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心理学画线实验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学画线实验

发布时间: 2021-01-23 04:06:36

A. 心理学中有一个游戏,每人用一张白纸,然后在上面画线(当做人生的线条),那个游戏叫什么具体怎么做

有个游戏,有点相似,不知道是不是的,你自己看看吧。。。。
1、在第一格里写上你的名字,任何很认真的看着它,把它想象成另一个自己,想着他的轮廓、衣着、性格、爱好等。
2、在剩下的5个竖格里分别写上,拥有哪5样人、事或者物,对你来说会很幸福。
3、好,现在看看这五样事物,是真实的多还是虚幻的多?(阳光就是虚幻的 摸不着,房子、钱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要告诉大家,虚幻的东西可以些,但不要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哦(像我要变外星人这样的哦,这是无法实现的,至少现在)。
4、在每一项人、事或者物后面打上“:”。
5、对每一项人、事或者物后面加上你对他的定义,你怎么理解它,用一个字或者词语,或者一句话。

下面游戏正式开始,我们将面临选择:
1、地球快毁灭了,你必须舍弃一样东西才能存活。你会选......选好只会把它涂掉,直到看不见为止,不用涂掉对它的定义。
2、现在你剩下4样对你来说很幸福的人、事或者物,你逃离地球到其他星球,现在你必须再用剩下的4样事物的其中一样换取你到其他星球的通行**。你会选......选好只会把它涂掉,直到看不见为止,不用涂掉对它的定义。
3、好啦,你带着剩下的3样来的新的星期,现在你的肚子很饿也很渴,你得再拿出一样事物来交换食物来填饱肚子,不然就会被饿死。你会选......选好只会把它涂掉,直到看不见为止,一定要涂到看不到为止哦,不用涂掉对它的定义。
4、现在你就剩下2样能使你幸福的事物了,如果现在再让你舍去一样是不是很难做决定?但是下面的问题来了,这个问题很重要,将决定你的结果。那么:“剩下这两样事物,如果要用你的生命来换取他的生命,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记住,是用你的生命来换取他在这个星球上的存活,你会选哪个?

好了,剩下的就是你所要的,是用你这一生甚至生命来维护他,有很多人在没做这个游戏的时候,你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大部分都会说钱、房子、事业、健康等等,但是做完这个游戏后,他们最终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家庭,比如,儿子、妈妈、老婆等等。

我们需要钱、房子、事业等等,但要这些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再仔细想想,是不是为了自己?不是,我们为了家人,为了让他们过的更好,而我们选择了努力。

B. 心理分析画线条代表什么

绘画本来就是一种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所受的束缚较少,绘画更加是一种他们无意识流露的过程,可以从下笔的轻重、色彩、形状以及绘画过程中的状态、等方面来分析判断:
例如:胆小的孩子笔下的线条颜色比较浅。个性莽撞特别外向的孩子笔下的线条会比较粗和重,特别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笔下的线条有些飘和浮,活泼好动的孩子笔下的线条往往会粗细深浅变化比较大。偏理性的孩子笔下的线条会用力均匀而肯定并且多折角,感性敏感一些的孩子笔下的线条会比较细腻柔和,而发展均衡的孩子会自由的运用这2种线条的。频繁地涂改是代表有些不自信。
红色:6岁以前的孩子只使用红色是完全正常的,6岁以后过度使用红色体现了暴力倾向和对自我情绪的不可控。
蓝色:5岁以下偏好蓝色孩子比偏好红色的孩子更加有分寸,6岁时大量使用蓝色是适应能力良好的表现,如果一味使用蓝色,表现了孩子过于约束。
黄色:通常单独使用或者与红色配合使用,有时表示孩子过分依赖大人。
棕色:棕色以及其他灰暗色色调表示孩子对家庭以及社会的不适应及内心的种种冲突。经常使用这种色调的孩子个性比较倔强。
紫色:幼童很少会使用代表忧虑的紫色,当难以适应环境时才会使用到它。紫色经常和蓝色配合使用,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焦虑。
黑色:每个年龄段都会使用黑色,用黑色来勾线是一种正常的表现。黑色有时是内心丰富的表现,但整张画面大量使用可能是孩子恐惧 哀伤的表现。
从童玉娟老师的绘画心理分析课程中可以较详细的了解和掌握这项技术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之中哦。

C. 教育心理学画线是利用知觉的什么特征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专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属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图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对比 -图中A、B两圆半径完全相等,但由于周围环境中其它刺激物的不同,因而产生对比作用,致使观察者在心理上形成A圆小于B圆的知觉经验。知觉上的连续法则在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以及服装设计上早已广泛应用 。

D. “画线”在心理学中的考查有哪些

1.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其中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颖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其中“画线”就属于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因为有了“画线”,所以被画线的部分属于刺激物,没有被画线的部分属于是背景,刺激物与背景之间就形成了差异。

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情感态度、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

2.形成感觉对比——同时对比

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其中,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画线”就是其中典型的现象。画线部分与没有画线部分同时进入视觉,形成同时对比。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而想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加以区分,一般取决于三种条件:

①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其中“画线”就会产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因为有“画线”,所以画线部分与没有画线的部分分别称为对象与背景,进而形成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有利于知觉的选择。

②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普通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

③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想联系事业容易被感知。

4.感知规律——差异律

差异律主要是针对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区分出来越容易,学生越能优先选择感知的对象作为反映的内容。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因此,“画线”部分成为被感知的对象,没有被画线的部分成为背景。

5.认知策略——复述策略

在认知策略中画线属于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教师在教学生“画线”时,首先解释段落中什么是比较重要的;其次,教学生谨慎的画线;最后,教学生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画线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