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外國文學書評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外國文學書評

發布時間: 2021-03-31 10:55:08

㈠ 外國文學作品讀後感,800字以上。急求~

笑面人:作者:(法)維克多·雨果。類型:劇情。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貌似雨果寫的名著沒有圓滿結局的,而《笑面人》更是非常非常的慘……
開篇序言,作家便已闡明這本書真正的名字應是《貴族》,下一本書便是《君王》,如果作家有幸可以完成這兩本書,那麼第三本書就是《九三年》(我沒有看過《君王》,但是說實話,我確實是為了《笑面人》才去看《九三年》的)。
歷史,是人類的一面鏡子。
故事發生在1690年的英國,那個時候英國剛剛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然而貴族殘酷地剝削平民,勞苦大眾的生活非常艱辛。有一個江湖藝人名叫烏蘇斯,看透了這個黑暗的世界,帶著他的夥伴狼奧莫四處流浪求生。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職業,那就是兒童販子。他們販賣兒童,把天生的正常的孩子變成畸形人以供人們取樂求生。同時有時候他們也會做一些符合貴族利益的事情,比如,把一個貴族繼承人拐走,讓別人來繼承爵位等等……
再來說說第三條線索,有一位英國的勛爵克蘭夏理,年輕的時候很放盪,後來年紀大了之後便結婚了,很快有了一個兒子,據說那個兒子就和天使一樣的俊朗,但是國王不喜歡克蘭夏理,也不希望他的兒子來繼承爵位,於是他的兒子就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1690年,英國要逮捕兒童販子,於是兒童販子決心流浪國外,他們帶著一個男孩,那個男孩十歲左右,年幼的時候被人動了面部手術,使他的臉變成了一成不變的「笑面人」。兒童販子都乘船走了,他們遺棄了男孩。
海上並不風平浪靜,兒童販子們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險情,最後船還是破了,很快便要沉了。帶頭的兒童販子決心帶著這群罪孽深重的人懺悔,他們認為是自己把那個男孩推向了絕路,推向了死亡,於是他們幹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日後卻讓這個男孩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為什麼……),他們扔了一個漂流瓶,瓶中寫了什麼不得而知。但是假如那個男孩還活著,那麼或許這對他會有幫助。
再來說男孩的遭遇,那是一個冰天雪地的夜晚。男孩不知道該去哪裡,白雪茫茫,他知道自己被遺棄了,只是一直不停地走著,這個時候,他聽到了一聲微弱的哭聲。他找到了哭聲的來源,那是一個女乞丐被凍死在了雪地之中。但是她的懷里有一個嬰兒,嬰兒還活著,但是也已經奄奄一息。男孩把她抱了出來,然後為了給她溫暖,就把自己的衣服裹在了她的身上,那樣男孩幾乎就等於光著了。
如果沒有人伸出援手,兩個孩子註定要一同死去,但是男孩看到了亮光,那便是烏蘇斯的篷車,烏蘇斯其實心地善良,便好心地收留了男孩,男孩很感動很感動,於是又抱出了那個女嬰……
天亮了,烏蘇斯發現那個男孩原來是一個「笑面人」,烏蘇斯非常憤怒,但是男孩卻不以為然,以為自己生下來就是這個樣子的。烏蘇斯給那個女嬰餵奶,發現她是一個瞎子……
話說當時的國王有一個妹妹,是一個私生女,但是出身高貴。國王很嫉妒她這個妹妹,而話說克蘭夏理既然已經沒有了繼承人,於是老國王就把他的所有財產給了這個他的私生女約瑟安娜,約瑟安娜長得非常漂亮,但是有一顆惡毒的心,她的婚姻是被指定的,未婚夫便是克蘭夏理年輕時候的私生子(好亂啊)。
不知不覺,時光也過去了十五年,此時已經是1705年了。約瑟安娜也已經二十一歲了,她時常感到無聊(貴族都是這樣),她無聊的時候提拔了一個名叫巴基爾費德羅的人,那個人心裡極度扭曲,決心一定要報復約瑟安娜。有時約瑟安娜也會和他的未婚夫大衛約會,有一次,大衛告訴她,只有關伯蘭可以解除痛苦……
一切看似毫不相關的線索終會匯集,這便是雨果的作品的特色。
關伯蘭二十五歲了,是一位江湖藝人,他和他的養父,一隻狼,還有他的戀人住在一起。他的養父很有才藝,關伯蘭也越來越有名,收入越來越多,這使得他們的生活可以變得好一些。毫無疑問,關伯蘭就是當年的笑面人,他的戀人也就是那個他救出的女嬰。
黛婭已經十六歲了,長得如仙女一樣的美麗,她知道自己年幼的時候發生的一切,所以對於她而言,關伯蘭便是上帝。因為她看不到,所以她才會愛上關伯蘭,因為關伯蘭其實長得很醜陋。關伯蘭有時候很擔心這一點,他會和黛婭說,我長的很醜很醜,黛婭說,你長得很帥很帥,如果沒有你,我早就死了,讓我摸摸上帝吧。然後,就沒有聲音了……
關伯蘭畢竟已經不小了,他也開始思考一些事情,他憎恨貴族階級,為廣大的平民感到不平。他開始探索改變這一切的方法。他有時會感到很痛苦,那便是自己什麼也不能為他們做,但是他錯了,他帶給人們歡樂,便是讓人遺忘,便是人間的大善人了。
黛婭有很嚴重的心臟病,不能受刺激。他們雇了兩個人來照顧她,而關伯蘭雖然內心深愛著黛婭,但是純潔的愛情不可能永遠保持,終究還是要落到婚媾上面去,關伯蘭也思春了……
那一天,約瑟安娜來看關伯蘭的演出,她高高在上,如同女王一樣。沒過多久,關伯蘭收到了一封信,信是約瑟安娜寄來的,信很短「我愛你,我要你,來吧」(真是厚顏刷無恥啊……)
約瑟安娜的動機關伯蘭不得而知,要說關伯蘭沒有動搖過那是說謊話,但是人是不會改變的,關伯蘭還是那個心地善良的人,不管約瑟安娜多麼漂亮,多麼誘人,只要一見到黛婭一切便都灰飛煙滅了。他撕毀了那封信……決心忘掉這件事。
但是很快,關伯蘭便被兩個神秘人帶走了,他被帶到了一個陰暗潮濕的監獄,那裡有一個垂死的囚犯,他大聲指認關伯蘭,「就是他!就是他!」關伯蘭嚇壞了(要是我也會嚇壞的),關伯蘭從未犯過任何的罪行,此時旁邊的人告訴關伯蘭,站在我面前的,是英國的費爾曼·克蘭夏理勛爵……
關伯蘭就這樣被帶走了,他來不及思考什麼,也來不及交代什麼。這件事情還要追溯到當年的兒童販子的漂流瓶,那個瓶子被巴吉爾費德羅撿到,隨後交給了英國女王。女王覺得這樣很好,於是便派人去尋找那個孩子,他們終於找到了關伯蘭,於是關伯蘭也理所應當地拿回了屬於自己的一切。
那個指認關伯蘭的隨後就死了,烏蘇斯誤以為關伯蘭被秘密帶去處死了。傷心不已,但是他還要繼續演一出戲,因為關伯蘭一走黛婭也會因為受不了刺激而身亡的。盡管烏蘇斯會腹語,盡管烏蘇斯盡了一切的力量來假扮關伯蘭,但是黛婭正是因為看不見,才會用心去看。黛婭識破了真相,她說:他走了,我早就知道他會走的,我也該走了(5555……)。
關伯蘭被帶到了一個豪華的城堡裡面,恰好約瑟安娜也在那裡,結果約瑟安娜以為關伯蘭是來找她的,於是這次就直接勾引了(細節我就不描繪了),最後的關鍵時刻,女王來了一封信,告訴約瑟安娜關伯蘭就是他新任的未來丈夫,於是關伯蘭就被冷若冰霜的約瑟安娜拋棄了。
經歷了一切彷彿夢幻的遭遇,關伯蘭漸漸變得清醒了。如果說他真的是上議員,那麼黛婭也應該是上議院夫人。關伯蘭把一些錢寄給烏蘇斯,但是這些錢都被巴基爾費德羅從中貪污了……烏蘇斯和黛婭並不知道關伯蘭還活著。
轉眼到了早上,關伯蘭沒有忘記自己身上的責任,那就是為百姓而吶喊,在議會之上,關伯蘭代表貧苦的百姓懇求那些貴族老爺良心發現,但是他失敗了,錯的一敗塗地,他得到的只有嘲笑,無窮無盡的嘲笑,而與此同時,大衛因為關伯蘭在議會上侮辱了他的母親(其實關伯蘭說的沒有錯),決心要和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決斗……
關伯蘭經歷了這一切,心灰意冷,他原本以為這個世界還有救,但是他卻輸在了貴族滅絕人性的良知上,他走到了河邊(一般走到河邊就是想投河自盡了),寫下了遺書,讓大衛來代替他的位置。然後他把一隻腳邁向了河流當中……
這個時候,關伯蘭感到一隻腳被舔,那是奧莫……
天意如此,不知道為什麼奧摩能夠找到關伯蘭,但是它找到了,他帶領著關伯蘭來到了黛婭身邊。
烏蘇斯希望黛婭忘了關伯蘭,於是帶她來到了船上,准備去異國他鄉,可是黛婭已經要死了,她陷入了一種夢幻的狀態當中,黛婭伸手去尋找關伯蘭,她真的找到了關伯蘭……
關伯蘭說了很多很多的情話(雨果寫的作品當中人物都特別能說,感覺每個人都像是演講家似的),關伯蘭終於明白,這個世界上只有黛婭才是他的一切,別的爵位,財產都不重要。然而短暫的大團圓之後,黛婭站了起來,關伯蘭的出現使她的心臟血管破裂,加速了她的死亡,她倒在了關伯蘭的懷里,這個時候依然一番綿綿情話,只是生離死別。唯有一句,「沒有了你,即便我在天堂里也不會幸福的」,我當時收到的震撼很大很大,滿眼含淚。為什麼命運就不能對他們兩個行行好呢,為什麼……黛婭臨終之前說了一句,「光明,我看到了」。
難道說,這個世界並沒有光明,光明之存在於幻想當中,或者是死者的天堂裡面?
烏蘇斯因為巨大的悲痛昏厥了,而關伯蘭也義無反顧地一步步走向了大海,走向了不歸的深淵。那裡有著他最愛的人,他永遠也不會失去黛婭,永遠也不會了……
當烏蘇斯清醒的時候,只看到奧摩對著海面哀嚎。
象徵著人間正義的關伯蘭最終被黑暗的大海吞沒了,批判現實的意義達到淋漓盡致,等級社會的冷漠,封建社會的殘酷表露無遺。但是我們卻不應該放棄,雖然這個世界永遠有著不公,但是不公恰恰纔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㈡ 西方文學評論的書籍

蘇珊桑塔格、有薩義德、波伏娃和薩特等,還有些書《大師筆下的大師》《在土星的旗幟下》

㈢ 外國文學的讀後感

簡愛讀後感: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歷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年的歷史了。它的成功在於它詳細的內容,精彩的片段。在譯序中,它還詳細地介紹了《簡愛》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從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說創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嗇的塑造了這個天才們。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毀滅之手。這些才華橫溢的兒女,都無一例外的先於父親再人生的黃金時間離開了人間。惜乎,勃郎特姐妹!

《簡愛》這本小說,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並沒有絕望,她並沒有自我摧毀,並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學習生活中,簡.愛仍然是承受著肉體上的受罰和心靈上的催殘.學校的施主羅可赫斯特不但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詆毀她,而且把她置於恥辱台上示眾.使她在全校師生面前丟盡了臉.但簡.愛仍堅強不屈,化悲憤為力量,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而且也取得了師生們的理解.

不久,簡.愛又陷入了愛情的旋渦.個性及強的她同樣保持著個人高貴的尊嚴,在情敵面前顯得大家閨秀,毫不遜色,對於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從容面對.

同樣,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她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感到自慚性穢,同時對她肅然起敬,並深深地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後來,簡.愛發現羅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現,毫不猶豫地離開了他,她對愛情的專一,讓我敬佩.

最後,簡.愛得知,羅切斯特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雙目失明.軀體嚴重殘疾,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時又妻亡財毀.簡.愛全身心的愛再次投入了他的懷抱......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個體現新興階級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畫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

歡迎採納!

㈣ 急求任何一篇外國文學作品的一篇文學評論

泰戈爾的((紙船))

《紙船》是泰戈爾《新月集》中一篇別致的詩作。詩的1~3句寫渴望,敘述我將「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放入急流,渴望異地的人知道我是誰。詩的4~6句寫希望紙船把我園中長的秀麗花帶到岸上,希望能有遊伴把天上的小朵白雲放在河裡來與我的紙船比賽。詩的7、8句寫夢幻。子夜的星光下,我夢見睡仙坐在我的紙船里,緩緩地浮泛前去。

冰心的《紙船》是詩歌,泰戈爾的《紙船》為散文詩。冰心的「紙船」承載的是詩人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泰戈爾的「紙船」承載的是一個孤寂兒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夢幻般的希望。兩首《紙船》都寫了夢,泰戈爾是直接寫「我」「夢見我的紙船……滿載夢的籃子」,夢中有夢,非常別致,冰心是轉換視角遙想紙船進入母親夢中,設想奇特。

㈤ 怎樣寫外國文學評論

可以結來合作品的內容分析作自品,也可以以主人公問分析對象,還有就是根據作者生平與經歷來分析作品,另外,你可以以一種學科方法來寫外國文學的評論,比如社會分析學,當然假如你文筆好的話也可以試著像當初劉小楓那樣的詩化哲學一樣的評論,呵呵

㈥ 外國文學讀後感

難道就因為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想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一樣充實!

——《簡愛》夏洛蒂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將要永不垂朽,但《簡愛》這樣深深的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多。
19世紀英國文壇「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以19世紀早期英國偏遠鄉村為背景,用女主人公簡·愛的視角以自敘方式講述了一個受盡摧毀、凌辱的孤兒,如何在猶如兒童的人間地獄的孤兒院頑強地生存下去,成為一個獨立、堅強、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長故事。
簡·愛是個孤兒,從小寄養在舅母家中,受盡百般欺凌。後來進了慈善學校洛伍德孤兒院,靈魂和肉體都經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許正是這樣才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她以頑強的意志以成績優秀完成了學業。為了追求獨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爾德庄園任家庭教師。故事的重點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師簡·愛與男主人羅切斯特之間歷經磨難的愛情。這段愛情因男女主人公懸殊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的差異而充滿了激烈碰撞,也因兩人志趣相同、真誠相愛而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作者以簡·愛鮮明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敘事風格娓娓道來,真實而有藝術感染力。特別是簡·愛的獨特個性和思想,愛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頑強的自尊心。在打動身為貴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
簡·愛作為愛情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的。以往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麗溫柔、高貴賢淑的女子形象。而簡·愛,她「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為可貴的是簡·愛並不因為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你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現在不是憑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憑著血肉之軀跟你講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彷彿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也正因為此,簡·愛敢於去愛一個社會階層遠遠高於自己的男人,更敢於主動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其大膽的。幸福不再是某個人、某個階層的專利,她屬於芸芸眾生的每一個人。只有兩個相互對等的靈魂才能組成一份完整的愛情,所以簡·愛堅持,自身的獨立與追求愛情的完整是不能分離的。後來,簡·愛含著悲痛離開了羅切斯特,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她決不能允許自己和一個有婦之夫結合在一起。那會是一份不完整的愛。如果她繼續留在羅切斯特的身邊,那她也就不會還是原來那個獨立、平等的簡·愛了。如果說簡·愛的這次離去是由於無法改變的現實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選擇的話,那麼她最後的歸來則是她出於堅持感情的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選擇。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如何贏得了男貴族愛情的平民女子的蒼白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簡·愛勇敢果決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話,邁向一個有著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學道路的起步。簡·愛藐視財富、社會地位和宗教的威儀,她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她的信念和行動展現出來的力量,,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錢萬能的社會中的人們的靈魂得到凈化。簡·愛是,一個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著理性認識的女性,一個對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著堅定追求的女性,一個不再只是盲從於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個對自己的價值和情感做出了獨立判斷的女性,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簡·愛發出了一個屬於女性自己的聲音——對於平等、獨立、完整、自由的堅持和追求。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這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自1847年出版以來,以不同語言在全世界不同種族的人們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里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㈦ 一篇外國文學的文學評論

4861字。抄的時候自行刪減把

《德伯家的苔絲》描繪了一個純潔女人的悲劇性毀滅。哈代在小說的副標題中稱女主人公為「一個純潔的女人」,公開地向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社會道德挑戰。女主人公苔絲是一個勤勞善良、美麗純朴的農家姑娘,同時在她身上又有著可貴的堅強、自尊和大膽反抗厄運的品格。為了擺脫窮困,她的母親打發她去有錢的「本家」亞雷家做工,結果遭到亞雷的蹂躪,失去了「清白」。此時的她不公要面對生活的貧困,還要抵禦「道德」的壓力。她來到牛奶場當女工和來自城裡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安璣·克萊爾真心相愛了。新婚之夜,苔絲為了忠實自己的丈夫,向克萊爾講述了自己以往的「過失」。表現了很高的道德的勇氣。當丈夫不能諒解,幸福已經破滅時,她又忍住痛苦,咬緊牙關,毅然地獨立謀生。在對待亞雷的態度上,苔絲也充分體現了自己的價格尊嚴。亞雷百般引誘,她不為之所動,並明確表示厭惡。最後,她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死這個毀了她一生的仇人。這一切也導致了苔絲悲劇性的一生,並讓她最終走向了毀滅。《德伯家的苔絲》的悲劇性因素是深刻而又復雜的,無論從哪一個方面單獨去論述都是有危險的。所以本文在論述時,就試從苔絲女性悲劇的社會、性格及其必然性等方面,對苔絲的女性悲劇進行探討。

苔絲女性悲劇的社會因素
女性主義認為自從女性傳統地位喪失以後,特別是人類文明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婦女生活便進入父權主義一統天下的漫漫長夜。女性作為男子的附屬物和點綴物,其自然屬性淪為被奴役的對象,女性被當作一個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到以男性為權力核心的社會的壓迫。她們在社會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她們為尋找自我和刻社會承認而付出的種種努力最終多以悲劇而告終。在不同的社會層次和心理程度上淪為男權文化的犧牲品。
哈代的創作時期是一個充滿變化、動盪的時期。當時英國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由此而產生了各種尖銳的矛盾和危機。《苔絲》反映了作者對當時一些最嚴峻的問題的關切和同情。哈代在書中描繪了新興的工業化和都市文明給古老、鄉土的威塞克斯地區帶來了沖擊,揭露了禁錮眾思想、強調貞潔、壓抑婦女社會地位的虛偽道德。
主人公苔絲所受的壓迫是雙重的。在自給自足的小家經濟不能維持的條件下,她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農業資本家的剝削,並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但是,
使她陷入絕境的是當時社會的道德偏見。代表這種偏見的克萊爾對她的遺棄,使她精神上遭到更沉重的打擊,失掉了生活的信心,終於成為資產階級倫理道德的犧牲品。
在人與環境激烈的沖突中,苔絲的命運必然是悲慘的。苔絲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社會氣氛的維多利亞時代。她雖然勤勞善良、聰明美麗;但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工人,社會地位低下,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凌辱。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佔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農民,都不得不隨之破產。苔絲家中的老馬被郵車撞死後引起了家中經濟生活的改變。在無路可走之下,苔絲不得不委身亞雷。可見,苔絲的悲劇命運和她的經濟貧困緊密相連。這是其一。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是導致苔絲悲劇的一個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承認剝削階級壓迫人民的權力為前提的,是為維護其反動統治服務的。亞雷在鄉野稱霸,為非作歹,卻受到法律的保護,而苔絲卻被判處死刑。這正說明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反動性,表明下層階級的小人物在社會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的。其三,苔絲的毀滅與偽善的宗教也緊密相連。亞雷這個偽善的人物揭露了偽善的教。他是依靠商業致富的資產者和暴發戶,是一個「肉慾的人」。他設下圈套引誘了苔絲,卻利用《聖經》的典故把責任推到苔絲身上。後來他還居然變成了一個勸人行善的牧師。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宗教只是反動統治階級麻醉、欺騙和愚弄勞動人民的一種工具。馬克思曾經指出:「基督教帶有假仁假義的烙印。」宗教為資產階級凌辱和玷污婦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其四,苔絲也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犧牲品。作品中安璣就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體現者,他雖然是個有開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但他心理深層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他自己也有過放盪行為,並得到苔絲的原諒,但他卻不肯原諒原本無辜的苔絲。本階級的印記仍深深地烙在他的靈魂深處:認為「身份不一樣,道德觀念也不一樣。」還用傳統的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潔與否,對苔絲沒有絲毫的同情,置苔絲於痛苦絕望之中,使苔絲又被迫回到亞雷的身邊。安璣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虛偽的資產階級道德把苔絲推向了悲劇的深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直接給苔絲帶來不幸的亞雷,不僅是粗魯卑俗、胡作非為的鄉間惡棍形象,而且是虛偽的宗教和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代表。苔絲再次和亞雷見面的時候,亞雷居然已經當上了牧師,向農民滔滔不絕地宣講聖經。作者通過亞雷形象的塑造,毫不留情地暴露了英國社會的黑暗和宗教的虛偽。
由此可見,苔絲的悲劇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因此苔絲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

苔絲女性悲劇的性格因素
亞里士多德曾不無歧視地為女人下了這樣的定義:「女人之為女人是因為她們的身體缺少某些性質,也因為這些天然的缺陷而遭受痛苦。」對女性而言,在以男性利益為主導的社會里,即像是以驚人的毅力付出令人難以承受的犧牲,也很難維護自己的人格。她們或是淪為男性的享樂工具,或是被奚落、冷淡和傷害。
苔絲是哈代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婦女典型。她有著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敢於反抗傳統道德和虛偽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長度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特別是後者與她的悲劇命運直接相關。
首先,造成苔絲悲劇的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大自然賦予她的純朴,這本能的純朴使她不能與人面獸心的亞雷相處,也使她不能向心愛的人隱瞞自己的「污點」,因為她沒有沾染多少文明,所以也就缺乏功利的計謀。她的純朴的本能超過了人人與生俱來的保存自己的本能,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她的悲劇,自己是家民的女兒苔絲的祖先曾經是顯赫富有的貴族,但到19世紀後期,家族衰敗,到她父親這一輩時,家境變得貧寒。在偶然得知家族背景後,苔絲的父親為自己的高貴出身而得意洋洋,朴實的德北太太也為丈夫的出身而沾沾自喜。與此相反,苔絲卻厭惡父母的庸俗,鄙視這種高貴出身,堅持認為自己是家民的女兒,是先靠自己勞動謀生的,「我本是爹媽養的,我的美貌是我媽給的,她不過是一個擠牛奶的女工罷了」;同時苔絲堅持姓平庸的德北(Durberfield)姓,而不願姓高貴的德伯(Durberville)姓;當克萊爾提議苔絲改姓德伯,以提高她身軀地位時,苔絲斷然拒絕了,以上這些都充分表現出苔絲的質朴,純真,鄙視門第觀念,以勞動為榮的高尚品德。苔絲吃苦耐勞,勇於犧牲,無私奉獻,她的家境貧寒,又是家裡的老大,所以很早就幫母親操持家務,任勞任怨。為了家庭,她寧願犧牲自己。當一家人流落荒野,處於危難之中時,她毅然選擇了與亞雷再次同居,但此時她並未因豐裕的物質生活而受到腐蝕,自始自終心中只有克萊爾。苔絲對愛情忠貞不渝,她對克萊爾的要求,不找他少寫。為了他,她不惜剪掉自己的眉毛,把臉裹起來,把自己扮成一個醜女。這些都表明苔絲對克萊爾的忠貞不二;她對克萊爾非常崇拜,認為他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男性,是智慧的化身,把他看作天神一般。苔絲蔑視宗教,對宗教持有懷疑態度,當她失身後,改變了對宗教的看法,她不管教規,自行給其私生子洗禮,當牧師不承認此洗禮並不允許按教義埋葬死嬰時,她說:「那麼我不喜歡你了,我永遠也不上你的教堂去了。」從此與宗教斷絕了聯系。在苔絲當時所處的19世紀後期,法律禁止男子與死去妻子的姐妹結婚,但她蔑視這一法律,認為這一教規跟她早已毫無關系,所以希望丈夫與妹妹日後能共同生活。
另一方面,由於苔絲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殘存於農民身上的某些舊道德和宿命觀點使她在反抗傳統道德時出現了軟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用這一道德標准來靜觀自己,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 「她老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頭見人「,她比別人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恥辱。苔絲正是這樣用一張自己織成的道德羅網把自己束縛起來。其實,她的自我束縛意識有其深刻的歷史基礎,是整個社會意識的具體表現。苔絲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個人,必然會形成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和道德觀念,她的思想和行動也必然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意識的制約。
苔絲認為自己失身後,已是一個罪人,沒有資格也不配作克萊爾的妻子。苔絲認為失身是一種罪惡,因此「失身「這一罪惡長期折磨著刀子,壓抑著她。她認為在肉體上亞雷才是她真正的丈夫,也就是說,在名義上她是安璣·克萊爾太太,但實際上是亞雷·德伯太太······這些都充分反映出苔絲的道德保守性。盡管人物性格在控悲劇中越來越重要,但導致悲劇結局的決定性力量往往不是性格本身,而是原始形式或變化了的形式的命運。苔絲以失去自我為前提,對克萊爾極度崇拜,極度忠貞。在前面,苔絲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中已提到了一些內容,文中她說:「我一定象你一個可憐的奴隸一樣,絕對地服從你,就是你讓我死,我也不違背你。」「你所想的也就是我所想的——我對於一件事自己並沒有主意,只是你怎麼想,我也怎麼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保守性,加重了苔絲命運的悲劇性。

苔絲命運悲劇的必然性
苔絲的悲劇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和不可知的命運造成的在作品中,哈代通過設置許多偶然巧合的情節讓人感到苔絲的一生好像都由命運作祟,是命運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劇的結局。其實不然,因為偶然性與必然性緊密相連,偶然性是許多社會必然性與自然必然性的交叉點,是必然性的一種反映。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苔絲,其悲劇命運是社會規律的必然反映。哈代在作品中用「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暗示了苔絲的悲劇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他通過法律判處苔絲死刑的描寫,把主人公毀滅的真正原因從神秘的命運移到了現實世界。盧那察爾斯基曾指出:天命是由種種社會情況、疾病、災難等幻化出來的,同時它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現象。可見,導致苔絲悲劇的不是盲目的無從追究責任的命運,而是環境和社會的力量,也是必然的。
如果苦難落在一個生性懦弱的人頭上,他逆來碩受地接受了苦難,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劇。只有當他表現出豎毅和斗爭的時候,才有真正的悲劇,哪能怕表現出的僅僅是片刻的省略、激情和靈感,是他有超越平時的自己。悲劇全在於對災難的反抗。當不幸和苦難降臨時,苔絲仍然做殊死的抗爭,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超越它們,顯示出超常的精神力量、驚人的生存慾望和抗爭精神,把人的生存本質、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力提升到超然的高度。雖然命運使純潔的苔絲被資產階級虛偽的倫理道德打入深淵,也仍未就此屈服。其悲劇色彩也就更加濃重。
通過對苔絲這一女性悲劇形象的閱讀,我們對當代婦女解放運動和新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綜觀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可以發現,60年代,婦女解放運動的最初階段,是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女權階段」。女性渴望在歷史的線性時間中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要求在象徵秩序中獲得同男人平等的機會和權利,如選舉權、同工同酬,職業認可。中期的新一代女性主義者,已不再局限於爭取上述權利。她們一反初期注重平等的態度,轉而強調女性與男性的「性差異」,並以此差異否定男性象徵秩序。倡導女性的經驗由女性自己來書寫。進入80年代以後,出現了以強調「女人」為特徵的新女性主義。它不再固著於男女間的對抗和女性一元論。而是提出了多元論。強調男女文化話語的互補關系;注重女權、女性、女人的統一性。伍爾夫說:「一個人,如果是個純粹的男人或是婦人,那將是天大的不幸。無論任何人,都應當是一個具有婦人味的男人或是一個具有男人味的女人。」那麼,發展雙性氣質,形成雙性化人格,構建「統一的雙重性別角色」當成為文明進步和婦女解放運動的最終奮斗目標。
哈代以滿懷的同情和高度的良知給我們展示了苔絲這一飽受社會壓迫的女性悲劇形象。他飽蘸同情的筆觸所到之處,讓我們窺見了男權中心社會里婦女的生存狀態。而他所塑造的苔絲這一令人心疼和難以忘懷的女性形象與其說是地域性解讀,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婦女生存狀態的反思,更是啟示,對當代的婦女解放運動同樣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㈧ 求一篇外國文學的書評或影評。。。急啊!謝謝各位啦。一千字就好

《荊棘鳥》書評

細細品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凄婉的愛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後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為自己找的荊棘。

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么講的。」 每每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說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經典,也許是因為這是一個愛情悲劇——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的悲劇。
拉爾夫,一個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為紅衣主教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個作為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愛情,他也以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美好的時光,因為那時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隨著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但是,誰能想到,梅吉選擇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為他酷似拉爾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這樣的境況之下重逢,終於情感戰勝了理智,拉爾夫屈從於梅吉的願望,梅吉也如願地從上帝那兒偷來了拉爾夫——一個屬於他們的兒子。因為她知道拉爾夫永遠也不屬於他,那麼得到他的兒子,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從此,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守著一雙兒女回到了家鄉。結局,偷來的東西自然要還回去的,當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永遠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覺得也卸下了心頭的包袱。拉爾夫在臨終的一剎那,他的心裡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將要面對的是往後更加孤獨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個堅強的人。

在我看來, 《荊棘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鮮活的人物描寫.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人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從帕迪到拉爾夫,再到雷恩,展現了三代男人對愛不同的詮釋;從弗蘭克到戴恩,最受寵的孩子被母親極力挽留卻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愛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思刻畫方面所下的工夫.

可能是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熟練的寫作技巧,非常傳神的眼神和心理描寫,和很多不經意間說出的經典的有哲理的話,使我不時的產生共鳴,所以會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同時又說不出它哪裡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