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西方文學圖畫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西方文學圖畫

發布時間: 2021-03-31 15:06:55

① 西方繪畫藝術流派

1、古典主義: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它的美學原則是用古代的藝術理想與規范來表現現實的道德觀念,以典型的歷史事件表現當代的思想主題,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義繪畫以此精神為內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題材,莊重單純的形式,強調理性而輕視情感,強調素描與嚴謹的外表、貶低色彩與筆觸的表現,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努力使作品產生一種古代的靜穆而嚴峻的美。 2、新古典主義: 模仿和借鑒古希臘羅馬勻稱、莊重建築風格的藝術形式,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 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 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復。它是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 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為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革命的古典主義"。3、浪漫主義 :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於口頭創作時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色。4、象徵主義:以感情為基礎對新內容的探索,不是以理智或客觀的觀察為基礎,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覺的內在力量和想像。5、印象主義:強調繪畫中的光感,以視覺影象作為描繪對象。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截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6、新印象主義 :"新印象主義"追求繪畫中的光與色的表現用光學科學來指導藝術實踐。根據色彩分割理論作畫,也被稱作"分割主義",認為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純色彩的點和塊不經調混的並列在一起,顏色的彩度和亮度可以獲得最鮮明的效果,而中間色則是在觀賞者的視覺調混中形成。具體敷色時用點彩的辦法,又被稱作"點彩派"。7、後印象主義:認為繪畫不能單純得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恆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後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主張不要面對實物,而憑記憶作畫,提倡綜合和象徵的美學原則。8、後現代主義:主要以藝術的大眾性反對藝術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對精雅的藝術趣味.主張藝術各門類,藝術與生活之間界限的消失.藝術品不僅要作用於視覺,而且應作用於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的美學主張.藝術品不僅要作用於視覺,而且應作用於聽覺,觸覺。9、高度寫實主義:20世紀末興起的一種繪畫流派。照相現實主義的延伸,強調對現實的臨摹。觀者很難判斷真假。10、表現主義:20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強調情緒的表現,以濃重的色彩、鮮明構圖,扭曲誇張的形象處理為特點。表現派藝術家借藝術作品來宣洩心中的郁悶,他們舍棄平衡美的傳統構圖觀念,採用極不和諧的構圖和誇張扭曲的形體,加上色彩和線條的強烈對比來描寫病態社會的黑暗和丑惡,反映人民孤獨、惶恐的精神狀態。11、野獸派:野獸派是對學院派的背叛,他們對感動力稀薄,表現不夠深入的印象派畫風持一種反抗的態度,繼續著後印象主義梵谷、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強烈的藝術表現。他們吸收東方和非洲黑人雕刻藝術的表現手法,注重純粹造型的表現,慣用紅、青、綠、黃等醒目的強烈色彩作畫。他們以這些原色的並列,加上大筆觸,單純化的線條作誇張抑揚的形態,以達到個性的表現,把內在真摯情感,極端放任的流露出來。以最小限度的描繪,達到表現最大限度的美感。他們的作品有明顯的定意傾向。 11、抽象主義:強調形式至上,忽視內容的一種非寫實主義繪畫風格.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的出發點,排斥任何具有象徵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僅將造形和色彩加以綜合、組織在畫面上。因此抽象繪畫呈現出來的純粹形色,有類似於音樂之處。12、立體派, 立體主義:20世紀初出現的一個藝術流派。它拋棄傳統現實,強調藝術作品的形體結構,即同時性、多角度性及扭曲的視角。立體主義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了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的趣味讓位於由直線、曲線所構成輪廊、聲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不從一個視點看事物,把不同視點所觀察和理解的形諸畫面,從而表現出時間的特續性。立體主義被人們看作是現代藝術的分水嶺。它的出現是因為藝術受到了現代哲學、科學和機械工程學的刺激,也受到塞尚晚期繪畫中抽象視覺分析的影響,還受到非洲面具造型的啟發。13、達達主義:產生於1915年-1916年,一群厭倦戰爭,懷疑現存社會價值的年青人,常在酒館聚會,他們在法德詞典中偶然翻到達達(兒語,玩具小木馬的意思)一詞,便用它來作為社團的名字.提倡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傳統文明,提倡無目的,無理想的生活和文藝,提倡自動性和偶然性。它的目的在於:破壞和挑戰,廣泛採用拼貼和現成物。14、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探究此派別的理論根據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響,致力於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心理。因此主張放棄邏輯、有序的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而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 15、存在主義:任何以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16、未來主義:頌揚現代技術、速度和機器時代的創作風格,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義大利。未來主義包括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馬里內蒂和他的追隨者們表達了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未來主義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為這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

② 中西方繪畫比較,詳細

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是各有自己文化體系和成熟技法的兩大畫種。其不同特點,傅抱石曾在《中國繪畫之精神》中概括出八個方面,其中最主要之點即:西洋畫是寫實的,中國畫是寫意的;畫洋畫是動的、熱的,中國畫是靜的、冷的;西洋畫是科學的,中國畫是哲學的、文學的;西洋畫是說明的,中國畫是含蓄的;西洋畫是客觀的,中國畫是主觀的。這些差異,歸根結底就是文化體系的差異,既不能歸咎於畫家個人的思想風格,更不能視為只是材料、技法的不同。中國畫與西方繪聲繪色畫不僅都有各自的文化體系,而且都是各自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和具體體現。技法可以互相借鑒,體系就很難超越了。

關於東西方的文化體系,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曾經指出:「有史以來,人類逐步形成了四個大的文化圈,即古希臘、羅馬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古希伯來到伊斯蘭國家的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中國文化圈。第一個文化圈構成了西方文化體系,第二、三、四個文化圈構成了東方大文化體系「。中國則是東方文化體系的突出代表。這兩種文化體系來源於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哲學系統,而且從古至今都有各自的傳承關系,就如同兩個連綿不斷的鏈條,各自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由此而形成的中西方文化藝術,必然具有各自的獨特性,而惟有其獨特性才有價值。這種獨特性雖不應、也不能互相取代,但卻完全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勾通。在世界藝術的百花園中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又是互相勾通、取長補短,是今後中西方繪聲繪色畫在藝術發展的長河中各創高峰、共造輝煌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一、西方文化體系和西方繪畫的特點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哲學傳統,總的講,是以人與自然的對立,即天人相分的觀念為特徵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神臨自然、宗教的權力至高無上,就是人駕馭自然、征服自然。兩者的內容雖然不同,但卻同樣是天人對立,天人相分。在古希臘的人文思想中,人生的最終目標就是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從而獲得人生的幸福。從這個心理基礎出發,西方自伽利略以來四百年中,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對客觀物質世界總是一分為二,越分越細,原子、中子、介子、質子、微粒子等等,現在已經分到層子(誇克)。可以說西方人看了中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十八相送,感到非常奇怪:為什麼有話不直說,到處做比喻,累不累,甚至認為東方人的謙虛客套是虛偽、口是心非。可以說這是東西方人思想性格的差異,也是審美習慣的差異。
西方繪畫藝術概括的講有兩大派:

一是寫實派或稱具象派,認識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純客觀的,始終貫穿著以科學精神為基礎。畫家觀察研究自然的主法主要是對景寫生,要求對象、光源、環境、視點四固定,即創作時對客觀景物的位置、視點只能選擇,而絕不能在畫面上隨便移動,以求嚴格按照物理、光學原理、科學准確的再現三維空間的客觀世界,並把運用和體現透視、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確程度當做衡量藝術質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畫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體和光影上面,不允許增加任何個人的意念和想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可心藉助望遠鏡離開地球看宏觀世界,也可以使用顯微鏡看微觀世界。所以隨之又出現了表現X光、紅外光譜、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內容和畫派,意在進一步從畫面上體現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

二是抽象派。西方藝術貫走極端,藝術家們在對具象寫實感到厭倦以後,從印象派開始,僅在十、古十年內,有些人就說從具象這個極端急劇地轉到抽象的別一極端。抽象派與嚴格地再現客觀物象的寫實派正好相反,創作方法是,使自然特象變形,追求抽象的裝飾趣和視覺效果,或用光色和幾何形態的抽象組合形式表現個人主觀的思想體驗甚至是潛意識、下意識及種種穩秘的心理。隨著誇張變形的創作方法越來越走向極端,有人甚至乾脆丟掉畫筆搞起了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某些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所標榜的「前衛」,實際是遠離現實、逆反一切傳統文化、道德觀念,越來越趨向病態的自我表現,給正常的藝術發展造成重大幹擾、破壞。也必然難以引起觀者的共鳴,無法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二、中國文化體系和中國繪畫的特點

中國文化的基本思維模式是綜合的、強調普遍聯系的「天人合一」。認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合諧統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乃一大天,人乃一小天,宇宙的根本與人的心性息息相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哲學儒、道、佛思想的主要基調。基於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特別強調順應自然,個人的小我必須融入民族的大我,要求「無我」、「忘我」,溫、良、恭、儉、讓、遵循至中、至正、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孔子還強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讓人處處誠惶誠、徹底放棄自己獨立的個性。東西方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不僅直接影響人的政治態度、處事原則,而且還必然導致繪畫審美的差異。
中國繪畫藝術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在中華民族樸素哲學儒、道、佛「天人合一」觀念綜合作用下孕育出來的。「天人合一」反映在繪畫上就是認為人與自然、精神和物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立統一。所以藝術的最高層次不是站在客觀之處去把握它的特點規律,而是盡可能融入客體之內去理解、體會,使主、客體融合統一、物我兩忘。因此,這就決定了中國畫歷來不以再現自然、悅人眼目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為畫家修養、個性、情緒的載體。所以中國畫家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並不僅都當做是有生命的,而且還賦予人格的魅力,使人情、物情相融。如對花烏蟲魚,是通過把握其神態特徵、生機意蘊,讓人們與之產生喜怒誤用樂的情感共鳴;天地山河,本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條件,說無生命卻有生命,有人比擬:「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雲為神采」;人物,則更是重在表現其心靈和情懷。

此外,中國畫也講誇張、變形,並不要求過細的、逼真的刻畫。對畫面的處理,可以誇張取捨由人,以想像的真實替代視覺的真實,墨色的濃淡虛實,也可物理服從畫理,絕不刻意探求光影、色相的再現。但這種誇張變形是建立在寫實基礎上的,既要大膽、又要適度,它的造形特點是與物象若即叵離、似與不似之間,絕對不能隨意扭曲。總之,中國畫既不是具象的,也不同抽象的,而是「意象」的,「意」是主體情思,「象」是客觀對象。「意象」即客觀形態特徵和主觀精神、情趣的和諧統一,也即藝術上的情景交融和哲學上的天人合一。中國繪畫理論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哲學上有天人合一思想,而且一直建立在對立統一的唯物辯證觀點之中,中國畫的「意象」本身,既有抽象的基因也有具象的基因,但是不走極端。正如中國的詩詞,既要有生動的形象,又要有含蓄的手法,絕對的抽象或直白不能成為藝術。中國畫的「意象」造型就是詩詞的形象生動和手法含蓄在繪畫上的具體運用。因此,中國畫絕對不存在如西方繪畫那樣只瓜映純客觀或純主觀作品的土壤,絕對寫實或絕對抽象的作品在中國雖也可略。

③ 中西方繪畫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我們說,每一種藝術的產生都有它產生的文化背景,文化是藝術的根。

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畫種產生於各自的文化體系中,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中西方繪畫上的諸多差異,包括繪畫理念、繪畫工具材料、繪畫技法和表現手法、繪畫的形式表現、繪畫的題材選擇等等。

有人說,中國畫美在意境,妙在似與不似。西方油畫美在形象,妙在直觀立體。如果說什麼是中西方繪畫本質的區別,那就是繪畫理念上的不同。

但是,盡管中西方繪畫有很多區別或者說不同,但它們沒有孰高孰低孰優孰劣之分。應該說中國畫和西方畫都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繪畫藝術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它們各有特點,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精妙深奧引人入勝之處,都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④ 西方繪畫有哪些風格藝術特點

你問的也太籠統了,西方繪畫有N多流派,N多風格,每種特點都不同,這都夠寫篇論文了。
從文藝復興開始說吧,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中表現為一種堅定的寫實主義。藉助於布魯內萊斯基發現的線性透視,圖畫獲得了真實的立體感;藉助於精確研究人的形象,人的形象現在獲得了體積;對自然的仔細觀察使塵世的各種現象得到了忠實的再現。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美術的三位代表。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於義大利,後風靡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與16世紀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莊重典雅相區別。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持久的影響。同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羅可可美術的特點是追求華麗纖巧和精緻。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復等特點。表畫家有法國的華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隨著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到來,進步的美術家們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開展了一場新古典主義藝術運動。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葉,成為歐洲文學藝術的主要思潮。所謂古典主義,就是以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為典範而得名。到了18世紀中葉,龐貝城的發掘,德國學者溫克爾曼美學思想的傳播,引起了人們對古典主義的興趣,古典主義又重新復興起來,故稱新古典主義。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沖突面前,個人要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於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斗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斗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古典主義,具有端莊、雅緻、明顯的時代特徵。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起源於古典時代,卻不是仿古、復古,而是推崇神似。它的主要特點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 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視素 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其代表畫家是法國的大衛和安格爾。
浪漫主義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衰落而興起。法國的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而這一運動的主將卻是德拉克洛瓦,其繪畫色彩強烈,用筆奔放,充滿強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和《自由領導著人們》等。
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現實主義作為一場藝術運動,是與法國1848年革命同時出現的。現實主義美術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現生活。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是庫爾貝,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這句話很能體現現實主義美術的精神。代表畫家米勒、柯洛、盧梭等。
19世紀後期在法國產生了印象派。此派繪畫以創新的姿態出現,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和法則,受到現代光學和色彩學的啟示,注重在繪畫中表現光的效果。印象派繪畫也叫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很多人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及繪畫風格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古典主義千篇一律,缺乏個人風格,他們更崇尚現實主義,並提倡戶外寫生。印象主義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以思維來揣摩光與色的變化,並將瞬間的光感依據自己腦海中的處理附之於畫布之上,這種對光線和色彩的揣摩也是達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極致。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繼印象派之後還出現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是塞尚、梵谷和高更)。而實際上後印象派與印象派在藝術主張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梵谷的繪畫著力於表現自己強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線條奔放。高更的畫多具有象徵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塞尚繪畫則追求幾何性的形體結構,他因而被尊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強調形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繪畫繼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則,將自然物象分解成幾何塊面,從而從根本上掙脫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
隨著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
1 909年在義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美術運動,此派畫家熱衷於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大約於1910年前後產生,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而兩人又分別代表著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達達主義思潮,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上胡須,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
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力圖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代表畫家有恩斯特、勒內·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胡安·米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波普藝術,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安迪·沃荷等。
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的復制和逼真的描繪。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
這也就是大概齊說一下,供參考。

⑤ 中世紀時期的文學作品、繪畫、建築、雕塑 、各種。

中世紀(Middle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起,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主要表現是在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首先是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出來的,我為你列舉一下:薄伽丘是佛羅倫薩人,代表作是小說集《十日談》,作者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禁慾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認得個性。其他的著名文學家還有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他們和薄伽丘被譽為「文學三傑」。《貝奧武甫》

前英雄史詩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用古英語寫成。

《貝奧武甫》寫高特王貝奧武甫率領武士殺死巨怪和火龍、最後自己也英勇犧牲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雄無比的氏族英雄形象。

《羅蘭之歌》

後期英雄史詩中最傑出作品

《羅蘭之歌》分三部分。寫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民族英雄羅蘭因奸細的出賣而最終英勇戰亡、查理大帝徹底消滅敵人和姦細的故事。愛國主義是這部史詩的基本主題。愛國思想和忠君思想在羅蘭的形象上得到集中體現。他把保衛「可愛的法蘭西「當作自己的天職。

美術有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代表作品:雕像《大衛》(1501--1504),是美術史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不朽傑作,也是最鮮明展示盛期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特點的作品。在用一塊久被棄置的名貴石材雕刻大衛形象時,他真正實現了把生命從石頭中釋放出來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強烈的信心,雕鑿出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拉斐爾《聖瑪利亞的婚禮》 《聖喬治與龍》 《雅典學派》 《椅中聖母》 《披紗巾的少女》等。你可以看下圖片,我個人喜歡 《披紗巾的少女》。

披絲巾的少女

⑥ 西方繪畫藝術流派是什麼

1:非洲岩洞藝術
非洲岩洞藝術是新石器時代非洲原始社會藝術的遺跡。二十世紀考古發現:在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撒哈拉沙漠和利比亞地區都發現大量原始獵人刻畫的牛、長頸鹿、河馬、大象、單峰駝等動物,還有描繪人類日常生活、舞蹈、狩獵、戰爭和舉行原始示教儀式的風俗畫等。以利比亞的費贊(Fezzan)地區的作品最為突出。它的藝術風格和新石器時代的西班牙勒文特壁畫相近似。在中非和南非的發現中,以羅得西亞的布須曼人的壁畫最有名。布須曼人的子孫在十九世紀遭到殖民者的迫害以前,從未停止過壁畫的創作。
2:愛斯基摩藝術
愛斯基摩要在嚴寒而困難的北極生活條件下,用骨、牙、木、石刻制的生活用具和迷信工具上的一種裝飾藝術被稱為愛斯基摩藝術。在阿拉斯加諾登桑(NortonSound)以北居住的愛斯基摩人大多數人都會雕刻藝術,他們在弓鑽的轉動桿(海象牙制的)上刻小型的剪影式的北極生活圖畫,並用海豹油燈的黑油塗黑,非常精巧,惹人喜愛。十九世紀中葉,由於現代資本主義的影響,他們的藝術品逐漸變為商品。
3:拜占庭藝術
從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臘城市拜占庭)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相結合的官方藝術。其思想內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揚基督教神學,為鞏固貴族階級的統治服務。其風格特點是羅馬晚期的藝術形式和以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為中心的東方藝術形式葙結合,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如聖索非亞教堂的中央圓頂形的結構及其內部金碧輝煌的裝飾,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統治的權威。在基督教神像學體系的建立和利用、改造舊形式為基督教宣傳服務等方面,在教堂建築、聖像畫、鑲嵌畫、壁畫、細密畫及工藝美術的風格創造上,都有較大的成果。由於教會的束縛。後期風格傾向於公式化、概念化。它對中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東正教國家的藝術有巨大影響。1453年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後,拜占庭藝術的歷史已千終結,但其形式仍為東正教會所利用。
4:哥特式藝術
十二至十六世紀初期歐洲出現的一種以新型建築為主的藝術,包括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這種建築風格,一反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的教堂式樣,而廣泛地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教堂、英國的林肯教堂、義大利的米蘭教堂等。
5:佛羅倫薩畫派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經濟和文化中心佛羅倫薩形成的一個重要畫派。該派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主導,用科學方法探索人體的造型規律,吸取古代希臘、羅馬的雕刻手法應用在繪畫上,把中世紀的平面裝飾風格改變為用集中透視,有明暗效果,表現三度空間的畫法。在以宗教神話為主的題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畫成世俗化的合乎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創造了人物畫新風格。除了油畫外,當時多創作大幅溫壁畫,主要為宮廷、教會和資產階級上層服務,從而改變了歐洲中世紀繪畫的面貌。初期代表畫家有*喬托、*馬薩丘、烏且羅(Uccello, 1394-1475)等,盛期以*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畫家為代表。十五至十六世紀三十年代最繁榮;十六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落,以及畫家信盲目崇拜前輩的結果,逐漸走向*風格主義。
6:威尼斯畫派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畫派之一。威尼斯共和國在十四世紀是歐洲和東方的貿易中心,商業資本集中,國家強盛。藝術受拜占庭及北歐的影響。十五世紀吸收了*佛羅倫薩畫派及*曼坦那的經驗,通過貝里尼一家、卡巴秋(Carpaccio, 約1465-約1526)、安東奈羅·達·美西納(Antonello da Messina, 約1430-1479)等人的努力,政府和教會的利用,尤其是社會團體---互助會(scula)的支持,繪畫藝術得到了發展。十六世紀威尼斯派成為歐洲油畫創作中心。該畫派反映人文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其畫色彩明麗,形象豐滿,構圖新穎,但大多借宗教神話題材,描繪統治階級的豪華生活。代表畫家有*喬爾喬、*提香、*丁托列托和和*委羅內塞等。直至十八世紀仍有*提埃坡羅、迦納來多(Canaletto, 1697-1768)和瓜第(Guardi, 1712-1793)等畫家。該派作品對歐洲繪畫的影響很大。
7:浪漫主義畫派
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於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8:印象畫派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興起的一個畫派。這一名稱是由1874年該派作者舉行畫展時,批評家對莫奈所作《日出印象》一畫出以嘲笑而來。該派反對當時學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現手法,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氛圍氣的創作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一反過去宗教神話等主題內容和陳陳相因的灰褐色調,使歐洲繪畫出現發揮光色原理加強表現力的新方法,對繪畫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響。代表畫家有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等。
9:後期印象畫派
廣義指繼承印象畫派,並加以變革的各個不同流派。狹義指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創作方法。他們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加以革新,不滿足於印象泊對自然的客觀描繪,而強調主觀感受的再創造,一般不表現光,而注重色彩的對比關系、體積感及裝飾性等。對後來的野獸派及表現派有很大影響。
10:新印象畫派
十九世紀末從法國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個流派。認為印象畫派表現光色效果的方法不夠嚴格,標榜以科學方法追求色彩分析,用不同的色點排列組合作畫,畫法機械。此派活動時間短暫。代表作者有*修拉、*西涅克、克羅斯(Henri-Edmond Cross, 1856-1910)等。
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抽象主義等流派.
後印象派:凡`高

⑦ 中西方繪畫的差異

中西方美術的最主要差異就在於透視,這是最根本的,中國繪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在透視上將焦點(一點)透視與散點(多點)透視結合;而西方繪畫著重於焦點透視,比較客觀科學地體現了物體的外觀,真實客觀是其特點。
繪畫風格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同時整個社會所形成的文化底蘊也同時反哺給了繪畫。舉例來說,從建築上來說,人文,天氣和建築材料以及建築工藝都對其有很大的影響,同樣是巴洛克風格,每個地方都有些細微的變化。
西方人文在文藝復興時期,思想波瀾起伏,海納百川形成了眾多的藝術風格,功不在風格多少,而在於這一風氣帶動了人們的思想,不段的創新;反觀中國古代,由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迫使人們在一定框架中,不對君王,只對青山綠水,千年時間造就了中國畫的輝煌,但也限制了中國繪畫新時代的發展。當然在明清兩代發展起來的工筆繪畫,在一定意義上也偏重了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工筆建築要稍少一些)。
繪畫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毛筆,紙張,繪畫顏料可謂獨樹一幟,更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當然整個當時西方社會的工藝水平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