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墨喋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墨喋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30 23:27:52

A. 那些和知了有關的文學作品

  1. 法國作家布豐寫過知了(蟬)

  2. 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駱賓王的《詠蟬/ 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B. 文學手法有哪些

1、借代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化簡為繁,並且要讓文義通順。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

2、對偶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

作用: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使兩方面的意思互相補充和映襯,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

3、議論

議論是一種主要的行文方式,它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周密。亦為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議論是一種評析、論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議論,通常由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組成。議論分兩大類,即「立論」和「駁論」。

4、描寫

描是描繪,寫是摹寫。描寫就是通過一定的寫作手段(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樸素直白的對話),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這是一般記敘文和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式。描寫的作用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體化。

5、抒情

抒情:表達情思,抒發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抒情方式具體來分又可分為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和融情於理法等。

C. 海明威冰山理論對文學的影響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 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前兩者是具體可見的,後兩者是寓於前兩者之中的。 「冰山理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是簡約的藝術。即刪掉小說中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以少勝多,象中國水墨畫技巧,計白當黑,不要鋪陳,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國學者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一文中認為,這種簡約在語言上表現為刪掉了小說中幾乎所有的解釋、探討,甚至議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剝下了亨利·詹姆斯時代句子長、形容詞多得要命的華麗外衣:「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於文學的亂毛剪了個干凈。」這些英語文學的亂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詞。形容詞過多是十九世紀末以亨利·詹姆斯為代表的小說家帶給英語文學的一大災難。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貴婦人的畫像》充斥了長句子和多重修飾,「你不憋足一口長氣是讀不完一個句子的,好比一長列貨車,站在它面前望不到盡頭」(董衡巽語)。這絕對是學者型的文風。而海明威18歲就去打仗,根本沒有機會進行科班訓練,打過仗當了美國一家報紙駐歐洲的記者,寫文章和報道要用電報發回國,語言必須簡明,於是形成了一種所謂的「電報體風格」,極少用修飾語,極少用形容詞。可以說文學史上有一類作家是敵視形容詞的。法國大文豪伏爾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詞是名詞的敵人。」他似乎在說只有名詞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詞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內質,所以是名詞的敵人。 其二,小說家馬原認為「冰山理論」的更內在的質素可以概括為「經驗省略」。他指出開始許多評論家把海明威的省略與傳統的留空白理論等同起來,以為這是一種含蓄手法的運用,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一個大的失誤。傳統的省略方法很類似於刪節號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韻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則是完全不同質的東西——實體經驗。馬原以《永別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寫了三十九遍(在另一處海明威又說是四十遍)的結尾為例: 我往房門走去。 「你現在不可以進來。」一個護士說。 「不,我可以的。」我說。 「目前你還不可以進來。」 「你出去。」我說。「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沒告訴我們房間里有幾位護士,這段文字也沒交代,可是我們馬上知道了這間停著『我』情人(卡薩玲)屍體的房子里有兩位護士。『我』的對話沒有絲毫失態之處,可是我們也從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變態。」「這些語調上的變化其實在上邊文本中全無提示,作者也沒有用敘述的方式告訴我們關於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緒變化,然而我們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規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東西你不說大家也會知道這個道理,他就不說大家都知道的東西,結果大家還是都知道了。這樣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東西而縮短了篇幅外,由這種省略還產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審美方法,以作用於(閱讀)對象心理為根本目標的方法。」(馬原《小說》) 海明威省略的其實是我們憑經驗可以填充想像的部分,因此,這種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讀者的經驗參與,使讀者覺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經驗能力。在這個意義上,海明威等於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裡讓讀者自己憑經驗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說家如果是現實主義者就把什麼都告訴你,喋喋不休,不厭其煩,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義者就拚命調動讀者的情緒,拚命煽情。海明威也在調動,他調動的則象馬原所說,是經驗。這肯定是一種新的小說美學。怎樣深入闡發它的美學層次的內容還需要繼續思考。但我們起碼可以說,這種「經驗省略」涉及的決不僅僅是個「簡潔」的問題,它還關涉著對世界的認知與呈示問題,關涉著小說家對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傳達方式問題,從中有可能生成一種小說的情境美學

D. 文學家的故事

高爾基 瑪克西姆·高爾基是偉大的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於尼日尼·諾 夫戈羅德城(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早逝。高爾基由外祖母撫養成人。外 祖母家貧,十一歲的高爾基就不得不出外謀生。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當學徒,在輪 船上幫廚,做過腳夫、鋸木工、園丁、麵包師等等以維生計,少年時期曾參加傾向民 粹派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一切就是高爾基的「大學」。二十歲後,高爾基開始在祖 國各地流浪,目的在於「了解一下俄羅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在長期 的流浪期間,他一面做工,一面組織秘密小組,進行革命宣傳。一八九二年九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 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九十年代高爾基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底層」社會(如《馬爾華》、《柯諾瓦洛夫》、《切爾卡斯》等)。在高爾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寓言式的故事佔有重要地位,如《伊則吉爾婆婆的故事》、《鷹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進軍的號角。九十年代末,高爾基的創作思想臻至成熟,這時期高爾基發表了第一部著名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1899),接著,《三人》(1900)也問世了。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極大社會意義的劇本,如《小市民》(1901)、《底層》(1902)、《消署客》(1904)、《太陽的孩子》(1905)、《野蠻人》(1905)、《仇敵》(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問世。高爾基在許多作品中無情地抨擊了作為舊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識(如中篇小 說《奧古羅夫鎮》,1909;《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戰前夕高爾基發表的重要作品有《義大利的故事》、《俄羅斯漫遊記》等。在准備十月革命的年代裡,高爾基完成了自傳性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 (1914)和《在人間》(1916),第三部《我的大學》於一九二三年寫成。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完成了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事》(1925),同時又創作了幾個劇本,其中著名的有《葉戈爾·布雷喬夫及其他》(1932)等。高爾基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詩式的不朽巨著。 高爾基不僅是語言藝術家,同時還是評論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 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紅色處 女地》雜志的編輯工作,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蘇聯作家 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還是國內戰爭史和工廠史寫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懷 下,培養出整整一代的蘇聯作家。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他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俄羅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蘇聯秘密警察(克格勃)檔案中,發現列寧和斯大林統治時期有關作家藝術家的大量秘密檔案,皆屬蘇聯政權的高度機密,多年被封鎖,申塔林斯基把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書,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國倫敦出版克羅福特譯自俄文的英文節譯本《克格勃文學檔案》,對了解斯大林時代蘇聯作家、藝術家遭受的種種迫害實情以及死亡的真實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贊揚、地位首屈一指的高爾基,雖未被監禁過,同樣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監視,蘇聯秘密警察總部檔案室存有大量關於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寧鬧翻

高爾基被前蘇聯當局譽為「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也跟列寧有 「偉大的友誼」,但從克格勃檔案里看,高爾基與這位俄國「革命之父」之間發生過多次觀念和政治沖突,幾乎鬧到決裂地步。高爾基稍有搖擺,列寧就會批評他,高氏則報以詼諧一笑:「我知道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說來說去,我們這些藝術家都有那麼幾分傻勁兒……」。十月革命發生後,高爾基被事實震駭,在《新生活報》 (左派孟什維克辦的日報,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發表文章,公開反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認為這是俄羅斯的悲劇和毀滅,由此,1918年夏列寧則以一紙命令關閉了這家報紙。第二屆共產國際代表大會開幕時,列寧評論高爾基為此次會議寫的文章「毫無共產黨人氣味,卻有濃厚的反共性質。因此,這種文章絕不能在雜志上發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們之間幾乎斷交,高爾基在列寧五十壽辰之際,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說:「看見這個偉人,總讓人有那麼一種恐懼,他隨心所欲地擺弄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歷史杠桿。」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備整肅高爾基,他們從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裡收集證據。此時,列寧和契卡總頭目捷爾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寧和高爾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關於此次相見,有過一些戲劇化的描述,如電影《帶槍的人》(1938年)。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寧一再要高爾基移居國外:「如果你不走,那麼我們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這是對持不同見解者的一種驅逐方式,兩年之間有數十位知識分子被驅逐出國。可是蘇共卻不讓另一些需要出國的人走,1921年詩人布洛克重病,高爾基一次次催促列寧和盧那察爾斯基放布洛克去芬蘭治病,但詩人還是在得到護照前去世了。18天後,即8月25日,另一位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處決,罪名是白衛分子,盡管根本沒有證據,高爾基對此案的求情同樣毫無作用。這兩位詩人的死亡,開啟了作家受害的時代。

1921年10月8日,高爾基寫信跟列寧告別,離開蘇聯去了歐洲。 1922年夏他在德國北部一個小城,得知俄國社會革命黨的領袖們正在莫斯科受審,7月1日寫給蘇維埃政府首腦里科夫:「親愛的阿列克謝 :如果對社會革命黨人的這場審判以謀殺告終,那麼這將是一件有預謀的罪惡謀殺。我請求你把我的觀點告訴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這不會使你驚訝,因為在整個革命期間,我已經向蘇維埃當局一千次指出,在我們這個充滿文盲、沒有教育的國家裡,毀滅知識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為。我現在堅信,如果社會革命黨人被殺害,這一罪行將會使俄國在道德上自絕於社會主義歐洲。高爾基」。他7月3日也寫信給法朗士,希望在歐洲喚起公眾關注此事,流亡國外的孟什維克人士 主辦的雜志發表了高爾基這封信。兩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總部。他寫給法朗士的信產生廣泛影響,驚動了克里姆林宮。列寧稱高爾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則指示《真理報》「就作家高爾基,寫一篇措辭溫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會把這種文人放在眼裡,要用外文發表」。一篇題為「幾乎墮落到極點」的措辭嚴厲、猛烈批判高爾基的文章說:「從這種政治聲明可以看到,身在國外的高爾基在危害我們的革命。他的危害極大……」。但也許是高爾基的呼籲起了效果,蘇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了革命法庭通過的死刑判決,卻沒有執行死刑。

流亡義大利

高爾基和家人住在義大利的索蘭托,他在整理他的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撰寫文章和回憶錄,與外界保持廣泛的通信關系,身邊朋友和客人不斷。他已年近花甲,似乎應當決定自己晚年的去留問題,可是當他聽到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開列了一個書單,要把所有圖書館里的《聖經》、《可蘭經》、但丁和叔本華的著作下架的消息之後,決定宣布放棄他的蘇聯國籍,甚至為此寫了一份聲明。

他為此受到來自兩個陣營的強烈批評。莫斯科的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公開說他是一具僵屍,在文學上已成廢物;流亡巴黎的舊俄人士則強烈譴責他跟蘇聯革命的關系,把他那篇關於列寧的隨筆視為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奇恥大辱。高爾基《論俄羅斯農民》一書出版後,既引來克里姆林宮的憤怒,也遭到一家流亡報紙的譴責,說他誹謗俄國農民。另一家報紙則刊登蘇維埃政府一項決定:如果高爾基進入蘇聯邊境將會被逮捕,迫使高爾基馬上聲明自己忠誠於蘇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們對知識分子的迫害。

這一期間,莫斯科的秘密警察總部文件櫃多了一份題為「高爾基在國外」的文章,無人署名,也沒有日期,可能是秘密警察派在外國的某個間諜撰寫的一份匯總材料,以備發表用。新聞界對高爾基的各種報導,都在秘密警察總部有細致分析,國外流亡報紙都被列印出來,各種文字都被譯出。高爾基的大量信件,特別是他人寫給高爾基的信,都被秘密警察總部收集。高爾基1924年3月3日致葉卡特琳娜· 彼什科娃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想,現在已經到時候了,不要再談論什麼我是受某個人影響這種話。大家應當知道,我55歲,我自己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如果我那麼容易受影響,那麼我很久以前就應當服從伏拉基米爾·伊利奇,他在影響別人方面無人能及,那麼今天我就應當燈紅酒綠,有芭蕾舞女演員們簇擁,坐著最豪華轎車滿城兜風……」這封信寫於列寧死後六周。

秘密警察感興趣的是高爾基的著作和觀點,以及他對蘇俄政權的敵人所持的態度。他的秘密檔案成為一項巨大工程,耗費大批特工的勞動。他的信件上有許多批註,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諾夫」、「存檔」、「對照原文查過」,等等。

秘密檔案中有高爾基1927年9月8日寫給身在蘇聯的年輕作家朋友維·伊凡諾夫的一封信,此信從未披露過,可以看出當時他的觀點:「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種把群眾、把一個民族或是一個階級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我不喜歡把人生的責任由個人轉移到群眾、集體、某個黨或某個集團。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罌粟種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過來看問題,那就虛偽可笑了」、「當我想像俄國、中國、印度和所有其他鄉村地區那一片無知而又混亂的大漠,看到這大漠前面那位極為渺小、非常瘋狂的俄國革命者——盡管他發現了阿基米德的杠桿——便喚起我對這位俄國革命者命運的某種焦慮……」

從高爾基這些觀點可以看出,他是懷疑、批評俄國革命的,為此他曾不得不流亡,但當他後來回到蘇聯之後,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了。他為什麼要回國?關於這個問題,秘密檔案沒有交待,也未見到關於高爾基的研究對此做出解釋。

利誘與監視

1928年,高爾基回到闊別近七年的俄國,但他只是要在蘇聯度夏,每年秋天還回索蘭托。

斯大林親自在莫斯科為他找了一幢房子,離克里姆林宮很近,是一位百萬富翁的豪宅,這里很快成為蘇聯領袖和藝術家、作家們聚會的地方。他還分到兩座大別墅,有警衛保護,一座在克里米亞,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於這背後的事情,可以通過秘密檔案來看。第二個階段收集的檔案從1926到1928年,此時列寧已死,斯大林執政,捷爾任斯基也死去,繼任者是雅果達,一個極端陰險的克格勃頭子,他手下的秘密警察,不僅遍及蘇聯,而且遍布海外。現在他們不僅繼續收集高爾基的材料,並且開始操縱他,秘密監視他的活動。

秘密檔案顯示,克格勃對高爾基的控制,主要通過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此人從1918年開始為高爾基工作,聰明能幹,成為高爾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漸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學和出版方面的聯系,處處代表高爾基。

未知克魯奇科夫與雅果達相識之前是否與克格勃有聯系,但他在1937年被視為人民敵人和反革命陰謀集團而隨雅果達一起被逮捕後, 在獄中承認,雅果達經常來找他,他也去秘密警察總部找雅果達;他 還承認,他找雅果達商談去義大利看望高爾基;1932年,雅果達給他四千元,為身在國外的高爾基買轎車;1933年,高爾基沒有足夠錢買下索蘭托的別墅,雅果達給克魯奇科夫兩千元去支付,他拿了這筆錢,沒有簽寫收據。

由此可見,高爾基僑居義大利時就受到蘇聯秘密警察的資助。高爾基當然知道這筆款子,這種事很自然地使他與克格勃頭子雅果達相識。秘書招認,不僅涉及高爾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員也受到資助:他好幾次從雅果達那裡拿現金給M·巴德勃格(高爾基最後一位妻子, 同時又是H·G·威爾斯的情婦);1936年雅果達交給他和高爾基的兒媳彼什科娃400英鎊,也是給巴德勃格的;最後一次是在1936年9月 (即高爾基去世後),彼什科娃告訴他,她從雅果達的私人秘書那裡收到一大筆錢,她迷惑不解地說:「他們為什麼要把這么多錢硬塞給我呢?」

這位秘書的口供中,提到與高爾基有特殊密切關系的兩個女人。 一位就是瑪麗婭·巴德勃格,一個迷人而且大膽的女人,有好幾個有名的情人,有人認為她是雙重特務,既為英國服務,也為蘇聯工作。 這種說法沒有證據。高爾基秘書的調查案卷中有一個八人名單,她的名字被列入「參與反蘇右派分子組織」,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處 決。1938年雅果達及其他人受審時,她已經遠在倫敦,蘇聯秘密警察鞭長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納狄婭·彼什科娃,高爾基的兒媳,長得很 美,羅曼·羅蘭說她「年輕,非常美麗,單純而且快活」,雅果達試圖通過她,更深地打入高爾基家庭內部。

斯大林的寵臣

高爾基於1933年回蘇聯定居後,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來訪和包圍。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與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員一樣,要由秘密警察部門負責。

慶祝高爾基創作四十年鬧得很紅火。斯大林下令以高爾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戰戰兢兢對斯大林說,莫斯科藝術劇院是契訶夫創辦的。斯大林回答:「沒有關系。高爾基是個沒有用處的人,我們必須把他拴在黨的身上。」高爾基接受了這些禮物,他也不必害怕別人的批評,政府不許人們批評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學界開始崇拜高爾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爾基家有一次著名聚會,冠蓋雲集,有克里姆林宮的首腦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等,他們談笑風生,觥籌交錯;還有五十餘位作家,如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斯塔姆、帕斯捷爾納克、普拉托諾夫、布爾加科夫、巴貝爾等,舉止卻相當恭謹自製。忽然,作家馬利什金來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詩人盧果夫斯科依大聲喊道:「讓我們大家都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乾杯!」此時,坐在斯大林對面的小說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來說:「我聽厭了這種話!我們已經為斯大林的健康幹了114萬7千次了。他大概已經厭煩這套了……」頓時冷場。斯大林伸出手,握著這位小說家的指尖說:「謝謝你,尼基夫洛夫,謝謝你。我確實厭煩 這套。」幾年後,那天晚上參加聚會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監獄,許多人被槍決。被槍決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說家尼基夫洛夫。後來,高爾基的秘書在獄中交待,雅果達在幕後積極操縱文學界活動和作家協會主席人選,1934年作家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他要高爾基寫信給斯大林,推薦阿維爾巴科作主席。

有人說高爾基反對暴力,說他會反對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純屬編造。阿維爾巴科在獄中受審時證實,高爾基對秘密警察的工作給以極高評價。高爾基對1932年8月7日通過的法律毫無抗議,這項法律規定,12歲的兒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樣判罪,包括死刑。他對著名作家科里烏耶夫和曼德爾斯塔姆的被捕漠不關心。1929年,他參觀索洛維基,贊揚蘇聯這個第一座集中營。

在集體化時期,高爾基向當局提供一個駭人聽聞的口號:「敵人不投降,就讓他滅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報)。同時,當局策劃公開審判「工業集團」,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術人員,高爾基如此寫道:「讀到關於那些惡棍的報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維克人士受審,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稱他們是罪犯和破壞者,還說他們還有人漏網,應當繼續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稱贊:「斯大林幹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寧格勒黨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刺,給斯大林展開大清洗一個借口,許多人未經調查或審判就以間諜罪名立即槍決。高爾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報》發表一篇文章為斯大林吶喊助威: 「必須無情地、毫無憐憫地消滅敵人,不要理睬那些職業的人道主義者們的喘息和呻吟。」

難堪的晚年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高爾基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後兩年,高爾基完全成為政府的馴服工具,他不倦地頌揚斯大林,可是後者對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議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惡魔》,《真理報》立刻發表一個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義」。甚至,高爾基看不到報紙,克格勃有幾次還專門為他印了一份報紙,高爾基紀念館就保存著這樣一份報紙。

高爾基想去義大利旅遊,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鎖入囚籠。表面上他的名聲僅次於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憶中,談到高爾基絕望地喃喃自語:「我實在太疲倦了。好像他們把我圈在籬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進退不得!我不習慣這種生活……」

高爾基在克里米亞的別墅度過最後一個春天。法國作家安德列· 馬爾羅去那裡訪問他。在蘇聯秘密警察總部保存的巴貝爾審訊檔案證辭中,提供了此次會見的細節。馬爾羅問高爾基,蘇聯文學現在是否正處於衰落階段,高爾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時《真理報》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學形式理論,以及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高爾基非常關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評;他心情抑鬱而孤獨,多次說有人不許他回莫斯科,去從事他熱愛的工作。雅果達和克魯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跡可疑的女人和高爾基一起徹夜縱酒狂歡,直到高爾基昏昏睡去。克魯奇科夫控制了高爾基的日常生活,那些來訪者都得經他挑選,使高爾基只能見到雅果達秘密警察圈子裡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騙子。

這位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釋是一樁罪惡的謀殺,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團龐大陰謀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達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縱,陰謀在於推翻斯大林政權。連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來大做文章。高爾基死後,他的房子被徹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被捕時,秘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個個切開,尋找他們需要的材料。

高爾基的可悲命運,耐人深思。他順從於斯大林政權,享受最高的名譽和地位,卻付出一個知識分子最高的代價——人格的喪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參與殘酷,宣揚虐殺,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為虐政的工具
一八六八年俄歷三月十六日,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即馬克西姆·高爾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高爾基五歲時,做木匠的父親去世,於是他寄居開設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爾基常常陷入日漸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們兇狠的爭吵斗毆中。後來,破了產的外祖父把老房子賣掉,在卡那特街另買了一所房子。「這是一條沒有鋪裝、長滿了草,然而卻很清潔而且安靜的街,它穿過兩排色彩斑斕的小屋,一直通到田野。新房子比從前那所漂亮、可愛;正面塗著令人感覺溫暖恬靜的深紅的顏色;三個天藍色的窗扉和一扇帶柵欄的頂樓白葉窗鮮亮得耀眼;靠左邊的屋頂遮掩著榆樹和菩提樹的美麗的濃蔭。」———《童年》

在高爾基的童年,曾是織花邊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

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在這所老木屋裡,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爐沿上,望著被小洋燈的亮光照耀著的小外孫,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強盜母親等許多童話。外祖母的疼愛和那些如現實生活一般不幸又閃爍著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話,使過早就飽嘗底層生活艱辛的高爾基獲得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同時,這些童話正如高爾基後來回憶的,「我的頭腦里充滿了外祖母的童話,就像蜂房裡充滿甜蜜一樣」。正是這些記憶給了作家以最初的豐贍的滋養。

高爾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著,並已辟為作家紀念館,當地人依高爾基原姓親切地稱其為「彼什科夫小屋」。

E. 請文學高人將這段文字改成隱晦的預言詩

殺神驟臨招巨變,
聖殿日暮似血潭。
眾生梵唱挽頹勢,
存亡卻在紅唇間。

其實現代詩樓上的寫得很好了,我改了一下,以合乎樓主要表達的意思:
末日的陰暗
光明的黃昏
暗黑鐮刀下的殺戮

聖殿的悸動
光輝的散亂
存亡接近的未卜

煉獄梵唱
經文神杖的光芒
在白衣前
接引著上天的眷顧

F. 友們 可以推薦一些好看的文學類的小說嗎 謝謝

1《鐵皮鼓》(德)君特·格拉斯著 納粹史/傀儡敘事法

行文靈巧自如,飛揚跳脫,生機橫溢,寓庄於諧,辛辣犀利,絢爛多姿,敘事視角獨特新穎,以一個侏儒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幾場性愛描寫新穎別致,傀儡敘事法的運用是一大亮點,敘事淡定從容、娓娓道來,描寫濃墨重彩、新奇生動,細部敘事有時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構思巧妙新穎、獨具匠心,觀察敏慧,從一個另類的視角反映了一段納粹史,有著濃郁醇厚的時代、地方色彩與豐富深邃的內蘊。小說的獨創性、具體作品精美的程度、藝術深度、結構藝術等均有不俗表現。

2《湯姆叔叔的小屋》(美)斯陀夫人著 黑奴解放

英文版的文字很好,口語化對白栩栩如生。語言優美,富有生活氣息,人物刻畫生動,好幾個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宗教色彩濃厚。

3《小婦人》(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著 家庭/言情

古龍小說《歡樂英雄》就是借鑒這本書的。文字純朴淡雅、散淡自然,行文恬淡柔和、情味濃郁、不事雕琢,人物刻畫自然生動,思想上有較濃的道德色彩,但不令人反感,調子樂觀進取,頗帶教育意義。小說真實有生活味道。

4《荊棘鳥》(澳大利亞)考琳·麥考洛著 家世/言情

全書共分七部分,每部以一人為中心,按時間順序(1951—1969)寫了澳大利亞一家三代人的滄桑變化,主要寫三代人的愛情歷程(前兩代是悲劇,第三代則以大團圓收場),又以第二代人麥琪的愛情悲劇為線索結構全文,作為一部家世小說,格局未免偏狹,但書中濃郁的地方風味、人物的生動刻畫(其中尤以第三代人賈斯丁的塑造最為新穎獨特,寫她的六、七部也是小說的精華部分)、布局的精巧嚴密、情感的細膩動人則是小說的亮點,語言則清新流麗,間或委婉動人。

5《童年》、《在人間》 (蘇聯)高爾基著 童年三部曲/自傳體

小說文字素淡、精煉,情節、人物真實可信,對當時的下層社會有較真實的描繪,情感力度很強。《我的大學》明顯弱於前兩部,不推薦。

6《廊橋遺夢》 (美)羅伯特.詹姆斯.沃勒著

小說寫的是兩個中年人的凄婉愛情故事,寫得真實感人,於簡單的情節中迸發出思緒、情感的火花。首先,主角是中年人(男主角52歲,女主角45歲,這在言情小說中是少見的);其次,小說行文中常以女主角67歲時觸景生情的場景和45歲時的場景交替出現,用了時空交錯的蒙太奇手法,寫得很有味道;男主角是一名攝影家,女主角是一名農婦,這也很特別。內容講述的是一位生活平淡乏味的家庭婦女與一位習慣漂泊的孤獨的攝影師心靈產生相撞,產生了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情愫,然而卻因世事的羈絆愴然分離。

7《基督山伯爵》(法)大仲馬著 名著中的通俗小說/復仇

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情節性很強,金庸受影響最大的一位外國作家。故事非常好看,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不過思想性較差。

8《在路上》(美)傑克·凱魯亞克著 自傳體/流浪/垮掉派小說

行文灑脫自然、輕松活潑、自由散漫、不拘一格、真實天成,有濃郁的時代、生活、地方色彩,對人生、世界充滿調侃,很是消極頹廢的調子,叛逆、張揚、我行我素但卻盡顯真性情。

9《屠場》[美]厄普頓·辛克萊著 黑暗系/苦難

寫美國工人的悲慘生活。筆力挺拔剛健、粗獷遒勁、渾朴,筆調庄嚴凝重,筆墨酣暢,諷刺犀利,感情充沛,調子沉重凄涼,風格蒼涼,人物有較強的悲劇性。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描寫細致真實,讓人觸目驚心。人物刻畫不足。有群P場景的側寫。

10《呼嘯山莊》(英)艾米莉·勃朗特著

小說揭示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復雜與深刻,所蘊含的情與愛的激情觸動人心,藝術風格獨特,帶有夢魘與恐怖的氣氛,屬哥特式小說,情節懸念魅力層次較高,人物性格鮮明獨特,敘述結構是從故事的中間部分敘述起的,再倒敘,後順敘,現代主義成分較濃。《呼嘯山莊》的人物感情太極端了,人物也是非常態的那種,整個世界覺得都像是作者臆想出來的,愛情描寫很不理智,男主是圍繞著女主角轉的。

11《悲慘世界》(法)雨果著

語言典雅華麗、委婉細膩,詞彩華茂,集詩意盎然和悲壯激昂為一體,感情細膩充沛,壯美有氣勢,用浪漫主義筆法寫現實主義的題材,多煽情性描寫,風格蒼涼憂傷深沉,內蘊厚實,有濃郁的時代、生活、地方色彩,融知識性、藝術性、思想性為一體,結局以悲劇收場(雨果小說一貫以主角死亡作結),有聲有色。但刻畫人物多詳盡靜態的描繪,瑣碎的心理分析,非細部敘事很多,行文拖沓雜冗、繁雜細碎,多喋喋不休的議論說教,多冗長靜態的歷史事件、專門知識、相關背景的介紹,不加節制、拖泥帶水,情節主幹很簡單,卻枝蔓叢生(很不必要)。人物多善惡分明,基本上都屬於扁平人物,復雜性稍差。悲慘世界的文學史意義更多於其文學價值。

12《百年孤獨》(哥倫比亞)馬爾克斯著

小說展示了一個建立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重復循環的象徵框架中的現代神話故事,一部小長篇就寫了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興亡史,也是一百多年來拉丁美洲封閉落後、與世隔絕的象徵史,小說中現實與魔幻水乳交融,藝術手法上很有特色,將來過去完成式及循環往復式的敘事方法和結構就很有獨創性。《百年孤獨》對國內的純文學創作很有影響。

13《挪威的森林》(日)村上春樹著 青春言情

一首奇特的悲情戀曲,奇特的人,奇特的事,奇特的場景,奇特的哲理,奇特的韻味。

有一種孤獨感,淡淡的抑鬱與憂愁。

14《海邊的卡夫卡》(日)村上春樹著 青春/奇幻/超現實主義

文字明凈清爽、優雅靈秀、委婉細膩,行文靈氣流轉、隨意隨性、玲瓏剔透,風格恬淡幽深空靈自然,情調如煙似夢,韻味雋永微妙,基調柔曼愁楚、感傷孤清,有著淡淡的抑鬱憂愁迷離的氣息;情節玄奧睿智,採用雙軌平行結構,有大量的隱喻和象徵,充滿神秘主義色彩、哲理化傾向;人物少,但很有自己的個性與味道,主角有一種孤寂迷惘虛脫失落無力感,其心靈的感性歷程寫得微妙生動,文字間有一股淡淡的情感潛流波動著,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雖不強烈,但自有一股穿透力直滲人心。另2006年《海邊的卡夫卡》獲得世界奇幻獎(WorldFantasyAwards)。

15《官場現形記》 李伯元著 官場百丑圖

文字爽朗潑辣、犀利激越,筆調勁挺,筆墨酣暢,筆帶鋒芒,行文庄諧並出,寓庄於諧,妙趣橫生,觀察力敏慧,視野廣闊,略為缺乏厚度,由於連環式結構的原因,寫人物一兩個側面(多為負面性格的刻畫)頗為傳神,但豐滿度、整體感就嫌不足,小說是一部晚清官場五花八門、各顯神通的百丑圖。這部譴責暴露類官場小說,一定程度上也是當代官場的寫照。

16《白夜》 賈平凹著

白夜即男女主角虞白和夜郎的合稱,小說與《廢都》類似,以主角的經歷揭示生活、社會的病態現象,探討都市人的生存狀態,也是一個悲劇故事。

17《在細雨中呼喊》 余華著

比余華的其他長篇寫實多了,最喜歡的余華小說。小說的細部敘事充滿魅力,人性的美醜愛憎在字里行間跳躍不已,很有震撼力。敘事順序顛倒得七零八落,小說情節由一個個不斷變換的人物、一件件不同的事疊綴而成,整體顯得很鬆散,人物栩栩如生、很有味道,逼近生活真實。

18《狼圖騰》 姜戎著

關於游牧民族、草原狼的知識非常豐富,對游牧民族及狼的觀念也徹底變化,提出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全新「狼文化」。「狼」觀念,是一次思想上、觀念上的翻天覆地的革命,本書所寫的場面細節真實逼人,小狼的命運始終牽動人心,文末的理性挖掘——關於狼圖騰的講座與對話也很不錯,本書更像是一部知識性小說、哲理性小說,而在人性上、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就略顯蒼白,此外,小說的文字也一般。

19《藏獒》 楊志軍著

語言粗獷陽剛,雖陰柔之美不足,但基本同所寫的高原背景相契,人物語言也頗有民族風味,小說的行文布局並無突出之處,唯其題材的獨特,結尾主旨、情感的深化使小說添了幾分魅力。小說的藏獒對決雖有趣味性,然類似武俠武俠小說,並不能超出一般武俠的水準,整體水準略遜於《狼圖騰》

20《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王旭烽著 家世小說

文字纖巧靈秀,柔潤雅潔,纏綿清麗,委婉細致,詩意盎然,有著如煙似夢的情調,盪氣回腸的意境,悠遠幽深的韻味,心理刻畫細膩生動,人物描寫栩栩如生。人世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命運的莫測,浮生的滄桑滲透了紙間,讓人共鳴、感動,以家寫國,寫時代風雲,茶的知識很豐富。小說非敘事部分過多,不時有連篇累牘的題外話、說明、介紹等,雖說增添了一些歷史的底蘊,但多可有可無,有炫耀知識之嫌,不斷地打斷敘事的節奏。第二部不夜之侯與第三部築草為城寫得遠遜於第一部,不看亦可。

21《日光流年》閻連科著 悲劇

閻連科只喜歡這一部。文字凝煉精緻、文采斐然,搖曳多姿,修辭手法(特別是通感)的運用推陳出新、不拘一格、獨具匠心,極富於文學意象之美,運用了時序顛倒等現代派小說的技巧,風格蒼涼沉鬱,調子沉重憂傷,有濃重的悲劇情結,內蘊沉澱厚重。人物刻畫略遜色。

22《動物兇猛》王朔著 wen ge

寫一個wen ge其間的少年愛情荒誕劇,故事由現實、虛幻交錯回憶而成,並把回憶片段打斷重新組構,寫出了wenge間的一些荒誕,是最喜歡的王朔小說,曾改編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23《三寸金蓮》 馮驥才著

語言出色,視覺獨特,題材新穎,故事也挺好看的,寫女人小腳的美的。

24《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窯風景》曹乃謙著 鄉土系列短篇小說集

題材寫的是山西雁北農村農民的原生態生存狀態(多寫食慾、性慾,亂倫、獸交也不迴避),真實、震撼、獨特,文字樸素精煉、清疏簡淡、粗獷遒勁、散淡自然、不事雕琢,純粹簡單本色,風格恬淡幽深、蒼涼渾朴、純朴真摯,行文簡約含蓄。感情充沛卻又客觀冷漠,在不動聲色的外表下藏著那樣荒謬、卑微、苦難的人生,那樣沉重凄涼孤清的調子,那樣厚實、深遠的內蘊。小說的口語方言、民歌民謠的運用也盡顯其濃郁的生活、地方色彩。

25《白先勇短篇小說集》 白先勇著

作者簡介:民國白崇禧的兒子,搞基,寫有長篇同志小說《孽子》

文字凝煉傳神、圓熟洗練,筆力勁鍵,擅於以形寫神、以外寫內,風格多蒼涼沉鬱,寥寥幾筆,人物音容笑貌宛然如生,擅白描,通過人物言行舉止活畫出其內心情緒波動,擅意識流,把現在、過去打成一片,富於歷史感與人世滄桑感,有些作品隱約可見張愛玲的影響。其中,《永遠的尹雪艷》、《游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謫仙記》等寫得尤為出色。

26《郁達夫小說集》 郁達夫著

文字淡雅清秀、委婉細致、清新柔潤,行文俊逸奔放、自由散漫,如流水行雲、散淡自然,情味濃郁,感情充沛,感情熱烈奔放、大膽率真,情緒多感傷惆悵、憂郁凄婉,多表現人物內心的苦悶傷感、病態憂患、青春期的煩惱與性糾葛,有著強烈的自傳色彩與抒情性,寫景生動、抒情動人,但題材多雷同狹隘。《她是一個弱女子》是郁達夫寫的百合小說。

27《汪曾祺小說集》 汪曾祺著 沈從文弟子/散文化

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大多呈現散文化趨勢,注重對民俗風情、生活場景的描寫,知識性很強,人物刻畫得很活、有味,行文優美、舒緩、散漫,人物語言生動傳神,小說故事性很淡,有些根本談不上情節,小說寫得不像小說,但很有味。其鄉土抒情小說常精心勾畫美的人情人性。《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羊舍一夕》、《王全》、《騎兵列傳》、《黃油烙餅》、《七里茶坊》等都體現這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但其小說有雷同趨勢。

28《王小波小說集》 王小波著 黃金、白銀、青銅時代

《黃金時代》(包括《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界》)

這本集子的小說屬於現代主義的范疇,王小波的小說創新意識挺強,思想也挺新,語言也挺幽默,敘事視角不停轉換,敘述模式新穎復雜,批判尖銳、想像豐富,屬於先鋒派小說,小說淡化人物、情節,注重人物心理流動。總之,王小波的小說讓人耳目一新。其中《黃金時代》、《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較出色。

29《紅拂夜奔》(《青銅時代》之一)

故事在現實與想像中交叉敘述,含有表現主義、魔幻現實主義、黑色幽默色彩,寓真實於荒誕調侃中,王小波堪比古龍,智慧在輕松幽默中飛射,文章寫得輕靈活躍、獨出心裁。

30《呼蘭河傳》蕭紅著 鄉土/自傳體/童年回憶/散文化/詩化

蕭紅一生坎坷,晚年卻寫了這部充滿童真與歡樂的書。文字清新雋永、委婉細致、空靈秀美,行文灑脫自然,頗見童趣,景物描寫頗見功力,是詩化小說的代表。

31《結婚十年》蘇青著 自傳體婚戀小說

語言清麗柔婉,筆觸機敏纖細,心理描寫細膩動人真摯,情感感染力頗強,對家庭生活瑣碎真實的描寫、男女情感的描摹、職業婦女在社會上的掙扎與奮斗的艱辛歷程的描繪均娓娓道來,不乏可圈可點之處,這是一部大膽裸露的女性文學、婦女問題小說。

32《水與火的纏綿》池莉著 言情

真實的、瑣碎的、充滿矛盾與摩擦的愛情,真實裸露的情感剝離了浪漫感,雖然小說沒有高度集中的細部敘事,但其敘述方式自有其特色,生活是那麼裸露真實,生活、歲月、愛情讓人成熟,小說有新現實主義的成分,自有其魅力,受《約翰·克里斯朵夫》影響。缺陷是too much tell,too little show.

33《北京娃娃》 春樹著 自傳體小說/殘酷青春/80後作家

這書出版後,春樹的父母與她斷絕了關系。小說真實大膽裸露地寫了作者14-17歲時的生活,各種性、亂搞,出書時作者才19歲。行文散漫自然,散文化、個人化敘事,著重個人情感體驗,有濃重的頹廢壓抑憂傷沉重的調子,在書中能讀到束縛、叛逆、代溝、孤獨、性愛(作者的性經歷和性觀念都很大膽地在文中剖露,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才情,小說很有風格。

34《我愛比爾》王安憶著 中篇

對人物心理的描繪真實生動,行文富有美感,題材獨特,不如俗套,有才情、靈氣。

35《祖父在父親心中》方方著 中篇

寫作者祖、父兩代知識分子的人生遭遇,筆力老到,動人心弦。

36《來來往往》、《生活秀》 池莉著 中篇/新寫實主義

文字灑脫自然、爽朗細致,用冷靜客觀、真實細膩的筆法來寫原生態的日常生活,生活味道躍然於紙上,頗有情感感染力,人物形神畢肖,女人寫得比男人好。

37《三毛全集》 三毛著

三毛的散文情感真摯,意味雋永,獨有一種魅力。前期比較歡樂,後期越來越壓抑凄涼,有一種生命的沉痛在裡面,是很有靈魂的書。三毛的散文不多說了,讀散文者幾乎沒有不看的。

以上轉載。

G. 文學欣賞論文

論王朔《動物兇猛》大院孩子的心理釋放
【摘要】王朔的小說常被劃為「異類小說」的范疇,在其小說《動物兇猛》中呈現的是「文革」時期的北京和當時特定的城市群落,即所謂「軍隊大院」的孩子的少年生活,本文從心理釋放的角度對此小說進行分析。
【關鍵詞】文革;頑主;心理釋放
在大一的現當代文學史學習中對新時期的文學有了一定的把握,新時期以來的小說集中表現為傷痕小說、反思小說、先鋒小說和新寫實小說等。而文學批評家們對王朔卻很難下一個定義,他的小說既與新時期整體的小說群體有粘連,但又表現出獨特的「痞子文學」特徵,以「玩」和「侃」語言文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王朔的作品提供給人們的是一個幽默寬松的小社會,這里的人沒有什麼崇高的精神,沒有什麼救世的情懷,他們都是一些沒有什麼正當職業的人,打架、咒罵、起鬨、相互嘲笑與模仿。
王朔的小說塑造了一系列頑主的形象,《動物兇猛》中的大院孩子們也是王朔筆下塑造的典型頑主群體,通過描寫這些頑主的心理釋放,就是王朔對逝去青春的一次總體緬懷,對昔日純情的一次全面告慰,他對少年的初戀情懷、強烈的性心理和青春期叛逆與逃避的種種潛意識進行了細致的體察和描摹。
一、「文革」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院孩子
歷史背景是文學成長的土壤,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特點。「文革」是新時期歷史上一段特殊的歷史,在此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少年心理有著獨特表現。
(一)「文革」背景
在20世紀70 年代前期,「文革」紅衛兵運動開始陷入低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幻想著成為國家主人翁的青少年們忍受著未來註定無用的知識教育,軍隊大院里的軍官們忙於應付自己的工作讓他們的孩子處於無人看管的狀態,社會經濟蕭條,人們生活單調,空盪盪的北京城裡,以馬小軍為代表的頑主們逐步成長為城市裡的主角。
(二)大院孩子的心理及其表現
他們不服老師的管教,躲避家長的束縛,他們有的是旺盛的精力,四處尋找刺激的慾望,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穿著成人的軍大衣裝模作樣地吸煙,並引以為傲地吞雲吐霧,肆無忌憚地與路過的漂亮姑娘搭訕,從姑娘的害羞中感到自我成長的滿足,即便是有過對於異性的浪漫幻想也被獸欲所吞噬,哥們義氣地斗毆打架,為自己的某次出彩沾沾自喜,談論著誰又成了某條街的老大,並憧憬著有朝一日自己便成了老大……由於自己是高乾子弟的優越心理,他們認為「不必學習那些後來註定要忘掉的無用的知識」,從而使自己的動物本能得到了最大的解放,這些動物性的「非理性」本我表現使他們的理想應運而生,「唯一可稱得上是幻想的,便是中蘇開戰。我熱切地盼望捲入一場世界大戰,我毫不懷疑人民解放軍的鐵拳會把蘇美兩國的戰爭機器砸得粉碎,而我將會出落為一名舉世矚目的戰爭英雄。」
馬小軍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釋放尤為典型,他急於融入頑主們的世界,出於虛榮心把心儀的米蘭約到自己的大院里向哥兒們炫耀,米蘭的變化使「我」由嫉妒而變得無法容忍,為了尋找心理平衡,就千方百計挑起事端,捉弄她,侮辱她,謾罵她,潛伏於「我」身上的動物本能成為「我」的主宰,在一種瘋狂心理的支配下,「我」終於像完成一項使命一樣強暴了她。
這是經歷文革動盪的後的少年最兇猛的青春和直接的感情表達,盲目沖動,他們就像兇猛的野獸,帶著青春的鋒芒,在屬於他們的社會里橫沖直撞。

二、以回溯追憶的姿態描繪大院孩子的心理
作者以一個中年男子的口吻回憶過去,《動物兇猛》帶有自傳性質。這種「往回看」的對歷史記憶的追溯的態度,表現出了作者對該時期的少年心理的懷念留戀之情。
(一)回憶的切入
這個回憶連作者自己都不確定是否是真實的回憶。回憶是順著作者見到十三年後的那群朋友開始的。回憶有點模糊也有點混亂,甚至有臆想的成分。正如王朔自己在書中所寫的那樣「我想說真話的願望有多強烈,我所受到的文字干擾便有多大。我悲哀地發現,從技術上我就無法還原真實」。所以他不斷地誇大或捏造自己的經歷,虛構了回憶,急於表現自己被肯定、被關注、被崇拜的心態。這些都是作者回憶的切入口,也是喚醒作者回憶的片段。
(二)回憶的態度
王朔對於大院生活的回憶是持著一種冷靜溫和的態度的,直接講述自己的「文革經驗」來追憶似水年華,不自覺流露出與批判相異的溫情,寫出少年時代的樂趣:「我們」吸煙、逃學、打架、談戀愛。即使是被視為頑主的少年,他們有悖於傳統道德的心理釋放,在作者看來都是美好的回憶。
親情的冷淡造成了少年們極度的孤獨感和無安全感,他們不是沒有家,而是在渴望「家」的同時抵觸甚至毀滅現實的家。王朔的調侃,王朔的叛逆,都是這種沒有安全感的外在表現。在故事的結尾王朔這樣寫到「我在清澈透明的池底翻滾、爬行,驚恐地揮臂蹬腿,想摸著、踩著什麼堅硬結實的東西,可手到之處都是一片溫情脈脈的空虛」,最後「我抽抽搭搭地哭了,邊游邊絕望地無聲哭泣」。「我」一次次被肆虐的腳踩下,把我踩在水底下的又豈止是我曾經痛毆過的同學呢?「我」哭泣,是為那再也無法爬上岸的青春時光嗎,還是對生活的惶恐和無助?王朔曾經說過:「我年輕的那個年代,常常是你老老實實在家坐著,你一個哥們突然哭著闖進來說被誰揍了,那你就得二話不說立馬撅著屁股滿世界找磚頭,不管有仇沒仇都要去拚命。」這種兇猛魯莽的哥們義氣已經隨著那個時代流失了。我們可以指責那個時代少年們做的無知的事,可那正是青春兇猛的印證。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那個時候的生活是被人懷念並被人深深羨慕的,那時候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充滿了無知的快樂,沒有復雜的念頭,也沒有世故的理想。

三、道德的歸正下大院孩子的悲傷
小說中展示的熱鬧的人物和語言背後是否都是滿心歡喜的笑容呢?他們帶給人們的是否是永恆的甜美呢?其實不然,無論是《動物兇猛》中的語言還是人物形象最終反映出的都是頑主們的悲歌。
(一)被發現並表現的悲傷
《動物兇猛》其實很悲傷,通過作者回憶,我們清楚的看到了「頑主」們的少年時期。而與現實生活中的當有著一張狐狸一般嬌媚的臉的女子變成了蒼老憔悴的女人,要知道年輕的時候她是多麼風流,然而現在她的心比她的容貌還要老得快,她學會了順從,再沒有年輕時縱情的笑容;當時帥氣霸道的小夥子成了發福的商人,過著平凡的生活,失去了少年時愛過的迷人的姑娘,不小心就落入了俗套;當年意氣風發的流氓頭子談起少年往事和跟他相熟的女孩他卻避而不談了,也許他只想一個人靜靜地回憶這些往事。二十多年過去了,那些只屬於青春的絕對的自由和叛逆只能停留在記憶中了,那些人回憶起過去少年時做過的事也許都會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再也沒有年輕時的勇氣和精力了,他們早已不再是兇猛的動物,他們已經老了,早已被生活訓化,在觥籌交錯中融入了生活的軌道。
(二)關於「米蘭」的猜測
在「我」眼裡米蘭散發著迷人的芳香,因「我」的由愛生恨,惡言詆毀,米蘭對「我」而言由一個美妙的夢變成了一個不能觸碰的傷口。就像這個緩慢的故事以急速衰老地讓「我」不敢認的於北蓓開始,但卻再也沒有涉及到成年的米蘭,因為在「我」記憶中的米蘭是迷人的,幻化成了少年心中的夢想,一個帶著英雄主義色彩的夢想。或許,作者刻意「遺漏」了她,而是把她看做是年輕時代的信仰,這種回憶是永遠回憶不完的,越回憶越不清晰,因為曾經兇猛過的青春已經被歲月融合,回憶過去,是斑駁而模糊的,這樣的美好記憶是不能再與現實碰撞的,美好的記憶在現實的摧枯下也只能無奈地支離破碎。不提及是最好的,這樣至少米蘭在「我」心中還是記憶中的樣子,那麼縱然再殘酷的青春和現實都還是存有一絲美好的幻想。又或許,米蘭的不復出現只不過是「我」之於現實生活對自己的一種無力的安慰罷了。

四、總結
王朔小說在嘲笑一切高貴和神聖的同時,也涌動著對純真的惦念和嚮往,他既展示著精神的虛無和混亂,又去撩撥著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溫情。
成年了的頑主們再也沒有少年時天真的莽撞和肆意揮灑的激情夢想了,他們已經在世俗的價值觀中失去了太多真性情的東西。於是少年時期的頑主們的心理真性情釋放引起了作者的懷戀。
雖然語言上的「貧」和內容上調侃的過度發揮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小說思想性的閃光,但是《動物兇猛》對當下和個人生活精神的體察,以及與世紀末青年人心態的契合是不可否認的。

H. 推薦十篇以上的散文(具體內容,最好是文學味濃的,或是高考滿分作文),獎勵5分

。一、美景,總在半夢半醒之間
太陽是不大懂得養生的,只要它出來,永遠圓圓著臉,沒心沒肺地笑。它笑得適度時,花兒開得繁盛,莊稼長勢喜人,人們是不厭棄它的;而有的時候它熱情過分了,弄得天下大早,農人們就會嫌它不體恤人,加它身上幾聲罵。看來過於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該圓滿時圓滿著,該虧的時候則虧。它的圓滿,總是由大虧小虧換來的。所以虧並不一定是壞事,它往往是為著燦爛時刻而養精蓄銳。
在故鄉的夜晚,一本書,一杯自製的五味子果汁,就會給我帶來踏實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圓的日子,情況就大不一樣。穿窗而過的月光,會拿出主子的做派,進了屋後,招呼也不打,赤條條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來的那個位置。它躺得並不安分,跳動著,閃爍著,一會兒伸出手撫撫我的睫毛,將幾縷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會兒又揉揉我的鼻子,將月華的芳菲再送進來。被月光這樣撩撥著,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樣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帶著股綠意,有一種說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飽滿,豐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結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盡鉛華的氣質,安詳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遠,清寂;冬天的月光,雖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後,新鮮明媚得像剛印刷出來的年畫。原來雪和月光,是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侶啊。
滿月的日子,故鄉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飯後,熄燈睡了。
大約凌晨三點來鍾的樣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書桌上,通常放著一杯白開水。室內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時候,發現杯壁上晃動著迎春枝條般的鵝黃光影。心想月光大約太喜歡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畫。喝過那杯被月光點化過的水,無比暢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無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時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麼掉到樹叢中了?我見過的明月,不是東升時蓬勃跳躍在山頂上的,就是夜半時高高吊在中天的,我還從沒見過棲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團月亮也許因為走了一夜,被磨蝕得不那麼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盞掛在樹梢的燈,那些還未發芽的樹,原本一派蕭瑟之氣,可是掖在林間的月亮,把它們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樹木一夜之間回春了。
看過了這樣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時,又怎能不被美給驚著呢!只要睜開眼,朦朧中會望一眼窗外——啊,月亮還在林間,只不過更低了些,再睡,再醒來,再望,也不知循環往復了多少次,月亮終於沉在林地上,由燈的形態,變幻成篝火了。
第二天徹底醒過來時,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還有滿月時的盛景?消盡了白雪而又沒有返青的樹,看上去是那麼的單調。雖然尋不見月亮的蹤跡,但我知道它因為昨夜那一場熱烈的燃燒,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兒療傷去了。因為它燃燒得太忘我了,動了元氣,所以不管怎麼調理,此後的半個月,它將一點點地虧下去。待它枯槁成彎彎的月牙兒,才會真正復甦,把虧的地方,再一點點地盈滿。它圓滿後,不會因為一次次地虧過,而就不燃燒了,因為月亮懂得,沒有燃燒,就不會有灰燼,而灰燼,是生命必不可少的養料。
我怎麼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賞月時節,卻看見了上天把月亮拋在凡塵的情景呢。在那個時刻,那團月亮無疑成了千家萬戶共同擁有的一盞燈。假使我徹頭徹尾醒著,這樣的風景即使人了眼,也不會懾人心魄。
正因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與黑夜之間,在半夢半醒之間,那團月亮,才美得奪目。
二、清風明月書做枕
現代社會,真正靜下心來對一兩本書,似乎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而我,也似乎天天在過著奢侈的日子,讀書需要一種心境。安詳的心緒以及靜謐的氛圍,都可以將我帶入那種既恍惚空靈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在一種如詩的意境中讀書,心靈會像熱水裡的新茶一般絲絲縷縷地舒展開來,抑或會感到那個溫暖的杯底從心房間熨過,熨平心上的每一條褶皺。
心境搖曳不可讀書,功利浮躁不可讀書,靈魂紛亂不可讀書。讀書需要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彷彿人於樹下禪定,風聲雨聲車聲馬聲,無一入其耳;酒色財氣,無一動其心。其中境界如徐燕謀贈錢鍾書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戀,我來只為讀奇書。」
於幽美如詩情琴韻的意境之外讀書,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起一位偉人青年時錘煉自己,專揀市聲嘈雜之處讀書,常激賞贊嘆,這種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修得。看來,片刻寧靜,一室溫馨,對讀書人是何等重要。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打亂了眾生心靈的止水。愛於時光的余白處,慵讀幾頁書,犒賞一下乾渴的靈魂,可是家務勞動、友人來訪、子女教育以及電視喇叭的聒噪,使你無處躲藏。日常的喧囂里,早已不進須臾的寧靜。
所以深夜是最宜於讀書的時候。這時,人已去,茶已涼,片刻前還熱鬧非凡的斗室驟然闃寂。家人睡熟,喋喋不休的電視也早已啞然無聲。月華似水,佳期如夢,捻亮床頭一盞青燈,取一個舒適的姿勢,或躺或坐,羅埝掩住半個身子就可以了。
書是選好的,就放在枕下,不必從書架上查取。用不著書簽指路,一下就能翻到要看的地方,對於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來說,這動作就該像手巧的售貨員取貨一樣嫻熟。不緊不慢地接著昨天的看,若是情節極佳的小說,可以一口氣讀上三五十頁;若是散文,品上幾篇也就夠了,不必太多。像少年時讀書那樣,不眨眼看到明天,是不可能的。因為明天一早,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待著我。學生時代焚膏繼晷的苦讀對我來說已成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移。不再去想那些,用寧靜的讀書為每日的繁忙畫上一個優雅的休止符,已經令我感到自豪,哪怕只讀三五頁,也已滿足,關鍵是活得一分安然的心境,心甘情願地做精神麥田裡最後的守望者。
我常常被書感動著,被友情感動著,被鼓勵感動著,被忠誠感動著,被美好感動著,被優秀人物感動著,被思想家感動著,被科學家感動著,被文學家感動著。書於我就像是流水於乾裂的土地,書於我就像天空於小鳥……
窗外夜色漸深,疲倦漸濃。合上書本,塞於枕下,坦然入眠。三更有夢書當枕,縱然明日有萬劫不復的災難等著,在夢鄉里,仍會一枕書香而露出一絲無憂的微笑。
在法國,從政府要員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幾乎都有愛書和讀書的習慣。難怪一位法國人說:「如果房間里沒有書,就彷彿一個人沒有靈魂。」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法國人之讀書,並不是因為生活的負擔和生活的壓力,而是因為受濃厚興趣和美妙情愫的牽引、役使。
如果把讀書視為心靈的旅程的話,那麼從容實在是最為緊要的了。你無論讀什麼,都需要給自己一段完整的時間、一個靜謐的氛圍——寫作是個人行為,讀書又何以不是個人體驗?讀書一旦進入了從容的境界,則定然像元人吳徽所說「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說,此時此刻,讀書人已在精神上與古人相溝通、相交流,從而陶冶、凈化、提升了自己的心靈世界。
從容讀書的真諦若此,然而,卻並非人人都能把握。最近,從報上看到這樣兩則故事,覺得頗能說明問題。南北朝有一名學者叫陸澄,他從小好學,青燈黃卷,行坐眠食,手不離書。可讀三年《易經》,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表面上觀之,「讀三年《易經》」怕是夠從容的了,然而,不求審美體驗、感情共鳴,不求甚解,又怎與從容讀書沾上邊去?同是讀書,亦喜背誦,文學巨匠茅盾卻從容得可以。他照樣能熟練地背出120回的《紅樓夢》,茅盾在長篇小說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就歸源於其從容讀書,能夠把書本知識轉化為精神的養料?
鎮鎮定定、從從容容讀書的人,怕不乏讀書的情趣。想當年,司馬溫公啟卷「必先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後端坐之」,有的則「夜雨孤燈亂翻書」,有的以為「讀書要在床上、爐旁、霧煙中、酒瓶邊才行,這樣才能讀出味道來」。於是,我猜想魯迅讀史,從通篇盡是「仁義道德」的字縫里,看出滿本都是寫著「吃人」兩字,看出了幾千年的歷史只有兩個時代,即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石破天驚之言,固然依恃的是其慧眼睿識,然而,何以不跟魯迅一茶一煙相伴,不慌不忙解構、有滋有味剖析有關?
一個人真要做到從容讀書,沒有把讀書當作心靈義務,沒有把一段青春時光託付給高貴的思想和真誠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的。因為不想從容讀書者,自可以有諸多的理由,什麼世界太吵呀,熱鬧事太多呀,誘惑太強呀,等等。亦難怪古代不少讀書人總是把靜坐作為理學的必修課,以清心寡慾,打消雜念。朱熹告誡讀書人說:「當靜坐涵養時,正要體察思繹道理。」程頤則「每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是啊,只有沖破名韁利鎖,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方能從容讀書。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該是無條件的,它完全取決於自我的選擇。就拿法國密特朗總統來說,他從政數十年,無論政務活動多麼繁忙,每天不讀兩小時書總是夜不安寢的。一個國家的總統其繁忙程度當是可想而知的,其尚且能夠從容讀書,那麼我們呢?
著名作家茹志娟書室掛著寫有「煮書」二字的條幅。她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等於囫圇吞棗,應該精讀。然而,還不夠,進而要『煮』。『煮』是何等爛熟、透徹。」
如果把好的書籍視為朋友,那麼一個不會「煮書」的人,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除了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和一種折磨而外,又能是什麼呢?有位書人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神,然後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說得多精彩呵!欲要成「神」,則不妨從「煮書」始,不妨學會從容讀書!
或許,我們窮盡一生亦無法接近從容的境界,然而,崇尚從容品質的過程,毫無疑問已經開始從容了。
三、一朵白薔薇 冰心
怎麼獨自站在河邊上?這朦朧的天色,是黎明還是黃昏?
何處尋問,只覺得眼前竟是花的世界。中間雜著幾條白薔薇。
她來了,她從山上下來了。靚妝著,彷彿是一身縞白,手裡抱著一大束花。
我說,「你來,給你一朵白薔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說了一句話,只是聽不見。然而似乎我竟沒有摘,她也沒有戴,依舊抱著花兒,向前走了。
抬頭望她去路,只見得兩旁開滿了花,垂滿了花,落滿了花。我想白花終比紅花好;然而為何我竟沒有摘,她也竟沒有戴? 前路是什麼地方,為何不隨她走去?
都過去了,花也隱了,夢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四、 花拆 張曉風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未經破壞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渾淹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
花的美在於它的無中生有,在於它的窮通變化。有時,一夜之間,花拆了,有時,半個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於那份不可思議。我喜歡慎重其事地坐著曇花開放,其實曇花並不是太好看的一種花,它的美在於它的仙人掌的身世的給人的沙漠聯想,以及它猝然而逝所帶給人的悼念,但曇花的拆放卻是一種扎實的美,像一則愛情故事,美在過程,而不在結局。
有一種月黃色的大曇花,叫「一夜皇後」的,每顫開一分,便震出轟然一聲,像綉花綳子拉緊後綉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致的蕊絲,頓時也就跟著一震,那景象常令人不敢久視——看久了不由得要相信花精花魄的說法。
我常在花開滿前離去,花拆一停止,死亡就開始。
有一天,當我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以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為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樂。
五、地毯的那一端 張曉風
德:
從疾風中走回來,覺得自己像是被浮起來了。山上的草香得那樣濃,讓我想到,要不是有這樣猛烈的風,恐怕空氣都會給香得凝凍起來!
我昂首而行,黑暗中沒有人能看見我的笑容。白色的蘆荻在夜色中點染著涼意。
這是深秋了,我們的日子在不知不覺中臨近了。我遂覺得,我的心像一張新帆,其中每一個角落都被大風吹得那樣飽滿。
星斗清而亮,每一顆都低檔地俯下頭來。溪水流著,把燈影和星光都流亂了。我忽然感到一種幸福,那種渾沌而又淘然的幸福。我從來沒有這樣親切地感受到造物的寵愛——真的,我們這樣平庸,我總覺得幸福應該給予比我們更好的人。
7.遠 山
——嚴陣
在我的窗口的遠方,有一片遠山。
晴朗的日子,當我在晨光澄明間第一次打開窗子,我會發現,它是在無邊的
淺藍中一縷靜悄無聲的黛青,而在黃昏,當我最後一次把窗子關上以前,映入我
眼簾的它,卻是一道神秘的金紫。
當風雨如晦雲飛霧涌時,我雖然看不見它的影子,但我知道,它依舊在那兒,
默默地靜靜地無怨無悔地守在那兒。因此在看不到它的時候,從一直涌到我窗口的
風雲的氣息中,我卻能感受到另一種美,那種既無青黛又無金紫而卻是不用任何一
種顏色表達的,看起來並不存在而實際上卻分明存在著的,令人只能無窮地意會到
的那種美,那種並不為人發現的美。
我驚異於初冬季節的一個早晨,當一夜小雪過後,在片雲不見的藍空的邊際出
現一弧柔美的銀色曲線的時候,我真的驚愕於它的絕妙。那在萬花紛謝千樹凋零
的季節顯現出的那種無與倫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議的清遠。
我曾到過黃山、泰山、廬山和峨眉。
可是,我所見到的,卻只能是見到,我所登臨的卻只能是登臨。於是我在興高
采烈過後,漸漸感悟到:人生的一覽無余是多麼地讓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麼地
令人感到可怕,那種會演變為幻滅的可怕。
而遠山卻不。
它永遠不會讓那一抹黛青變成真實的綠樹芳草,它永遠不會讓那一道金紫變
成具體的茅屋桑田,它也不會讓那迷濛的煙雨變成可以聽得到可以看得見的小溪和
池塘,它同樣也不會讓 那一弧銀白變為崚嶒岩石和凋落的園林。
那是你嗎?我從我打開的窗口遠遠地望著它。沒有握手。沒有面對面地看清
臉上的每一條深深紋路。它給予我的,只是一個遙遠的模糊的微笑。
那是你嗎?它有時只是驀然一現隨之便銷聲匿跡。我知道它是在他在的地方,
但我希望那雲,那雨、那霧、那雪,一直籠罩著它,只給我留下一個第六感覺的空
間。
那是你嗎?只和我隔著一扇門,只和我隔著一條路,只和我隔著一個季節,
只和我隔著一片雲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沒有點頭,沒有搖頭。沒有承襲,
也沒有承諾。那是永遠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遠的不圓滿的圓滿。
我曾經試圖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為,當我真的走近你,真的走近你
的你,我便會失去你留給我的那一縷黛青,那一縷永遠無法解釋的黛青。我也會失去
你展示在我視覺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遠無法猜猜的金紫。同時,我也會永遠失
去你隱入輕雲薄霧中留給我的那種感覺,那種虛虛的無比神秘的,彷彿在初雪輕掩的
荒原上留下的一行似曾相識的忽隱忽現的腳印的感覺。我也會失去你出現在天際線上
的那一縷銀白,那永遠也無法代替的至純至聖的夢影。
我曾經試圖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為,當我真的走近你,你那遠山的
有魅力,便會在了無距離了無界限之間頃刻消失,而與此同時,你便不再是我的遠山,
而卻是別人的遠山了。
距離是什麼?距離是一個空間。距離是什麼?距離是一個時間。因此,人只有在
一定的時空之外,才有可能領略到某種真正的完美,並有可能將它永遠收入你終生
的美麗的珍藏之中。
不要攫取。攫取會使你失落。失落你要攫取的東西和你的自我。不要佔有。
佔有會使你虛無。你得到的不再是你所需要的,而你也不再過去的你。
永遠可望而不可及。永遠可想而不可依。永遠可疏而不可密。永遠可寄而不
可系。
在我的窗口的遠方,有一片遠山。
盡管流年似水,世事滄桑,各種各樣的時尚的追求,穿梭於朝朝暮暮的紅燈
綠酒之間,我卻越來越感覺到,我你一片遠山的美麗和我你一片遠山的富有。
8秋緒

終於,夏帶著我濃濃的眷戀走了,還未來得及說句:Bye-Bye。我有些茫然,彷彿失去了什麼,卻又不知究竟失去什麼。
落葉
放眼望去,樹上一片一片的金黃,真美!可一陣風吹過,那片片金黃在空中盤旋幾周即而躺在地上。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刻意地踩在它們身上,或許是因為他們的不忠誠吧!
樹的一生都在為葉忙碌:冬,它積蓄力量:春,它努力成長;夏,它傾其所有;然而秋一來,葉便攀附著風尾隨而去了。樹是愛葉的,永遠把它高高舉過頭頂,即便是葉離開它的剎那,它仍矢志不移的堅持:給葉最好的生活,給它一個動力,希望它能永遠地飄在美麗的天空中。然而風是藐視葉的,視它為無物,即使給了它幾秒鍾炫耀的機會,但馬上就把它踏於足下,然後哼著勝利的歌,來慶祝又成功的捕獲了一個俘虜。
然後我沉思,我到底失去了什麼?後來,我明白了:我討厭葉,正如討厭那個負面的我一樣。和葉一樣尾隨虛榮而去,面對虛假的榮譽與贊揚,我動搖了,失去了本該珍惜的東西。

一陣風吹過,DearTree: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一揮衣袖,作別這段凄楚、銘心的愛。秋來了,雙手輕輕地拂過我的面頰,他說要給我最美好的生活,讓我在藍天中自由飛翔。你知道,我嚮往,那是我的夙願。我知道,你為了我付出了很多,甚至於生命,這些我都十分感激,可唯一遺憾的是:你給不了我想要的生活。盡管你天天把我舉過你的頭頂,可這對於天而言還是太遠太遠,對不起!我也只能說對不起了,拜拜!
啊!好清新的空氣,這才是生活嘛!
(突然一陣風把葉壓向地面)啊!!(一聲悲慘的絕叫)不,不會的,風不會這樣對我的,他說過要給我最美好的生活。
遠遠的我望著你,耳邊回響著剛剛對你說的話,樹,原諒我,看來我的選擇是錯的,我失去了我一生中珍貴的。
葉,她
葉走了,我悲哀,當你的最愛離你而去的時候你也會。
她,是一個善良卻不美麗的女孩,因此,許多機緣都與她失之交臂。
我失去了葉,其實從某中意義上說,我並沒有失去它,而是換了一種擁有它的方式。
但她呢?失去了就真的找不回最初的感覺了,可她並不失落,看她雄赳赳的樣子是准備開拓更美好的明天了,抬著頭,望著天空的那片雲彩,怕是那裡滿載了她成功的希望吧!
自白
是啊!人間白態,處處都包含著豐富的哲理,我自然明了,那虛偽的掌聲和贊美早晚有一天離我而去,哪怕我犧牲其它一切也不可能挽留得住,所以我心傷但不沮喪,於是我踏著落葉腐朽的軀體昂首前進去尋找那片屬於我的天空,那有一個充滿自信的我渴望真實的生活
9永遠令人陶醉的王朝
風若遙遠的迴音,追著夢的翅膀,在亘古不變的神話里尋找一個金壁輝煌的王朝。她是史冊里深藏的墨跡,帶給人無法言說的美麗和憂愁;她是雲彩里鐫刻的記憶,留給世間難以忘卻的厚重和大氣。宛如寶劍上鑲刻的星辰,恍若皇冠烘托的太陽,一襲輕紗下的曼妙舞蹈,搖醒了一個盛世的傳說。 古老的風鈴開始變奏,渾厚如黃鍾大呂的音符直貫蒼穹。是你嗎,唐朝? 我用想像觸摸你詩的輪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夢想的枝頭輟滿星光。沒有比楓橋更波瀾的心情,搖盪清秋的月亮;沒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腸,張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商隱的秋池澆開紫丁香的惆悵,渭城的朝雨沾濕王維的衣裳。在一個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現出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宏廣。唐朝啊,你美麗竟是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遺忘? 我的腳步驚醒了你繁華的美夢了嗎?那根透明的琴弦還在你修長的十指下震顫,震落了美人臉上凝香的露華,是誰的眼淚這樣甘之如泉?面對銀燭秋光冷畫屏,你嘆息了嗎?獨步瑤台的風采,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切莫亂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彈指驚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盞鐵觀音,散發著在滄桑中冶煉過的從容風味,讓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來品評你如盛絢的過往,一個泱泱大氣的傳說! 你仍然庄嚴地站在中華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懷和豐繁的藝術成就笑傲同儕。夜光杯里的葡萄紅閃閃發亮,醉了一個又一個世紀。那些堅守歲月的人,朝霞從此耀眼,殘陽從此燦爛,中國從此芳醇神氣,永久蘊香迷人。是這樣嗎,唐朝?你陶醉和震響了整個生命的世界。 把滿紙才子的情高遐想折好,我願枕琴聲做一場崇古清夢,醉於此間,永不醒來。 縱使時間流淌,時光飛逝,美麗的唐朝不老,永恆的記憶不褪。
10.寶釵的獨白 做為一個女子,尋一個好良人,從此平平順順度過一生,這有什麼過錯呢? 我家表面上風光,其實裡面早就垮了。大哥薛蟠又是一個敗家子,母親又毫無主見。我不撐著點,為這個家打算打算,那怎麼行! 寄在人家屋檐下,又不像林妹妹與賈母關系親。我能不想辦法四面討好,八面玲瓏嗎? 人道是,但見隔牆花,風雨早摧殘,細料茅中草,漏夜茅舍搭,私從心底涌,花兒不如茅中草。 況且,與人相處就應和藹,我也從沒有做過挑撥離間,搬弄是非之事。 至於用金玉良緣拆散寶玉與林妹妹之間的木石前緣。這可是鳳姐企劃,賈母點頭安排的。我不過也是其中一顆棋子罷了。 我若是一名男子,我早就憑自己去考功名,興家業了。可嘆,你知道的,在我們那個封建社會,女子是沒有這個權利的。 唉,不然,我也「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了。 你不要嘲笑我,你不理解我們的社會,我以前也曾浪漫天真過,後來吃了冷香丸,壓下了這「熱毒」,回歸正道了。我畢竟不是那個林妹妹,到底是個仙姝,超凡脫俗。 我們那個社會,女子一生最重要的是娘家要好,但出生是天定的不可違。那就要找一個好婆家,後半生才能有保障。 你想,有多少人夫家清貧,只好一生清苦,到老了還不知是否有一口飽飯吃;若夫家不賢,犯了錯很可能會牽連到妻兒的。你想那妻兒何錯之有? 我原想那寶玉至少還是一個通靈人,幸許:在我的牽引下,能走上正途,給我一個依靠。沒想到後來卻還是瘋瘋癲癲。你也許沒見我吵鬧過吧。 後來,寶玉出了家,我也只有認了,好在有一個遺腹子,我能守著他,望他像李納那樣,能苦盡甘來。 唉,我至少也比許多女人幸福了,像那些望門寡,還沒過門丈夫就死了,只能守寡一輩子(有些也跟著自殺了,自殺倒好,一了百了),只為了家族那塊貞節牌坊。 其實,我很羨慕你們,只能恨自己生不逢時。罷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