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后现代社会学代表人物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后现代社会学代表人物

发布时间: 2021-03-30 16:48:26

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
1798年2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1830年,《实证主义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陆续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克洛蒂尔德·德沃。受德沃影响,孔德创立“人道教”,并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埃米尔·迪尔凯姆
埃米尔·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又名涂尔干、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社会学年鉴》创刊人,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
赫伯特·斯宾塞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哲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但是,他的著作对很多课题都有贡献,包括规范、形而上学、宗教、政治、修辞、生物和心理学等等。在斯宾塞的时代存在许多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譬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ewart Mill)、汤马士·亨利·赫胥黎和查尔斯·达尔文都是当代知名的人物。
卡尔·马克思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三大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也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大巨头之一,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经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格奥尔格·齐美尔
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出生于犹太家庭,父亲是位成功的商人,父亲去世时年方16,受家庭的一位朋友的监护,并从那里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这使得他得以在以后的岁月里潜心追求一种自在的学术生活。一生交友甚广,如马克思·韦伯等人都是他家中举办的沙龙的常客。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任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年转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卒于1918年9月26日。 滕尼斯
曼海姆
帕累托
马林诺夫斯基
斯金纳
威廉·萨姆纳(William Sumner)
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
弗洛里安·兹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帕森斯
默顿
斯梅尔瑟
甘斯
米尔斯
米德
刘易斯·科塞
霍曼斯
布劳
爱默生
戈夫曼
舒茨
哈罗德·加芬克尔
阿多诺
埃里希·弗洛姆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于尔根·哈贝玛斯(Jurgen Habermas)
米歇尔·福柯
利奥塔
吕西安·斯费兹
布迪厄
安东尼·吉登斯
埃利亚斯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人类学者,Clifford Geertz)
费孝通
林耀华
冯钢
吉登斯

② 后现在主义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呀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理查德·罗蒂(1931-)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哲学教授,是当今英语哲学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哲学与自然之镜》[②]和《偶然、反讽与团结》[③]等一系列极具思想冲击力的著作的问世,确立了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对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真理观、最低纲领自由主义政治观、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和后哲学文化及政治理论的积极倡导,也使他同时成为了西方学界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重要著作包括:《哲学与自然之境》(1979)、《实用主义的后果》(1982)、《偶然、反讽与团结》(1989)、《客观性、相对主义与真理:哲学论文第一集》(1991)、《论海德格尔及其他哲学家:哲学论文第二集》(1991)、《真理与进步:哲学论文第三集》(1998)、《立国论》(1998)和《哲学与社会希望》(2001)等。
理查德·罗蒂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基本上是循着:1.在本体论上反对实在论、2.在认识论上反对基础论、3.在心理学上反对自我论等三个维度展开的。罗蒂不同于其他的后现代主义者,即不仅仅对现代哲学进行解构、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而是要在批判与解构中进行重建。这种重建就表现为罗蒂以哲学与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提出了“后哲学文化”。后哲学文化包含以下内容:今日之哲学充当了各学科的法官,获得了与中世纪神学一样的至尊地位。这种哲学追求大写的“真理”、“善”、“理性”是一种大写的“哲学”,与神学一样,哲学也应该失去至上的地位,进入后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仅仅是后哲学文化中的一员,哲学和哲学家是小写的哲学和哲学家,在这里,没有任何特别的科学标准可以遵循,也因此没有人声称他们拥有说明一切的奥秘,没有科学家和学者以为他们的著作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后哲学文化》中,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观”:启蒙运动的先知们以哲学文化观代替中世纪的神学文化观,但随着人们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日益增长的怀疑,哲学最终无法成为文化的核心。不论是哲学、科学还是政治,都是平权的文化,不存在“文化之王”和“文化的最后法官”,而民主先于哲学。
罗蒂还反对真理符合论,认为真理是人们相信为真的东西,认为真理只是指所有真的陈述共有的一种性质,真理没有本质,它只是用来表示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不表示对事物的说明。因此,真理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J. Jacques Derrida (1930~ )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写作与差异》(1967)、《散(sàn)播(bō)》(1972)、《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人的目的》(1980)、《马克思的幽灵》等。
解构主义针对结构主义而言。结构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世界采取结构式的、系统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严格意义的上的结构主义指的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的思维方式,它所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意义并不取决于外部,而是依赖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系统个别单位之有意义并不是他们本身具有什么实体性的意义,它们的意义仅仅是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德里达解构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哲学。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他从语言入手,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否认本体、本质的存在。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因此本体、在场是不存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在场”也是必须解构的。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德里达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如果坚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则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中心与非中心等的二元结构。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根本不能回头想什么源头或根源。反对语言中心主义,并由此更进一步地解构形而上学大厦本身,语言中心主义就是认为语言和写作是对立的,“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不是写作,写作不过是说话的派生物(记录)”语言更能直接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写作则使说话人的意义不能完全自我呈现。言说优于写作。他认为言说和文字是一种平等和互补的关系:文字、书写记录言说,是说话的记录形式,说话是文字、书写的补充形式,二者不可偏废。循着对语言中心主义的颠覆、拆解,德里达一鼓作气,直抵形而上学大厦本身,拆解中心本身的在场与不在场。
德里达不顾一切地解构,使其解构主义走向了另一极端,即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
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与元话语、中心的被放逐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少年时代经历过二战和德国纳粹对法国的占领。纳粹的暴行,尤其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成了利奥塔不断反思的对象,也令他对黑格尔思辩叙事的前提“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产生怀疑,这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来源。利奥塔的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为人所熟知的,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利奥塔后来对“后现代”这一提法不满,因为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而其实,后现代乃“现代的一部分”,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预先规定及假设提出疑问,“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他对“后现代”的解释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并基于其立场,利奥塔反复强调“后现代”乃“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因而应对宏大叙事的霸权予以批判。
利奥塔说:“如果哲学家们帮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权威的地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利奥塔不像德里达直接以本体论为批判对象,也不像罗蒂以哲学和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来建构一个后现代理论,而是把对本体论的批判转化为对知识的合法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来实现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放逐元话语的目的。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

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理性出现偏差的原因并不在于科技,而在于日益官僚化的行政机构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意识形态防御系统。需要冲破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系统,摆脱思想压制,进行自由交流,重建新型人类关系和新理性。主张后现代性是不可能的,强调交往和共识,建立“新理性”,“自己能证实一个种类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语言交往和合作的结构,理性的活动必然要依靠理性”。
哈贝马斯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获得共识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他的“新理性”就是一个人们通过交往、交流并对阻碍交往、交流的社会因素进行批判而达到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

③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以及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中心论”的批评以及加强对高级心理研究的建议是值得深思的。但对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对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因果决定论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只能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朝着文理结合、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地探索与前进。

④ 后现代派有那些代表人物及著名作品

洛丽塔>--后现代主义里程碑代表作之作品赏析参考资料 http://hk.netsh.com/eden/blog/ctl_eden_blog.php?ctlAct=get&ctlObj=blog_log&iLogID=145354

⑤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它的代表人物是谁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⑥ 后现代主义有哪些代表人物

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开始进入国际关系理论,它来势凶猛,强劲有力,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发起激烈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总特点是反对实证和经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反对关于理性是决定因(略)对现代性和启蒙传统.不过要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做出确切而全面的描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略)选取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后现代主义的权力观不同于传统的权力观,把国家、政府和法律视为权力的中心,从而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支配、控制和统治的大厦.后现代主义反对这种权力中心(略)们研究权力的视角是知识、话语、空间等等,被成为“微权力观”.福柯认为权力是无中心、无主体、易变的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人人都是这个巨大关系网络中的一员;哈贝马斯提出了话语政治(略)述法律的合法性,得出法律是交往权力转化为行政权力的媒介;德里达在自己解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话语权.

⑦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和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伊德的影响,而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辩论是西方哲学界最引人重视的话题。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目标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理性主义传统,它似乎要将形而上学信仰体系颠覆。后现代主义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的一种反思、质疑和批判。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特别是启蒙思想被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抗中出现的。从启蒙运动开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朝气蓬勃,资本主义急剧扩张,历史进步的脚步突然加快了。然而,我们看到,并非所有人们都对历史进步抱有信心,都对未来怀有希望。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20世纪为人们对现代化的怀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战争、冷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威胁、人口膨胀等等构成了一幅20世纪的阴暗画面。这幅图画足以使人们对历史进步的观念产生怀疑,对人类的未来失去信心。后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了。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了乌托邦,以一种反希望的形式构想了希望,以一种反伦理的形式构想了伦理,以一种反上帝的形式构想了天堂。"
从词源学讲,"后现代"(postmodern)意味着"现代"(modern)之后。 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终结,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而且这种新生中持续不断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最为喧闹的场所并不在哲学领域,但其基本主张、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却是一些哲学上的口号或命题,比如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西方文化中心的浮士德传统等等。它反对把科学认知方式当成哲学思维的样板,反对把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原为一种基质,反对用一种僵硬的思维模式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反对在宇宙和人类中预设中心,这些都是与哲学的使命及本性相合的,因为哲学思维的前提就是反思和批判,不承认一切先人之见。后现代主义者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肯定事物的平常状态,肯定讽喻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后现代思维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另外也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令人迷惘的事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任何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化理解的做法,任何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简单定义的企图都是与后现代主义宗旨相违背的,是不切实际的。后现代思维批判将事物简单化的做法,将后现代主义本身简单化当然也是它所反对的。
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献,便在于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3]。这样一来,现代主义充分地注重事物的表面,而后现代主义则不断地破坏事物表面的稳定性,以期更充分地提示各种可能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之倾心于意义的游动性(mobility),并不等于说它一味地沉醉于相对主义(relativism)或简单的、认为一物绝不比另一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的多元论(pluralism)之中。相反,它倾向于事物之间深刻的关联性(relationalism),相信任何事物的意义是无法从该事物本身了解的,而只能从它与某个东西或别的什么东西之间的关系中领悟出来。
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态,或者说,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那么该我们到底该怎样理解后现代主义呢?我想用几个词来形容--也只能是形容:反抗、颠覆传统,怀疑,批判性否定。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1.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哈贝马斯在1980年接受法兰克福市的阿多诺奖时发表了《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的演讲,批评了利奥塔的反现代性的倾向,认为开始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是具有开放性的宏大工程并没有终结。康德关于科学、道德和艺术的区分为现代精神开辟了道路,但同时他也认为现代主义对科学霸权的批判有其台理性,科学的充分发展导致了这三个价值领域的不平衡,是以道德和艺术价值的牺牲为代价的。他认为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理性根据,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存在着合法性。但是,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把某些领域的根据普遍化了,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越来越压抑。现在的任务回到日常生活世界,寻找日常生活的理性根据。这就是他的"交往理性"的观点,希望以此来重振现代性。哈贝马斯维护现代性,但不能说他与后现代没有一点关系。他对人与人的关系的强调以及在人际关系即不是主客对立关系而是主体与上体的关系中展开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说明他是一位维护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因为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向主体间关系的转移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区别的重要标志。
2。美国利奥塔(J-F.Lyotard):《后现代状况》一书的作者.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随着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这样就使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这就是后现代的理论主张。
3。福科、德里达、加达默尔、杰姆逊、丹尼尔·贝尔、罗蒂等

⑧ 后现代文学代表人物有哪些

二十世纪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 存在主义文学 滥斛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文学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同时不拘一格地运用传统的、现代的各种表现手法。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等。 代表作家——地位影响——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风格 萨特 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的领袖人物,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拒绝领奖。 存在主义哲学中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无神论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文艺观上,萨特批判纯艺术论,主张文学介入时代,介入生活。 存在主义小说创作——“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核心之核心,他的所有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都围绕着“自由选择”这一命题展开。 《恶心》——采用的是日记体、自叙体。写青年历史学家“我”对周围的恶心感,表现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短篇小说集《墙》——代表作是同名的短篇小说《墙》,一篇重要的哲学小说。小说通过存在主义的化身伊比埃塔从生到死、由死而生的曲折经历,控诉法西斯匪徒草菅人命,嘲笑了荒谬的现实世界,反映了存在主义的生死观:生存与死亡只是一墙之隔,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包括《理性的时代》《延缓》《心灵之死》三部曲,是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表现自由选择的命题:在荒谬绝伦的世界里,要想获得自由与幸福,就必须“介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为寻求正义的事业而斗争。有明显的无政府意味。 存在形式戏剧创作——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又称“境遇剧”、“自由剧”,它们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 《苍蝇》《禁闭》——表现人在特定处境中的自由选择。“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 《毕恭毕敬的妓女》——一部反种族主义作品,同时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主张。 《死无葬身之地》——以法国沦陷时人民的反抗斗争为背景,写5个最后的游击队员为了保护游击队长而英勇献身的故事。作品的基调是向上的。 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加缪 法国当代作家和评论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萨特齐名。 《局外人》《鼠疫》——因他的作品“揭示了当今人们的良心提出的问题”而获奖。《局外人》是反映荒谬世界荒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莫尔索对一切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面孔。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辛辣的讽刺。莫尔索似真却假的荒谬言行和心理,说明他是消极地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鼠疫》用象征手法写成。鼠疫象征德国法西斯侵略,奥兰城市民受鼠疫之害象征法西斯铁蹄践踏下的人民之苦,市民奋起抗疫象征人民反法西斯斗争。里厄医生不仅是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是拯救人类于水火的英雄。 ■荒诞派戏剧 50年代兴起于法国,后迅速风靡欧美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因1962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琳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1950年尤金·尤奈斯库《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该流派的诞生。荒诞派戏剧有以下几个特征:1、荒诞、抽象的主题;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尤金·尤奈斯库 荒诞派戏剧奠基人,荒诞派经典作家,罗马尼亚人。 《秃头歌女》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被称为“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写两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莫名其妙、令人倒胃的交谈。通过这些不知所云的谈话,旨在说明人的个性、本质已消失在群体之中。剧中不但没有秃头歌女,甚至连长头发的歌女也没有,只有那口疯狂的大挂钟。 塞缪尔·贝克特 1906-1989。爱尔兰人,荒诞戏剧代表作家。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荒诞派戏剧——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剧作人物少,动作单调。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是“人类的缩影”。贝克特为了体现其创作意图而采用的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剧终》《啊,美好的日子》——突出表现了人的精神麻木。 《等待戈多》——2幕,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的剧作来反映“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如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 ■新小说派 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进入鼎盛,并蜚声世界各国。新小说派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新小说派作家反对传统小说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主张作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在创作上,新小说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代表作家有克洛德·西蒙等。 克洛德·西蒙 “新小说派之父”之称,198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佛兰德公路》——因“在描写人类生活状况中把诗人与画家的创造性与他对时间作用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而获奖。 罗布·格里耶 新小说派旗手,当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 《窥视者》《橡皮》 ■ 黑色幽默 20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作家没有结社,没有宣言,也没有明确的纲领,称谓是评论者所加。“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被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2、“反英雄”式的人物;3、“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4、小说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弗里德曼、约瑟夫·海勒等。 约瑟夫·海勒 1923-1999。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小说创作形成了一种“绝望的喜剧”风格。 独白型小说《出了毛病》——通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日常生活和相互联系,反映了60年代弥漫于美国社会的精神崩溃和信仰危机。主人公工作出色,一切都很顺利,但他却得了神经过敏症,认为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象戈尔德一样好》作品围绕一个犹太后裔的知识分子戈尔德在美国的遭遇展开,表现了犹太人的“异化”主题,题材超出个人命运的范围,反映城市的衰败史,家族的瓦解史。 《第二十二条军规》 (《最后一幕》是续集)——【内容】被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与军队官僚们的斗争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矛盾冲突。小说通过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和官僚机构的疯狂、荒诞,并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表现出西方人对人类处境的困惑。 【思想】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当代寓言,表现超现实的哲理: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穷,令人莫测高深……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个圈套。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这种圈套和困境就是现代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人物】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 【特色】1、结构散乱。小说采用一种类似于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2、叙述方式上,全书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3、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但喜剧效果中又浸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 魔幻现实主义 指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自本世纪中期,拉美小说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拉美作家们不再刻意模仿欧洲某种流派,拘泥于过去某种固定的文学模式,而是注重采用具有民族意识和内容和形式。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小说创作极富民族特色,成为当代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代表作家有马尔克斯等。 胡安·鲁尔福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真正成熟的代表作家 中篇《佩德罗·帕拉莫》——写一个破落的庄园主之子由一个负债人变成一方巨富,是一个墨西哥恶霸地主的典型形象。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随意颠倒。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擅长表现拉美土著文化和孤独状态。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周末后的一天》——小说写马孔多的奇特现象:炎热七月,群鸟自杀。点明人间缺少同情的主题。 中篇《枯枝败叶》——《百年孤独》的前身。写马孔多这个神话王国中上校和他的子孙们孤独的生活。 长篇《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写西班牙遗民的后代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与马孔多由开拓到繁荣、再次毁灭的历史。马孔多百年间经历了氏族统治、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等变化,布恩蒂亚家族的七代人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马孔多实际上就是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的缩影。布恩蒂亚家族的神奇经历与不幸,是印第安人历史文化的再现阿和拉美民族命运的浓缩。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乌苏拉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在她身上,集中了拉美妇女的优秀品德。奥雷连诺是布恩蒂亚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2、象征、暗示手法大量运用。 长篇《家长的没落》——用“多人称独白”的手法讲述了独裁者尼卡诺尔的一生,以此抨击拉美的独裁统治。作品被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为1976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 中篇《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讲述一个由于谣传和猜测致使无辜者惨遭杀害的故事,揭露了陈规陋习对人们心灵的毒害。 长篇《霍乱时期的爱情》——作品以男女主人公的恋爱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哥伦比亚沿海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和时代风气,反思了人们的偏见与感情。男女主人公恋爱50多年而终未果,被评论界认为写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观和历史的种种意想不到的突变。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派作家都是男女青年,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人的生物学的满足,认为堕落就是解脱,沉沦就是解放,躲进超现实的环境寻求神秘主义的灵感,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因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的《嚎叫》等。

⑨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有哪些

二十世纪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滥斛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文学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