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哲学支配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学支配

发布时间: 2021-03-21 10:02:36

㈠ 思想支配行动的哲学名言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

㈡ 心理学中的三个哲学问题

文/夏 休

为博诸君一笑而作。

整理了一段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就形而上而言,心理学依附于哲学,还没有自己的学科范式。如同物理学有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一样,很多“理论心理学家”尤其在早期,都是属于哲学思辨范畴的。心理学中永恒的疑问自然要归类于哲学问题。

Question1.心身关系mind-body mind.
一元论认为心身不可分的单一实体,二者间没有因果关系,受单一原则支配。
一元论包括(1)唯物论,身体是唯一身体,身外无心,心只是脑的机能而已。(2)唯心论,精神是终极实体,身体活动是心的表现。

二元论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实体,受不同原理支配。
二元论包括(1)心身交感论,认为心身相互影响,且心对身影响更大。(2)心身平行论,认为二者同时产生,独立运行,互不影响。

教科书中“心理”“意识”定义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元论唯物主义定义。即,身体是唯一实体,心理只是生理的机能罢了。
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是什么?
(1)外在物理,文化环境。如埃里克森人类文化学
(2)生物,化学过程。格赛尔成熟势力说(生理成熟程度对动作发展的决定意义),詹姆士格兰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3)基因

二元论理论呢?康南巴德学说(情绪和生理体验同时发生,二者平行运作),皮亚杰认为意识为蕴含体系和神经系统为因果体系,二者各自平行运作。

thinking:心身关系是个究极问题,甚至影响哲学根基。从心理学层面看,个人倾向二元身心交感。主流教育倡导一元辩证唯物论,也并没有对与错。
只是此问或许可参照人类的自杀行为做探讨。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因为心理疾病,无法做出一些维持生命的活动,以至于结束了生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杀。因为大多数动物都没有自我意识。有少量可能的例外,比如黑猩猩。如果一个动物不知道何为“我”,自然无法做出“我要杀死我”的决定。那么,自杀的前提是具有“意识”,这种“意识”与身体的动物性求生本能进行了较量,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变量分离的方式。也就是:认为心身相互影响,且心对身影响更大

㈢ 比利所有哲学语句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支配自己的命运需要大智慧,计划的执行只需要笨人就行。

我们知道,没有痛苦的世界就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世界……然而,只有在那里,我们才不再悲伤。

大多数的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想做一大堆不同的事。

神是由那些畏惧未知事物的人创造出来的,人们崇拜耶稣,是因为他们畏惧死后可能发生的事。

我们知道,没有痛苦的世界就是没有感情的世界... ...但是,没有感情的世界正是没有痛苦的世界。

由于不理会真实世界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平相处。

人都只会做下承诺,然后就忘了。不要离开我!

看到这里我还是有两个疑惑,那些人格出现的时候怎么会知道自己叫什么,还有各种体态特征呢?他们不都是负载在比利身上的么?说性格、擅长不一样可以理解,怎么眼睛、头发的颜色、身高体重还会有区别?真的是不理解!

有件事你必须记着,你接受过审判,获刑无罪,如今在我眼里你已不是罪犯。无论你曾经做过什么,或者你体内的人做过什么,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你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你在这儿所做的一切,你的进步状况、接受各种事物的情况——如何与比利相处、自我融合——都是为了使病情好转。你必须有这样的愿望,在这儿不会有人看不起你。

阿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必须要有人站出来。那里有一盏很大的白色聚光灯,每个人都待在那盏灯周围,看着它或者在床上睡觉;谁要是站在光圈里,谁就得到这个世界来。阿瑟告诉我们,站在那儿的人才拥有知觉。

“这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他说道,“我想我已经有正常人的反应了,我能感受到我常听到的‘悲喜交集的情感’了,这是以前未曾有过的感觉。”

尽管返回了现实,但是我仍在思考内心的争辩。那只讨厌的虫逃掉了。我暗自满足于自己的知觉,因精神与肉体的胜利而感到骄傲。在精神上我并非无能,仍然还有战斗能力。我没输但也没赢。我打破一扇窗,但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么做。

他是个强奸犯,他精神有病,但我不能不同情和怜悯他,他依然是个心底善良的人。比利,可怜可悯,却不可恨,因为他也是受害者,或者说他受的伤害超过了所有人。

由于不理会真实世界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平相处。我们知道,没有痛苦的世界就是没有感情的世界……但是,没有感情的世界也正是没有痛苦的世界。

突然,这还是生平头一遭,在未经角色转换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像他们,这就是真正的融合,他已成了廿四个不同人格的整合体了,他既未变成罗宾汉,也未变成超人,而是一个非常普通、反社会、没有耐性却拥有智慧与才能的年轻人。正如乔哈丁医师曾经说过的,融合后的比利,或许会远不如各个「人格」的总和。

“真是个蠢蛋!”他说:“该担心的是你的性命,结果你却担心贞操!”

这里可以欣赏到前方的景色溶入虚无飘渺的意境中。清晨三点是他最喜欢的时刻。

㈣ 哲学里的三大规律 五大范畴是什么关系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可能性和现实: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4)哲学支配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

㈤ 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

怎样理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科学家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那种专态度,他们属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一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呢?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形式的支配。”

㈥ 哲学上的矛盾到底是什么

所谓哲学,也可以说它研究的是最普遍的规律性,就是说没有什么东西(自专然、社会、属思维)不存在哲学揭示的规律不受到哲学阐释的规律支配。哲学所说的矛盾是指无论任何东西都是矛盾体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问题,(正和负,作用和反作用,雌和雄,加和减,呼和吸,上和下等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比如所有的量都可以数1、2、3等等),但各种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比如一个、一斤、一尺等等),叫做矛盾的特殊性。这样“矛盾”思考问题的根本意义,更在于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多不是势均力敌的,双方斗争的结果彼消此长,矛盾状况就发生变化,于是事物就发展变化,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基本的是这些,详细的去读《矛盾论》

㈦ 支配型和被支配型的人

分析型沟通的特点有有条不紊、语调单一、合乎逻辑、准确语言、注意细节等等。支配型沟通特点有果断、独立、有能力、热情、有作为等等。 分析(英语:Analysis)是将复杂的话题或事物逐渐拆分的过程,以此来达到对话题更好的理解。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近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技巧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就已经应用在了数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分析可以指:金融分析;系统分析;分析化学;分析力学;结构分析(土木工程);模流分析(塑胶);频率分析(密码学);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学);数学分析(数学);实分析;复分析;调和分析;泛函分析维数分析;语意分析(语言学);语音分析(语言学);哲学分析。支配是指支配主体按照给定的条件和目标,对支配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行为。最初运用于技术工程系统。现在,支配的概念更加广泛,它已用于生命机体、人类社会和管理系统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的过程就是支配的过程。因此,支配既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又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㈧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的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然而不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在当时所处的条件下都不可能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更深地研究自然科学问题上。马克思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论》的写作上,而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援助马克思,违心地过着商人兼职业革命活动家的双重生活,对自然科学只能时断时续地作些零碎和片断的研究。在1870年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移居伦敦之后,才终于摆脱了商业的羁绊,把主要精力投注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他曾花了近八年的时间对数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比较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实现了他自己所谓的“脱毛”的过程。正是从这时起,恩格斯计划写一本《自然辩证法》巨著。大约从1873年到1876年间,恩格斯搜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材料,但是仅写了一个《导言》和一些论文札记;1876年到1878年春,恩格斯因忙于和杜林主义作斗争,暂停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但在《反杜林论》中利用了他所积累的大量自然科学材料;1878年后,恩格斯继续研究自然科学,写成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大部分论文和一部分札记;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由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遗稿,同时还担负起了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全部指导工作,所以只能断断续续地写作一部分,最终没能全部完成。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年至1886年期间陆续写作的一部未完成的哲学著作。在恩格斯生前除2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外其余均未发表。直到1925年才由苏联第一次以德、俄文对照本的形式正式出版。
《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产生于这个时期,除了个人兴趣的原因外,还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引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已经得到了巨大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表明,无产阶级要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必须有自己的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为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对自然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然而,要确立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这正是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根本目的。其次,当时,一些自然科学家在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下,由于缺乏唯物主义立场,受形而上学的束缚,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为了把自然科学从唯心主义神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为了引导自然科学健康发展,也必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即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第三,在当时的自然科学领域内,由于自然科学的许多新的发现,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材料,迫切需要运用正确的哲学观点以及方法去概括和总结,以指导和促进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恩格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决心写作《自然辩证法》的。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果说马克思贡献了作为历史辩证法典范的《资本论》的辩证法,恩格斯则正好提供了自然界的辩证法。一方面《自然辩证法》的诞生标志着旧自然观的终结,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从而引起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自然辩证法》还为自然科学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逻辑等伟大的认识工具。

㈨ 为什么自然哲学家采取的态度受到哲学的支配

因为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表现都表现/体现出哲学的存在,

这是哲学的本质,是哲学的必然,

至于支配,无从谈起,因为它本质上不存在,它不是一种具体的和现实的直接的和标准化/条例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