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中国哲学文章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中国哲学文章

发布时间: 2021-01-20 04:54:05

㈠ 中国哲学起源与那些学说其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的1000字论文

中国只有曲艳一老是说设置了。那几个家长的一1000个论文一般的来说,中通的职版业是根据呃,进来的权嗯呃呃一些女的家的。今夜来进行进行的呃他们的这是我只有4000。他们的这些思想十分我得呃去卖花。饿没有东西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㈡ 中国哲学史有关墨子的论文

正 韩非在《显学》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子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当染》中说,墨翟的追随者极多,“徒属弥众,弟子弥丰, 充满天下。”可见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极广、势力极大,它是“百家争鸣”中最著名的派学之一。它与儒家学派并著于世,同得“显学”之称

㈢ 中国哲学相关论文,3千字,求指路明灯!!

先确定好论文题目,自己没方向就去找导师指点指点吧。
确定好题目之后,搜集素材(网络、图书馆)就先写个大纲,简单的大纲写好之后,再按照大纲来延伸写出整篇论文。

这里给出一篇范文标题:《浅析中国哲学的特质》,详细的直接去通关论文网看整篇文章。

㈣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怎么写

建议你还是多阅读点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论文。网上有一个专门发布cssci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的网站:http://www.csscipaper.com/。这个网站里面有很多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这里我可以稍微给你列举一些相关栏目,具体的你自己去访问就是了:
中国哲学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chinaphilosophy/
1、中国哲学思想史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hongguozhexuesixiangshi/
2、中国哲学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hongguozhexueshiyanjiu/
3、中国哲学史前沿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hongguozhexueshiqianyan/
4、中国哲学史理论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hongguozhexueshililun/
5、中国哲学史动态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hongguozhexueshidongtai/

㈤ 关于中国哲学家周国平作文

面对苦难
周国平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做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 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总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 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不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上。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譬如失恋,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 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委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为仇,甚至行凶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当然,每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 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唯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着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说得好: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作品赏析
《面对苦难》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小标题标出.它的特点不是追求分析论证的层层相扣,而是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思考的主题。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

㈥ 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有什么可以写的

写的方向复多着呢。

第一,中国制哲学源远流长,很多可以写的。

第二,论点最好细一点。

第三,可以参考一下其他人的中国哲学论文的论点和题目。

第四,选择你喜欢的中国哲学的点去研究。

第五,学习写论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范。

㈦ 中国哲学研究者如何在英文杂志上发表文章

当时我写了一篇短文,希望中国学者及学术机构能够走出像(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这样的引文迷思,即不要把在收入此类索引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之多少看做是一个人或一个大学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但我是主张中国学术应该走向世界的,而且我也认为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在国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而国外特别是英文的学术杂志又大多收于上述这样的索引。 我本人主编的比较哲学杂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经常收到国内学者的来稿。但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国内和英语世界的学术规范不尽相同,这些来稿的录用率很低。这里我无意评论这两种规范的优劣高下,而只想说明,中国学者如果要想在西方学术界发表自己的著作,就不能不了解西方的学术规范。限于自己的专业、语言和经验,我主要是想对国内哲学界想在英文哲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同行,提一些非常一般的建议,虽然这些建议对人文学界有类似愿望的其他学者或许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想先谈几个枝节的问题。一是大家知道,国外的学术期刊基本上都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因此国内学者在准备自己的论文时,不应在论文中有任何表明自己身份的说法。在援引自己别的著作时,也可以用援引他人著作一样的方式。二是尽量使用性别中性的语言。如表示一般的人,不要使用男性的代词“他”之类。三是虽然大多数学术期刊在一开始并不严格要求,但如果文章一旦被接受,都要求作者使用该期刊所使用的写作和编辑体例。

㈧ 中国传统哲学论文 2000

这不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而是提出一个笑话,不如随便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