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我与心理学的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我与心理学的

发布时间: 2021-01-24 04:43:08

❶ 我想自学心理学与读心术,有什么好书呢

向初学者推荐学心理学的书籍:
1、如果要想系统的学习心理学(教材):普通心理学(最基础的,也是心理学入门书籍)、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性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额、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
2、只是想了解心理学有关知识推荐: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 郑全全等著)、心理卫生(广西教育 李丹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 侯玉波著)、个性心理学(北师大 高玉祥著)、认知心理学(辽宁大学 高玉祥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 钱铭怡著)
3、想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教材,更多是感兴趣可以选择:身体语言密码(亚伦皮斯)、道德告诫(萨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解开你人格的秘密(张同延、张涵诗)《一个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 比尔斯)灵魂的黑夜(托马斯 摩尔)、《心理学与生活》。

❷ 我想了解心理学 与人沟通方面的

入门书抄籍:
彭聃龄
的,普通心理袭学。这就是最基本的了,但是如果你没有老师指导建议你不要自己浏览这类专业比较强的书籍
,因为有很多东西你会想偏,对你反而不好。
如果你想做好与人沟通的能力的话,那么我建议你看《做人做事厚黑学》,这是一本很好的教为人处世的书籍,希望能帮到你!

❸ 我的心理学是跟身体有关吗

心理学与生理是息息相关的,就像癌症病人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情绪便会消极,但当他知专道自己手术成功属,虽然身体很弱,但是他还是坚强的活下去,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死,所以很高兴,所以他积极生活,就这样活了下来.
好的心情会使病情好转,好的心情会使看待不幸的事的观点不同.这就是心理学的妙处.
你的心理活动关系着你的生理,所以楼主要积极乐观的看待人生的每一件事情哦!!

❹ 心理学中的“自我与同一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

中国分类号:B8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184(2004)02 -0007 -05

同一性(identity) 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1] 。埃里克森( Erik H Erikson)1946 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 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Kovel 认为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20 世纪系统描述人类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2] 。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这种状况影响了自我同一性这一重要概念潜在的解释力量,从而制约了自我同一性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

1 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

1. 1 Erikson 自我同一性概念边界不清Erikson 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其自我同一性概念起源于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Erikson 在《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中,将他20 年来所写的有关同一性的文章进行汇编,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 (1) 从主观的方面以同一感来界定同一性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内信”。强调同一感的三个重要的组成要素: 连续性(continuity) 、一贯性(consistency) 和一致性(sameness) [3] 。这就是说,其一,人必须体验到内部一致性,才能保证行动和决定不是任意的,获得确定一致的价值观、原则和社会期望,进而指导和规范着一个人的行为;其二,内部一致感是跨时间连续的, 即过去的行动和对将来的希望被体验为与现在的自我相关。(2) 以结构的术语,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界定自我同一性,Erikson 把心力内投(projection) 、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 和同一性形成看成是自我成长的步骤,认为同一性产生于对儿童期各种自居作用的有选择的抛弃和相互同化,并将其吸收为一个新的结构中[4] 。(3) 从功能的层面界定自我同一性概念,指出自我同一感是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是同一性危机解决的精神和谐状态。即如果躯体、自我和社会都运行良好,个体将有一种心理的幸福感(well -being) ,并伴随有一种内在的把握感、一种何去何从的方向感和确定的预期感以及自我的整体一致和连续之感[5] 。(4) 从社会、文化、历史的环境的角度考察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把自我同一性扩展为一个心理社会现象,认为同一性植根于个体和其共有的文化之内,注意到同一性的性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生物学状态、个体的经验组织和社会、文化背影都共同给予一个人独特的意义、形式和持续性的存在,提出了同一性的世代的问题并将群体中组织经验的基本方式称之为集体同一性的东西[6] 。

(5) 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来理解自我同一性概念,他在借助“..感”这个词界定自我同一性时,认为它渗透于表层和深层,包括了我们体验到的意识内容或潜意识。

由上可见,Erikson 赋予自我同一性概念多方面的含义。它有时指过程,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一个时期指个体自身的独特性,用以表示比较的差异性, 另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用以表明所属的群体—民族、种族、宗教、性别、职业、阶级、政治和国家的同一性。加之他是以印象派的风格、艺术家的气质运用富有哲理而颇具文学性笔调呈现了一个不固定的概念,没有把概念边界表达清楚,造成了许多理解上的困难,致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抽取片断的自我同一性定义来支持和论证自己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为自我同一性研究发展的一个障碍。

1. 2 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定义标准不一

玛西亚(James Marcia) 克服了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困难,超越内在心理或现象学的描述,将自我同一性作为可以被观察的事情来研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Marcia 根据个体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所采用的策略(各种可能性的探索) 和结果(承诺的类型) 来给出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探索是指在达到个人同一性的不同方面(如职业选择,宗教信仰、性别角色等) 的过程中努力奋斗、主动探询的过程;承诺是指在上述领域中所形成的坚定和牢固的决定以及对实践活动的投入。因此,Marcia 是以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探索和承诺的行为特征为变量或定义标准提出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从而改变了Erikson 弥散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也使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过渡到明确可验证的理论,为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Marcia 的操作定义受到了一些新埃里克森定向(Neo -Eriksonian) 的自我同一性研究者的批评。认为Marcia 的操作定义没有全面地包含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将自我同一性等同于选择和做决定。Waterman 认为Marcia 定义只关注同一性过程而忽视了对各领域同一性的理解,从而提出了“个体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表现出同样的同一性状态吗?”的挑战,Waterman 将表现感(expressiveness) 作为自我同一性操作定义的第三个变量;Archer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定义标准的排他性和主观性问题;Josselson 从性别同一性的视角对Marcia 的操作定义提出挑战,主张应将联系(connectedness) 作为第三个变量引入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

1. 3 自我同一性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

一方面,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出现了从内在心理结构或现象学方面把握同一性的努力[7] 。如Blasi 作为主体自我(self -as -subject)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McAdams 强调叙事取向(narrative approaches)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Kroger 强调自我与客体平衡的自我同一性概念,Grotevant 、Bosma 、Berzonsky 强调自我建构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及Darid Moshman 的综合。从研究立场上看,现象学取向企图超越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认为Marcia 建立的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以简单化的策略对青少年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领域的态度和选择进行描述,将自我同一性作为片断的、分离的而不是整体的心理现象来描述,歪曲了Erikson 自我同一性观点,把自我同一性简化为问题的解决行为和生活中重要选择的决定,没有把握自我同一性的全部本质。另一方面则在于后来的同一性研究者,沿不同的理论传统,抽取Erikson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一部分或不同层面的内涵来作为自己的理论假设。例如Waterman 以幸福论哲学强调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一个人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是一种确认那些与“真我”(true self) 一致的潜能的努力,同一性形成的隐喻是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而Theodore Sarbin 怀疑发现“真我”的可能,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创造的而不是发现的。激进的建构主义否认任何种类“真我”存在的可能性,并因此视同一性为创造的——没有限制的自由意志的行动。

1. 4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交叉

自我同一性概念自提出后就面临着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Erikson 指出“同一性最为含混的意义被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形式中暗示为自我(self) ,如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自我系统( self system) ,或如希尔德和费登所描述的动摇不定的自我经验(self -experience) 等等”,Erikson 进一步指出“如果让人格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经常等同于同一性或同一性混乱的某些名词(前者如自我概念、自我意象或自尊,后者如角色模糊性、角色冲突或角色丧失) 把有待研究的领域接了过去, ..那也是明显的错误。”[8 ] Erikson 认为只有精神分析和社会科学站在一起才能最终地描绘出个人生活在变化多端的社会中的进程。但Erikson 没有说明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边界,后来的研究者也很少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有时交互作用。

2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最近, 很多同一性研究者( 如Grotevant 、John Heaa 、Darid Moshman 、Kroger 、Sech Schwartz 等) 已经意识到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的重要意义并做了一些尝试。Schwartz 提出将各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和理论组织为一个更综合的框架是可能的,指出了整合的两种努力方向:一是按结构,二是按过程来比较多种自我同一性理论模型的关系,进而使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研究能够沟通,形成一个总的自我同一性观点, 加强当代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研究的效度[9] 。本文认为对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需关注几个范畴。

2. 1 自我同一性自身多维度的整合

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具有多维度的性质, 他将自我同一性视为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三个层面,强调自我与环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他持有个人—社会两因次发展平行论的观点,将个人成长和社会的进化视为两个独立而平行的系统[9] 。因缺乏对

心理社会同一性中社会方面的研究而停留在自我—个人同一性的描述。后来的研究者(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多以主观的倾向忽视Erikson 的理论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成分作为基础或作为理解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框架,依然停留在自我(go) —个人同一性层面, 仅是对Marcia 同一性状态理论的延伸[10] 。例如Grotevant 对探索过程做了深入的考察, Berzonsky 基于人们问题解决和决策的特征创建了同一性的个体差异的观点,Waterman 给自我同一性增加了自我发现的成分。到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则出现了关注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地研究同一性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作用。例如,Adams 强调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同一性的相互作用,Cété详述了指导同一性发展的社会、文化过程。Kurtines 集中在社会、文化中个人同一性的研究[11] 。另外,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对同一性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很少与Erikson 定向的自我同一性研究搭界,主要集中于角色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研究。

因此,本文认为要建立明确一致、整合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就必须整合Erikson 建立的三个层面(维度) 的同一性,整合各种研究传统的研究成果。要忠实于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含义,以发展—社会的取向整合自我同一性的内在和无意识方面(即ego -i2 dentity) 、目标、信仰和价值观(个人同一性) 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嵌入(社会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实际上是包含了实际从未整合的个人与群体,内部与外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人类古老的命题,它是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的难点,也是前提性的条件。

2. 2 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和功能的整合

Erikson 分别从过程(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内容(自我同一性领域) 、功能(同一感) 、结构(整合投射和自居作用为新的完形) 来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概念。Marcia 认为可以从结构、现象和行为的方面来理解自我同一性,以可观察、描述的成分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操作定义,后来Marcia 也以结构的术语定义自我同一性:

“愿提出另一种解释同一性的方式,同一性是作为内在的动机、能力、信息和经验的自我组织结构。”Waterman 特别关注内容变量和过程变量的自我同一性,并强调自我同一性的功能,对Marcia 的操作定义提出质疑。Josselson 的操作定义引入了内在心理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的对峙。强调自我与客体平衡与自我建构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企图以内化、同化与顺应的视角解释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和功能。叙事取向的自我同一性关注结构、内容、功能却忽略过程。由此可见,自我同一性概念没有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仅仅关注过程、内容、功能、结构的一个或几个方面。Grotetvant 用音乐的隐喻意在关联自我同一性过程、内容、功能和结构,寻求自我同一性整合的本质[12] 。

本文认为,整合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必须首先关注自我同一性结构。因为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并不排斥元素,这为实现自我同一性跨领域的整合提供了可能;而结构的转换性就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标志。正如建构主义的观点:同一性是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这一同一性结构在遇到新的经历和信息时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辩证交替,自我同一性才能得以发展。另外,结构为转换关系的整体,其有序的转换规则,是保证结构发挥功能的前提。对于同一性而言,正是这一结构最终提供了自我的一致感和连续感,如果没有形成跨时间存在的自我结构,个体则产生无目标感和无意义感,甚至出现障碍性的行为症状,这也证明了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实体性存在。因此,只有从结构的方面去关联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内容、功能,才能理解自我同一性,进而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本质。

2. 3 自我发现的同一性与自我创造的同一性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赋予的同一性与建构的同一性,或称为指定的同一性和选择的同一性,或称为发现的同一性与创造的同一性之争。这一争论实际上是遗传论与环境论、先天论与经验论之争的延续。Waterman 以幸福论哲学强调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一个人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是一种确认那些与“真我”(true self) 一致的潜能的努力,同一性形成的隐喻是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未被认知的自我同一性,需要变成明显并起作用的同一性,而实现这一过程是不容易的,这可由与同一性危机相联系的压力证明[13] 。

同样Blasi & Glodis 提出同一性形成必然地是由发现的组成。而Theodore Sarbin 怀疑发现“真我”的可能,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创造的而不是发现的。激进的建构主义否认任何种类“真我”存在的可能性,并因此视同一性为创造的——没有限制的自由意志的行动。Marcia 和Grotevant 认为自我同一性既包括发现的成分,也包括创造的成分,只不过同一性研究的主流更关注创造、建构的同一性。

当代的同一性理论者认为这些争论是不合适的,至少自我同一性是从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出现。Kit Welchman 认为同一性既有稳定的成分,是由出生的环境和生物遗传固定的;又具有可塑的成分, 是由个体在生活中建构和创造的[14] 。因此,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也应关注这一争论,实际上,自我同一性包含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多为创造的,也有发现的成分。

3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此层面的自我同一性为自我综合和个人性格的连续性,指儿童期自居作用的私下或无意识的综合的基本信念; (2) 个人同一性,即自我(self) 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个体表现出的一套目标、价值观和信念。个人同一性包括职业目标、交往偏好、词语选择等确定个体的独特性并与人区分的自我的其它方面的事实; (3) 作为环境定向层面的社会同一性,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因此,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 包括Erikson 最初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2 ty) 以及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三者的不同在于赋于自我(self) 的水平不同。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1) 自我同一性是对“我是谁”内隐和外显的回答,它兼具意识的一面和无意识的一面,它包含着“我已经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我应该成、和为什么”,同时也包含我不是什么”“我不想成为什“、么”和“我不应该成为什么”。(2) 自我同一性是人毕生追求的核心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通过自我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关于一个人自己的个性、信念、目标、价值观的内在、主观、统一、连续、成熟的自我概念,并成为自我发展的标志和动力。(3) 自我同一性是内在自我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平衡。一方面与自我发展相联系,是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个体本质存在的内在状态) 、现实自我(个体存在的外在状态) 和理想自我(个体存在的理想状态) 一致性关系的建立,是自我内在张力的适度;另一方面又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反应,产生经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个体生活在过去、现在、将来的自己无论在哪一个时间和空间都能在意识和行为的主体方面实现自我的统一。在主观上则表现为互为关联的存在感(明确我是谁和我的位置) 、一致感和连续感(人格跨时空的一致性) 、心理的成熟感、生活的意义感和方向感(自我导向的目标意识);客观上保证人与社会的有效整合。(4) 自我同一性作为结构是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它是个体描述、关联和解释相关特征、经验和选择合适的行为的理论或原则。它不是机体自然的成熟,而是一个主动寻求的过程。在遇到新的经历和信息时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参照框架和关于自己的理论的发展,使个体在矛盾的现实中保持人格的统一,标志着自我的发展和人格的成熟。

❺ 心理学与我的大学生活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❻ 作文:心理学与我专业的联系

大家好,我叫抄程佳袭诺。我的个子不高,但是,我可是一个机灵鬼呢!不信?就让我给你们讲一讲吧!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小伙伴“猫和老鼠”的游戏。我正不注意,我的小伙伴“啪”的一声,捉住我了。我变成了猫,开始捉老鼠。因为是闭着眼,我看不见东西,我只能乱跑乱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忽然,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站在原地不动,等他们过来的时候,速战速决,快点把他们抓祝这一招还真管用,一下就抓到了两只老鼠,我沾沾自喜,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我虽然很调皮,但有时候我很专心。
有一次,爸爸说星期天带我去书店,我高兴的跳了起来。终于等到了星期天,我和爸爸来到了书店。我连忙在书架里找了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转眼间,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说我们要走了,我赖在书架上怎么也不肯走,爸爸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只好给我买了一本书,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❼ 以《心理学与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我成功了在我的五年的成长体验中,经历过无数的成功和失败,可是,那一次学游泳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那是我5岁那一年的暑假的一天,我正在房间里写作业,爸爸悄悄地走进来,用商量地口吻说道:“皓皓啊(皓皓是我的小名),今天天气这么好,咱们在家里呆着多么闷啊!咱们一家三口去游泳好吗?”我心里是一万个不同意,但是为了让爸爸高兴,我只好勉强答应,说走就走,收拾完“家当”之后,我们就乘公交车来到了“绿神”康体健身俱乐部,换好了泳裤,我们便进了游泳池。哇!游泳池里的人可真是“人山人海”,我迅速地跳入池中,玩起水来,爸爸走过来,对我说:“先不要急着玩儿,咱们先练习‘蛙泳’!”我好奇地问道:“什么是‘蛙泳’啊?”爸爸说:“是一种普遍的游泳方式,别说废话,先看我怎么游泳!”说着,爸爸双手向前身,双腿弯成“月亮”,然后双手向两边拨去,同时,双腿向后蹬,真是不可思议,爸爸一下子游出了几十米啊!看了之后,心想:“不就是‘乱摆’吗?我也会,说着,我也“乱摆”起来,起来一看,哈!纹丝未动,爸爸过来指导我:“动作到位,注意换气,两眼平视前方,你再来试一次!”我按照爸爸的方法做了一遍,果然,我已经可以游出几米了,我马上开始了“高难度训练”,黄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游泳了,而且我已经可以游出几十米了,我真想对大家说一声:“我成功了!!!”人生中,成功和失败必不可少,但这次的游泳,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❽ 求我与心理学的文章 1500字

《我与心理学》
说起我选择心理学专业可以说是一种巧合,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虽然学心理学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决定我对心理学真的可以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来越喜欢心理学。

当我还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时,我就想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以后人们生活一定会很有压力,应该可以用一些方法发泄出来的,鞭打陀螺倒是一种好方法。

当我还是一个初一的中学生时,同学对我说:“恩,我想你可以当心理学家”

当我高三的时侯,我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

当我高考考完以后,填报志愿时发现,除了选着一个专业,我好想别无选择。当时,我选择专业的条件是:第一,必须是我喜欢的、感兴趣的 第二,此专业对我自身的发展是有所帮助的 第三,这门专业有发展的空间 第四,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强,是在学校以为很难学到的。 综上的所有条件自己才发现,我可以选择的就只有这个专业。当时自己的分数不是理想,所以当时可以供我选择的学校就只剩下我现在这所学校了,可是巧的很的是,这所学校所在的城市又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的城市,应该说对这座城市还是很有感觉的。所以到最后,我选择了这里。(虽然当时父母和有些亲戚好像有点意见,但是最后还是尊重了我个人的意见)

大一第一学期的公共课终于结束了,第二学期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

在这里,有《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统计与测量》《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治疗的伦理问题》等等可以说心理的研究,是在研究着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面,有很有意思的各种心理现象,和“不为人知”的心理学原理,原来生活就是心理学。

越是学习心理学,那么你就会越想学习,总是感觉不过瘾。

其实鄙人觉得,心理学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必修的课程之一。我们九年的义务教育中所不涉及的,或者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应试教育,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弊端,心理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完善。

我很爱心理学,但是在现行条件下,不出意外情况,鄙人不打算从事本行业。不过还是觉得学这门专业很值,因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将它运用,学这门专业更可以说是自身的一种完善吧!

心理学的学习我想更是一种自身从内到外的改变,由心散发的一种气质!

爱你,不仅爱你宽广的视野,更爱你深厚内涵!

有心,有梦,有我!

❾ 求《我心目中的心理学》论文,作文也可以

心理复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制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相关知识:

1、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2、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3、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❿ 急需关于《心理学与我的生活》的论文!!!!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另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适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