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當代法語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當代法語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14 00:43:00

⑴ 現代法國文學是什麼

1870年的普法戰爭導致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滅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1次無產階級專政。公社失敗後,反動的資產階級獲得勝利,1875年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的工人運動在70年代末有了新的開展。1879年,法國第一個真正的工人政黨成立,提出社會主義的主張,並且通過由馬克思、恩格斯、蓋德和拉法格起草的黨綱。但由於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工人運動內部也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如可能派、無政府工團主義,展開了長期、復雜、尖銳的斗爭。90年代以後,國際上的許多重大事件(第二國際的活動、1905年的俄國革命)都對法國工人運動和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起過巨大的影響。

在左拉最後確立自然主義理論以前,在60年代,愛德孟·龔古爾(1822~1896)和於勒·龔古爾(1830~1870)兄弟二人合寫的《日爾米尼·拉賽德》(1865)已經是一本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

自然主義在詩歌方面的表現是60年代開始形成的巴拿斯派。巴拿斯派宣揚藝術至上,不問政治;他們標榜創作「冷靜的」、「客觀的」、「無我」的詩,宣揚為藝術而藝術,單純注重藝術形式,刻意追求造型美感。巴拿斯派的創始人是勒貢特·德·里爾。另一個重要代表詩人是洛賽·瑪麗亞·德·愛瑞狄亞(1839~1907)。

象徵主義作為一種文學運動,是在1886年《費加羅日報》發表若望·莫瑞亞斯(1856~1910)執筆的《象徵主義宣言》,但是在這以前,象徵主義的基本精神和創作原則,在魏爾侖、韓波和馬拉美等人的作品中已經有具體的表現。魏爾侖把詩歌看作個人感情和感官的直接表現;韓波把詩歌看作對不可知的世界的一種神奇的認識手段;對於馬拉美,詩歌則是為了揭示隱藏在一切事物背後的「理想世界」,即事物的「純凈」狀態。他們都把客觀世界看作主觀世界的「象徵」,發展了波德萊爾「宇宙是一座象徵的森林」的神秘主義觀點。這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創作方法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沒落。

20世紀80年代末,著名的小說家保爾·布爾澤(1852~1936)認為必須以君主主義思想和天主教信仰來教育青年,才能復興法蘭西民族。莫里斯·巴萊斯(1862~1923)以宣揚頹廢的個人主義的《自我崇拜》(1888~1891)三部曲開始他的創作。後來他成為「民族復興」的鼓吹者,成為德萊福斯事件中反動陣營的領袖之一。

他在第2個三部曲《民族精力小說》(1897~1903)里頌揚的一個富有精力的樂觀主義者,實際上是信奉狹隘民族主義的典型人物。彼埃爾·洛蒂(1850~1923)是宣揚殖民主義的代表作家,他繼承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傳統,在他的描寫遠方國家「原始狀態」(即所謂異國情調)的小說中,貫穿著愛情、死亡、憐憫等「永恆」的主題;他想讓人相信人的命運是不變的,但實際上是掩蓋了殖民主義者和當地居民之間的真實關系。同時,他以歐洲「文明人」的姿態去描寫遠方國家的「原始狀態」,鼓勵了殖民主義擴張政策。

在上述各種文學流派活躍的年代裡,巴黎公社文學同自然主義、象徵主義以及反動文學尖銳地對立著,它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高漲,表現了國際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發揚了法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給文學為革命服務提供了光輝的範例。與此同時,一些進步作家也在努力接近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在作品中用論戰的形式對第三共和國政府展開尖銳的批判,法朗士和羅曼·羅蘭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在反對各種消極、頹廢、反動的文學流派的斗爭中,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家拉法格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⑵ 法國及其他法語國家與地區近現代著名作家推薦

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iraux,1901_1976),《西方的誘惑》(La Tentation de l'occident),《征服者》(Les Conquérants),《王家大道》(La Voie royale,1930,獲得聯合文學獎),《反回憶錄》(Antimémoires,1967_1976);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Marguerite Youcenar,1903_1987),《苦練》(L'œuvre au noir,1968,獲費米納獎),《哈德良回憶錄》(Les Mé moires d'Hadrien,1951,獲費米納獎和法蘭西文學大獎);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_1996),《擋住太平洋的堤壩》(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1995,成名作),《廣島之戀》(Hiroshima,mon amour,1958),《情人》獲龔古爾獎;
弗朗索瓦絲·薩岡(Françoise Sagan,1935_2004),《你好,憂愁》(Bonjour,tristesse,成名作);
米歇爾·圖尼埃(Michel Tournier,né en 1924),《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薄獄》(Vendredi ou les Limbes Pacifique.1967),《榿木王》(Le Roi des aulnes,1970,獲龔古爾文學獎);
莫里斯·巴雷斯(Maurice Barrès,1862_1923),「自我崇拜三部曲」《在野蠻人的目光下》《一個自由人》《貝蕾妮絲的花園》

⑶ 10部有名的外國文學名著

一,《戰爭與和平》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二,《巴黎聖母院》作者:維克多·雨果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而展開,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的故事。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三,《呼嘯山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超現實氣氛,驚悚恐怖之中感人至深,帶有部分哥特文學的奇幻恐怖色彩。

四,《童年 》作者:馬克西姆·高爾基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

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五,《大衛·科波菲爾》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帶有自傳性的扛鼎之作,正如狄更斯自己所言「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叫大衛·科波菲爾」。這部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曾被列夫·托爾斯泰譽為「一切英國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六,《紅與黑》作者:司湯達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

七,《悲慘世界》作者:雨果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八,《安娜·卡列尼娜》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九,《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羅曼·羅蘭

是一部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十,《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從小深受南方文化傳統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卻流淌著野性的叛逆因素。

隨著戰火的蔓廷和生活環境的惡化,郝思嘉的叛逆個性越來越豐滿,越鮮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變了個人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成為時代時勢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⑷ 有哪些好看的法語書籍可以推薦嗎

課外讀物:
墨里哀 Molière 《慳吝人》= Avare 《偽君子》= Tartuffe
貝洛 Charles Perrault 《小紅帽》=petit Chaperon rouge
《灰姑娘》Cntrillon
孟德斯鳩 Montesquieu 《法意》Esprit des Lois
伏爾泰 Voltaire 《老實人》Candide
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懺悔錄》 Confessions
博馬舍 《費加羅的婚禮》Mariage de Figaro
李爾 《馬賽曲》Marseillaise
司湯達 Stendhal 《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
巴爾扎克 Honoréde de Balzac 《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 《歐也伲。葛朗台》Engénie Grandet《高老頭》Père Goriot
雨果 Victor Hugo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悲慘世界》Misérables
梅里美 Mérimée 《卡門》Carmen
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 Père《三個火槍手》Trois Mousquetaires
《基督山伯爵》Comte de Monte-Cristo
小仲馬 Alexandre Dumas Fils 《茶花女》Dame aux camélia
左拉 Emile Zola 《娜娜》Nana《萌芽》Germinal
莫泊桑 Guy de aupoassant 《羊脂球》Boule de Suif
《漂亮朋友》Bel ami
羅漫.羅蘭 Romain Rolland 《約漢.克利絲朵夫》Jean Christophe
必看作家作品:
伏爾泰 司湯達 盧梭 巴爾扎克 雨果 大仲馬 小仲馬 莫泊桑 左拉 羅曼羅蘭 加繆 普魯斯特 薩特 福樓拜 拉伯雷.作品分別是1 老實人 2 紅與黑 3 懺悔錄 3 人間喜劇 高老頭 歐也尼-葛朗台 4 悲慘世界 巴黎聖母院 5 三個火槍手 基督山伯爵 6 茶花女 7 羊脂球 漂亮朋友 8 萌芽 娜娜 9 約翰-克利絲朵夫 名人傳 10 局外人 11 追憶逝水年華 12 ? 13 包法利夫人 14 巨人傳

大仲馬和他的"達達尼昂"三部曲,名著中描寫友情的書算是比較少了,而大仲馬所寫的四個人的一生,他們在<三個火槍手>中的一體,他們在<二十年後>中的些微分裂,到<布拉熱洛納子爵>中的對立,還有生死結局,一直是我認為很好很好的作品...

<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布拉熱洛納子爵>
法國文學通常都以標志法蘭西王國建立的第一份羅曼語文獻,即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詞》作為起源的標志。也就是說,它最初的形態屬於中世紀文學。
中世紀法國文學 這一時期的文學基本上都是韻文,是便於行吟詩人傳誦的口頭文學。按類型分有宗教文學、英雄史詩(武功歌)、宮廷文學、騎士文學、經院文學、市民文學等;按體裁分則有詩歌、戲劇、編年史和韻文故事。法蘭西民族具有熱情浪漫的天性,加上法國騎士制度最為發達等社會原因和位於南歐地中海濱的地理條件,使法國的中世紀文學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例如英雄史詩《羅蘭之歌》、騎士故事詩中的《亞瑟王故事詩》與《特里斯當和綺瑟》、市民文學中《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傳奇》等等。市民抒情詩的代表有呂特博夫和弗朗索瓦·維庸,作為聯系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紐帶,則有法國最早的兩個詩歌流派:修辭學派和里昂派。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文學 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登基,標志著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始。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對後世的思想和文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拉伯雷的長篇小說《巨人傳》,集中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反抗封建意識和教會神權的文藝復興精神,同時開法國長篇小說之先河;蒙田的《隨筆集》不僅創造了散文的體裁,而且以他的懷疑主義表現了對人性、理性和真理的尊重 。龍沙(1524~1585)曾經想以古希臘羅馬作家為榜樣,用法語寫作民族史詩。以他為首的七星詩社是法國第一個有組織的詩歌流派,由杜貝萊(1522~1560)執筆的七星詩社的宣言《捍衛與弘揚法蘭西語》,主張從古代和民間的語言吸取養料,為豐富法語、使法語擺脫中世紀的貧乏狀態作出了貢獻。由於宗教內戰等社會原因,七星詩社作家們的後繼者對古希臘羅馬的作品生搬硬套。
17世紀法國文學 17世紀為君主專制制度服務的古典主義由醞釀、發展而走向全盛。30年代,法蘭西學士院的組織者夏普蘭(1595~1674)接受了義大利學者研究古希臘羅馬文藝理論的成果,基本上提出了包括三一律在內的古典主義文藝理論體系,但由於絕對王權尚未確立,貴族沙龍文學得以盛行,代表作是奧諾萊·杜爾菲的田園體小說《阿絲特萊》。文藝理論家布瓦洛適應絕對王權的需要,1674年發表《詩藝》總結了夏普蘭已提出過的文藝理論,成為古典主義的美學法典。法國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和拉封丹等。
18世紀法國文學 17世紀末的古今之爭標志著古典主義的沒落和啟蒙文學的開始。而從文學上來說,古典主義戲劇在18世紀幾乎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對它進行模仿的悲劇方面有克雷畢庸(1674~1762)和伏爾泰,喜劇方面有勒薩日(1668~1747)。18世紀在戲劇方面有所創新,即拉肖塞(1692~1751)的既非悲劇又非喜劇的淚劇。狄德羅用散文把淚劇改造成了市民劇即正劇,是現代話劇的前身。狄德羅的戲劇理論對戲劇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8世紀末博馬舍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和《費加羅的婚姻》是散文體的喜劇,也是現代喜劇的先驅。由於時代的變遷,小說成了啟蒙思想家宣揚哲理的工具,代表作有伏爾泰的《老實人》和《天真漢》,狄德羅的《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和《拉摩的侄兒》、盧梭的《愛彌兒》。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和盧梭的《新愛洛綺絲》是書信體小說,尤其盧梭的《懺悔錄》等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網路全書派與文學有密切的關系,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經為網路全書撰寫條目。
19世紀法國文學 1789年法國革命後及19世紀初形成了注重描寫自然景色、抒發主觀感情的浪漫主義文學。貴族浪漫主義主要著意抒發憂郁情調,代表作有夏多布里昂的《阿達拉》和《勒內》,拉馬丁(1799~1869)的《沉思集》、《新沉思集》及《詩與宗教和諧集》,維尼(1797~1863)的《命運集》等等。資產階級浪漫主義著重表現在大革命後感到失望和不滿、富有資產階級個性的人物,代表作有斯達爾夫人(1766~1817)的小說《苔爾芬》、《柯麗娜》,龔斯當(1767~1830)的小說《阿道爾夫》等等。到20年代,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在與古典主義的斗爭中形成了強大的文學運動,為反對封建復辟和埋葬古典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作有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劇本《歐那尼》和小說 《巴黎聖母院》 。大仲馬( 1802~1870)的歷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喬治·桑的小說《印第安娜》和《康素愛蘿》等等。浪漫主義文學到40年代初走向衰落,但是它的巨大影響使法國19世紀後半葉的文壇出現了流派並列、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雨果的《懲罰集》和《悲慘世界》等傑作在反映社會現實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波德萊爾、魏爾蘭(1844~1896)、蘭波(1854~1891)的象徵主義詩歌和以戈蒂耶為代表的帕爾納斯派的唯美主義詩歌都因追求詩歌形式的完美而各放異彩。其中有一批浪漫主義的擁護者成了現實主義文學的中堅,例如司湯達寫出了《紅與黑》,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為批判現實主義豎立了不朽的豐碑,他的代表作《歐也妮·葛朗台》和《高老頭》等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金錢萬能的社會本質揭露得淋漓盡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則因注重素材的准確性等特色而被左拉認為是自然主義的先驅。左拉、龔古爾兄弟和莫泊桑等自然主義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只是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而較多地受到了生理學、遺傳學等的影響。左拉還首次在《萌芽》中描寫了工人運動。除此之外,巴黎公社時期的無產階級文學、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和布爾熱(1852~1935)的心理小說等在19世紀法國文學中也都有一席之地。 20世紀法國文學 20世紀的法國文學中現實主義繼續發展,產生了R.羅蘭的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和馬丁·杜加爾的長篇小說《蒂博一家》等名作,但那時的法國文壇主要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天下。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所採用的意識流手法,成為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大特色。勃勒東、阿拉貢等在20年代前後先後參加達達主義和創立超現實主義,後者後來走上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道路。以薩特和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則在三四十年代力圖用傳統形式的小說和戲劇啟示人們的荒誕感,而貝克特、尤內斯庫的荒誕派戲劇和羅伯-格里耶等的新小說 ,則是在50、60年代用荒誕的形式來表現荒誕的主題,使荒誕文學發展到了頂峰。70年代之後,法國文學又開始了一個新的探索階段。勒克萊齊奧(1940~ )和莫迪亞諾(1945~ )等青年作家的作品,標志著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交融,而當代引起轟動的暢銷書作家佩納克(1944~)則顯示了與現代派文學截然不同的文學觀念,即不是用荒誕的、而是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人生和世界。這些預示著法國文學在經過探索之後,將出現一個嶄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