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中國古代寫意畫朱耷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中國古代寫意畫朱耷

發布時間: 2021-03-31 00:07:19

1. 那裡有古代花鳥畫,朱耷是誰

朱耷(1626~1705)

中國清代畫家。僧人。原名統。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後裔,明亡後出家,一生字、號、別號極多,主要有:法名傳棨,號雪個、個山、屋驢、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為知名。據載,他還曾棄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在書畫上亦有許多畫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園」等,含義較深。另外他署款時常將「八大山人」連綴寫成「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憤懣。作為明宗室後裔,朱耷身遭國亡家破之痛,一生不與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強,行為狂怪,以詩書畫發泄其悲憤抑鬱之情。一生清苦,命運多舛,這形成了天才藝術家必須的人生苦難,更造就了他的藝術價值。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其畫筆墨簡朴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朴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2. 中國古代寫意畫家及其代表作品

工筆,就是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版重彩兩類。
寫意畫權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余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像,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別了。

展子虔、顧愷之與閻立本都是工筆畫的代表人物,吳道子、關仝是寫意的,所以說這道題不能說你是全錯,但也沒有全對

3. 明清時期畫家朱耷在繪畫方面有哪些成就

明清時期的朱耷(1626—1705),號八大山人,清代人。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後裔,今江西南昌人。他以寫意花鳥著稱於世,影響大,成就高。

4. 以朱耷為例,簡評中國古代花鳥畫的審美特點,300字以上

朱耷《荷石水禽圖》

朱耷(約1626一約l705),明亡後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號雪個、個山、驢、驢屋、掣顛等,江西南昌人。棄僧還俗後取號八大山人,以前的字、號一概不用。江西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祖父、父親均為書畫家。出身明朝宗室,明亡時。年十九,國破家亡之痛甚切,裝痴扮傻,佯作啞子。性孤僻,借詩文書畫排遣郁悶。擅畫山水、花鳥、竹木。山水師法董其昌,兼及黃公望、倪瓚,畫風枯索冷寂,凄涼悲清。花鳥畫極富個性,成就卓著。師法林良、徐渭、陳淳等寫意花鳥畫諸家,其花鳥畫簡練、誇張,大多緣物抒情,如畫鳥、魚,作 「白眼向人」狀,以抒憤世之情,署款「八大山人」,連筆如「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亦擅書,淳樸圓潤。他的繪畫在當時影響不大,師之者僅牛石慧、萬個等人,但他對後世的影響是深刻的, 「揚州八怪」、 「海派」以及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等均深受熏陶。

此幅墨筆畫湖石臨塘,疏荷斜掛。兩只水鴨或昂首仰望。或縮頸望立。意境空靈,餘味無窮。荷葉畫法奔放自如,墨色濃淡,富有層次。八大山人曾自雲: 「湖中新蓮與西山宅邊古松,皆吾靜觀而得神者。」可見其畫荷是觀察入微,靜觀悟對而以意象為之,信手拈來,妙趣自成。款署: 「八大山人寫」,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其畫筆墨簡朴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朴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http://www.artwork.com.cn/art/gh/mingqing/img/zhuda_hssqt_l.jpg

八大山人善畫山水和花鳥。他的畫,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於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適時,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布局上發現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書雲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他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而是枯索冷寂,滿目凄涼,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朴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他的用墨不同於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八大山人乾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一樣。一個畫家,在藝術上的表現,能夠既不同於前人,又於時人所不及。他的花鳥畫成就特別突出,也最有個性。其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徵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人格化,寄託自己的感情。如畫魚、鳥,曾作「白眼向人」之狀,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其花鳥畫風,可分為三個時期,50歲以前為僧時屬早期,署款「傳綮」、「個山」、「驢」、「人屋」,多繪蔬果、花卉、松梅一類題材,以卷冊為多。畫面比較精細工緻,勁挺有力。50歲至65歲為中期,畫風逐漸變化,喜繪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誇張,用筆挺勁刻削,動物和鳥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鳥多棲一足,懸一足。65歲以後為晚期、藝術日趨成熟。筆勢變為朴茂雄偉,造型極為誇張,魚、鳥之眼一圈一點,眼珠頂著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他畫的鳥有些顯得很倔強,即使落墨不多,卻表現出鳥兒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觸,觸之即飛的感覺。有些禽鳥拳足縮頸,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態,在構圖、筆墨上也更加簡略。這些形象塑造,無疑是畫家自的寫照,即「憤慨悲歌,憂憤於世,一一寄情於筆墨」。他在題黃公望山水詩中寫道:「郭家皴法雲頭小,董老麻皮樹上多。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與宋山河。表現出他的民族意識。
八大山人的畫在當時影響並不大,傳其法者僅牛石慧和萬個等人,但對後世繪畫影響是深遠的,他的藝術成就主要一點,不落常套,自有創造。他的大寫意,不同於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嚴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楊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6526.html?wtp=tt#5

5. 書畫家朱耷

朱耷(1626—約1705),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驢屋等,漢族,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後裔。明亡後削發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宗,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煉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華圖》《荷花小鳥圖》《六君子圖》等。

朱耷,[1](zhū dā)清初畫壇「四僧」之一。譜名朱由桵,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子。寧王改封南昌後,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八大山人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上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少年時曾參加鄉里考試,錄為生員。

生生平歷史
崇禎十七年
明朝滅亡。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簽押,彷彿象一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藉以寄託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
順治五年
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發為僧,自此改名雪個。二十四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順治十年(年),朱耷二十八歲時,又迎母至新建縣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隨從學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證,朱耷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賢門)外繩金塔附近。當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勞動人民聚居之處。朱耷生活清貧,蓬頭垢面,徜徉於此。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輒酒醉。醉時,大筆揮毫,一揮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孤兒,向其索畫,有求必應,慷慨相贈。 朱耷三十六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就在這一年,他改建天寧觀,並更名為「青雲圃」。「青雲」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呂純陽駕青雲來降」的意思。並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定舊基」的說法,這也是亥處現存唐桂的由來。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狀元戴均元將「圃」改為「譜」,以示「青雲」傳譜,有牒可據,從此改稱「青雲譜」。
青雲譜原是一處歷史悠久的道院。相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到此開基煉丹,創建道場,「煉丹成仙」。西漢時南昌縣尉梅福棄官隱居於此,後建梅仙祠。晉朝許遜治水也在此開辟道場,始創「凈明宗教」,易名為「太極觀」,從此正式形成道統,屬凈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遜又易名為「太乙觀」。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賜名為天寧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前來訪求先賢遺跡,很賞識這里的山川風景,於是在原有道院基礎上進行重建,並改名為「青雲圃」。從此,朱耷便成了青雲圃的開山祖師。後人還建立了「正開山祖道朗號良月文號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從三十六歲至三十八歲時,往返於南昌城與青雲譜之間,青雲譜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雲譜,約在三十九歲以後至六十二歲。他苦心孤詣經營這所道院,歷時二十多年。朱耷在度過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後,又成了一所道院的開山祖師。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於宗教信仰,而是為了逃避清朝滿洲貴族對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藉以隱蔽和保存自己。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隨其僧長饒宇朴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余。這使他十分苦惱郁憤,遂佯為瘋癲,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後,他又回到青雲譜,並在這里度過「花甲華誕」。當他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彷彿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

朱耷作品
「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內北竺寺、普賢寺等地。僧友澹雪為北竺寺方丈,與朱耷交誼很深。澹雪亦善書法,性格倔強,後來因觸怒了新建縣令方峨,說他「狂大無狀」、被抓進監獄,死在獄中。澹雪死後,北竺寺不久被毀。這段時間,朱耷外出雲游,訪友作畫,畫作頗多,這是朱耷創作旺盛時期。最後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當時詩人葉舟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里的生活情況,「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朱耷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說朱耷葬於南昌城郊窯灣了英家山,但解放後遷墓時,僅見一些朽木鐵釘,未見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牛石慧墓在青雲譜南將軍嶺,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後亦遷葬於青雲譜內吐珠山。另據《新建縣志》《西山志》載:朱耷墓在縣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嶺一帶。墓葬確在何處,已難查考了。

八大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這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6. 清代畫家朱耷的作品《水木清華》的簡介

水木清華指的是林園池塘清麗的景色,取自晉代謝叔源《游西池》中的「水木湛清華」。《水木清華圖》的構圖相當險怪,畫幅右側上方突出了一塊厚重的石頭,上面還盛開著幾朵花;左側則是兩根荷莖沿著畫幅直上,在中央彎向石頭,形成平衡,再用荷葉掩映著,襯托出綻放的蓮花,顯現出豐富的視覺效果。畫面險中求穩,別具情趣,是朱耷創作巔峰時的作品。

7. 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朱耷有什麼來歷 他的作品怎樣

朱耷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生於1626年,死於1705年。朱耷姓朱,這個朱可不是普通的朱,我們都知道明朝的皇室就是姓朱,而朱耷也是明朝皇室的成員,他是明朝皇室成員寧獻王朱權的後裔,其祖父、父親和叔父都是當時頗有名氣的畫家、詩人。皇室的家庭,自然是不會缺少藝術的氛圍。真正的貴族更加註重這種涵養,所以不論如何,這些貴族都會給自己的成員從小培養這種文化的內涵,讓他們能夠對得起貴族這個詞語。
正是因為這種家庭的氛圍,所以朱耷從小就在藝術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吟詩作對,寫字畫畫。少年時的朱耷還參加過考試,被錄為諸生。但是明朝滅完後,朱耷的父親也鬱郁寡歡,最終病死。而因為這巨大的打擊,朱耷變得十分沉悶,隱居了起來。妻子死後,朱耷的精神變得更為差勁,不久之後便出家為僧。在做了十三年和尚之後,朱耷又當起了道士。這種半僧半道的生活,也是為了躲避清廷。後來朱耷在南昌城郊外蓋了一座草房,名曰「寤歌草」,並一直生活在這里直到離世。朱耷的後半生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
朱耷一生的字畫據說有兩千多幅,一天一幅也要畫六年啊。其作品具有象徵性,充滿個性,生動形象,對後世影響很大。清張庚稱「八大山人,有仙才,隱於書畫。題跋多奇致,不甚解。書法有晉唐風格。擅畫山水、花鳥、竹木、筆情縱恣,不拘成法,而蒼勁圓潤,時有逸氣,所謂拙規矩於方圓,鄙精妍於彩繪也。襟懷浩落,慷慨嘯歌,世目以狂。」朱耷擅長的是書法、花鳥和山水,都有著十分高的藝術價值。
在朱耷74歲的時候,他畫了一副圖,名叫《桃石千秋圖》,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的繪畫特點,看上去雖然十分簡單,只有一塊石頭,兩顆桃子,但是整體感卻十分強,而且並不復雜。這是一種十分高深的境界,通過極少的物體呈現出一種不可言喻的高深莫測。朱耷晚年的時候,對鹿有著別樣的寵愛,《鹿》是其典型的寓情於物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朱耷很多的藝術風格,是其的大成之作,有著其濃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