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行而知之素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行而知之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2-27 01:04:23

『壹』 關於行與思作文素材

思想與行為
好久沒有給書室添磚加瓦,要不,也不會感到這段日子過得是極其的乏味和空虛呢?昨天晚上去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他最近寫的一篇關於小時候閱讀的故事.當時我留下的評論是"也許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妥,但如果沒有那時就有的一份對書的執著,又何來今天的余秋雨呢?"
今天在同學的陪同下,一起來到學校的書店.本打算看看就走,因為真的好久都沒有買書的概念了.書架上的新書固然很多,熟悉的陌生的,國內的國外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雖然現在學的是與文學有些偏歧的專業,但還是難以說服內心的那份初衷.
<<人性的優點>>就是我最後決定請回來的新朋友.同學說,你剛開始不是要買那本與這相反的<<人性的弱點>>嗎?我給他的回答是,也許看那本書容易讓人萌生悲觀的情緒,還是看積極一點的好.
當然,戴爾.卡耐基的書,我也沒有看過,也不知道他在裡面表達是怎樣的思想?之所以選擇奧格.曼狄諾,是他的一句話感動了我:希望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一個人若是沒有希望,他絕對不會去計劃做任何事,最後也必然一事無成.
行為是思想的花,歡樂與悲傷是思想的果;一個人到底能收獲甜蜜的果實,還是收獲苦澀的果實,都取決於播下的種子.說得太好了.記得父親曾對我說過,等你長大以後,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長大的以後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事實證明父親的忠告.
中午朋友在電話里說,生日就要到,問我要送什麼禮物?這個生日很特別,過了這個生日,她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我也不知道送什麼好?也許不能給她太大的驚喜,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曼狄諾說;人是自己品質的培養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運的構築者.這是一個明白無誤的道理.自古國人就講內在的修養,先賢孔孟還有那麼多集大成者,無不是從自身修養做起.更何況我們這些文化精髓的追尋者呢?
在身邊時常會聽到,有些人報怨現實的大學生活沒有曾經想像的那麼好.言外之意就是現實讓我們失望了,大學對不起我們,我們錯入家門了,不是嗎?
不可否認,我曾也有過類似的想法,但是現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訴看見這篇文字的每位,我沒有進錯家門,大學的時光太寶貴了.
別以為我是在講假話,我想告訴你們,以前的大學她不是我們現實中擁有的,她是我的夢,一個時刻鼓勵我們前進的夢,所以她是美好的.可是真當我們夢想成真的時候,為什麼會感到失望的情緒呢?因為我們心中的沒夢了,沒有前進的動力了,我們就會報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日子.
其實現在,我們的心中還應該有夢,其實現在,我們的人生道路僅是一段短暫的開始.我們是絕對不可讓自己輸在起跑線上,我們的明天,我們的人生,只會因我們的夢想而輝煌.
俗話說;師傅請進門,學藝靠個人.有些話和有些事一樣,決不是空穴來風!

『貳』 知止而行的作文素材

略結合命題材料,尤其是材料第2段充滿智慧的點評,認真審讀文題「靜的魅力」,可以體專悟到,文題屬的中心語是「魅力」,關鍵的修飾語是「靜」,此篇作文要以「靜」為思維基點,以「靜的魅力」即「靜」所帶給人們的美的享受和凈化心靈、提升心靈為主旨下筆行文。

『叄』 知其不可而為之素材

諸葛亮北伐以報先主劉備知遇之恩。

『肆』 知與行議論文800字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伍』 關於知與行的作文,應用到荀子《勸學》的素材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稟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羅嗦;浮躁羅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迴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陸』 作文素材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事例。

用真情使他被感抄動(打動),用講道理的方式使他明白,用行動引導他,堅持長期做下去。
源自孔子《論語》。
全句如下: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授之以漁,繩之以法,導之以行,勉之以恆,持之以恆,學之以恆,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柒』 作文觀而知之有哪些素材可寫

觀圍棋
一盤棋,一盤濃縮的人生。
閑時喜歡看別人下圍棋,那棋盤如同宇宙,361個點就是宇宙天體,星羅棋布。棋子黑白,陰陽分明。交替落子形成的棋勢和蘊含的變化無窮,象徵著宇宙運動的常綱規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對弈雙方,陰陽互動,動靜間,可現對弈者對宇宙對天道,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和認知。對弈可識人可知事,一個人下棋時的態度、方法、作風,就是他的性格、思想、素質。
有種說法,觀棋不語真君子。當局者迷,安危得失旁觀者最清楚,也最容易忍不住指點迷津。但世事如棋,也許你一不小心就破壞了別人的游戲規則,甚至傷害了別人的默契與感情。所以說,看下棋而能不說話的人,才是真正的風度君子。淡然人生,得學會另一種高境界,那就是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空雲卷雲舒 。
觀書法
習書練字,管中窺豹。
古往今來,從歐陽詢、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到啟功、趙朴初,哪位大家筆畫不是真力飽滿、厚重而又古樸。我就百思不得其解:那平平常常的橫、豎、撇、捺、點……怎麼一經書法大家的一揮毫一沾墨,就變得那樣有精氣、有情感了呢?
許多時候,觀別人習書練字,也是一種清心養性。看大家,凈手,焚香,請硯,磨墨,鋪紙,抱筆於心,心靈便傾注於筆端。「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其中奧妙,自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君不信,懸幅書法於書齋,天天看那楷書的莊重,行書的瀟灑,草書的飄逸,隸書的古拙,篆書的靈秀,你的心、你的情、你的愛,都會隨著那神奇的曲線,游弋,飄盪,直至相交相融。觀書法,還有什麼七情六慾不能忘記,還有什麼庸俗雜念不能拋卻?!
觀明月
月亮其實代表我的心。
因為,月亮總是與人生的悲歡離合糾結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的孤獨而永恆,常常會引發人們對於各類人生問題的困惑與思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周期變幻如同親人、朋友間的聚散離合。月光皎潔如紗,溫柔如水,朦朧,嬌媚、嫻淑、見證著人間多少真知愛情,嫦娥奔月,碧海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其實,以什麼樣的心境觀月,就會擁有什麼樣的心境。以寧靜的心情賞月,月光在流淌,流淌著聖潔和冷峻,流淌著高雅,流淌著風韻,流淌著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居秋瞑;以淡泊的心境賞月,月色在飄盪,飄盪著清虛和沉寂,飄盪著安詳,飄盪著博大,飄盪著李太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清凄悠然;以空靈的心境賞月,浩月在傾瀉,傾瀉著清幽,亮麗,傾瀉著蘇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真趣與感嘆。

『捌』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古今中外事例

1、貝多芬 。他在晚年的時候耳朵聾了,不過他堅持繼續作曲,成為了偉大的音樂家。

2、愚公移山的故事不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嗎?愚公敢於立下大志移山,敢於迎難而上,鍥而不舍。

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身患疾病的情況下仍然百折不饒,通過寫作投身於革命事業中,這本名著是作者的真實故事書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

4、戰勝殘疾的巴雷尼——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5、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拓展資料: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名言

1、立志不堅,終不濟事。--朱熹

2、通過苦難,走向歡樂。--貝多芬

3、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毛澤東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天祥

5、世人歷險如此,忍耐平夷在後頭。--鄭燮

6、為學正如撐上船,一篙不可放緩。--朱熹

7、只有在苦難中,才能認識自我。--希爾蒂

8、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佚名

9、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拿破崙

10、困難產生於克服困難的努力中。--斯邁爾斯

11、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梁啟超

12、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拿破崙

13、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馮夢龍

『玖』 名人三思而後行成功的素材。

1、范蠡功高慎歸    

春秋末,范蠡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忠心效命,勤苦效力,為越王謀畫20年,幫助勾踐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國勢日盛。

公元前482年,乘吳王夫差在黃池大會諸侯之機,他建議勾踐發兵攻吳,獲大勝,俘吳太子友,數年之後滅吳,迫使夫差自殺,雪洗越國當年被吳滅亡的恥辱。繼而又助勾踐北征,直副齊魯,稱霸中原。

此時范蠡覺得危險就在眼前,功高震主,君主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兔死狗烹」,歷史上的例子多了。於是他收拾細軟,帶上家屬悄悄遠去,改名陶朱公,歸隱經商,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商。

2、長孫皇後位尊守慎    

長孫皇後與其兄長孫無忌,幫助唐太守李世民完成大業,建立大功。太宗欲封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後聞訊後,出面力阻。

她對唐太宗說:「臣妾感謝聖恩,臣妾已位尊至皇後,長孫家不能再封賞了。漢朝的教訓太深了,當年呂後受皇上寵幸,滿朝都是呂家的人,結果圖謀造反,遭滅之災,禍國殃民。長孫無忌不能為相,請求皇上另找人選。」

李世民拒不採納皇後的請求,仍封長孫無忌為相。    

長孫皇後向皇上請求遭拒絕,於是就將其兄長孫無忌找去,向他講清利害,要他遠避裙帶,切不可貪圖眼前榮華富貴而釀成大禍。無忌最後被皇後說服,向皇上力辭宰相之職。

3、宋朝時有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賈黃中,他五歲起跟父親讀書。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賈黃中十五歲就考中進士,當了校書郎。賈黃中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時,有一年鬧災荒,百姓餓死不少。賈黃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飯,救活了幾千人。

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後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

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三十萬,又給他老母親白銀三百兩,以表彰他為官廉潔無私,他母親教子有方。

4、春秋時,吳國和越國世代為仇。有次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並答應了吳王的苛刻要求:要越王去吳國伺候吳王,勾踐來到吳國,小心謹慎地伺候吳王,三年後才被釋放回國。

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勵,鍛煉鬥志,睡的是柴草,飯前睡前都要嘗一嘗苦膽,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復國計劃。不出十年,越國終於強大起來,一舉滅掉了吳國。

5、唐朝有位大文學家張說,字道濟,洛陽人。在武則天時代,他應詔對策,得了乙等,授官太子校書。中宗時,他做過黃門侍郎。睿宗時,做過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朝任中書令,後被封為燕國公。  

張說為人剛正謙虛。他深知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對自己要求很嚴。平時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從不自滿驕傲,沾沾自喜。玄宗皇帝認為張說學問精深,謹慎堪用,決定授予他大學士的職位。

張說聽了,便對皇帝說:「學士一職,原本沒有『大』的稱法,是中宗帝為表示對大臣的尊寵才加了此字。臣學養膚淺,實在不敢要這一稱謂。」他雖然知道得授此職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但因覺得名過其實,還是堅決地辭去了。  

因為他的謹慎,後來做官達到很高的成就。

『拾』 關於知與行的作文素材

思想與行為
好久沒有給書室添磚加瓦,要不,也不會感到這段日子過得是極其的乏味和空虛呢?昨天晚上去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他最近寫的一篇關於小時候閱讀的故事.當時我留下的評論是"也許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妥,但如果沒有那時就有的一份對書的執著,又何來今天的余秋雨呢?"
今天在同學的陪同下,一起來到學校的書店.本打算看看就走,因為真的好久都沒有買書的概念了.書架上的新書固然很多,熟悉的陌生的,國內的國外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雖然現在學的是與文學有些偏歧的專業,但還是難以說服內心的那份初衷.
<<人性的優點>>就是我最後決定請回來的新朋友.同學說,你剛開始不是要買那本與這相反的<<人性的弱點>>嗎?我給他的回答是,也許看那本書容易讓人萌生悲觀的情緒,還是看積極一點的好.
當然,戴爾.卡耐基的書,我也沒有看過,也不知道他在裡面表達是怎樣的思想?之所以選擇奧格.曼狄諾,是他的一句話感動了我:希望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一個人若是沒有希望,他絕對不會去計劃做任何事,最後也必然一事無成.
行為是思想的花,歡樂與悲傷是思想的果;一個人到底能收獲甜蜜的果實,還是收獲苦澀的果實,都取決於播下的種子.說得太好了.記得父親曾對我說過,等你長大以後,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長大的以後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事實證明父親的忠告.
中午朋友在電話里說,生日就要到,問我要送什麼禮物?這個生日很特別,過了這個生日,她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我也不知道送什麼好?也許不能給她太大的驚喜,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曼狄諾說;人是自己品質的培養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運的構築者.這是一個明白無誤的道理.自古國人就講內在的修養,先賢孔孟還有那麼多集大成者,無不是從自身修養做起.更何況我們這些文化精髓的追尋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