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心理学家比纳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学家比纳

发布时间: 2021-01-24 04:40:53

『壹』 心理学考研背诵重点有哪些

心理学考研必背6大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去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实现自我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就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得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的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的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递减特别迅速,遗忘最多;(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遗忘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逐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它具有5个特征:(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淆,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其特征是:(1)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2)判断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5)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于改正。
六、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此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于实际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贰』 急需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在深度上对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学B心理、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5、()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

6、()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D、1897

10、()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B、洛克

C、笛卡儿D、缪勒

11、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创立的。

A、笛卡尔B、华生

C、弗洛伊德D、罗杰斯

12、"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

C、认知D、人本主义

1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B、耳朵

C、鼻子D、舌

1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

1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A、大小恒常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D、亮度恒常

1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感觉B、注意

C、记忆D、思维

1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1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

1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0、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B、动机

C、兴趣D、理想

2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B、性格

C、兴趣D、能力

2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A、荣格B、华生

C、斯金纳D、班杜拉

2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A、荣格B、谢尔顿

C、威特金D、霍兰德

2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B、卡特尔

C、哈撒韦D、霍兰德

26、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27、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

C、安静型D、抑郁型

28、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

29、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A、l个月B、2个月

C、3个月D、4个月

30、心理学一般把解决问题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和检验假设。

A.推理想象B.概括过程

C.证明和实验D.提出假设
3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

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3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

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3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

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34、()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A、同化B、顺化

C、平衡化D、自动化

35、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6、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

A、布卢姆B、加涅

C、奥苏贝尔D、奥斯本

37、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38、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讲授法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

3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40、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4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42、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43、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B、动机

C、情感 D、意志

44、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A、观察力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45、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46、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D、广阔兴趣

4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

A、归因B、印象

C、自我认知D、态度

48、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效应

49、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能力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50、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A、从众B、顺从

C、暗示D、模仿

51、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A、服从B、从众

C、模仿D、暗示

52、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D、社会退步

53、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

A、熟悉性和临近性B、相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D、对等性或互惠性

54、问题难度很大,解决问题最佳动机水平是()。

A、越强越好B、中等强度

C、弱动机D、较强动机

55、下面的心理表现不属于气质范畴的是()。

A、活泼好动B、正直勤奋

C、精力充沛D、沉默寡言

5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是()。

A、脑的机能B、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C、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D、来自客观现实

57、感觉适应和对比现象是发生在()。

A、同一感觉中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C、几种感觉综合起来相互作用的结果

58、()对性格形成有直接影响。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

59、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中,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力指向不同对象上,这是()。

A、注意范围大B、注意转移好

C、注意分配好D、注意稳定性好

60、短时记忆中组块的意义在于()。

A、能被意识到B、有利于编码C、增加保持时间D、扩大记忆容量

1、A2、D3、D4、C5、B6、FEDCBA7、C8、A9、B10、A

11、C12、A13、B14、B15、A16、B17、D18、C19、B 20、A

21、C22、B23、D24、A25、B26、D27、C28、C29、B30、D

31、A32、B33、D34、C35、D36、B37、A38、B39、D40、A

41、C42、C43、A44、C45、C46、D47、A48、D49、A 50、C

51、C52、B 53、A54、C55、B56、B57、A58、A 59、C60、D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A、布卢姆B、加涅 C、奥苏贝尔 D、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

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

A、第一年 B,第2-3年C、第3--4年D、第五年以后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

A、目标 B、策略 C、计划 D,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B,C,D,E)

A、投影 B、录象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B,C,D)

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C,D,E)

A、产生 B、准备C、孕育 D、明朗 E、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

A、独创性B、发散性C、灵活性D、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B,C,D)

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

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4、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6、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B,C,D)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加涅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C)

A、华生 B、加涅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B,C,D,E)

A、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学习需要练习 E、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B,C,D)

A、知识的学习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B,C,D,E)

A、生理性要素 B、认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会性要素

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B,C)

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B,C)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联结律

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B,C,D)

A、习得反应 B,条件强化 C,泛化作用 D、消退作用

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E)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B,C,D)

A、努力奋斗 B、实事求是 C、独立意识 D、创新精神

三、判断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3、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6、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9、负强化就是惩罚。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A、能力 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

A、熟悉性和临近性 B、相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

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

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暗示

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

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A、服从B、从众 C、模仿D、暗示

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 D、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大众传媒有(A,B,C,D)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C,D)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B,C,D)

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以利他为目的 B、自愿的 C、不期望回报 D、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

A、给老人让座B、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抢救落水儿童 D、与持枪歹徒搏斗

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

A、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手段性侵犯行为 D、目的性侵犯行为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E、群体的性别比例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

A、多方面收集信息 B、利用集体智慧 C、增加群体凝聚力 D、费时费力 E、议而不决

三、判断题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2、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3、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4、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9、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0、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http://i.mtime.com/yyzww/blog/2037906/

『叁』 教育心理学的试卷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创 、 发展 、成熟 、完善 。
3.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 交叉学科 。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等五种要素;由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 描述 、 解释 .预测 .控制 的作用。
6.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 教学大纲 . 教材.课程 。
7.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 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为 群体差异 ,二为 个体差异 。
8.教学媒体是 教学内容 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 表现形式 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 以及 学生的学习方法 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9.教学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 和 社会环境 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研究核心内容。
11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
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育 . 同辈群体 。
13、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学习准备 ,其中纵向指 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指 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个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的学习准备 。
1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 、 前运算阶段 、 具体运算阶段 、 形式运算阶段
15.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 、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
16智力的差异包括 个体差异 .群体差
17.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 性格的理智特征 、
性格的情绪特征 、 性格的意志特征 。
18.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 外倾型 与 内倾型 两类。
19IQ是指 智商 它有两种确定方法 斯坦福-比纳量表 、 韦克斯勒量表 。
20.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 特殊形式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 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1。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信号学习 、 刺激-反应学习 、 连锁学习 、 言语联结学习 、 辨别学习 、 概念学习 、 规则或原理学习 、 解决问题学习 。
23.加涅后来在早期学习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 智慧技能 、 认知策略 、 言语信息 、 动作技能 、 态度 。
2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 、 技能的学习 和 行为规范的学习 。
25.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
26.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动机原则 、 结构原则 、 程序原则 、
强化原则 。
27.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 与 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 与 意义学习。
28.接受学习也是 概念同化 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9.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30.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 心理意义 。
31 接受学习 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32建构主义 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
33.在 皮亚杰 和早期 布鲁纳 的思想中已有了建构的思想, 维果斯基 的思想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强调 活动 和 社会交往 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3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 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 ,这意味着学习是 主动的 ,
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 选择 和 加工 。
35.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 学习需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 学习愿望或学习意想 ,从作用上看,它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36.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认知的内驱力 、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 附属的内驱力 。
37.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就是 学习期待 ,就其作用来说,它就是学习的 诱因 。
38.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叫做 诱因 。
3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之间往往以 学习行为 为中介。
40.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 生理的需要 、 安全的需要 、 归属和爱的需要 、 尊重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
41.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 认知 、 审美 和 创造 的需要。
42.在学习活动中, 自我实现 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43.成败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 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
44.学习动机是指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5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词汇学习 。
46.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信息 及其 组织 。
47下位学习又称 类属学习 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48.上位学习也叫 总括学习 ,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9.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 知识获得 、 知识保持 和 知识提取 ,在这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 同化 、 保持 和应用。
5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 表层意义 、 表面特征 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 具体的 、 特殊的 、 感性的 认识的加工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实物直观 、 模象直观 和 言语直观 。
51.概括指 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 感性概括 和 理性概括 。
52.现代认知心理学将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瞬时记忆 、 短时记忆 、 长时记忆 三个子系统。

53.技能是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 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技能是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 、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 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54.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 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 心智活动方式 。
55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 细微型操作技能 与 粗放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 连续型操作技能 与 断续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闭合性操作技能 与 开放性操作技能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徒手型操作技能 与 器械型操作技能 。
56.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 操作定向 、 操作模仿 、 操作整合 与 操作熟练 四个阶段。
57.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 认知 为基础。
58.示范可以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 示范者的身份 、
示范的准确性 、 示范的时机 等。
59进行言语讲解与指导时,要注意言语的 简洁 、概括与 形象化 ;不仅要讲解动作的 结构 与 具体要求 ,也要讲解动作所包含的 基本原理 ;不仅要讲解动作的 物理特性 ,也要指导学生注意、体验执行动作时的 肌肉运动知觉 。
60.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 、 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
61.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 、 联结阶段 、 自动化阶段 。
6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 原型定向 、 原型操作 、 原型
内化 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63.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
创拟确立模型 和 检验修正模型 。
6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 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合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
65.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 认知策略 、 元认知策略 和 资源管理策略 等三个方面。
66.认知策略包括 复述策略 、 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
计划策略 、 监视策略 和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时间管理策略 、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 努力管理策略 和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
67.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有 主动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有效的监视 .人自我效能感 。
68.元认知是 对认知的认知 ,★ 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合观念的调节和控制 和 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
69.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 指导教学模式. 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型训练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 。
70问题就是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它含有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的条件 、要达到的目标 、 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
71.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问题解决 ,它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 目的性 、 认知性 、 序列性 ,存在两种类型 常规性问题解决 、 创造性问题解决 。
72.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例证叫做 问题的变式 。
73.创造性是指个体 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
74. 发散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流畅性 、 变通性 、 独创性 。
7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 环境 、智力 、个性 。
76.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效果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叫做
头脑风暴训练 。
77.态度是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 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它包括 认知 、 情感 、 行为 三种成分,其中, 情感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78.能力决定个体 能否顺利 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 是否愿意 完成某些任务。
79。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的心理结构包括 道德认识 、 道德情感 、 道德行为 。
80.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 认知能力 和 社会关系 具有重大影响。
81.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 、 习俗水平 、 后习俗水平 ,六个阶段 处罚服从取向 、 相对功利取向 .寻求认可取向 、 遵守法规取向 、 社会契约取向 、 普遍伦理取向 。
82.常用而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有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83.心理健康就是 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功能 。
84.心理评估有两种参考架构 健康模式 和 疾病模式 。
85.所谓心理辅导就是 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
86.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为 学会调适 、 寻求发展 。
87.教学目标 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
88.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 认知 、 情感 和 动作技能 三大领域。
89CAI具有这样几个优越性 交互性 即时反馈 、 生动形象 、自定步调 。
100.教学目标具有 教学测量和评价 . 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 、 指引学生学习 等功能。
101综合是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 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 .处理事物.推演抽象关系 。
102.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 具体目标 、 产生条件 、 行为标准 。
103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一般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目标 。
104.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引起学生注意 、 指示教学目标 、 唤起先前经验 、 呈现教学内容 、 提供学习指导 、 展现学习行为 、 适时给予反馈 、 评定学习结果 、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
105.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 教学事项 、 教学方法 、 教学媒体和材料 以及 教学情景 等。
106.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解法 、演示法 .课堂问答 、练习 、指导法 、讨论法 、实验法 、 游戏 、参观法 、实习作业
107选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 教学情景 .学生学习特点 .教学目标性质 .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108.教学媒体包括 非投影视觉辅助 投影视觉辅助 .听觉辅助 、视听辅助 。
109.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称为 教学策略 。
120.合作学习的特征 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 、 各自尽力 、 社会互助 团体历程 。课堂管理就是指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
121.课堂纪律是 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分成四种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
集体促成的纪律 、 任务促成的纪律 、 自我促成的纪律 。
12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 教师的领导风格 、 班级规模 、 班级的性质 、 对教师的期望 。
123.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活动的难易 、 竞赛动机的激发 、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 注意的干扰 。
124.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叫做 群体规范 ,包括 成文的正式规范 、 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相互影响阶段 、 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 评价、判断和响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
125.课堂气氛可以分成 积极的 、消极的.对抗的 三种类型;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是 教师的领导方式 、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 教师的情绪状态 。
126.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 集权型 、 民主型 、 放任型 。
127.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接受 、 反馈 、 输入 、 输出 。
128. 吸引与排斥 、 合作与竞争 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29.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大课堂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课堂结构 ,它包括 课堂情景结构 与 课堂教学结构 。
130.群体动力的要素包括 群体凝聚力 . 群体规范 、群体气氛 . 群体人员的人际关系 等。
131. 学生 、 学习过程 和 学习情境 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课堂结构 。课堂情境结构要考虑 班级规模的控制 、 课堂常规的建立 、 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要考虑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 课程表的编制 、 教学过程的规划 。
132.教学评价是指 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包括 确定评定目标 、 收集有关资料 描述并分析资料 、形成价值判断 、作出决定 等步骤。
13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 言, 可分为 形成性评价 和 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 分为 常模参照评价 和 标 准参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 分为 配置性评价 和 诊断性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 分为 正式评价 和 非正式评价 。
134.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叫做 标准化成就测验 ,其优越性在于 客观性 、 计划性 、 可比性 。
135.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叫做 自编测验 ,它通常用于 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 ,分为 客观 题和 主观 题。
13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有 信度 、 效度 、 区分度 。
137.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 案卷分析 、 观察 、 情感评价 等。
138. 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 条理性 、 逻辑性 以及 口头表达能力 和 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
139.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一是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
140迹象表明教师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阶段特征存在 相互作用 。
141.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 皮格马利翁效应 。
142.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 课前计划 、 课堂教学过程 和 课后教学评价 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143.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 关注生存阶段 、 关注情境阶段 、 关注学生阶段 等三个阶段。

144教师成长与发展基本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
145.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
146.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 、 详细描述 、 交流讨论 、 行动研究 。
147.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 反思性实践 或 反思性性教学 ,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148、中学生记忆特点中 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是主要的识记方法。
149、中学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150、皮亚杰把人的个体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出现守恒的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151、苏联的维果斯基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往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5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的阶段是变得勤奋阶段,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的阶段是发展主动性阶段。
153、用智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是比率智商。一个学生的智商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7岁,那么其智商是 。
154、美国心理学家维特金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其中,以自己内在为参照物的是场独立型。
15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156、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157、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和评价以及反思过程

『肆』 心理学家罗夏是怎么死的

罗夏
罗夏,赫尔曼(, Hermann 1884~1922)瑞士精神科医生。1912年在E.布莱勒指导下以有关幻觉的论文获苏黎世大学学位。嗣后,在俄国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地方工作了一年,其余的职业生涯基本上在瑞士精神病院度过。由于受到S.弗洛伊德的强烈影响,他成为瑞士精神病医生中精神分析的发起人。 早在1896年,比纳和亨利就曾建议把标准化的墨用于测量想象力。罗夏也通晓莱格语词自由联想的测验技术。他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将墨迹技术扩展至测量整个人格,特别是无意识的情绪。罗夏在开始于1911年的墨迹测量实施中,创制了著名的10个左右对称的卡片。在对正常的、智力迟钝的和其他一些特殊的团体进行辅助性测验后,他于1921年发行了有关墨渍测验的第一个德国版本。该测验适用于学前儿童至成人,其记分主要依据颜色与运动反应之比。他记分系统是以临床观察的顿悟为基础的。 随着本世纪3O年代S.贝克和4O年代B.克洛普弗以统计为基础的记分系统的发展,这一技术在美国开始流行。嗣后,贝克和克洛普弗方法的声望开始下降,并为埃克斯纳的罗夏记分方法和更为经验主义的霍尔茨曼墨迹技术所取代。

没有查到他是怎么死的,鉴于死于38岁,应该是病亡

『伍』 心理学史的民国心理学史

20世纪之初,心理学的引进与传播主要以教会学校的传教士为主体,最早开设心理学课程的是山东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潮日益盛行,清政府实行了“新教育政策”,这导致促使心理学科以制度化的形式在清末师范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被固定下来。
进入民国后,心理学知识翻译和传播主要由留学生承担,但多数是个人性质的。到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后,在他的支持下,正式的心理学科的发展开始活跃起来。20世纪20年代,国内各高校纷纷设立专业科系,十余年间,共有21所院校设立了心理学系(组),此外,一些学校的教育系或教研所建立了心理学试验室,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即使没有设立心理学系或试验室的院校也大都开设了此类学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心理学发展进入了“学科化”时代。一大批学者学成回国后,在我国高校致力于心理学的建设与发展,很多人在各大学和研究所担任要职,其中唐钺和汪敬熙历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艾伟、陆志韦分别担任中央大学和燕京大学心理系主任,郭任远在复旦大学创建心理学院并亲任院长。北大的心理学发展更是得到校长蔡元培的亲自扶植。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大齐于191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来随着唐钺、孙国华、刘停放、樊际昌、汪敬熙、陈雪屏等一批著名留学心理学家的加入,专业教师阵容不断扩大,培养了诸多后备人才。到1924年,郭任远受聘于复旦大学,着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院,还向外国输送了一些心理学留学生。
在这批学者的呼吁下,各大学相继成立了心理学系。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师范学校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目在清末时节就已经被规定为必修课,由留美心理学家张耀祥来校任教,使心理学在北师大极盛一时,吸引一部分学子转向心理学学科。中央大学系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前身,南高师时期,留美心理学家陈鹤琴和廖世成就为该校心理学日后发展打下较为牢固的基础。陆志韦作为“中国现代心理奠基人”,致力于本校心理学学科化发展,还为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他组织北京五大学(燕京、辅仁、清华、北大、北师大)每月举行一次心理学界联谊会,商讨发展大计,还主编出版了《中国心理学报》。
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在南高师阶段心理学系就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东南大学时期该校心理学系更是为全国最先进完备者,中央大学成立后,在艾伟、潘菽、萧孝嵘为首的留学心理学家的领导下,该校的心理学事业,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央大学成为众多留学心理学者的首选。
除《中国心理学报》外,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至1949年,留学生心理学者共创办了《心理》、《心理半年刊》、《测验》等十余种专业杂志。虽然这些杂志创办时间长短不一,但从整体上贯穿了民国心理学发展全过程,对完善学科体制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当时的很多心理学者希望用心理学解决中国的社会实际问题。其中,学术中国化的代表是心理学家潘菽,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德、美等国家的心理学搬来了事,而是研究我们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提倡研究中国实际需要的应用心理学。陈鹤琴、艾伟这两位留美学者也关注到这一点。1934年,艾伟在南京建立第一所学科心理实验学校——万青天才试验学校,抗战爆发后,他又转移至大后方,在重庆沙坪坝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习心理实验班。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出现过一次“教育测验运动”,规模很大。参与者认为,通过各种测验,可以解决当时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某些问题。至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出版或修订合乎标准的智力与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多种;廖世成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图形智力测验,刘湛恩非文字智力测验;艾伟订正宾特纳智力测验;陆志韦与吴天民完成比纳智力量表的第二次修订等。
当时,已有学者认识到挖掘整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性。其中张耀祥可谓开此先河者,1940年他发表了中国心理学史的开山之作《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起源与发展,并对中国心理学发展提出几项建议。
但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期,各高校心理学系的发展出现了滞缓,一些心理学系招生连年空白,心理学系次第取消。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不是显学的心理学使毕业学生不易于解决生活问题,难有生存发展空间。国民政府教育部变更学制,很多院校心理学系被取消。很多学者只能辗转迁徙,另谋发展。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流动性很大,有的心理学者在同期身兼数职,生活不能安定。随着抗日战争的日益临近,国内形势恶化,中国心理学发展举步维艰,一些心理学者仍然在报刊发表文章,争取社会对心理学的了解、重视及支持,同时坚定同行的决心。由于他们的执着,使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在中国风雨飘摇的环境下得以生存,为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才逐渐走上正轨。

『陆』 如何正确对待个体心里差异

个体差异通常指个人间身心方面的不同。当然对于这个词语的定义也有相当的多,我在这里也不可能一一的列举,但是在前人定义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这个词语1、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2、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人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征(即质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在同一特征的不同水平上(即量的差异)。3个体差异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生理心里和环境方面。如果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这个词语不但会更客观也会更容易知道实践,随着个体差异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发展以及人们对改现象重视的容易加重,差异心理学也开始不断的发展起来。在人们随口就可以说出智商一词语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片面的把个体差异仅仅的局限于智力方面的差异。为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对个体差异研究的发展简要的先介绍一下。
一、差异心理学的发展

著名学者波林(Boring)指出,在测验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年代,90年代是卡特尔的年代,而20世纪的前10年代则是比奈的10年”。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差异心理学的发展,英国是差异心理学发展的发源地。首先是高尔顿(galton)和英国的差异心理学。 心理学史专家墨菲认为,在高尔顿以前,心理学都没有研究过个别差异,是个盲点。优生学创始人、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弗兰西斯高尔顿爵士于1869年出版了《遗传的天才》一书,提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而来,并设想人的能力的分布是常态的,其差异是可以测量的。他在遗传调查的过程中,认识到有必要测量那些有亲缘关系和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们的特性,以确定其相似程度。高尔顿设计制造了一些测量差异的仪器,在1884年的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过。这些仪器可以测量人的某些身体素质和视听觉的敏锐性、肌肉力量、反应时以及其他一些简单的感觉、运动功能。高尔顿还是应用等级评定量表、问卷法以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他还将统计方法应用于个别差异资料的分析,不但扩充了古特莱特(Guetelet)的百分位法,还创造了一种粗浅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可以说是高尔顿开创了差异心里学的局面。

接着是卡特尔和美国的差异心理学。 在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上,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卡特尔早年留学于德国,从师冯特。他将新兴的实验心理学与刚刚兴起的测验运动结合起来,不顾先生的反对,完成了题为《反应时的个别差异》的博士论文。1888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与高尔顿过从甚密,深受其影响。回美后,执宾夕法尼亚大学之教鞭,合冯、高二氏之学,以各种心理测验来研究个别差异。他在自己的实验室内编制测定50个项目,包括测量肌肉力量、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度、重量辨别力、反应时、记忆力以及类似的一些项目。他于1890年发表的《心理测验和测量》一文,描述了这些测验。这篇论文首创“心理测验”这个术语。在此文中,卡特尔说:“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精确。”又说:“心理测验若有一普遍的标准,则其科学的与实际的价值一定可增加不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因而有了专才训练与职业指导的需要,这也是促使测验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后来各种特殊能力倾向测验,更是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斯腾和德国的差异心理学斯腾曾从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于1911年发表了《差异心理学》专著,这是第一本差异心理学的专著。据此,有人认为,差异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应该从此算起。斯腾认为人的差异分为三类,即现象(Phenomala)、动作(Acts)和倾向(Dispositions),差异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三类差异的(1)个体和群体心理差异的本质和范围。(2)哪些因素影响个别差异。(3)观察个别差异的特殊表现和其鉴别等问题。关于差异形成的原因,斯腾提出“辐合说”,即个别差异是由环境和遗传所造成的。斯腾及德国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推动了心理学在工业方面的运用。
比奈与法国的差异心理学。 比奈(Binet),1857年生于法国尼斯市,1895年与亨利联名发表文章,批评当时流行的测验太偏重于感觉,过于集中在测量简单的、特定的技能方面。他们认为测量比较复杂的功能,不必苛求其精确度,因为这些功能的个别差异是较大的。他提出心理测量的根本原理在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比较以归类,这是近代测验理论的基本思想。比奈决心将心理测验的理论研究变为实际的应用,不顾众人的反对,极力主张用测验法去辨别有心理缺陷的儿童。经过细心研究,于1905年与其助手(Simon)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一篇论文,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里介绍的就是第一个智力量表――比西量表。

自从比西量表问世以来,智力差异方面的研究就开始风行世界了

二 商数盛行和优生学

尽管我不是很赞同智商一词语的说法,也不是很喜欢智商的测量,也许我本来是不对这些反感的,只是因为我不喜欢测试的程序和方法,但我不得不承认智力测量对人来发展的影响,他之所以如此盛行我想必然有期合理的一方面,但我更关注的是他对世界到底是影响了什么呢?由法国心理学家A.比纳发明,他于1911年发表最后的量表,而且第一个把心理测量应用于儿童。早期心理测验着重测量感觉、知觉和运动能力,但比纳较为关注编制测验来测量复杂功能,诸如找出两物的相同点、找出原因、陈述抽象词汇的不同、指出错误、依次执行命令等。比纳最初采用智龄的概念,最终才按年龄组来编排测验项目。由于比纳的研究一开始只是为法国政府服务的,只是为了区别出那些孩子与一般孩子的区别,在进行不同的教育,其实这个活动原本是很好的想法,但是随着它的发展,弊端也逐步的暴露出来,因为它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检测差异性,于是很多政客很多种族分子便利用这个进行种族屠杀,虐待智力低下儿童等等,尤其对于优生学的讨论更是大的讨论

优生学是应用遗传学原理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科学,也可以说优生学是研究防止出生缺陷,提高出生素质的科学。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学者高尔顿创建的。此后,优生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起来。但是,优生学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在法西斯主义横行时期,种族主义者胡说什么人有“优等和“劣等之分,以优生学为幌子,疯狂地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政策,把优生学引入歧途。因此,优生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误解,而对其全盘加以否定,使优生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预防性优生学 预防性优生学是指研究降低人群中产生不利表现型的基因频率,以减少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方法。这实际是遗传病的预防问题,所以,有人将预防性优生学称为消极优生学或负优生学。为了预防遗传病的发生,预防性优生学提出了下列几个主要措施:(1)在人群中普及有关遗传病的知识;(2)对遗传病进行群体普查,并且检出某些致病基因的携带者;(3)避免近亲结婚;(4)提倡适龄生育;(5)开展遗传咨询;(6)进行产前诊断;(7)注意产期护理。我想优生学本身做为一门科学,其实随着高尔顿统计测量和后来的智力测量等等领域的发展可以很好的服务于人类,但是对于高尔顿自己提倡禁止智力地下生育等等的问题我觉得并不合理

三、差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研究的启示
1.从差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是适应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国外的研究和应用非常广泛,心理测验非常普及。近年来,我国的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和测验得到了医学界、心理学界、教育界、组织人事部门等多方面广泛重视,改革、开放的形势为差异心理学研究、心理测验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择业指导、选拔人才等,今后要大力宣传,让社会了解这门学科,并得到人们的承认和信赖。这样,差异心理学才能为社会各部门服务,而在应用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新问题,也就促进了差异心理学的发展。
2由于使用心理测验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训练,心理测验的结果又直接应用于实际中,它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个人利害及有关政策实施等问题,所以,对心理测验的使用者必须有较好的专业训练,对心理测验的正确使用才有保证,对心理测验的书籍、资料的出版发行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必要规定。否则,对心理测验误用、乱传则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外国在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我们警惕。
3.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差异心理学也不例外,诸如年龄差异、智力差异,我们目前是定性描述的多,定量研究的少。今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多搞定量的研究,但也不放弃定性描述。
4任何心理测验的结果都只具有相对性,因而一定要慎重使用。某个测验的进行受它理论的指导,而理论本身还在变化、发展着;另外,同一个项目有很多个测验,如智力量表有比西量表、韦氏量表等,各个量表测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测验的进行还受到主体、客体及环境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测验的结果。
综合上面的论述,我认为只有了解差异生理学的历史,了解相关的方法并且正确合理客观的对待个体差异,不管是个体还是心理学家或者是社会都应该从人道主意出发,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

『柒』 求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L. M. Terman)的资料,尤其是取得的成就及影响,百度百科找不到,谢谢

刘易斯·推孟 美国心理学家, 被称为“智商之父”。一生中进行两大研究:( 1 )修订比纳—西蒙量表;( 2 )进行心理学史上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

http://ke..com/view/1935231.htm

有的 只不过音译成刘易斯·推孟

『捌』 如何做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1)创设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同时又是力所能及的,在此回过程中实施答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地控制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时使其集中注意力,尽量紧张一些,学习较复杂时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遇到难题时可以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造成其过度紧张和焦虑。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其继续努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过去一贯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对于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的效果有明显影响。善于运用奖励可以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