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以文學為媒介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以文學為媒介

發布時間: 2021-01-20 03:41:01

文學媒介可以分成什麼

文學媒介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單就中國文學發展的特殊歷程而言,主要經歷了。
文學媒介可以分成
包括紙質文學,廣播文學,口語方面
媒介是指傳播信息的物質實體及與之相應的媒介組織。例如,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和國際互聯網等是傳播信息的媒介

❷ 文學媒介對文本本身的文學形象的意義內涵產生什麼影響

文學媒介規定文學形象的意義內涵。 我們一般會認為「媒介」只是一種意義表達的「中介」;事實上,媒介不僅 僅意味著意義的傳導,還意味著不同的媒介生成和傳達特定的形象內涵。也就是 說,文學媒介產生只有這種媒介才會產生的形象及其意義。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極其「形象化」的散文。在散文的結尾,「父親」 執意要給「我」買橘子,於是,「我」在凄涼中看到了「父親」的背影。 「父親」形象及其背影要是用攝影、繪畫或者舞蹈等形象化的手段「塑造」 出來,這種形象的文學意義是不能夠傳達的。也就是說,這里的「形象」,是一 種建立在文學媒介基礎上的「形象」,只能依賴文學媒介而存在。
望採納

❸ 中國現代新文學是以什麼為媒介以什麼為指歸的

新文學指「五四」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學體系。新文學是以白話文寫作,具專備「五四」精神,並依賴於新屬媒介傳播的文學樣式。新文學在思想上強調人本意識,在體裁上以新詩、小說、散文為主,既積極吸收西方的文學資源,亦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精華。——常識文學篇。

❹ 簡述文學與媒介環境的關系 急~~!!!·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開始流行新媒介一詞到現在,新媒介在世界范圍內拓展,並且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人類社會正進入一個以數字化信息通信科技為支點的時代——新媒介文化時代。目前,關於新媒體的定義眾說紛紜,傳播理論的研究者、傳播媒體的實踐者、普通的受眾,都從各自的領域和角度給出了不同的理解。通常我們認為的「新媒介」是指在計算機技術催生下產生的新的傳播樣式,它是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和社會進步的產物,當前主要包括手機簡訊、電子郵件、網路視頻、論壇、QQ、博客等信息傳播與交流的介質。這些新媒介的出現,給報刊、雜志及其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帶來強有力的挑戰。對於當代文學教學來說,包括電視、電影、網路、手機等在內的現在媒介環境共同構成了對傳統印刷媒介環境的沖擊,進而影響到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師生關系,呈現出與印刷時代完全不同的景觀,所以本文中論述的新媒介主要是指與印刷媒體相對的當代視像媒體。在技術層面上,新媒介是以現代電子和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在信息傳輸層面上具有即時性的迅捷傳播,在信息呈現的層面上,新媒介具有聲像整合的特點。新媒介是信息技術與媒介產品的結合,它的出現改變了人類所處的整體媒介環境,也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方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新媒介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交流方式,上網、發簡訊、玩游戲已經成了一部分學生必需的生活方式,存在於家庭、高校、社會范圍內的各種新媒介構成了大學生生活的一個基本環境要素,它同時帶來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從積極方面講,新媒介技術打破了地理空間對人類生存的種種局限,不僅可以通過自由設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愛好選擇多樣化的虛擬社區享受自我放鬆的快樂。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介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培養了他們運用書本以外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使個人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得以充分的培養和鍛煉。從消極方面看,新媒介締造的世界是一個包容的開放社會,它的自由進入和平等參與,讓每個人都有權利通過社區論壇、QQ空間、博客等介質發布信息和發表意見,這也容易導致信息資源量大龐雜,質量良莠不齊。各種不良信息也經常包裹著異質文化的外衣污染著大學生的心靈,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倫理標准,造成大學生是非不分、道德意識淡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新媒介導致了學生更多地沉溺於虛擬的視像或網路世界,導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際情感逐漸萎縮淡化現實生活能力減弱,不再有能力獲得理性、有序、思辨的思維品質。新媒介在當下迅猛發展的現實使許多教師開始思索新媒介與大學教育有利的契合點,作為中文系學生的必修課程——中國當代文學,也必須從了解學生閱讀狀況、改變教學方式系等方面來應對新媒介環境下的考驗。

一、新媒介影響下的學生閱讀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召開的「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我國18-70周歲識字國民每天接觸的傳統紙質媒介以報紙的接觸時間最長,人均每天讀報時長為21.02分鍾,人均每天讀書時長為14.70分鍾,人均每天讀雜志時長為15.40分鍾,人均上網時長為每天34.09分鍾,人均通過手機閱讀的時長為6.06分鍾。與上年相比,國民每天平均接觸報紙、圖書、期刊的時間有所下降。而上網和進行手機閱讀的時間則在增加。在新媒介產生之前,大學生的紙質閱讀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讀書率持續降低,分析其主要的原因,主要是面對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使人「沒時間」讀書,以及以網路為代表的新興傳播方式的興起,分流了受眾,使越來越多的新一代青年人越來越「不習慣」傳統的閱讀方式。另外實用性是大學生購=S考慮的重要因素,英語、計算機類圖書在大學生中的需求量很大,而留給大學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的時間就被大量壓縮了,更多的學生傾向於藉助新媒介來脫離傳統的紙質閱讀。與書面的文學作品相比。以電視為代表的視像媒允將文本壓縮成一件令人炫目的作品,所呈現出的故事更注重視覺和聽覺的刺激,文本被製作者想像完成,因此不需要觀眾展開豐富的想像、加上個人對故事的體驗,只需要跟上影片的節奏與導演的思路即可。在講述當代文學這門課程時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經典原著,但是學生普遍對長篇小說興趣不大,也沒有時間和耐心靜下心來閱讀課程要求的作品,更多的學生希望教師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來代替紙質閱讀。當然採用影視作品鑒賞的形式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到大量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對於一些規模宏大的長篇小說,而且通過大眾化的視像傳媒,可以使一部不為學生熟悉的作品被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分享,很多經典文學作品與影視聯姻後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
傳播方式的改變同時帶來了傳播內容的改變,電影、電視、手機、互聯網等新媒介所呈現的文學作品內容往往更強調視覺上的效果,而且視像媒介和電子媒介本身的敘述方式也有別於紙質媒體,為了適應電影電視畫面的需要經常對原作大刀闊斧地增刪,對原作中的人物性格和情節進行新的闡釋,有的甚至只保留故事的部分角色和情節框架,內容和內涵上與原作大相徑庭,學生通過此類影視作品對原作的信息產生了扭曲和誤解,同時在層出不窮的載體之前,我們無法深入地思考,只能全情地把注意力投入到畫面上,而作為一種思維訓練的過程和美學修養熏陶的過程卻被忽視了。人們閱讀時的獨處、沉靜,享受著淳厚的美感愉悅,被聲色震撼、感官沖擊所取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變成一個哈姆雷特就完全占據著千千萬萬個受眾的想像空間;影視作品從創意到呈現於受眾面前,經歷無數道工序和中介,文學的個性化風格被消磨殆盡,文學首先得服從於觀賞。

二、新媒介時代的當代文學經典

文學作品通過讀者的審美過程將讀者引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尋;而經過文學史反復淘洗沉澱下來的經典作品,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審美獨特性徵服了一代代讀者。但新媒介的圖像豐富性和傳播速度的迅捷性動搖了傳統文學經典的地位,當代著名文論家希利斯,米勒說:「其他文藝形式會取代文學的位置,甚至可以說目前就正在逐步取代小說、詩歌和戲劇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在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文學已經明顯今不如昔。」在消費文化環境下以文字形式展示的「文學經典」,與高科技的圖像媒介相比,為了體現出時尚化、視覺沖擊化的特徵,也就很難避免被重新解構的命運。建立在傳統紙質媒體基礎上的文學作品更強調讀者對其中隱含意義的解讀,強調讀者的文學想像力,而新媒介的商業化操作使許多文學經典庸俗化,文學的超功利性被經濟利益所代替,提升精神品格被迎合大眾審美所取代,追求閱讀的愉悅感被追求物質利益所替
換。近些年來對一些古典名著和「紅色經典」作品的改編愈演愈烈熱潮,大多數開拍時炒作得沸沸揚揚,最終以觀眾的不滿和失望結束。
傳播方式和手段不斷的改善,也迅速提高了作家文字的生產數量。消費社會對於商品的大批量消費,也使文學作品大批量、產業化、規模化的復制、拷貝與流通成為可能,也促進了文學生產力的提高。但是,這種大批量的生產模式只是具備了「量」的基礎,並不能說明就一定能夠產生出更多的「經典」。我們知道,任何一部「經典」的產生都是作家幾年甚~i/-L十年創作生命的結晶,而在消費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由於商業法則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為了提高文學產品的銷售量,不得不服從於市場的需要,盲目追尋社會熱點,追求以最快的時間寫出文學作品,而一些打磨和錘煉的過程被無情地忽略了。事實上一旦文本作品本身缺乏深刻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時,即使採用各種商業化的手段炒作或製造所謂的「經典」,這些「經典」也終究會被時間所淘洗而離開人們的視線。
三、新媒介促進了學生的創作主動性

與十多年前相比,現在的大學生實用意識加強,在就業形勢的壓力下,學生更需要文學類課程的實用性加強,他們不只滿足於對文學作品史的了解,還希望能夠通過作品的閱讀達到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希望有一定的創作平台能夠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具有互動式特點的新媒介能夠使原本分散在各地的、處於被動狀態和孤立狀態的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學作品的賞析甚至是直接創作行為中。
近年來,許多作家在個人網站或博客上開辟了了與讀者留言的空間,學生可以在這里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並對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議,這種近距離的交流方式為作家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參考,也會影響下一部作品的敘事取向,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新媒體使學生更直接地、更迅速的介入到當代文學的創作中,從而提高了他們學習當代文學的興趣。
傳統的文學創作、發表周期較長,限制較多,具有精英和小眾的性質,以博客,QQ空間以代表的網路寫作改變了傳統的寫作觀念,學生在個人博客上可以將自己隨時隨性的任何文字作品張貼上去,既可以抒發自己對文學、對人生的理解,又可以起到鍛煉文筆的作用,同時博客的開放性,可以使自己的作品為他們所享,其他人的轉載或者是批評都會影響到寫作者的態度,作家的身份不再遙不可及,學生在不同的交流活動中也培養了自己的主動、自信和敢於自我表達的品質。近些年網路文學發展勢頭強勁,沖擊著傳統文學觀念和法則,甚至於影響到了大學生傳統的文學寫作習慣,網上的文學作品像印刷文本一樣可以保存、翻閱,像廣播影視那樣有聲音、有畫面,直接進入人們的感官。作為接受者可以不受時間和頻道的限制自由選擇,甚至可以與作者和作品進行對話,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有的大學生進行文學創作時首選網路,在網路的世界裡,人們不再注重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他們不為名利,為的只是傳播自己的經歷和情感,或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同時很多大學生既是網路文學的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作者與讀者的界限在這里已經模糊了。他們不需要有資深編輯給他們簽發通行執照,也不需要由文壇前輩對他們進行提攜指導,天馬行空,無拘無束。
在新媒介環境下,學生參與文化構建的意識比原來大大增強,這為文學經典作品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的受眾環境。事實上,文學經典也已經利用現代傳播的科技手段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間與發展空間。文學經典的多次改編。央視新年詩歌朗誦會的走紅,「百家講壇」的收視率逐年提高,都有力地拉近了文學和學生的距離,也為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尋找到了巨大的空間。

❺ 文學媒介的作用

一 語音媒介與口語文學

語音媒介的首要特點是簡便性,它一般不需要其他媒介進行配合,卻往往可以藉助表情、體態以及手勢等身體語言達到更好地表情達意的目的。由於包括語音在內的媒介都是一種身體語言,因此,語音媒介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它的親切性和現場感。這是此後同樣以語音為媒介的廣播甚至影視所匱乏的。但是,語音媒介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從語音媒介的要素來看,它主要包括說話人、所說的話、聽話人、語境和效果這五個因素。 其中前三個分別是語音的發出者、內涵和接受者,而後兩個因素則牽涉到接受的效果問題。首先說話人所說的話是在具體語境中生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語境的影響。作為溝通的目的,效果成為考察語音媒介的最終因素。正是在這一點上,語音媒介顯示出了它的局限性。事實上,語音媒介基本上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模式,這也是造成其現場感的原因所在。然而,一旦有了距離阻隔,作為一種交流媒介的語音就會失去聽話人,從而也就失去了效果,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廣播電視的優勢恰好表現在這里。同時,作為存在於時間里的聲音,它轉瞬即逝,不可復現,也無法保存。即便後來有了錄音技術,但是作為機械復制的結果,錄音中的聲音已經失去了現場感,而代之以一種無從捉摸的空洞感,事實上這種空洞感根源於身體的缺席。但是和文字相比,其親切性還是極其鮮明的。所以,多年以後,再次聆聽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聲音時還是那麼激動人心。
由於上述語音媒介的局限性,致使人類早期以語音為媒介的口語文學大多數都失傳了,僅存的一小部分已經轉化成了文字的形式。但是這並不表明後來的時代以至今天口語文學消失了;相反,在文字發明之後,語音作為人們交流的重要媒介依然發揮著包括文字在內的任何媒介都無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文字發明之後的口語文學仍然是一道歷代相傳的民間風景線。民歌為中國歷代的詩歌發展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源泉,其他各種說唱文學形式也不同程度地刺激了小說和戲劇的發展,比較典型的是評書,口語本來是書面文學的來源,而在書面文學成型後它又把書面文學口語化了。
常德詩牆上有一些民歌,民歌往往能以樸素的語言直接表達內心深處的感情,因而顯得既明快又熱烈,其中的一首印尼民歌這樣唱道:「郎若上游去洗澡,為妹采朵素馨花。郎若比妹死得早,天堂門前等一下。」而最震動人心的一首民歌是《我的丈夫土裡埋》:「人家夫妻走一排,我的丈夫土裡埋。世人曉得閻王路,當田賣地贖回來。」這已不是尋常的悼亡詩,最後兩句基於愛情喪失的沉痛而萌發的起死回生、再續深情的心聲尤其令人動容,這兩句詩完全可以與《梁祝》最後的「化蝶」相比,它表達的是一種異常深摯的情感真實。可以說所有民歌的精華都集結於這種體現了人們情感願望的神異力量,這種神異力量能使一切不可能的成為可能,它的實質是一種融合了民間智慧的民間精神。
毛主席的詞《十六字令》第一首是:「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該詞最後一句就出自常德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該詞基本上在民歌的基礎上搭建起來的,但是反其意而用之。湘西的幸運在於它孕育出了沈從文這個代言人,沈從文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體現湘西文化的最佳範本。沈從文在刻畫人物時不僅僅把他們放在特定時代的特定地域里,還把他們放在特定民俗和特定文化之中。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沈從文不只一次把湘西的民歌直接寫進了他的作品。這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發掘工作,沈從文全集中的詩歌有一部分是從民間搜集的民歌。然而,當沈從文把這些民歌融會於他作品之中時就給它們找到了如其所意、適其所願的家,從而使這些民歌獲得了多重意義。如短篇《雨後》(1928年)中引用了這樣一首民歌:「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對奶子翹翹底,心想用手摸一摸,心子只是跳跳底。」作品寫的是四狗和阿姐那種原始而不無野性的肉體之戀,以及淳樸而不乏深沉的相依之情。這首歌就是不識字的四狗在「放肆」前唱的:「四狗是不常常唱歌的,除非是這時人隔一重山——然而如今隔一層什麼?他的手,那隻拈吃過特意為他摘來的三月莓的手,已大膽無畏從她脅下伸過去,抓定一隻奶了。但仍然得唱,唱的是:『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對奶子翹翹底。心想用手摩一摩,心子只是跳跳底。』四狗的心跳,說大話而已。習慣事情不能心跳了,除非是把桐木葉子作她的褥,四狗的身作她的被,那時得使四狗只想學狗打滾。」這種把口語文學融入書面文學的做法無疑為飄浮不定的口語文學帶來一種新的可能:作為口語的民歌似乎被帶到了它最初的孕育之地,恢復了它那種原有的親切性和現場感,並且以一種清晰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從而使它在獲得了新生的同時也擁有了永久的家園。

二 紙質媒介與書面文學

書面文學之所以姍姍來遲是因為它需要綜合太多的因素。首先一個因素是文字,其次是紙張,再次是印刷術。在紙發明之前,文學作品是被刻寫的對象;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學作品是被抄寫的對象,因此,書面文學的成熟是印刷術發明之後的事。語音被視覺符號文字替代之後,紙成了相應的文學媒介,而印刷術只不過是把字快速印到紙上的一種方式。所以,體現書面文學的媒介是紙,而不是文字和印刷術。
紙質媒介的首要特點是克服了語音媒介的流逝性,它以文字和紙張甚至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把文學作品保存下來,從而使它獲得了相應的穩定性。嚴格來說,以語音為媒介的口語文學實質上只是一種交流,還不是真正意義上傳播。因為傳播的前提是首先使被傳播的對象具有穩定性,以利於保存;同時要求較快的速度,這樣才能為文學作品的超時空傳播提供保障和可能,因而,傳播其實是印刷術發明之後的事。紙質媒介出現之後,距離不再成為障礙,伴隨時間流逝的也不再是對既成作品的抹殺。紙質媒介的勢力擴張正是來源於它的穩定性,其廣泛性和普遍性都是在穩定性的基礎上生成的。但是,紙質媒介的缺陷也很明顯。它把原先的說話人變成了寫作者,所說的話變成了一行又一行文字,聽話人變成了閱讀者。寫作者寫下他的文字之後,不知道過多久才會有人讀到。也就是說,原來那種作為一個整體的口語交流在這里被一分為二了,說與聽的同時性被分割成了寫和讀這兩個界限分明的環節。反饋不再那麼及時,親切感和現場氛圍更是無從談起,甚至讀者根本就不知道作者長的什麼樣子。
漢字產生以後,其命名不斷變化,不同時期的漢字命名主要取決於它所依存的媒介,比如,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金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石鼓文是刻在石頭上的,諸如此類。此後,文字依存的媒介先後經過竹木簡帛等,終於固定在紙上。秦代統一全國之後,文字也被統一為小篆。文字的發明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也是伴隨在權力左右的工具。直到紙(漢代)和印刷術(唐宋)發明之後,文字才真正走向了平民大眾。印刷術發明之後,為了適應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版鐫刻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宋體字發端於宋朝,定型於明朝。在裝幀方面,中國最早的裝訂形式是簡策裝,通行於商周。其方法是用麻繩、絲繩或皮繩在簡的上下端無字處編連,編完一篇內容為一件,稱為策,也稱簡策。編簡成策之後,從尾簡朝前捲起,裝入布套,閱讀時展開即卷首。到了晉代,隨著紙的應用和紙本書的出現,簡策書籍逐漸為紙本書所代替。裝訂形式先後經歷了卷軸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等六種,其中出現於南宋末的包背裝使對折頁版心朝外,背面相對,翻閱時每頁都是正面,元、明、清均較多使用。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四庫全書》使用的都是這種裝訂形式。線裝是明代中期以後盛行的裝幀形式,它與包背裝不同之處是改整張包背紙為前後兩個單張封皮,包背改為露背,紙捻穿孔訂改為線訂。線裝書籍便於閱讀,又不易散破。線裝裝幀是中國傳統裝訂技術史中最先進的一種。文字、紙和印刷術和裝訂術合成了一個特別動聽名字:書。由此可見,中國的書面文學大致形成於漢唐,而成熟於宋明時期。
《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空前絕後的文藝美學論著。這部一千五百年前寫成的著作除了「隱秀」一篇略有殘缺外保留得還算完整。事實上,《文心雕龍》不僅是一部理論著作,還是一部極其優秀的駢文作品集,這里以《序志》一篇為例加以簡析。《序志》主要寫了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寫《文心雕龍》,二是怎麼寫《文心雕龍》。其中的第一個問題源於劉勰的生命感,很值得注意。作為一個崇尚智術的人,劉勰清晰地意識到了歲月的流逝性和肉身的脆弱性,為了使盡管有限其實珍貴的生命呈現出燦爛的光彩,劉勰把著書立言作為了自己的目標,他說:「歲月飄忽,性靈不居,騰聲飛實,製作而已。……夫肖貌天地,秉性五行,擬耳目於日月,方聲氣於風雷,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形甚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立言,豈好辯哉,不得已也。」劉勰之所以能寫出《文心雕龍》這部巨著正是他這種生命感促成的。這種生命感如此強烈,以至於反復出現在他的夢里:「予生七齡,乃夢彩雲若錦,則攀而采之。齒在逾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劉勰的這兩個夢揭示的無疑都是他那種在不同時期里渴望有所作為的生命感,尤其是第二個夢,特別強調聖人對他的激勵作用。象作文一樣,劉勰的為人也是征聖、宗聖和崇聖的。

三 電子媒介與影視文學

電子媒介的主要特點是藉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實現了聲象的遠距離傳播,從符號的角度分析,電子媒介的優勢是它部分地恢復了語音這個媒介,同時把抽象的文字元號具象化了。所以,通過電子媒介的終端接受器,觀眾看到和聽到的幾乎是和自己一樣真實而生動的人物和聲音。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文學作品的逼真感,甚至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生活氣息。但是這種恢復是有限度的,具體地說,這個限度就是熒屏和銀幕。屏幕內外是兩個世界,一個是逼真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逼真世界在給人帶來快樂、安慰的同時,也有可能引發出接受者的孤獨感和困窘感。因為屏幕里的人自成一個世界,觀眾能感受到他們的悲歡,他們卻不把觀眾放在眼裡,更不可能達成語音媒介時代的那種直接的雙向交流。這樣一來,屏幕就象一個透明的障礙把觀眾隔離在外面。所以,這種由虛擬真實營造出來的逼真世界帶給人的終歸是一種虛幻感。但是問題還不止於此,因為這個障礙是透明的,它以活動的影象招引觀眾的眼目,而且不失時機地向觀眾示範和獻媚,表徵出一種或隱或顯的引導意識和誘惑傾向。屏幕就這樣完成了既把觀眾拒斥在外又要引誘觀眾前來觀賞的雙重目的。
基於電子媒介的上述特點,影視文學的接受並不適合一個人進行,也不適合象看書時所應有的那種過於安靜的氛圍。也許書是靜的,所以需要以靜對靜,而影視卻是動的,甚至是喧鬧的,所以也要以動對動才好。看著劇中人的表演,你可以和同時觀賞的人對他們的表演評頭論足,總之,在人多勢眾的情況下,觀眾往往會消泯劇中人和現實人之間的界限,甚至和劇中人打成一片。所以,影視把書面文學帶來的那種精神慰藉變成了感官娛樂,這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民族心理結構。長於感悟的中國人在藝術形態上呈現出來的特色是抒情,所以中華民族的各種文藝形式大體上可以稱之為抒情型。詩歌的抒情性就不用說了,散文佳作往往也是抒情性的。中國的小說也常常把詩歌包容於其中,時不時地來一句「有詩為證」;象《紅樓夢》那樣的小說不僅融合了許多詩歌,而且營造了一種詩意氛圍,簡直可以稱為詩意小說。至於戲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曲(詩的變體)的集成,而且在舞台表演中也往往以虛當實,以少總多,象繪畫一樣重在寫意,表露心曲。就象王實甫的《西廂記》曲詞華美,劇情曲折,人物形象鮮明,而所有這些最終表達的都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思想感情。充溢在中國文學中的詩意性一旦進入影視就不可避免地被畫面化了。包括詩歌在內的中國文學也是追求畫面感的,但是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畫面感只不過是表情達意的形式,也就是說文學的意蘊是在畫面里的感情生成的。而影視之中的畫面基本上就是第一個環節也是最後一個環節,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提高,盡管影視也能折射出故事中的某些意味,但是要想營造出書面文學的那種深厚魅力還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這里以閻立品主演的《秦雪梅》為例來分析影視文學的特點。《秦雪梅》的大意是:商林原先與秦雪梅訂婚,但是由於其家道中落,就寄居在岳父家裡讀書。一天,秦雪梅去書房看望他,卻被秦父發覺。於是,商林被趕出秦家,一病而亡。秦雪梅前去弔祭,萬種盤算,終成一空,百般思量,此情難遣。最後全劇以秦雪梅發瘋而告終。這個戲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關鍵就在於它本身具有一種極其深刻而痛切的抒情性,尤其是哭靈一場秦雪梅那一大段哭祭,僅看看其唱詞就足以催人淚下:
扶靈柩我心如刀絞,珠淚簌簌,
哭了聲,商郎夫,你真來命薄。
自幼兒咱兩小無猜,早結情果,
成親眷也算是天地巧合。
多不幸恁家中遭下天禍,
到俺府去讀書,我常把心搦。
既怕你吃不好,又怕你穿不妥,
還怕你心中煩悶,不快樂。
我的商郎夫啊,我的好哥哥,
你的影常和我的心連著。
我的父將你趕,鑄成過錯,
害的你回家來,命見閻羅。
商郎夫你一死,可是苦了我,
撇的我孤苦伶仃伶仃孤苦,
不上不下不下不上啊,
可是死可是活。
奴的夫既要死你怎不叫著我,
怎不叫我與你同死,免受折磨……
但是,與舞台演出相比,該劇在電視里播出時卻呈現出影視文學的特點。就象觀者隨時可以更改頻道一樣,電視在播放節目時可以隨時穿插廣告。當你正在感受秦雪梅與商林書館相會的愜意時,突然傳來了推銷方便麵的聲音。你正在為秦雪梅的哭靈感動得熱淚盈眶時,節目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所謂領導時尚的化妝品。廣告在肢解了作品完整性的同時,還嚴重破壞了你欣賞故事的胃口。廣告讓你無法沉浸於其中,也不願再去沉浸於其中。因為真實的廣告讓你覺得戲是假的,你將要達到的感動會當面遭到廣告的否定和嘲諷。事實上,即便沒有廣告的干擾,影視文學仍然存在著缺憾,這種缺憾與演員有關。觀看舞台演出時,真實的閻立品就在你的眼前,演員的真實性讓你傾向於認為故事是真實的。而影視中的閻立品只不過是她的一系列照片合成的,就象從高天上的流雲投下來的影子一樣雖然近在眼前,其實缺乏肉身的氣息,離它的本源無比遙遠。從接受者的角度而言,觀者也成了孤家寡人,身邊沒有了一排排座位。而且,當閻立品在「父審」中唱道「這時候我正要抽身逃遁,那商郎他邀我書館談心,欲想走又覺得欺人太甚,還恐怕失去俺夫妻情深」時,你再也聽不到台下的鬨笑聲。至多也只是自己會心一笑,卻不發出任何聲音。

四 電腦媒介與網路文學

和影視文學相比,以電腦為媒介的網路文學具有交互性、綜合性、鏈接性等新特點。首要的一點是電腦藉助網路實現了影視文學所不具備的交互性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語音媒介時代的重新來臨,但是一種無聲的交流,因為它藉助的符號是文字,而不是話語。也不再是那種面對面的交流,而是穿越時空的對話。一個人把他的作品貼在網上,緊跟著便是讀者的評論,寫作者(以往的說話人)與閱讀者(以往的聽話人)又一次達成了瞬間地緊密結合。這種無聲的對話是現代科技造就出來的新鮮景觀,它以向前追尋的姿態體現了對遠古生活方式的還原。
事實上,自從1876年貝爾就已經發明了電話,QQ也已經成功地啟動了視頻聊天,但這些工具與文學的關系還不是十分密切。網路文學作品的主要存在形式還是以網頁為主的。但是網頁本身已經被多媒體化了,它上面不僅有文字、圖片,還可以有運動的圖象,動聽的聲音,甚至具備和影片一樣的視聽功能。多媒體體現的正是網路文學的綜合性。
網路文學的另一個鮮明特點是鏈接性。一個人在讀書讀的不耐煩的時候可以從後面往前讀,也可以隨便翻開其中的任何一頁來讀,這種做法就有些類似於網路文學中的鏈接。網頁中的鏈接一般都是相關話題,其實不斷鏈接下去,完全有可能步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這是隨意亂翻書(文本)無法相比的。因為一本書的每一頁內容不僅處於同一個主題和范圍之中,而且是已經確定的既成文字。而在網路文學中,多重鏈接提供了跨越領域的潛在可能。因而,靠點擊鏈接閱讀到的一系列關系鬆散的網路文學作品被稱為「超文本」。此外,網路文學的便利性也是書本難以比擬的,這主要體現在它的搜索功能方面。無論需要什麼資源,只需要在網路等搜索網站輸入關鍵詞語,馬上就會出現眾多的相關信息供人選用。由於網路文學並非純粹的文學天地,而是金玉瓦礫共存的場所。網路文學的這種駁雜性極大地增強了鏈接的跨越性,那些非文學的色情廣告往往藉助一種誘人的動態形象(主要形式為flash)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出人意料地主動跳躍出來。

❻ 文學由於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上,具有什麼樣的優勢

在這方面,文學由於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內天獨厚的優容勢。例如,《紅樓夢》中第27回「黛玉葬花」,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黛玉悲悼自憐的復雜情感。這位多愁善感、天資聰慧的弱女子,在父母雙亡後寄人籬下,只能將自己的悲戚郁憤寄託在身世相類的落花上,「儂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儂知是誰?」正是她內心情感的形象體現。當代作家史鐵生《我與地壇》中不動聲色的描繪母親在地壇中一次次尋找關注殘疾兒子的行為舉止,動人至極。《戰爭與和平》中,女主人公娜塔莎與人私奔後,請求彼埃爾轉告她的丈夫安德烈寬恕自己的行為,彼埃爾聽到娜塔莎發自內心的懺悔和自責後,他覺得淚水在他眼鏡下邊涌流,他請求娜塔莎不要再說了,這段描寫同樣深深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正是由於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復雜、最豐富、最隱秘的情感,使得語言藝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深刻。

❼ 什麼是文學的表達媒介

語言

❽ 急求「文學媒介」的特點

文學媒介是文學的感興修辭得以傳播的外在物質形態及渠道,包括語音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眾媒介和網路媒介等類型。
語音媒介的首要特點是簡便性,第二個特點是它的親切性和現場感,同時也具有局限性。
紙質媒介的首要特點是克服了語音媒介的流逝性,它以文字與紙張甚至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把文學作品保存下來,從而使它獲得了相應的穩定性。

好吧!具體請參考資料……

❾ 文學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產生重大的區別在哪裡

文學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從而與其他藝術在性質上產生了重大的區別,以至於人們有時將文學與藝術並列稱呼。事實上,文學作為一個龐大的藝術門類,歷史悠久,成就輝煌,確實形成了自己系統的、獨特的藝術規律和審美特徵。

❿ 文學是以什麼符號為媒介創造富有審美意蘊的形象系統的藝術

文學是以什麼符號為媒介創造富有審美意蘊的形象系統的,這個讓我說呢,我也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