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斗酒學士的故事20字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斗酒學士的故事20字

發布時間: 2021-01-20 04:34:46

① 有關學習的成語+解釋+概括故事

1\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2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是一則成語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講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虞王貪戀晉王送給的玉石,保馬,答應借路給晉國.虞國大臣宮之齊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王,但他不聽,讓晉國經過虞國去滅了虢國.結果,晉國在滅掉虢國回來時順勢消滅了虞國."唇亡齒寒"意思是說有許多事物之間就像嘴唇與牙齒一樣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同樣,虢國被晉國消滅了,虞國就會失去支持和依託,也很難逃脫滅亡的命運.
4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調兵90 萬大軍浩浩盪盪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裡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 。」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 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5 望梅止渴,
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譎(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圍一點水都沒有,怎麼辦呢?曹操心眼多,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他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裡去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大家聽曹操這么一說,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裡都不覺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覺得渴了,於是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後大夥終於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用來比喻某種願望無法實現,只能用幻想或大話來自我安慰。類似的成語還有畫餅充飢。
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後趕快躲到船上去准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背水一戰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

不遠千里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支!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釋義: 「不遠千里」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為遠來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故事: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麼就危險了。」接著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仍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
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為該怎麼辦呢?」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

老馬識途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

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

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

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

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

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

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

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

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告訴身邊的大臣:「有誰敢勸諫,死罪!」大臣們皆不敢再諫。

臣子中有個侍衛小官想勸諫吳王,又不敢去,便每天拿著彈弓在後花園轉來轉去,以致園中露水打濕了衣服,就這樣過了三天,吳王看見他,便問:「你的衣服怎麼被露水弄濕了?」他回答道:「花園中有棵樹,樹上有個蟬,蟬在樹的高處一邊鳴叫一邊喝著露水,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背後。螳螂屈身藏在蟬的身後,想著捕食鳴蟬,可是卻不知有隻黃雀已經在逼近它,而黃雀伸著脖子想吃螳螂之際,卻沒有發現我的彈弓已經在下面瞄準它。蟬,螳螂和黃雀都是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自己身後潛伏的隱患呀。」

吳王聽了,明白了自己如同蟬,螳螂和黃雀,只顧小利而忽略了大禍,便停止了攻楚的計劃。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三令五申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學家名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廬。 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這故事原出於「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後來;人們把孫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 引伸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屢次告誡食品要清潔衛生,以免損害顧客健康,我們便可說:對於食品商店要保證清潔衛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② 古代一個君主問臣子酒量多少的故事

(齊)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內曰:「臣飲一斗亦醉,一容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韝鞠鯱,待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戰國時齊國淳於髡的故事。

③ 斗酒學士出自哪個歷史典故的成語中的主人公

王績
出處:《新唐書·王績傳》:「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 』。」

及時採納

④ 關於學習的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成語故事
原文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然而孔子認為:「余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麼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⑤ 斗酒學士成語故事

斗酒學士的成語故事:

王績,生於隋末唐初,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寫過許多五律、五絕,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他以好喝酒出名,自稱一天可以喝五斗,而不及亂,所以取號」五斗先生「。
王績不只是學富五斗,才高五斗,而且是酒量五斗。只要有人邀他喝酒,無貧無富,無貴無賤,一律奉陪,對酌為樂。
他一生做的都是芝麻大的小官,每次他謀職也好,辭官也好,都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酒。。
隋文帝時,他中了舉人,本可在京城做官,但嫌規矩太多,喝酒不隨便,借口有病,要求到地方去,於是被授予揚州六合縣丞。到了位上,手不離杯口不離酒,整天醉醺醺,喝得神智不清,出了好多岔子,廢事失職,所以屢遭劾責。不好好做自我批評,他竟一怒之下,把所得的縣丞俸錢堆在縣門之外,趁著夜色,駕輕舟逃走了。
隋亡唐興,他又出來做事。以隋朝遺老身份謀個侍詔門下省的差使,每天還樂呵呵的。他弟弟不理解,王績就說,別看我當這個破官沒掙兩個錢,又寂寞無聊,可是每天發三升好酒,我圖的就是這個。人事部專門官俸祿的陳叔達是王績的老朋友,聽到此事,說:「三升酒哪能留得住王績這樣的人才啊!」就作主每天配給他好酒一斗,於是王績就得了個綽號」斗酒學士」,不僅時人皆知,而且名垂青史。
他就這樣每天一斗官酒喝到了唐太宗的時候,一斗酒也留不住他了,」鐵酒碗」也不要了,又要辭職跳槽了。原來當時的太樂府史焦革家善釀酒,冠絕一時,他就苦苦相求,非要跟著焦革當差。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是聞到了焦家的酒味。一開始焦革說沒有對口的職位,沒法安排。
後來經不起死磨爛纏,一往情深,就設了個助理給他,實際是個閑職,管他酒就是了。不想沒幾個月焦革去世。焦夫人袁氏念王績實誠,每天派人送酒照舊,從不間斷。
一年之後,焦革夫人竟也隨夫而去,撒手人寰。王績抱著空酒壇子對天仰嘆:」這是老天不讓我飽飲美酒啊!」辭去助理,掛冠回鄉,葉落歸根,從此開始隱士生活。

⑥ 斗酒學士出自哪個歷史典故的成語中的主人公

王績
出處:《新唐書·王績傳》:「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
』。」
及時採納

⑦ 斗酒學士的意思及成語故事

斗酒學士[ dǒu jiǔ xué shì ]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dǒu jiǔ xué shì ]

  •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 出 處

    《新唐書·王績傳》:「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

成語故事

王績,生於隋末唐初,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寫過許多五律、五絕,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他以好喝酒出名,自稱一天可以喝五斗,而不及亂,所以取號」五斗先生「。

王績不只是學富五斗,才高五斗,而且是酒量五斗。只要有人邀他喝酒,無貧無富,無貴無賤,一律奉陪,對酌為樂。

他一生做的都是芝麻大的小官,每次他謀職也好,辭官也好,都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酒。。

隋文帝時,他中了舉人,本可在京城做官,但嫌規矩太多,喝酒不隨便,借口有病,要求到別的地方去,於是被授予揚州六合縣丞。到了位上,手不離杯口不離酒,整天醉醺醺,喝得神智不清,出了好多岔子,廢事失職,所以屢遭劾責。不好好做自我批評,他竟一怒之下,把所得的縣丞俸錢堆在縣門之外,趁著夜色,駕輕舟逃走了。

隋亡唐興,他又出來做事。以隋朝遺老身份謀個侍詔門下省的差使,每天還樂呵呵的。他弟弟不理解,王績就說,別看我當這個破官沒掙兩個錢,又寂寞無聊,可是每天發三升好酒,我圖的就是這個。人事部專門管俸祿的陳叔達是王績的老朋友,聽到此事,說:「三升酒哪能留得住王績這樣的人才啊!」就作主每天配給他好酒一斗,於是王績就得了個綽號」斗酒學士」,不僅時人皆知,而且名垂青史。

他就這樣每天一斗官酒喝到了唐太宗的時候,一斗酒也留不住他了,」鐵酒碗」也不要了,又要辭職跳槽了。原來當時的太樂府史焦革家善釀酒,冠絕一時,他就苦苦相求,非要跟著焦革當差。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是聞到了焦家的酒味。一開始焦革說沒有對口的職位,沒法安排。

後來經不起死磨爛纏,一往情深,就設了個助理給他,實際是個閑職,管他酒就是了。不想沒幾個月焦革去世。焦夫人袁氏念王績實誠,每天派人送酒照舊,從不間斷。

一年之後,焦革夫人竟也隨夫而去,撒手人寰。王績抱著空酒壇子對天仰嘆:」這是老天不讓我飽飲美酒啊!」辭去助理,掛冠回鄉,葉落歸根,從此開始隱士生活。

⑧ 關於勤學故事而來的成語

聞雞起舞,不恥下問,懸梁刺骨,
囊螢映雪,勤學苦練,勤能補拙,
將勤補拙,篤學不倦,篤實好學,
篤信好學,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
,篤學好古,
頓學累功,閉戶讀書,刺股讀書,映雪讀書,映月讀書,
據鞍讀書,折節讀書,牛角掛書,
囊螢照書,
鑿壁借光
囊螢映雪
聞雞起舞
廢寢忘食
秉燭達旦
篤學好古
頓學累功
閉戶讀書
刺股讀書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不愧下學、不愧下學、博學多才、
博學多聞、博學洽聞
不學無術、不學無識、飽學之士、
長材茂學、才疏學淺
才學兼優、
村學究語、蟲魚之學、斗酒學士
篤實好學
道山學海、篤學不倦、
獨學寡聞、篤學好古、篤信好學
頓學累功、鈍學累功、道學先生、
篤志好學、斷織勸學
高才大學、
高才絕學、孤學墜緒、高齋學士、
邯鄲學步
鴻儒碩學、宏儒碩學、
好學不倦、記問之學、鉅學鴻生
教學相長、家學淵源、績學之士、
困而學之、口耳之學
困而不學、
款學寡聞、臨池學書、力學不倦、
力學篤行
敏而好學、末學膚受、
貧不學儉、品學兼優、詮才末學
青藜學士、青錢學士、曲學阿世、
勤學好問、曲學詖行
勤學苦練、
上當學乖、市民文學、宿學舊儒、
碩學通儒
通才碩學、通儒碩學、
調嘴學舌、文江學海、枉轡學步
文人學士、晚生後學、文宗學府、
學步邯鄲、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學而優則仕、學富才高、學非所用、學富五車
學貫中西、
學海無涯、學究天人、學老於年、
效顰學步
學淺才疏、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學如穿井、學如登山、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之困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疏才淺、
學書學劍、學識淵博
學無常師、
學無止境、下學上達、新學小生、
學以致用
用非所學、一家之學、
鸚鵡學舌、鸚鵡學語、以學愈愚
幼學壯行、牙牙學語、真才實學、
教學相長

⑨ 由勤學故事而來的成語

聞雞起舞,不恥下問,懸梁刺骨,
囊螢映雪,勤學苦練,勤能補拙,
將勤補拙,篤學不倦,篤實好學,
篤信好學,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 ,篤學好古, 頓學累功,閉戶讀書,刺股讀書,映雪讀書,映月讀書,
據鞍讀書,折節讀書,牛角掛書,
囊螢照書, 鑿壁借光 囊螢映雪
聞雞起舞 廢寢忘食 秉燭達旦
篤學好古 頓學累功
閉戶讀書 刺股讀書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不愧下學、不愧下學、博學多才、
博學多聞、博學洽聞
不學無術、不學無識、飽學之士、
長材茂學、才疏學淺 才學兼優、
村學究語、蟲魚之學、斗酒學士
篤實好學 道山學海、篤學不倦、
獨學寡聞、篤學好古、篤信好學
頓學累功、鈍學累功、道學先生、
篤志好學、斷織勸學 高才大學、
高才絕學、孤學墜緒、高齋學士、
邯鄲學步 鴻儒碩學、宏儒碩學、
好學不倦、記問之學、鉅學鴻生
教學相長、家學淵源、績學之士、
困而學之、口耳之學 困而不學、
款學寡聞、臨池學書、力學不倦、
力學篤行 敏而好學、末學膚受、
貧不學儉、品學兼優、詮才末學
青藜學士、青錢學士、曲學阿世、
勤學好問、曲學詖行 勤學苦練、
上當學乖、市民文學、宿學舊儒、
碩學通儒 通才碩學、通儒碩學、
調嘴學舌、文江學海、枉轡學步
文人學士、晚生後學、文宗學府、
學步邯鄲、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學而優則仕、學富才高、學非所用、學富五車 學貫中西、
學海無涯、學究天人、學老於年、
效顰學步 學淺才疏、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學如穿井、學如登山、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之困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疏才淺、
學書學劍、學識淵博 學無常師、
學無止境、下學上達、新學小生、
學以致用 用非所學、一家之學、
鸚鵡學舌、鸚鵡學語、以學愈愚
幼學壯行、牙牙學語、真才實學、
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