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的資料
中文名: 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
作者: (美)高山晟
圖書分類: 教育/科技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書號: 730003876
發行時間: 2002年7月31日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2. 經濟學分析方法,學習資料,問題求助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3. 經濟學中的研究方法 歸納~~
一、實證分析法:
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
四、靜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五、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六、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3)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pdf擴展閱讀:
實證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認為各種變數在某一狀態下會達到一種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理論,認為存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在一定的數量和價格下,兩者會達到均衡(Equilibrium)。自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將圖形引入了經濟學論證,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
2、靜態、動態分析
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引入了時間維度,比如流行的時間序列分析。靜態分析則主要採用的是橫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運用在金融領域尤其廣泛,其中的數學依據主要是計量和統計;而定性分析目前還缺乏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應用於宏觀經濟的分析。
4. 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的目錄
第1篇 預備知識
第1章 一些數學基礎
1.1 基本概念與符號
1.1.1 集合
1.1.2 邏輯命題
1.1.3 函數
1.1.4 實數
1.2 歐幾里得空間
1.3 拓撲學點滴
1.3.1 收斂性
1.3.2 連續性
1.3.3 一些拓撲學的概念和結論
1.4 一次型
1.5 微分、凹函數和擬凹函數
1.5.1 微分
1.5.2 一些重要結論
1.5.3 高階導數和海賽矩陣
1.5.4 凹函數和凸函數
1.5.5 擬凹函數
練習題
注釋
參考文獻
第2篇 非線性規劃與微觀經濟學
第2章 非線性規劃
2.1 引言
2.2 一階條件下的最優解特徵
2.3 最優解的鞍點特徵
2.4 古典最優化與非線性規劃
2.4.1 古典最優化
2.4.2 與非線性規劃的比較
練習題
注釋
參考文獻
第3章 靈敏性分析與微觀經濟學基礎
3.1 比較靜態:常規過程
3.2 包絡線定理
3.3 微觀經濟理論的基礎
3.4 要素替代彈性及其估計
3.5 關於規模收益的概念
3.6 Le Chatelier-Samuelson原則
練習題
注釋
參考文獻
第4章 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其他問題
4.1 劣等投入、邊際及平均成本
4.1.1 劣等投入
4.1.2 要素價格與平均成本曲線的移動
4.2 邊際成本定價
4.3 要素價格與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
4.4 勞動力供給:收入-閑暇選擇
4.4.1 無非工資收入的情形
4.4.2 有非工資收入的情形
4.5 管制約束下的公司行為
4.6 滿負荷問題
4.6.1 引言
4.6.2 一個福利最大化的壟斷者的情形
4.6.3 一個利潤最大化的壟斷者的情形
4.7 關於科斯定理
4.7.1 引言
4.7.2 外在性和庇古方案
4.7.3 科斯定理
注釋
參考文獻
第3篇 不確定性經濟學
第5章 不確定性經濟學
5.1 期望效用假設
5.2 期望效用與風險行為
5.2.1 風險行為
5.2.2 風險厭惡的Arrow-Pratt度量
5.2.3 例子
5.2.4 無差異曲線
5.3 應用
5.3.1 保險
5.3.2 公司理論
5.3.3 資產組合選擇
5.3.4 消費與儲蓄決策
5.4 信息經濟學
5.4.1 信息不對稱、Lemon法則和信號傳遞
5.4.2 保險中的防範措施與信息不對稱
5.4.3 逆向選擇
5.5 結束語
注釋
參考文獻
第4篇 微分方程與經濟分析
第6章 微分方程基礎與經濟應用
6.1 基本概念及解的存在
6.2 穩定性
6.3 經濟應用
6.3.1 競爭性均衡的穩定性:瓦爾拉斯過程
6.3.2 宏觀經濟均衡的穩定性
6.3.3 新古典增長模型
6.3.4 關於Phillips曲線
6.3.5 Tobin的Walras-Keynes-Phillips模型:
Routh-Hurwitz定理的一個應用
6.4 三種商品情況下的競爭均衡
注釋
參考文獻
第7章 平面線性微分方程組和非線性系統基礎
7.1 線性系統
7.2 平面齊次線性系統
7.3 平面解的動態行為
7.4 非線性系統
7.4.1 平面軌道的局部行為
7.4.2 非線性系統的穩定性:Liapunov直接法
7.4.3 局部漸近穩定性
練習題
注釋
參考文獻
第8章 宏觀均衡和新古典增長模型
8.1 靜態宏觀均衡及其穩定性
8.2 貨幣與增長--第一部分
8.2.1 模型
8.2.2 定態
8.2.3 穩定性與不穩定性
8.2.4 不穩定性的來源
8.3 貨幣與增長--第M部分
8.3.1 引言
8.3.2 模型與瞬時均衡
8.3.3 長期分析
8.3.4 穩定性的來源
8.3.5 8.3節附錄
注釋
參考文獻
第5篇 最優控制論及其應用
第9章 最優控制論基礎及應用
9.1 Pontryagin的最大化原理
9.2 各種情況
9.3 兩個具體說明
9.3.1 變分法
9.3.2 Pontryagin等人說明的一個問題
9.4 最優增長問題
注釋
參考文獻
第10章 無限期界最優控制問題與應用
10.1 一般定理
10.2 最優貨幣政策
10.3 儲蓄:持久收入假設
10.4 投資
10.4.1新古典理論
10.4.2 調整成本方法
10.4.3 Tobin q、公司的價值和keynes的資本邊際效率原則
注釋
參考文獻
第11章 最優控制論的擴展
11.1 主要定理
11.2 消費者終身分配過程:有限期界的情形
11.3 等周長問題
11.4 空間定價問題
11.4節附錄:空間定價問題與非線性規劃
5. 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的介紹
本書是為經濟學家、經濟學研究生和高年級的本科生而寫的,他們需要通過具體的經濟應用了解經濟學分析的基礎知識。
6.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其中,實證分析部分的主要研究手段有: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認為各種變數在某一狀態下會達到一種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理論,認為存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在一定的數量和價格下,兩者會達到均衡(Equilibrium)。自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將圖形引入了經濟學論證,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
2、靜態、動態分析。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引入了時間維度,比如流行的時間序列分析。靜態分析則主要是橫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運用在金融領域尤其廣泛,其中的數學依據主要是計量和統計;而定性分析目前而言還缺乏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應用於宏觀經濟的分析。
在經濟學中,一方面,實證分析中的各類分析方法常常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離,例如用計量的方法進行時間序列的動態研究;另一方面,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也難以割裂,規范分析常常以實證分析的結果作為依據。
7. 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
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出發,根據這些標准,對一個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評價,並進一步說明一個經濟體系應當怎樣運行,以及為此提出相應的經濟政策。簡言之,規范經濟學回答了「應當是什麼」的問題。
實證分析研究實際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它對經濟行為做出有關的假設,根據假設分析和陳述經濟行為及其後果,並試圖對結論進行檢驗。簡言之,實證經濟學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
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變數是已知和固定的,來考察因變數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在均衡狀態下的情況。
比較靜態分析:對變化前後自變數條件下的因變數進行比較,但不考察從原均衡狀態到新均衡狀態的變化過程。
動態分析: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的變數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
3、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
在經濟分析中,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各個經濟決策主體(如消費者、廠商等)所做出的決策正好相容,並且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願意再調整自己的決策,從而不再改變其經濟行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狀態下,當事人決策的最優化是通過邊際分析實現的。
8. 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的內容簡介
本書強調來緣由、解說和經濟實源例,避免「定義一公理一定理」的方法,盡管作者完全清楚這種方法的重要性。本書並不打算成為一本研究人員最新的參考手冊。因此,一些重要的專題被遺憾地省略了。另外,我的重點並不是陳述最通用的定理和命題,而是要努力使本書的解說盡可能簡單和使閱讀此書的前提條件盡可能減至最少,但仍能使讀者接近當前經濟學基本分析工具的前沿。遺憾的是,在經濟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即便是在那些對某個問題有所著述的人們中間,也有人沒弄清楚該問題的分析結構。而一旦弄清了這種分析結構,將它擴展到更一般的情況通常是直截了當的。因此,在討論經濟問題時我的重點在於理清它們的分析結構。同樣,本書也不像強調「如何做」的那種典型「工程數學」課本,盡管這種書常常是有用的,而本書則力圖講解「為什麼」的問題。
就本書的准備知識而言,二三年級本科所學的經濟理論應能為讀者提供足夠的經濟學背景來著手本書學習。兩三個學期的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基本理論(諸如矩陣乘法規則)應能為讀者提供足夠的數學基礎。為方便讀者,附錄A收錄了線性代數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