艺术并列称呼。事实上,文学作为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确实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

❿ 文学是以什么符号为媒介创造富有审美意蕴的形象系统的艺术

文学是以什么符号为媒介创造富有审美意蕴的形象系统的,这个让我说呢,我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