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天理人欲观
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系统化完成者朱熹,是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学思想体系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具有系统,最具哲学韵味的思想体系之一,他的博学,他的深刻的思想,令古今的许多学者所赞叹。
但是,朱熹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历来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那就是他的“天理人欲”论,朱熹主张“存天理”,然而,他是否主张“灭人欲”呢?
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发展进程来看,宋明理学之后是明清实学(或称明清朴学),作为理学的否定性环节,清代学者对朱熹思想理论的批评是最为激烈的,而对朱熹的“天理人欲”论的批判是当时论争的焦点。
清代顾炎武曾提出“以经学为理学”的口号,此后,“理学空疏”在一定的学术圈里,成了清代学者的某种共识,当然,顾炎武对理学的批判论调还是比较温和,委婉的,他对朱熹也是在保持了适度尊敬前提下的批评。而到了清代的颜元那里,对朱熹可就不客气了,颜元是反对朱熹最为激烈的著名学者之一,作为“颜李学派”(以颜元与李塨为代表,高举“实学”旗帜,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目亲身经历了明清时局的大变化之后,深知从传统经学到宋明理学,已经挽救不了当时社会的衰败,他把科举、禅宗和理学(宋明道学)视为是“世之三大害”。在颜元看来,程朱理学(或称新儒学)培育的所谓的“贤才”(人才),所刻意追求的是“内圣”的效果,也就是说,当时那些所谓的合格“人才”实际上只懂得“正心诚意”,只懂得内心的修养,只是“君子独善其身”,已经丢去了荀子、纵横家等的“外王”之道了,完全没有经世济民的实用才能,对于明的败亡,清的乱局,起不了任何作用,对当时的时局没有任何裨益。朱熹的“天理”已经挽救不了当时的“天塌地崩”了。“宋明道学”已是昔日黄花。
『贰』 清代学术和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
清代学术和宋明理学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用两个字说:扬弃。
一是从专清代学术总体属趋向来看,学术主体已经转化为考据学,或称称汉学、朴学,理学已经衰落。但具体在清代各个时段,理学在清代的地位和影响仍不可忽视。康熙年间,程朱理学被定为官方统治思想,曾一度居于学术主导地位。清中叶,理学的学术地位逐渐边缘化,但是程朱理学所张扬的纲常伦纪,不仅为士人效法,而且在广大百姓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到晚清咸同年间,还一度出现理学“复兴”的局面,影响了学坛和政局。
二是有扬有弃。就清代理学的学术方面,对宋明理学既互相贬抑又兼采并蓄。清代把理学又称为宋学,以示与当下汉学的区分,《四库全书》归纳““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但实际上,该时期在学理方面并无无创新,仍重在道德规范。这一时期,对汉学和理学不乏客观认识,认为汉学虽有自己的根柢,但并没有把学理讲透,“不足服汉儒”;而认为宋学虽精微,但比较“空疏”不被学者重看。所以,主张“消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这种指导思想也体现在汉对理学兼容并蓄的行为上。
『叁』 清流的意思
1.“清流遗风”中的“清流”一词的意思
与“清流”一词通用的多是“清议”一词,也有“清谈”、“空谈”等俗语。历代的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 封 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
东流末期,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bì闭),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hē核)公卿,裁量执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清流”一词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清流”者而言,是谓自己为浊世中的一股清流,既然不能形成潮流,无力回天,只便议论了得;二是对反“清流”者而言,有“清流误国”常见。一般见于字面的,此多为贬义。“清流遗风”中之“清流”一词,也便是以为“只会空谈,毫不做事,既自己不做事,又妨碍人家做成事的”
2.“清流”与徽文化的联系
宋代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后称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尤深,世称"新安理学"。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今属屯溪),朱熹从师李侗,接受程颐的思想观点,后加以发挥,建立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它融道家和禅学思想入儒学之中,使儒学蜕变为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经典理论--理学。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朱熹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他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歙县祝穆、吴昶,休宁程光、程永奇、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等等。这些学生,讲学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推崇,追封死后的朱熹为太师、徽国公,亲自为歙县"紫阳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经学有理、朴之别。朴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新安理学培育了徽州文化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在中国经学史上,清代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皖学,皖学创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皖派的出现,是清代汉学发展达到高峰期的标志,也最终宣告了兴于宋、固于元、盛于明的新安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的寥落。戴震是徽州朴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在批判程朱理学方面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但徽派朴学发展到后期,因繁琐考据,唯汉是求,研习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弊端日益显露。民国年间,经学大师歙县吴承仕继承徽派朴学的治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
正是由于理学朴学的这些特征,处于明清时代的政治氛围,便造成了清议的风气。
『肆』 儒学分为哪六个阶段
儒学发展中的六个阶段
先秦儒学(即原儒学)
汉唐经学
宋明理学
清初朴学
近代新经学
现代新儒学
『伍』 儒学、经学、汉学、理学、朴学、国学,这些“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陆』 书院在晚清理学的作用
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顺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内十一年(1733)各省城容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清代书院分为三类:其一中式义理与经世之学;其二以考科举为主,主要学习八股文制艺;其三以朴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
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广州越秀书院等等。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柒』 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与特色
清朝学术兴盛,文人学者对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种种学术都加以钻研、演绎而重加阐释,集历代之大成,梁启超称清朝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13] 。鉴于晚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宋明理学流于空泛虚伪,致使清初学者多留心经世致用的学问。明朝亡于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后,一时学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与阳明学,推究各朝代治乱兴衰的轨迹,提出种种改造政治与振兴社会的方案,使清初学术思想呈现实用主义的风气,发展出实事求是的考据学[14] 。清朝的四大学术:目录、训诂、考据、金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考据学
考据学又称为“朴学”,强调客观实践,有疑问时求证,具有科学精神。考据学专研训诂、音韵和校勘等。而其治学远宗两汉的经师,有异于宋明理学,故又称为“汉学”。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方以智、朱舜水等人并称清初五大师,颜元也是这一时期的大师[14] 。顾炎武提倡“经学即理学”,提出以“实学”代替宋明理学,要学者直接研习六经。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5]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其学说发展成乾嘉学派。黄宗羲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称,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是中国学术史之祖。他保护阳明学,排斥宋明理学,力主诚意慎独之说,蔚为浙东学派。王夫之强调实际行动是知识的基础,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其思想发展成船山学,后人编为《船山遗书》[14] 。
民主思想
以民为主的思想于清初也开始萌芽,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提倡民权,所著的《明夷待访录》攻击君主专制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16] ,倍受清末革命党的推崇。部分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主义的思想,有西方学者称黄宗羲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14] 。清初思想家唐甄所著《潜书》描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17] 。”,并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认为“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
『捌』 请问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汉朴流徽
汉朴,指汉学和朴学,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版订的治学方法,文权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成熟于乾隆、嘉庆年间,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相对于“理朴流徽”,固有“汉朴流徽”。
汉朴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流徽:琴的别称,也可指流传的好名声;
『玖』 理学、心学还有什么学
王安石新学,苏轼蜀学,陈亮永康学派,吕祖谦、叶适事功学派,这都是两宋时候的学派思想.以上所言均可称之为“宋学”,与此相应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子学、经学、玄学、佛学、朴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