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癌字的古代寫法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癌字的古代寫法

發布時間: 2021-03-12 02:50:10

1. 癌症在古代叫什麼

古代和現代人的癌症發生率沒有做過統計,因為即便古代人死於癌症的話,他們也不知癌症為何物?
所以古代管癌症叫什麼也就不得而知了.

2. 癌症的「癌」字在文言文里是什麼意思醫學上為什麼要用「癌」這個字給它取名

「癌」字的由來
自古有文字記載以來,即有腫瘤的敘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字。我國現存最早的醫籍《內經》中就記載了不少的腫瘤類疾病,如「症瘕」、「積聚」、「噎膈」、「乳岩」等。
癌原作「岩」,讀yán。岩(巌、喦、嵒)岩這字是會意字(山、石象形字合成字),巌是形聲字,喦、嵒是象形字。在我國八大方言的江浙話(我們這里,大致是滬、寧、杭地區吧)中,岩yán是讀ái的。隨著文字的變遷,歸類,疾病的岩已作癌,是象形字嵒加病字頭疒(疒讀nè),說明癌是一種病,且是惡病(從造字上分析),字典上已不能完全解釋現在醫學中「癌」清楚了。
在西方,「cancer」(癌)一詞的出現較「medicine」(醫學)為早,「cancer」來源於crab(蟹),形容癌腫的形態和生長方式如同張鉗伸爪的螃蟹。
古代中醫將表面凹凸不平、質地堅硬如石的腫物(即較明確的惡性腫瘤)稱為「岩」,例如「乳岩」(乳腺癌)。而古時「岩」字與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塊)相通,後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為「癌」了。有趣的是,中西醫學都從形態上把惡性腫瘤看作面目猙獰的病魔,這實在不能不佩服東西文化的溝通之處。此外,正式用「癌」來翻譯「cancer」乃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處的事。
( 但患上了「癌」,患者和家屬不能變成「呆(ái)」,一旦變成呆,病入膏肓,無葯可醫……)

3. 說文解字中癌字的解釋

「癌」:病名。

4. 賤癌入骨繁體字怎麼寫

賤癌入骨的繁體字

5. (癌)的繁體字怎樣寫

就是癌

6. 「癌症」的「癌」為啥是這個樣子(或這樣寫)

癌 分開來是 一個廣 背上有兩點水 裡面三個口 下面一個山 廣的意思是 廣闊 表示癌可以在人體內任何地方都可以繁殖, 兩點水表示 癌需要水 血里也有水 表示癌從水裡 也就是血里傳播過去(在人體內廣散是靠血液) 三個口是是代表人體口 鼻眼 表示 腦袋像山那樣重,意思就是很難受

7. 癌字古意今意此字產生年代

祝福再放入祝福一生平安,萬事大吉。

8. 古代對癌症的稱法

中西醫之癌症歷史記載
戚繼玲 1997/4/15

有關癌症的文字記載,不論在中外,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即有陳舊手稿記述了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在此我們做一簡單的介紹,癌症在不同國界、年代的記載,及醫師的看法。

在中國,遠在西周就有「腫」這個字眼來形容腫瘤,但當時尚無法區分腫瘤有良性與惡性的差別。在當時,亦有所謂的「專科醫師」出現,據周禮天官記載:「瘍醫專管醫治腫瘍、潰瘍、金創、骨折等病」,瘍醫其地位相當於今日的外科醫師。值得注意的病歷紀錄及死因報告在此時也開始被重視了。有關癌症的描述,一些古文學家指陳:最久遠的案例,似應可以上溯到漢文帝時代的淳於意(也就是緹縈之父)於當時所記載的胃癌病例。之後一直到宋朝才有對癌症有更進一步的認知,「癌」這個字最早的紀錄則在十二世紀初的衛濟寶書中出現,其中有對乳癌的觀察,指出40歲以上的婦女易患此症,潰爛三年而死等。之後,楊士瀛在任濟直指方論中描述:「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這已是相當實際的描述某些癌症的特徵了。到了清朝有關癌症病症的闡述也愈來愈多人加以著墨,瘍醫證治准繩書中提到∶「按之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也」,這代表當時的醫者已知固定的腫瘤不能以手術治療之。外科正宗將頸部惡性腫瘤(包括原發及轉移性)稱為「失榮」,這是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的詳實記載,而此書的撰著者亦觀察到「失榮」乃為不治之症。傳統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為生理偏差、體內系統失調而失去平衡才會罹癌,而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包括:氣血不順、細胞積聚毒素、晨昏顛倒、飲食不當、腎氣衰竭……等。

至於西方醫學,其科學基礎創始於古希臘。約於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依據他在臨床觀察所見,指出人體的腫瘤(或叫贅生瘤)可以大致將他們區分成「無害性」腫瘤以及「危險性」腫瘤這兩大類。而他所稱的危險性腫瘤的希臘文為「Karkinoma」,也就是相當於今日大家所常聽到的癌症。「無害性」腫瘤稱為「Karkinos」也是螃蟹「crab」之意。癌症「Cancer」一詞出現的時間較晚,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蟹」,取其形狀貌似人體某些皮膚癌病之外,更意味著癌瘤細胞四處蔓延、破壞、橫行無道,全無章法的為害人體。

在希波克拉底時代,認為癌症是因為黑膽汁分泌過盛所引起,而對癌症盡量採取避免治療、自然回復的方式。到西元兩百年左右,有一學者Claudius Galen將腫瘤分為三大類:1.自然的腫瘤,例如婦女乳房會自然腫大。2.超乎自然的腫瘤,例如受傷後的修復性腫塊。3.違反自然的腫瘤,這類似於今日的癌症。雖有理論,但對癌症的治療並沒有提供突出的療效。希波克拉底與Claudius Galen之後的西方醫學進入黑暗時期。十七世紀之後外科手術逐漸風行,許多有關癌症的論文開始出現,1771年第一篇有關癌症的科學報告由英國人 John Hill提出,長期使用鼻咽壼的人染上鼻咽癌的比例偏高,這樣的報告已顯示化學物質與癌症的關連。但真正對癌症有系統及廣泛的研究是從十九世紀開始,此時在癌症治療無論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皆開始見其效。1809年以手術切除卵巢腫瘤,這是第一個腹部手術腫瘤的紀錄。此後,更因有顯微鏡的發明,所以造就病理學的進步,1895年發現X光後,隔年將放射線運用於癌症治療上。至於化學葯物治療癌症,真正有系統的紀錄則在1865年 Lissauer用砷化鉀治療白血病的病人,其後經第一次及二次大戰後,更多的化學葯物不斷的被開發一直至今。免疫療法啟蒙於1800年的後期,之後不斷的研發,包括現今使用的干擾素、白血球間素、BCG、Levamisole……等葯物的使用,這些都是免疫學的進步。

綜觀以上中外癌症歷史發展,我們發現中醫在醫學上的進展雖是遠比西方醫學來得早,但由於中醫的發展是由病症及病象去做推論及治療,原理不外是「固本」與「扶正」兩大原則,但因癌症本身臨床極富變化(如合並症),所以中醫只能針對點,較無法做到面的處理。反之,西方醫學因自然科學的進步與發達,不斷用研究來求證,各個專科各展所長並相輔相成,且已經過時間證明。在愈來愈多人暢談要中、西醫合並抗癌,其實只要中葯能經得起科學的驗證,那我們何不樂觀其成呢?
參考資料:http://www.urok.cn/blogs/b87e9c1c-c3ec-4a63-9a33-4ec7cfb33ec0.aspx

9. 古代人把癌症叫什麼,古代神醫如何治癌

現存中醫文獻里,最早出現「癌」字的,是12世紀時宋代的《衛濟寶書》,和公元1264年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而最早描述癌症的,則是後者,書中說:「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意思是說癌象岩石狀,有毒根深藏於體內。
癌症本身是一種惡性腫瘤,中醫對腫瘤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殷商甲骨文「瘤」字的出現。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有筋瘤、腸瘤、昔瘤(指長時間形成的腫瘤)等的描述。《周禮?天官》則記載了周代「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的治療。這里所謂腫瘍,就是對腫瘤這類疾患的描述。
宋代《聖濟總錄》把腹內腫瘤叫做"症瘕"(音「征假」)。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中以「繭唇」稱如今的唇癌。清代高秉鈞在《瘍科心得集》(公元1805年)把腫瘤叫做"失營"或"失榮"。因為這種病的後期,人體外表失去光澤榮華,"如樹木之失於榮華,枝枯皮焦,故名也。"
此外歷代中醫對惡性腫瘤的描述主要有下列病名:「噎膈」包括食道癌及賁門癌;「胃反」包括胃癌在內;「積聚」是指包括各種內臟腫瘤在內的胸腹部腫塊;「症瘕」多指下腹部及盆腔腫塊;對「崩漏帶下」的描述則與宮體、宮頸癌症狀相似;「石疽、失榮」則與惡性淋巴瘤及頸部轉移癌症狀相似。此外還有「腎岩」、「臟毒」等類似腫瘤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