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經濟學爭議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經濟學爭議

發布時間: 2021-02-25 15:38:43

Ⅰ 論宏觀經濟學目前的爭論和共識

1、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部分:長期中經濟增長問題和短期中經濟波動問題。
2、對於長期中的經濟增長問題,當代宏觀經濟學的兩大主流學派——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是沒有分歧的。經濟增長理論經歷了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或者外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這三個發展階段;此外經濟增長核算方法清晰地指出了各個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
3、短期中的經濟波動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總供給和總需求。
總供給方面已沒有爭議,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均一致認為總供給曲線有三種:在短期總供給曲線是水平的,因為短期內價格來不及調整,在此價格水平上可以提供任何單位的產量;在中期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因為價格和產量都是是可以改變的,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最經常討論的曲線;在長期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因為產量已達到最大化即潛在的GDP或者自然失業率時的GDP,產量不能改變,唯一能變的是價格水平。
當代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爭論集中在總需求上,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經濟波動的根源在於短期總需求的波動,所以需要政府實施政府幹預經濟。它的理論核心是市場非出清,即市場處於不均衡的狀態,由於粘性(包括價格粘性和工作粘性)的存在使得市場重新回到均衡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是低效率,所以政府有責任干預經濟,實施總需求管理的政策;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則認為私人經濟具有內在穩定性,市場出清和貨幣中性等,由於理性預期和工資價格的靈活調整,市場會處於持續出清的狀態,所以政府無需干涉經濟,政策是有害的餓,或者政策是無效的(由於人們的理性預期,人們會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使政策無效,但是此時由於行為方式的調整,經濟已經受到損害)。
4、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為當代宏觀經濟學的兩大主流學派,它們各自的學說各有千秋,目前誰也不能完全說服誰,勝負尚不能定論,但是值得高興的是經濟學就是在這種不斷的爭論中前進的。
PS:關於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內容,上面所述只是很簡單而概括的粗淺總結,樓主想要學習更多內容的話,可能需要專門看看它們各自的經濟學家發表的文章了。另外樓主可以看看兩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所編寫的宏觀經濟學教材,比如曼昆、多恩布希、布蘭查德的《宏觀經濟學》和羅伯特巴羅的《宏觀經濟學》,前面三位都是新凱恩斯主義的,因此編寫的教材也是採取新凱恩斯主義的邏輯思路,後面一位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編寫的教材完全是按照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邏輯思路,與前者風格迥異,令人耳目一新。對了,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是採取前者的思想編寫的。

Ⅱ 用通俗易懂的話講一下西方經濟學界的兩個劍橋的爭論

「劍橋資本爭論」來自著名的「兩個劍橋之爭」,即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處麻省的劍橋)教授薩繆爾森、托賓、索洛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和以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卡爾多、斯拉法及義大利學者帕西內蒂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
一般認為,前者是將凱恩斯經濟學與1870年「邊際革命」以來的新古典經濟理論相聯系的新古典綜合派,它秉承的是新古典技術關繫上的供求分析傳統,強調「技術關系」在經濟變數決定中的最終作用;後者則是把凱恩斯經濟學與斯密 1776年以來的古典經濟理論相聯系的新劍橋學派,它秉承的是古典剩餘經濟的社會關系分析傳統,強調「社會經濟關系」(如所有權與經濟制度)在經濟變數決定中的最終作用。
因此,「兩個劍橋之爭」實際上也就是兩種經濟傳統爭論的當代表現,而爭論的焦點就是資本理論與收入分配理論。

Ⅲ 經濟學家之間為何總是爭論不休其意義是什麼

有一條關於經濟學家的諺語是這么說的:「就算你讓全世界的經濟學家躺在一起,他們也版不會權得出一致的結論。」這句話意在批評經濟學家總有眾多觀點,對同一件事總會提出多種不同的政策建議。
但是這句話對經濟學家來說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畢竟在很多事情上經濟學家達成了共識,比如:房屋租金管制在經濟上是低效的,科技進步對於經濟增長十分重要,關稅通常保護的是那些效率低下的產業,消費稅比所得稅對窮人更加不利等。
經濟學家的觀點有時候確實存在分歧。當理論出現分歧時,通常是因為經濟學家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不確定用哪個理論最為合適,或者我們可以說經濟學家持有各自的價值判斷。舉個例子,一些經濟學家提議對富人多征稅來補貼窮人;另一些則提出對富人少征稅來鼓勵他們更加努力工作,加大投資,從而刺激經濟快速發展。前者所蘊涵的價值判斷就是幫助窮人比發展經濟更為重要,而後者的價值判斷正好相反。問題是很多時候經濟學家並沒有明確自己的價值判斷,因此我們並不清楚他們的觀點哪些傾向於客觀事物本身(科學性),哪些基於價值判斷。
這就是他們的特點啊

Ⅳ 為什麼經濟學充滿了爭議

不止是經濟學,所有人類研究的學科都充滿爭議,這是一個客觀現實。而所有學科的進步都是通過不斷地爭論推動的。流水不腐,死水不動,沒有爭議的科學,已經死亡才會蓋棺論定。

Ⅳ 政治經濟學有爭論的問題有哪些

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是一門以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

政治經濟學產生和發展

政治經濟學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詞,源於希臘文的politikos,含有「社會的」、「國家的」、「城市的」等多種意思;政治經濟學中的「經濟」(econom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經濟管理。「政治經濟學」一詞是法國重商主義者A.蒙克萊田在1615年出版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盧梭為法國《網路全書》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條目,把政治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區分開來。可知,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經濟活動的理論科學的名稱自17世紀就開始得到應用了。
當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最先使用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時,政治經濟學還只限於研究流通領域的個別經濟現象,因而還沒有形成為獨立的真正的經濟科學。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資產階級為了同封建勢力作斗爭,必然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這就產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圖為主要代表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生產領域和包括流通領域在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逐漸形成,並發展成為專門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規律的理論科學。所以,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產生的。」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不斷發展,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面臨這種形勢,資產階級更加需要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適應這種需要,產生了庸俗政治經濟學。庸俗經濟學者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科學成分,致力於抹煞階級利益的對立,用各種各樣的辯護理論,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領域中,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政治經濟學。
19世紀上半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期,產生了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但是它們不了解資本主義矛盾產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維護小私有制的立場來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
在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應用政治經濟學剖析資本主義方面作了最初的嘗試。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作了尖銳和無情的批判,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恆性,論證了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於他們在理論分析上還不能擺脫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范疇的限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創造新社會的社會力量和正確途徑,只能陷於空想。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有關時代的經濟學,是理解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趨勢的科學,也是理解整個社會發展和變遷的理論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標志,並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最初出現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如何使財富增長以及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例如,斯密的《國富論》就是把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作為研究對象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口和財富的比例問題是人們的物質福利問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由於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使得它們總是撇開財富的社會形式去研究財富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研究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在結構,即社會生產關系運動中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之間的關系,不是並列的,也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辯證地運動著的。「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的研究,必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去研究。

政治經濟學的影響

經濟科學門類眾多,除政治經濟學外,還存在著經濟史、經濟思想史、應用經濟學、經濟數量分析和計量方法科學、邊緣經濟學等。在經濟科學中,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規律的科學,為其他各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對經濟學科中的其他各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政治經濟學所闡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價值、貨幣、工資的運動等基本原理,對經濟科學中的其他學科的研究也是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他學科也只有在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取得應有的研究成果,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也為政治經濟學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材料,從而對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也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Ⅵ 為什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備受爭議

這屆諾獎可謂是看點頗多。不僅巴納吉和迪弗洛的夫妻雙雙獲獎足以大抓人們的眼球,迪弗洛以47歲的年齡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得主也頗具話題性。而除了這些八卦之外,這三位得主所倡導的實驗方法更是備受爭議。有人認為這是洞察貧困本質的有力工具,但也有人斥之為無用的游戲。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有以上所述的各種缺陷,但瑕不掩瑜,RCT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依然是值得重視和推廣的。另外,先實驗,看看效果,再逐步推開的思路本身,對於我們避免盲目出台政策也是大有借鑒的。

當然,RCT只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只能幫助我們發現一些涉及貧困的面上問題,至於更深層次的問題,則需要更為直接的傾聽與調查。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貧困的成因是復雜的,為了根治貧困,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Ⅶ 什麼是經濟學的爭議

這本書收有經濟散文約130篇,包括《愈讓步,愈進步》《你毀你的獨木橋,我修我的陽關道》《怎樣減少違法》《消滅的走私的絕招》《誰在危機自由競爭》《微軟行為的經濟學依據》等。

Ⅷ 如何看待西方經濟學各流派的爭論和分歧(盡量全面一些)

一、當代西方宏觀經濟學發展中的爭論
1.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爭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貨幣主義的出現旨在對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及理論進行批判。凱恩斯主義認為控制經濟波動最有效的手段是財政政策,使用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在於控制利率。由於長期執行財政政策,並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壓低利息刺激投資,使得西方國家在提高國民收入的努力中,忽視了貨幣數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貨膨脹。貨幣主義試圖從理論上對凱恩斯主義進行批判[2],說明貨幣數量在長期中對價格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並且是影響總需求變動的主要原因。從而在政策上,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斟酌使用的經濟政策,主張使用穩定貨幣供給的經濟政策:單一的政策規則。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政策的理論依據如下:

(1)凱恩斯的貨幣理論和古典的貨幣數量理論的主要區別在於古典貨幣數量論認為價格水平決定於貨幣數量;反之,貨幣數量變動的後果是價格水平的變動而非國民收入的變動。而凱恩斯的貨幣理論則認為在非充分就業的情況下,貨幣數量的變動可以導致實際國民收入的變動,主要理由是貨幣數量的變動可以導致利率的變動,進而影響投資的變動,並最終導致國民收入的變動。貨幣主義試圖在使貨幣數量理論在復雜假設的情況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貨幣理論相似的觀點:一方面,從長期的觀點講,貨幣數量增加的最終結果是價格水平的變化而非實際國民收入的變動;另一方面,貨幣主義也承認在短期內貨幣數量的變動可能導致國民收入的變動。供給學派的理論是針對凱恩斯主義強調社會經濟的需求方面而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只有採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勞務的供給,才能醫治美國經濟中的疾病。 貨幣主義對凱恩斯主義的批判仍然是在傳統研究範式內進行的,這就不同於前面介紹的理性預期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貨幣主義認為貨幣的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在給定的貨幣國民收入的條件下,或在給定的p、y條件下),而凱恩斯理論則認為貨幣需求函數是不穩定的(在p、y穩定的條件下,由於金融市場內貨幣需求隨利率而變動,從而貨幣流通速度是不穩定的)。這種觀點差異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V在長期和短期內都會變動,從而貨幣供給M在長期和短期內都可以影響實際國民收入。貨幣主義則認為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在短期內是可能變動的。而長期中是穩定的,從而貨幣數量的增加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導致實際國民收入的增加,但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導致價格水平的上漲。

(2)在造成經濟波動的原因上兩者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無論貨幣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都認為需求是波動的主要原因,應該從需求管理上控制經濟波動。但是兩者在造成經濟波動的原因的看法上有所差別。

凱恩斯主義認為:總需求(總支出)中的投資是極不穩定的支出,容易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如利潤的預期、利息、收入)而發生波動。政府的財政行為是抵消私人部門投資波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從而財政政策是控制國民收入變動的最有效的方式。另外,由於私人部門的投資是利率的函數,政府的貨幣供給行為可以改變利率並間接地影響私人部門的投資,所以貨幣政策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穩定投資。

貨幣主義認為;由於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貨幣的總支出或總需求取決於貨幣供給或信用水平,從而貨幣供給或信用的變動是造成總需求變動的主要原因,因此貨幣政策是穩定總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3)貨幣主義認為利率的變動對投資的影響較大,從而IS曲線趨於一條水平線;相反L(r)受利率的影響較小,從而LM曲線趨於一條垂直線。相反,凱恩斯主義則認為投資受利息的影響不大,而L(r)受利率的影響大。從而IS曲線趨於一條垂直結(改:垂直線),LM曲線趨於一條水平線。貨幣主義認為財政政策控制總需求效果不大,而貨幣政策效果明顯。反之,凱恩斯主義則認為貨幣政策控制總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財政政策效果明顯。兩種理論試圖從IS及LM曲線特徵上進一步論證各自的政策主張。

(4)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的經濟政策。最基本的理由是資本主義經濟本身無法自行達到均衡的充分就業狀態,而貨幣主義則提出自然率假說[3]。試圖重新肯定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其內在的穩定性及自行達到充分就業狀態的能力,從而主張政府不幹預的經濟政策,並指出凱恩斯的經濟政策不僅沒有控制經濟波動,反而可能是造成經濟波動的原因之一,因為經濟政策具有滯後效應。

上述分歧使得貨幣主義提出的經濟政策是使貨幣供給保持穩定,並在穩定中有所增長。增長的比例等於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加上通貨膨脹率,其目的是使貨幣供給量不要限制國民收入的自然增長。

2.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關於自由經營還是國家干預的爭論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目前西方宏觀經濟中兩個最有影響的理論流派。兩者的主要分歧在於:

(1)在基本假設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明顯的分歧是,前者堅持市場出清假設,而後者則堅持非市場出清假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的伸縮性,可以迅速調整,通過工資價格的不斷調整,使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市場連續出清。總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把表示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為經常可以得到的情形。與此相反,新凱恩斯主義則認為,當經濟出現需求擾動時,工資和價格不能迅速調整到使市場出清。緩慢的工資和價格調整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於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例如需要幾年的時間,而在這一過程中,經濟處於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狀態。

(2)在解釋經濟波動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分歧是,前者試圖用實際因素從供給擾動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後者則用貨幣因素從需求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4]看來,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很多。其中技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勞動力固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社會中所產生的實際收入便取決於技術和資本存量。換句話說,這時總量生產函數取決於表示技術狀況的變數z和資本存量k,Y=zf(k)。如果假定資本折舊率為δ,則在所考察時期的期末,經濟中的可供利用資源為當期的產量加上沒有折舊的資本存量,即總資源函數為zf(k)+(1-δ)f(k)。假定總資源只有兩個用途:消費和積累。現在假定由於技術進步使Z值增加,則生產函數和總資源數向上移動,且原有的資本存量、產量和總資源都會相應地增加,從而使下期的消費和資本積累也相應的增加。如果經濟社會選擇新的資本存量,則資本存量的增加又會使實際收入進一步增加。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技術變化,則經濟隨著總資源的增加,會擴張直到達到新的狀態上。這便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經濟波動的解釋。

新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解釋較為復雜。但其基本思路可作如下概括:首先,新凱恩斯主義為了與非市場出清的假設相一致,建立了解釋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各種微觀基礎理論,其中包括長期勞動合同論。其次,新凱恩斯主義從這些微觀理論出發導出了傾斜的短期總供給曲線和垂直的長期總供給曲線。最後,利用短期總供曲線和長期總供給曲線,新凱恩斯主義通過考察經濟遭受總需求沖擊後回復到正常狀態的過程,說明經濟經歷了一次波動(衰退或高漲狀態)。

(3)在政策主張上,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由於價格和工資的粘性,經濟在遭受到總需求沖擊之後,從一個非充分就業的均衡回復到充分就業均衡狀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而刺激總需求是必要的。所以,為了避免較長時期的非充分就業持續出現,凱恩斯主義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

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中一個不變的主題是反對政府幹預。早期的理性預期學派就曾斷言,由於人們的合理預期,規則的政策對產量變動是無效的。理性預期學派的繼承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則進一步通過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理性預期博弈理論強調:為了避免政策的突然變動引起的經濟波動,政府應按穩定的政策規則行事[5]。

Ⅸ 為什麼張維迎是中國最富爭議的經濟學家

因為這個人從走紅到發跡都有政府行為的干預,並且其一生目前為止沒有重大的內研究成果或拿得出手容的科研項目,只有一個據說是在英國公派留學時得的一個論文獎還比較令人信服,但影響不大。其理論一直為目前的經濟問題諸如腐敗、高房價辯護,並且理由誇張離奇。另外據傳這個人生活放盪,品行也不是很好,一般認為他是比較典型的「御用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