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本前言 » 中西方教育差异前言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中西方教育差异前言

发布时间: 2021-02-25 11:28:24

⑴ 论文前言怎么写

之一: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相对消沉。这种消沉是必然的历史过版程?笔者认为,只要权其植根的社会载体没有消亡,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关系到现代及未来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关系到人类如何从历史遗产中吸取营养以求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之二:通过探究以西方现代休闲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现代瑜伽等体育形式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文化精神,来考察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现代价值,发现它既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同时又蕴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价值。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之走向现代有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不仅如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现代发展本身亦将为西方身体文化走出异化的困境、重塑现代身体文化价值提供了精神资源。
之三: 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意味着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欲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尽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应该说,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现代化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本文将立足于现代主流体育文化的视野,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独特的文化品格、精神价值及其先天蕴含的现代性价值元素进行考察,以探究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之走向现代的可能性。

⑵ 中西方美学文化的成因 ,急用。

中国人来的美学根源来自道家天人源合一的思想,得益于儒家仁义礼智信,具体可参阅道德经,孔子学说,梅兰竹菊等君子观,以及中国人的圣贤思想;并且可考证于中国古建筑,国学,琴棋书画等艺术流祚。
西方人的美学文化来自西方神的传说与影响,特别是宗教影响。西文美学文化的基石为古希腊文明,那里有他们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包括对思想,艺术,科学的全部。
以上仅为对他人回答的一点补充。

⑶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

  • 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

  • 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

  • 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

  • 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

  • 子多动手。

  •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

  • 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 学校的教育

  • 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

  • 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

  • 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

  • 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

  • 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

  • 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

  • 新思维。

  • 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

  • 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

  • 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

  • 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

  • 自主。

  •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

  • 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 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

  • 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

  • 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 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

  • 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

  • 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

  • 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

  • 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

  • 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 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

  • 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

  • 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

  • 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

  • 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视“精”和“深”,

  • 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

  • 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

  • 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

  •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

  • 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

  • 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 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

  • 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

  • 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

  • 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

  • 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

  • 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 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

  • 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

  • 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

  • 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

  • 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

  • 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

  • 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

  • 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

  • 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

  • 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

  • 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

  • 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

  • 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

  • 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

  • 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

  • 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

  • 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

  • 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

  • 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

  • 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

  • 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

  • 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

  • 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

  • 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

  • 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

  • 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

  • 性火花。

  •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

  • 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

  • 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

  • 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 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

  • 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

  • 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

  • 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

  • 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

  • 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

  • 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

  • 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

  • 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

  • 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

  • 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

  •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⑷ 西方古代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 昆体良的《沦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作《版雄辩术原权理》。

  • 《雄辩术原理》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

  •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他当过10年律师。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昆体良在拉丁语修辞学校工作了二十年左右,大约在公元90年左右退休。


⑸ 从《死亡诗社》看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

浅议中西方教学形式差异
——美国影片《春风化雨》观后感
美国影片“Dead Poets' Society”,中文译名《春风化雨》又名《死亡诗社》,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所寄宿制高中里发生的故事。
开学了,一群身份背景各异的学生们在父母的期望中来到这所寄宿制学校,有的被期望毕业后上法学院、医学院,有的要继承家族企业,然而迎接这些学生的却是古板守旧的校规和众多教条主义的教师。在这些乏味教师当中,由美国金球奖终生成就男演员Robin Williams饰演的John Keating 老师无疑是一个亮点。他一上课,就让学生撕去课本前言中对诗歌下的定义,因为在他看来诗歌是自由无限延伸的未知空间,怎么能用片言只语去解释、去一言以蔽之呢?接着,他带着学生来到挂着往届学生照片的走廊 ,用模拟照片人物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懂得时光飞逝,必须在这三年里分秒必争,否则就会遗憾终生。在讲授美国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诗歌学派时,John Keating老师打破陈规,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发挥,随意走动、跑步、静止,感受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活动,进而对意识流学派有深刻直观印象。这些突破陈规的授课方式当然招惹了传统守旧势力的反感和非议,他们不断给John Keating老师施加压力。而与此同时,John Keating老师也赢得了学生的好感和热爱。学生们查阅学校的校友录,发现John Keating老师原来也曾是这所中学学生,在校期间发起组建死亡诗社。受此影响,几位学生也偷偷在校园湖边的山洞里成立了死亡诗社,一起谈论探讨别人或自己的诗作。故事的高潮是学生Neil之死。Neil在老师启导下对文学表演产生强烈兴趣,这令一心期望他成为律师的父亲极其不满。可是Neil还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演出了莎士比亚名剧。演出虽然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闻讯赶来的父亲把Neil带回家中,禁止他从事任何表演活动,Neil终于在苦闷不满中饮弹自尽。Neil的死使学校高层极其震惊,在追查此事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死亡诗社,在校方的利诱威胁下责任全部推给了John Keating老师。最终,John Keating不得不辞去教师工作。影片在学生们自发站在课桌上为 John Keating送行的场景中落幕。
影片看完之后,总觉得心头有什么压在上面,沉重压抑。虽然影片的背景设置在上个世纪中叶的美国,可是其反映的问题与矛盾对现今中国教育也具有警示作用。
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璀璨文明,然而现代教育的发展普及却比西方晚了几百年,旧有观念和借鉴引入的西方教学理念不断碰撞磨合,形成了当代中国教育现状。无可否认,中国的现代教育受西方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国目前的教育性质还是应试教育。台湾的柏扬先生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概念“中国人和酱缸”。他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成了一个酱缸。历史发展中不合理的成分已经到了不能控制的程度”。历史上从汉唐时期沿袭至清代的科举制度,及至如今高考制度,种类繁多的职称技能考试大行其道,应试教育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愈演愈烈,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教育主旋律。诚然,中国的特殊国情(十三亿人口)决定了她在推行“能力、个性全面培养”, “实践中学习”过程中碰到西方社会不可能遇到的困难;于此同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迫使所有人必须接受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利用最有限的资源来最大限度的满足这种需要呢?答案只有一个:应试教育。虽然无奈,可这是唯一的选择。多少学子为了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埋头书本只为通过高考的独木桥?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TOEFL, GRE, IELTS有多少培训班应运而生?这些培训班全部采取大班授课,一个教室几百个学生,老师拿着麦克风大讲考试秘诀,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好么?更何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使是通过了考试,恐怕过不了几天知识全抛在脑后了吧!可笑的是:就是这样的教学形式,每年TOEFL, GRE最高成绩都出在中国,但令外国考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怎么面试时各个都是哑巴英语?其中的原因国人自知:中华民族向来是长于应付考试的。
以上种种当然只是一些普遍现象,改革开放后“能力素质培养”的话题在教育界引起热烈讨论,不少人也开始进行能力教育的实践,取得了可喜成就。至少在大中城市或者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素质教育得到了较好贯彻,教师更加重视学生“人的培养”,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在以高考定终身的现实影响下,最终“智”的培养被提到空前高度。
因此,在中国,目前甚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教育形式还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不能提出异议,而是在课堂上,所有知识是从老师那里传授的,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很少。即使有,也是教师组织学生行辩论、小组试验、演算等等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在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技能考试培训中,这点格外明显。以笔者参加的法语中级职称培训班为例,全班100人,上课地点是一个大会议室,先到的学生都会尽量往前坐,离老师近点。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老师是教学的绝对核心,离得近学得清楚,至少心理暗示如此。
下面谈谈西方的教学形式。
西方的教学体制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相对完善健全。从夸美纽斯提出固定编班制,赫尔巴特制定规范的教学过程(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苏联凯洛夫、赞科夫提出“教育是要促进学生智力高度发展”这种传统式教学观念,到以美国杜威为首的进步主义教学理论(学生应该在经验、活动中学习)的普及深入,这两派观点分别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关注学生认得兴趣、情感两方面进行侧重,而现代西方教育就在二者的摩擦融合中良性发展。
相对于中国的教学形式,西方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更具备人文关怀。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校期间并不突出抢眼,但是他们却声称自己得益于所受的教育,因为它教会了自己怎么做事、怎么做人的能力。反观国内,学校更注重分数,考试通过率,造成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情况,甚至有些成绩好的同学从心底里厌恶教育,考试后撕书、烧书的事情屡有发生。浅议中西方教学形式差异当然了,西方教育也有自己的问题。以美国为例,在贯彻杜威“做中学”理论几十年后,1967年苏联超过美国,成功发射卫星上天给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很大震撼,自我反省之后他们意识到美国的教育太重视能力,忽略了基础知识,于是在布鲁纳的倡导下借鉴苏联做法,将心理学应用到教学中,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尽管如此,时至今日,美国高中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仅仅相当于中国初二学生水平。讽刺的是,中国学生虽然年年在国际竞赛中屡有斩获,可是至今没有一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杨振宁、李政道先生都是在美国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时获奖)。中国人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影片其实反映了在几十年前美国教育中传统和进步理念的冲突,John Keating老师的做法和勇气我很欣赏,但是我认为不应在高中实行,在大学进行的话,效果会好很多。一则,高中学生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需定型。John Keating的做法会让学生变得偏激,他应该将对传统教学的宣战手段更加柔和,更循序渐进,而不是针锋相对,因为这样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二则,John Keating 应该对Neil之死负担一定责任。当现实和理想发生冲突而且老师本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应该给学生指出一条明路,以他的阅历完全可以做到这点。可是,他却只是无奈地把选择推给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Neil 想表演也不急于一时,可以在考上大学后再继续,这样既满足父亲的期望,又兼顾了自己的爱好。这样浅显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有能力并且有义务解释给学生,这样Neil也不至于走上绝路,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John Keating 老师并不完全称职。
以上就是我对于影片《春风化雨》的观后感以及由此延伸出来对于中西方教育的一些看法。教育是关系一个国家国计民生的大事,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自己看着缩减吧

⑹ 西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中国人似乎比西方人更加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但就我所知西方人也是很重视的只不过方式方法不同罢了。中国人的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书供孩子们补习之用。西方人也有这样的书。但西方人的书和中国人的书有一点是明显不同的:在每一本为孩子准备的书的前言里都有一段写给孩子父母、老师的话。其中一节是这样写的: Be positive Do not be too critical of your child’s attempts — particularly before she or he becomes used to the kinds of questions in the book. Positive reinforcement — with judicious and understanding criticisms — will always be of greater benefit than any negative reactions. 中文的大意是:对孩子一定要正面的引导。千万不要对孩子过分的吹毛求疵。明知的、善解人意的正面批评引导,总是比负面的批评(negative reactions)有更加好的效果。在英文里,negative reactions 这个词组表面上是中性词而实际上是非常贬意的骂人话——在中文里类似于:恶狠狠的、对人不友善的、恨铁不成钢的、吹毛求疵的等等。 西方人把这一段话不厌其烦的写在前言里,是有其深意的。从表面上看华裔的学生在西方的学校里平均的考试成绩远远高于当地人,而从实际的效果看好像不是如此:在同等比例的读书人中,华裔知识精英的相对比率仍然远远不如西方人。西方人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上面的那段话就是例子之一。西方人对自己的孩子是平等、自由的爱,是尊重人性、正面鼓励的爱。而中国人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的、恶狠狠的爱。西方人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有平等权利的人,中国人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塑造。西方人的天才仍然是天才、蠢材就让他们是蠢材并且仍然把他们当成可以尊重的人看待。而中国人可以把蠢材硬弄成人才、而把天才逼成白痴和疯子。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大打出手、当面大骂自己的孩子愚蠢、白痴的数不胜数。而在西方,如果你这样做可能早就被抓到警察局去了。 中国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把自己想像成世界上最有爱心的人,并且同时以真理在手、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的。他们会语重心长的对孩子说:你看看我是多么的爱你呀?我省吃俭用、我当牛做马、我……一切都是为你好。很多的孩子们被他们的救世主感动得热泪盈眶——怀着感恩之心忍气吞声的任凭他们施展爱心。孩子们终于在救世主爱心的误导之下丧失了自由的天性、主见和天然的创造力——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傻瓜。 如果你说中国的父母没有爱心,他们不仅仅会喊冤叫屈、还会说你的神经有问题。中国的父母反省过自己吗?可能有吧但是肯定很少。他们认为我是父母,我就天生的有批评、打骂自己的孩子的权利,并且凭天地良心我是出于爱,我是为他们好。如果我们冒昧的也去批评一下这样的父母,他们基本上是不会接受你的意见的。你批评我?你没有这个资格。我是孩子的父母,我批评、打骂孩子是我的权利你管得着嘛?我有错?我有没有错重要吗?我的责任是批评我的孩子、我想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谁让我正好是孩子的父母啦?问题是,做父母的爱心往往是自认为的。其次,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如果一相情愿,其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如果咱们中国的批评家们也能从东西方如何教育孩子这方面受到一些启发,吸取西方人的教育思想把批评的对象当成一个平等的人看,或许会大有益处的。

⑺ 西方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人与自然 中国人似乎比西方人更加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但就我所知西方人也是很重视的只不过方式方法不同罢了。中国人的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书供孩子们补习之用。西方人也有这样的书。但西方人的书和中国人的书有一点是明显不同的:在每一本为孩子准备的书的前言里都有一段写给孩子父母、老师的话。其中一节是这样写的: Be positive Do not be too critical of your child’s attempts — particularly before she or he becomes used to the kinds of questions in the book. Positive reinforcement — with judicious and understanding criticisms — will always be of greater benefit than any negative reactions. 中文的大意是:对孩子一定要正面的引导。千万不要对孩子过分的吹毛求疵。明知的、善解人意的正面批评引导,总是比负面的批评(negative reactions)有更加好的效果。在英文里,negative reactions 这个词组表面上是中性词而实际上是非常贬意的骂人话——在中文里类似于:恶狠狠的、对人不友善的、恨铁不成钢的、吹毛求疵的等等。 西方人把这一段话不厌其烦的写在前言里,是有其深意的。从表面上看华裔的学生在西方的学校里平均的考试成绩远远高于当地人,而从实际的效果看好像不是如此:在同等比例的读书人中,华裔知识精英的相对比率仍然远远不如西方人。西方人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上面的那段话就是例子之一。西方人对自己的孩子是平等、自由的爱,是尊重人性、正面鼓励的爱。而中国人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的、恶狠狠的爱。西方人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有平等权利的人,中国人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塑造。西方人的天才仍然是天才、蠢材就让他们是蠢材并且仍然把他们当成可以尊重的人看待。而中国人可以把蠢材硬弄成人才、而把天才逼成白痴和疯子。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大打出手、当面大骂自己的孩子愚蠢、白痴的数不胜数。而在西方,如果你这样做可能早就被抓到警察局去了。 中国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把自己想像成世界上最有爱心的人,并且同时以真理在手、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的。他们会语重心长的对孩子说:你看看我是多么的爱你呀?我省吃俭用、我当牛做马、我……一切都是为你好。很多的孩子们被他们的救世主感动得热泪盈眶——怀着感恩之心忍气吞声的任凭他们施展爱心。孩子们终于在救世主爱心的误导之下丧失了自由的天性、主见和天然的创造力——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傻瓜。 如果你说中国的父母没有爱心,他们不仅仅会喊冤叫屈、还会说你的神经有问题。中国的父母反省过自己吗?可能有吧但是肯定很少。他们认为我是父母,我就天生的有批评、打骂自己的孩子的权利,并且凭天地良心我是出于爱,我是为他们好。如果我们冒昧的也去批评一下这样的父母,他们基本上是不会接受你的意见的。你批评我?你没有这个资格。我是孩子的父母,我批评、打骂孩子是我的权利你管得着嘛?我有错?我有没有错重要吗?我的责任是批评我的孩子、我想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谁让我正好是孩子的父母啦?问题是,做父母的爱心往往是自认为的。其次,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