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文學與科學的區別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學與科學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1-03-30 19:46:46

A. 文學與科學是什麼關系

互動認識

B. 文學與科學、倫理學的區別是什麼

站在傳統文學和科幻文學的邊緣,像是面對世界地圖上兩塊在藍色海洋上漂移的板塊,來自不同大陸的人群都在強調著彼此的差異,我看到的是,它們至少面對同一片天空,在生物學上,它們也屬於同一物種。

如果對兩類文學的了解稍微深入一點,就會覺得彼此間的隔膜還是很深的。當然,也有評論家和主流雜志做出了接納的姿態,但整體來說,認同度沒有想像得那麼高,發自內心的尊重也很稀薄。面對類型文學,傳統文學多少會有些優越感,覺得自己佔領了精神領域的制高點。科幻文學的回應則是逆反,覺得傳統文學過於糾結在主觀情感世界之中,總是難以擺脫自戀之嫌。

C. 文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

文學主要是從事文字創作的,而社會科學主要是研究社會問題,關注道德,輿論,思維走向的。文學主要還是跟文字打交道,而社會科學主要是和人和思想打交道。個人認為二者在狹義上是不同的,但在廣義上也相對包含。
文學內容也常常體現一個人的社會科學的素養。同時社會科學中也能體現文學精神。

D. 文學和科學的關系是什麼···

文學(包括藝術)與科學文化教育(我們這里指的自然科學)是不同的,文學的中心問題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願望和理想,科學的中心問題則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學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學中,人主要作為一種自然而進放科學的視野.文學和科學都要揭示世界的奧秘.文學與科學都追求真美,但文學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學則追求規律的真,科學在必須選擇時,它選擇真而犧牲美,文學則在真與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單一的選擇.但是文學與科學文化化中,科學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識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學家,進而促進了藝術文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總是從某些方面啟示藝術文化的開展.反之,藝術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響科學家的精神世界,給科學的發展帶來動力,感受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從而促進科學的發展,文學與科學永遠是關聯在一起的,文學與科學一樣參與了開發世界的統一過程.

E. 文學與科學的區別

各有各的特點

F. 文學與其他科學的區別

文學屬「文學學」的范疇,而「文學學」又屬「非科學學科」的范疇,「非科學學科」除了「文學學」以外,還包括「哲學」、「美學」、和「藝術學」。因為這些學科不像「自然科學」可以被證明,如我們竟然無法給「美學」下一個公認的定義,又如,小說的作者竟然答錯了「專家」特為此小說設計的常識性問題(供學生做的題)。至於「社會科學」屬於「半科學學科」,就是說,其中有些是可以論證的,有些是不可以論證的。

G. 文學是科學嗎

兩者有非常大的區別。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科學」這個詞,源於中世紀拉丁文「Scientia」,原意為「學問」、「知識」.但科學至今還沒有一個為世人公認的定義.甚至有人認為,給科學下定義是無益的,也是不可能的.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指出:「科學在全部人類歷史中確已如此地改變了它的性質,以致無法下一個適合的定義」,「科學不是個能用定義一勞永逸地固定下來的單一體」.

H. 文學與科學間有關系嗎

一、文學與科學的共生性
在人類文明史上,文學與科學的關系像其他領域一樣,經歷了一個從共生到分離的發展過程,文學和科學的分野只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在古代,科學同哲學、文學、宗教等混雜在一起,沒有獲得獨立的學科地位,世界是以整一的方式呈現的,「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古希臘人關於宇宙本源、數學等知識大多包含在他們的哲學和歷史著作中。中國的《易經》也蘊涵了豐富的哲學、天文等知識,其「陰陽五行」學說已涉及萬物構成的問題。
西方直到15世紀後期對自然的研究才有用實驗來檢驗思辨的想法,伽利略首先把實驗知識與數學結合起來,因而被看成是現代科學之父。18世紀以後,隨著科學的迅速發展和日臻完善,西方逐步形成體系嚴密的各種專業領域。人文與科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分別在自己的天地里發展著它們關於世界的知識體系,牛頓的彩虹與詩人的彩虹分道揚鑣。
現代學科知識分類的細密化、專業化在加深人們認識世界的某一方面的同時,也使人們失去了對世界的整體觀照。20世紀後半葉出現的大量學科交叉研究的現象證明,文學與科學並非水火不相容,它們共存於社會這個總體的相互聯系之中。各個學科門類不是孤立的和割裂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也許在學科之間的交接處,人們可以找到研究的新入口。
二、文學與科學的互通性
盡管文學與科學在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差異,但從根本上說,文學和科學都屬於創造性活動,都需要創新精神。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文學和科學都注意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在文學創作初期,作家們也有一個對材料的收集和提煉的過程。文學和科學兩者都離不開假設和想像,實驗科學雖然強調實證,但提出問題是需要假設的,運用演繹方法產生的科學定律更是與假設分不開,有些理論甚至難以在實驗室里求證。特別需要提及的是,受現代物理學的啟發和語言學轉向的影響,作為同是符號的科學與文學在認知方式和表述方式上也具有某些共同點。物理學家感到他們關於自然現象的所有理論、包括他們所描述的「定律」都是精神的產物,都具有符號性質而不是實體本身。在這個意義上,科學和文學一樣,也具有虛構性質。
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看,文學藝術的發展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結伴而行、相互促進的。文學藝術的變革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歐洲14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就曾大大解放了人的思想,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現代的實驗科學打下了基礎。在科技史上,科學上的一些重大發現,早在被科學家揭示出來之前,在文學作品中就有描述。文學的想像力有時成為啟發和印證科學的先導。「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的現象,在古今中外的許多神話和民間故事中均有反映,這種變形的時空觀如今在現代物理學公式中已獲得精細的驗證。不僅如此,往日文學率先大膽描述的那些奇妙的虛幻之物,在今天的科技發展中已成為現實。
就終極目的而言,文學與科學技術也是一致的。文學的使命是為人類尋找和提供精神家園與情感歸宿,科學技術的未來也是為了給人類尋找更適宜的生存空間。兩者從根本上說都是以人為本,造福於人類。
三、文人與科學家
兼具科學頭腦的文人在中外文化史上不乏其人。亞里士多德就是一個網路全書式的人物;德國大文豪歌德對植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曾寫了《植物的蛻變》一書;法布爾的《昆蟲記》則以其在文學和科學上的非凡成就受到舉世推崇。我國詩人屈原在《天問》中曾對宇宙和自然發出了一連串的詰問,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求知和探索精神;《徐霞客游記》既是一部游記文學作品,又對山川形勝、岩石地貌、水文礦產有翔實的記述,後人因此又稱徐霞客為地理學家。我們之所以列舉這些,說明文學與科學並不完全是兩條道上跑的車,它們作為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在精神上有相通和相濟之處。不僅如此,一些經典作家曾自覺地學習和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如福樓拜就曾對醫學、自然史、考古學等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巴爾扎克對人相學有著深入研究。集科學家和藝術家於一身的達·芬奇說,藝術藉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飛。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同樣,科技也可以藉助文學藝術的翅膀,科學家從文學中也可以獲得很多滋養。愛因斯坦曾坦稱,陀思妥耶夫斯基給予他的東西比任何思想家都多。而伽利略為了讓自己的「新科學」被更多的公眾接受,有意識地打破學者用拉丁文寫作的傳統,用漂亮的義大利語散文寫作,如他對月亮的描寫就帶給讀者一片純凈空靈的感覺。可以說,作為科學家的伽利略看世界的方式受其文學修養的深深影響,而他的文學功底又使其科學觀念擁有更強的征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