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文學脫離生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學脫離生活

發布時間: 2021-03-30 16:52:01

㈠ 推理小說是什麼文學,是脫離實際生活人性的東西嗎

不是 主要體現了嚴密的思維 貼近生活剖析人性
採納我吧

㈡ 文學和生活的區別與關系是什麼

區別:

1、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

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2、生活廣義上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為、學習、工作、休閑、社交、娛樂等。動物的生活是指以生存、延續後代等本能性的,活動,人類社會則在動物的基礎上還有人是社會性本質實現的活動。

關系:

1、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所有點滴小事都可以是文學藝術的素材。作家通過藝術手段的加工,使文學作品更加生動、耐人尋味。所以說,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2、沒有生活便沒有文學,但如果只有生活而沒有文學,那生活就缺了一個有趣的伴,生活就會單調和枯燥。所以文學與生活緊密相伴。

(2)文學脫離生活擴展閱讀:

「文學與生活」是一個經典命題,也是具有時代特色的話題。在20世紀劇烈變動的歷史中,「文學與生活」始終處於緊張關系,一方面發軔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新文學需要表現具有現代啟蒙價值的新生活,另一方面長期被封建、貴族、精英文學所遮蔽的廣大的普通人民的「新生活」又給文學提供了新天地。

也就是說,這里的文學是一種表達世界觀、價值觀的新文學,而生活也是一種朝向人民和基層的新生活。這種「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理念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體現,也是新文學所承擔的現代使命和歷史責任,即讓普羅大眾也接受現代精神,並成為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歷史主體。

㈢ 文學是怎樣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而非表面現象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它的基本特點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文學也要揭示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但它不是以概念、公式、定理和原則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生動描繪,特別是通過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構成歷歷在目、呼之欲出的生活圖景,以形象表現出來。

文學在反映社會生活時所運用的是形象思維,所謂形象思維,就是不脫離形象的思維,它也要對社會生活加以概括,但是這種概括並不揚棄事物的感性現象,並不粉碎事物的具體性和個別性,而是與具體形象同起伏、共始終,最終創造出從個別中見一般、從現象中見本質的藝術形象。

㈣ 文學理論的:荒誕戲劇派是否脫離了生活實際 考試用,急急急!

1,一般說來,現實生活中所呈現出的面貌同人們所認為它應呈現出來的狀態不相一致,便構成了荒誕性,作家將其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便構成荒誕文學。從荒誕派文學的本質上來說,它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特性確定了它的現實特徵,即表現一定的社會現實。據荒誕派文學產生的歷史,荒誕派戲劇是戰後西方社會的一面哈哈鏡,它曲折地反映了戰後一代的人們從內心深處對於資本主義現實生活感到的荒誕和虛無。這一流派被認為戰後西方社會思想意識通過舞台藝術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
2,例如,青蛙是由過士行編劇,講述發生在一個海濱小城發廊的荒誕故事。四個人的三段對話,表現了全球變暖、工業污染、女權主義和生育等人類面臨重大課題的關心和意見,一部充滿智慧和理性的話劇。這部話劇充分展示了荒誕派話劇的特點,對白非常抽象卻不失趣味,原來是四個人前後三次在理發店的相遇,通過抽離具體時間,將對話內容打亂,進行交叉、反復的演繹,看似不合邏輯的結構,背後蘊含了著明智的理性,就全球變暖、工業污染、女權主義、恐怖主義、生育、克隆等非常現實的問題,進行著探討,用著荒誕不合理性的表達方式,表現了對於當下我們現實的懷疑和否定,
3,我們甚至還可以這樣去理解::梵谷畫的一株向日葵不如植物學課本圖片中的向日葵真實,不如它那樣具有客觀真實性嗎?也許在某些意義上是,但在其他意義上當然不是,梵谷的繪畫將比任何教科書中的插圖都具有更高層次的真實性和現實性,盡管梵谷畫的向日葵花瓣的數量可能不對頭.。所以,荒誕派戲劇用荒誕的形式在追求真實的過程中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而單獨存在。

㈤ 詩歌脫離了現代生活嗎

現代詩歌為什麼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而且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寫現代詩歌的大軍之中呢?是因為他的自由。現在大多詩友都拋開了詩歌原本的韻律,走向更自由的一個新台階。
但我想,如果現代詩歌沒有了格律,沒有了形式,沒有了韻律,那他還剩下了什麼?
讀現在成名詩人的詩就不難發現,他們拋開了原本的詩的韻律,詩歌的形式,但是如果是一首好的詩歌,他一定有自己的節奏,如歌曲一樣,寫作時,一氣呵成,朗讀時,行雲流水。那是一種氣魄,一種風格。
無論是突顯個性的誇張,還是張揚自由的行走,都不能讓詩脫離美的境地,脫離詩意的烘托。

㈥ 怎樣正確認識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

文學的發展它自身的客觀規律,一個時代文學繁榮與否,它的優點和缺點,它那種思潮、流派、樣式和創作方法特別興盛流行,都不是孤立的文學現象,都是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合理的依據的。既是說,有它內在的必然性,有它的規律可循的。

翻開古往今來的文學發展歷史,可以清楚的看出,影響文學發展的,大致有這樣幾個因素:

首先,社會生活。生活決定文學,文學反映生活,這是文學發展規律中最基本的規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這是所說的「社會生活」,主要指社會主義物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指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情勢,馬克思指出,希臘神話是人類幼年時期的產物;神話、傳說、史詩都是和近代物質文明不相容的。隨著蒸汽機、紡織機、火車等等的出現,那些藝術形式也自然消失了。中國兩千年前的《毛詩序》中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乘;忘國之音哀以思,其政困。」強調社會政治情勢——即階級關系,統治階級和人民的關系——對文學的決定作用,是對生活決定文學而不是文學決定生活;文學只有反映生活才說得上反作用於生活,影響生活,因此,古人在講文學的社會效果時提出「興觀群怨」的說法,所謂「觀」,即「觀風俗之盛衰」「孝見得失」,了解社會狀況,人民的反映,如果文學不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就說不上「孝見得失」了。由此,他們主張「上以風化下,下以風諷上」的理論,即是說,統治者利用文學傳播自己的政治理想、道德觀念去影響人民,而人民則通過文學反映自己的要求願望和意見,這兩個方面都是「干預生活」,歷來開明的政治家都是兩者並重的。

生活認定文學,歸根結底就是生活決定作家。作家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生活的,他的創作不能不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生活給作家們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給他以有力的限制就。任何作家對生活的理解、反映,都難免帶有片面性,這是由時代、階級、作家個人的生活和教養所決定的。但忠於生活的作家,卻能夠克服他的主觀偏見而接近或達到客觀真實。

承認生活決定文學,創作上和理論上的許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比如直到現在還有爭議的歌頌和暴露的問題。歌頌和暴露,本是作家對待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兩種態度,也是文學的兩種職能。暴露得不對自然錯誤,歌頌得不對也未必正確。便要把兩者割裂開來,分個高下、主從,我認為沒有多大必要。值得研究的倒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側重在歌頌方面的作品多,有時候側重在暴露方面的多?是作家心血來潮願意歌頌就歌頌,願意暴露就暴露嗎?還是有誰振臂高呼,於是應者如雲,在創作上就造成了某種氣候嗎?不!盡管不能否認作家在認識和選擇生活上有他不同的角度,但仍然是社會生活所決定的。生活中交織著光明與黑暗,美和丑,善與惡的搏鬥。一個時代,生活中光明的東西、美的東西、善的東西處於壓倒性的優勢,文學反映這個時代,歌頌的就必然占壓倒優勢。一個時代,生活中黑暗的東西、丑的東西、惡的東西佔了優勢,反映這個時代的文學,暴露的就必然佔了優勢,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也扭轉不了的。強扭的結果只能使文學脫離生活,脫離人民,走上「瞞和騙」的道路。

其次,文學的發展有著自己的傳統,也必然受其他意識形態(哲學、宗教)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學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到現代新文化運動,每一種文學樣式的興起,繁盛,衰落,消亡,每一個文學派別,文藝思潮的發生、發展,都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有傳承,有發展,有借鑒,這是每個熟悉文學史的人都了解的常識,至於受其他意識形態的影響,比如哲學。古今中外,凡是唯物主義盛行時,現實主義必然發揚光大;而假浪漫主義的出現,總是和唯心主義的猖獗聯在一起的。魏晉以來的玄言詩,發展了老莊哲學的消極面;明清小說中大量因果報應的作品,不能說與佛教的盛行無關,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所謂「盛唐文化」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都離不開廣泛地吸收外來文化,應當警惕外來文化的腐朽和有毒的部分,但卻無法事先規定一個借鑒的范圍。應當相信,文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能夠自行吸收養料,排泄廢物,接觸一點毒素,也能增加免疫能力。

個別人物對文學發展產生破壞性的作用,不能否定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因為它只能是暫時的。文學如萬山叢中的激流,它穿過亂石,沖走泥沙,曲曲折折,流進大海。任何頑石都只能阻礙它於一時,而不能阻礙它的永久。

㈦ 關於文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最好是具體一點,生動一點的,謝謝

1.文學和個人生復活的關系制,文學作為一種書寫方式,帶有作家自身的生活體驗。沒有一個作家逃脫生活的影子。文學反映的形式,小說、散文詩歌的選擇和文人個性化的關系。文學內容和作家本人生活的關系。文學美學取向與作家個人生活得關系。媒人跳進花轎里,文學也許永遠是不滿足,不滿意,不和諧,不低眉順眼,不隨波逐流,不即不離,不卑不亢。也許文學的沉重和悲壯會轉化更高層次的樂觀。
2.文學反映內容和周圍生活的關系
直接地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現實生活的春秋筆法,看似與生活隔離很遠的作品同樣蘊藏著作者的生活體驗,現實生活尤其是周圍人的生活是作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藝術來源於生活,同樣文學也來源於生活。
3.很多時候,文學給予作家的是一種精神慰藉了,看看現在的出版。這個問題反映的不只是作家作品和生活的關系,而是作家的作品再從生活中來,有多少人主動去關注?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現實生活呢?

㈧ 怎樣理解文學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首先復了解下文學的定義:
文學是指以語制言文字為工具藉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我的理解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不可能脫離生活而存在,因為作者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作者通常擁有一些敏感的心靈,能發現生活中我們忽略的東西,經過藝術加工和潤色變成了文學。而他們的作品也一定是當前社會或者過去乃至未來生活的映射。物質決定意識,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能寫出超出社會以外的東西,哪怕是科幻,它也是根據現實生活進行抽象加工的。
所以可以說文學史一面生活的鏡子,當然不能狹隘的理解鏡子。因為它不能完全的真實的反應出社會生活,通過文學看到的只是抽象的而不是具象的,是誇張的而不是真實的。像紅樓夢,能通過四大家族的興衰折射封建社會的種種,而不是像歷史書那樣直白的記錄社會變遷。

暫時先說這么多吧。

㈨ 文學與生活的關系

文學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既是人學。文學在不同時代版都有著重要的作權用。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學是為了批判,為了頌揚,為了喚醒,為了激勵,為了娛樂,為了消遣,更為了讓人們更好的反觀自身,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