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青少年犯罪的參考文獻,我寫論文的,需要參考文獻。具體要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時間
[1] 張應立.家庭缺陷與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問題,,1:47~50
[2] 姚向陽.青少年犯罪問題與家庭教育.東方論壇,1999,3:84~88
[3] Angenent H. Background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NewYork.N.Y: Haworth Press, 1988.98~100
[4] 拉維斯.赫希等著,吳宗憲等譯.少年犯罪原因探討.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14~25
[5] Regoli R M, Hewitt J D. Delinquency in society. Boston:McGram-Hill, 2003. 12~13
[6] Ronald Blackburn著,吳宗憲,劉邦惠等譯.犯罪行為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45~78
[7] Rutter M, Giller H , Hagell A. Antisocial behavior by young peop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9~134
[8] Howard J. Children in trouble.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70. 23~34
[9] Demuth S, Brown S L.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processes, and adolescent delinquency: The significance of parental absence versus parental gender.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004, 41(1): 58
[10] 馬丁.R.哈斯克爾,路易斯.雅布隆斯基著,李建軍等譯.青少年犯罪.北京:群眾出版社,1987. 14~23
[11] Coughlin C, Vuchinich S. Family experience in preadolesc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delinquenc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96, 58(2): 491~501
[12] Hollin C R, Browne D, Palmer E. Delinquency and young offenders. Oxford. UK.OK; Malden. MA: BPS Blackwell, 2002. 14
[13] Videon T M. The effects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al separation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2, 64 (2): 489~503
[14] 陳秀麗.我國青少年犯罪與家庭環境研究綜述.中國青年研究,2004, 3:15~22
[15] McNulty T L, Bellair P E. Explaining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violence: Structural disadvantage, family well-being and social capital. Justice Quarterly, 2003, 20(1): 1~31
[16] Walsh F.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3rd Edition. New York:Guilford, 2003. 514~547
[17] Patterson G R, DeBaryshe B D, Ramsey E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 329~335
[18] Murray C.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factor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Remedial and Special ecation, 2003, 24(1): 16~26
[19] El-Sheikh M, Buckhalt J A.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ttachment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s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risk.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3, 17(4): 510~520
[20] Gil A G, Wagner E F. Acculturation, familism, and alcohol use among Latino adolescent males: Longitudial rel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0, 28(4): 443~458
[21] Ruchkin V V, Eisemann M, Koposov R A, et al. Family functioning, parental rearing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delinquents.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 7: 310~319
[22] 羅大華,何為民.犯罪心理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6~68
[23] Bank L, Burraston B. Abusive home environments as predictors of poor adjustment ring adolescence and early althood.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1, 29(3): 195~217
[24] DeCourville N H. Tes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problem behaviour theory to substance use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1995,19(1): 53~ 66
[25] Goldstein M, Heaven P L. Perception of the family , delinquency,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among you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al Differences, 2000, 29: 1169~1178
[26] Shears J, Robinson J, Emde R N, et al. Father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juvenile delinquency.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02, 23(1–2): 79~87
[27] Clark R D, Glenn.Shields.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 Adolescence ,1997,32(125): 81~92
[28] Anderson A L. Indivi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delinquency: The role of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002, 30: 575~587
[29] Davalos D B. Effects of perceived parental school support and family communication on delinquent behaviors in Latinos and white Non-Latino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5, 11(1): 57~ 68
[30] Palmer E J, Hollin C R. Sociomoral reasoning,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nd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t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15: 85~100
[31] Palmer E J.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delinquency .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 7: 303~309
[32] Geismar L L, Katherine W. Family and delinquency.: resocializing. The Young Offender, 1986. 21~23
[33] Jenkins J M, Rasbash J, O』Connor T G, et al. The role of the shared family context in differential paren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3, 39(1): 99~113
[34] Sokol-Katz J, Dunham R, Zimmerman R. Family structure versus parental attachment in controlling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control model. Adolescence, 1997, 32(125): 199~215
[35] Singer M I, Flannery D J, Miller D, et al. Exposure to violence,parental monitoring, and television viewing as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rauma.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4, 32(5): 489~504
[36] Kumpfer K L,Alvarado R. Family-strengthening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youth problem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3, 58(6/7): 457~465
[37] Morrison G M, Robertson L, Laurie B, et al. Protective factors related behavior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 58(3): 277~290
[38] Sheidow A J, Tolan P H, Henry D B, et al. Family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exposure in inner-city youth.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1,29( 3) :345~360
[39]. Van Leeuwen K G, Mervielde I, Braet Caroline, et al. Child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behavior as moderators of problem behavior: Variable- and person-centered approach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40 (6): 1028~1046
[40] Stormont M.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2, 39(2): 127~138
[41] Brennan P A. Biosocial risk factors and juvenile violence. Federal Probation, 1999, 63(2): 58~60
其他【中文文獻】:
1、論我國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制度之建構,作者:張立群 秦冠英,來源期刊:《西部法學評論》2006年 第1期;
2、網路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防治對策研究,作者:金誠,所在機構:浙江省公安高等專科學校,來源期刊:《公安大學學報》2001年 第3期;
3、傳媒暴力: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誘因,作者:呂剛,來源期刊:《中國青年研究》2001年 第1期;
4、從控制理論看轉型期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作者:劉應君 泰國文,來源期刊:《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年 第2期;
B. 青少年道德與法制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語言項是作文抄評分的重要標准。議論文的語言,要准確鮮明,生動形象。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常擺出說大道理的架式,將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術語一股腦搬出來,以求說理的充分、透徹,但效果適得其反。
一個道理有一千種說法,要盡量選用形象生動的說法。要顯形象生動之效,除了採用比喻、類比、事例等論證方法外,形象暢達乃至華美的語言必不可少.修飾議論文的語言,注意運用比喻、排比、對偶和反復等修辭,使文章形成華美流暢感;注意運用假設句、反問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強不可辯駁之勢。修飾語言之功,雖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積久成習,自然會有長進.
C.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寫成參考文獻的格式是什麼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是推動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法治教育的回系統化、科學化水平答制定。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於2016年6月28日聯合印發實施。格式有;
1 印發信息
2 政策全文
3 內容解讀
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拓寬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D. 急求幾個關於青少年上網的參考文獻,要標准格式!
[1] 彭佩生. 青少年上網的「利」與「弊」[J]. 河南農業, 2007,(18) .
[2] 李海青. 青少年上網現象的調查研究與解決對策[J]. 煙台教育學院學報, 2005,(03) .
[3] 童均. 怎樣正確引導青少年上網[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05,(04) .
[4] 常倩. 正確引導青少年上網行為方法探究[J]. 基礎教育課程, 2006,(01) .
[5] 張維蔚,周麗,袁碧濤,陳青山. 深圳市青少年上網情況調查[J]. 中國學校衛生, 2007,(04) .
[6] 秦正旺. 把握青少年上網心理 做好引導控制工作[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3,(10) .
[7] 高宴英,王海岩,高士華. 關於青少年上網成癮的原因及對策[J]. 職業與健康, 2004,(03) .
[8] 劉艷軍. 美國青少年上網狀況速遞[J]. 中國青年研究, 2000,(01) .
[9] 虞鳳娟. 青少年上網問題探討及對策[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09,(01) .
[10] 劉祥軍. 青少年上網問題分析[J]. 理論學習, 2003,(04) .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8 條
[1]何恩基. 美國兒童網路保護政策分析[J]. 電化教育研究, 2002,(04) .
[2]趙鴻天. 淺析網路信息對青少年心理的負面影響[J]. 晉陽學刊, 2001,(05) .
[3]秦正旺. 把握青少年上網心理 做好引導控制工作[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3,(10) .
[4]孫抱弘. 社會適應與權益保護——關於對和諧社會中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辨證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1) .
[5]蘇羊本. 青少年權益保障視野中的和諧社會建設[J]. 攀登, 2007,(02) .
[6]馬倩,包曉雲. 互聯網上青少年所面臨的侵害行為[J]. 青年研究, 2000,(12) .
[7]周麗. 網路接觸中的被害性問題初議[J]. 社會, 2001,(04) .
[8]岳西寬. 論公民的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0,(03) .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 條
[1]牛康. 社區網路資源和未成年人對互聯網知識的獲取與疏導[J].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4) .
[2]謝志芳. 論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 教育與職業, 2009,(18) .
E. 堅持標本兼治原則,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者進行及時綜合治理 取自哪個參考文獻
堅持標本兼抄治原則,對襲青少年網路成癮者進行及時綜合治理
學校應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青少年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努力提高與健全青少年的鑒別能力、自控能力,最終培養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理性自覺。學校的德育課程,應補充網路德育課內容,以提高青少年網路道德水平。要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開設心理咨詢中心,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提供幫助。對於有網路成癮症狀的青少年,要注意及時、有效地開展心理治療,必要時輔以葯物治療,使之盡快擺脫困境。
F. 關於媒介對青少年影響的參考文獻
知網上有很多呀,一百多篇
這兒不能粘貼,請自己去找吧
G. 論青少年犯罪的注釋極其參考文獻
注釋極其參考文獻是與論文配套的。
H. 我寫的論文題目是《青少年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綜論》,但是我找不到參考文獻幫我找幾個吧
一、首先得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偉大的游戲。所有的孩子生來就這樣認為,並且將繼續這樣認為,直到我們使他們相信學習是非常艱難和討厭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則從來沒有真正的遇到這個麻煩,並且終其一生,他們都相信學習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戲。我們給這樣的人一個名字,我們叫他們天才。」的確,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會認為學習是有趣的。他們經常會擺弄著一些東西,他們很好動。孩子們認為這是很有趣的事情,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地認識這個世界,他們在學習著。但對於許多孩子來說,這種對學習的興趣最長將持續到上學前。上學後,許多孩子都會逐漸地對學習、在學校的學習產生厭惡感,他們認為在學校學的知識很枯燥,沒有意思。現在,我們應該轉變自己的觀念,重新尋找並發現學習中的樂趣,要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興趣。
為什麼要把趣味歸還給學習呢?因為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感興趣,他就會努力把這件事做好。學習也是一樣,如果對學習感興趣,就會學得更快、更好。也許你會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們學習的速度是驚人的。他們在幾年的時間里就學會了走路、說話,認識了身邊的許多事物,盡管他們的智商並沒有大人的高。現在你學一門外語的速度也許還沒有兒童學說話的速度快。這就是因為孩子們非常希望了解身邊的事物,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等,小時候都沒有上過學校,但他們都取得了很高的科研成果。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興趣。在學校學習那麼沒意思,哪有什麼樂趣呀?那可不一定。如果你去尋找,就會發現樂趣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要去想這個東西是多麼的有趣,而不是去想它多麼枯燥。比如在學習數學時,你可能會想到一個又一個的定理很繁瑣,證明起來也很困難。你也可能想到數學中有很多規律,規律之間互相聯系,組成許多新的事物。你還可能為學到了新的知識而高興。第一種想法會使你感到學習枯燥,後兩種想法會使你感到學習有趣。我們在學習時,應該盡量去想有趣的方面,而不是去想枯燥的方面。遇事都去想它的好處,這樣就會發現學習以及很多其他事情都是有趣的。學會發現學習中的樂趣,這樣就會學得更好。請記住:大千世界,樂趣無處不在。
二、被動不如主動――不要強迫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空間
也許是因為教師和家長對學生有很高的期望,也許是因為當前社會上的競爭更加激烈,總之,現在的學生的確不輕松,許多無形的壓力被加在了學生的身上。假如這些壓力真的來源於日趨發展的世界,我們無可厚非。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許多壓力是教師和家長所造成的,這時我們需要說的是:不要總是強迫學生,給學生更多自己的空間吧。
我們可能都會知道,主觀上情願做的事情往往會做得更好。假如一個人對一件事感到很有趣,很情願做這件事,他便會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完成他。如果他感覺這件事很枯燥但又不得不做,他便不會在上面下很大的功夫。學習也是如此。被動的、不自覺的學習是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而且這種被動和不自覺也會讓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認為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這也是在看管下的學生「貪玩」的原因。然而,學習本來應該是很有趣的,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呢?首先,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不要過多地「管」學生,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些老師總是對自己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希望:你們要主動地學習。但他還是經常給學生留很多作業,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監視」學生的課餘生活等等。其實,這樣不但不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反感,因為對學生過分的要求和看管本身就會使學習變得被動,而被動和主動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是不會共存的,當被動存在時主動很難存在。那位老師所做的事,也就好比在奴隸社會里,奴隸主舉著鞭子對奴隸們說:「你們要主動去幹活!」確實有些可笑了。因此,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首先必須讓學生得到「自由」。
在學生們「自由」的基礎上,老師和家長應該注意啟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比如老師在上課時多使用一些幽默的語言,有條件時多安排一些實驗,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把理論變得貼近生活……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學習的趣味性和必要性,也就會自覺地學習了。
也許你也已經發現那些學習上比較好的學生往往都是很少有人看管的。不過,你可能會認為是因為他們學得好才不用別人管。但我想,正因為很少有人管他們,他們才會學得好。而那些學習上有些差的人如果總是被別人看管著,也許就永遠也不能學好了。當然,我們要給學生更多自己的空間並不是說就再也不跟學生溝通了。當學生在學習上確實有困難或者有一些錯誤的想法時,應該多與他們溝通,這種溝通不應該是訓斥,而應該是像朋友一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長期被動的學習對一個人的發展是不會有好處的。如果做事時總是處於被動狀態,便不會有很高的創造力和獨立能力,而這些在現代社會里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教育應該考慮到一個人的一生,注重考察實踐能力,這種能力也是要靠主動的學習取得的。
三、提問――讓學生唱主角
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下放給學生,就是多讓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學時把學生每兩個人變成一組,讓他們互相提問回答,每節課可抽查3~4組,並規定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能重復,每次抽查可以按學習稍差的學生、中等學生、優秀學生的順序進行。就像考試做試卷一樣,先易後難,很有藝術性地使每一位學生順利通過抽查復習。這種做法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學生提問,學生自己掌握了主動權,為其創設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環境,學生能夠大膽地去做。
二是創造了成功感,增強了學生的信心。課堂提問,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容易緊張心慌,怕批評,怕同學嘲笑,情緒不穩定,缺乏勇氣、膽量和信心,而把主動權放給學生,學生相互提問回答,能夠順利地回答出來,從而充滿了成就感,打消了膽怯心理。
三是使學生不斷進步、奮進、成才。分層次抽查,使學生在自然和諧中學習知識,受到教育,重新認識自我:後進生開始起步,步入知識的殿堂;中等生更加奮進,努力提高自我;優秀生則更加優秀。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實踐也證明:分層次抽查、學生互問互答,使課堂提問充滿藝術性、靈活性,能真正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多邊關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和參與性。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經發揮,便會使教與學活動達到和諧發展,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人才來。
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對所授課的不同專業班級學生的調查表明,課後能向老師質疑的佔40%,課堂敢於向老師質疑的佔15%,而課上敢於當面指出老師講的錯誤的不足3%。難道我們的學生真的把教學內容全都理解、沒有任何疑難問題可問了嗎?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維活躍,他們頭腦中弄不懂的問題很多。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向老師質疑呢?據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些學生出於愛面子的虛榮心理,即使有問題也不敢質疑,總害怕問錯了會引起同學的譏笑,對質疑有後顧之憂;二是有些學生不善於質疑,他們只是虔誠而認真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現成知識,不善於思索和懷疑,因而也就感到無問題和無疑問;三是不會質疑。有的學生受應試教育和學習上的功利主義的驅使,他們平時很少與老師探討一些知識性、學術性的問題,而是經常詢問諸如考什麼、怎麼考等與考試有關的非知識、非學術問題;四是有的老師不鼓勵不支持學生質疑。出於狹隘的師道尊嚴,有的老師怕被學生問住,面子上不好看,因而不喜歡那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生,而喜歡不質疑的學生。有的老師甚至錯誤地認為,學生與老師爭辯問題,是對老師權威的冒犯和不尊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久而久之,限制了學生質疑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俗話說得好,學問學問一學二問。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早就注意到質疑對學習和學術研究的重要意義。古人雲: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孔子鼓勵學生「每事問」。學者黃宗羲指出,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馬克思則提出要懷疑一切。巴爾扎克認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偉大發現應歸功於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為什麼可以做出創造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他甚至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就是學習問問題,學怎樣問問題。
毋庸置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僅是個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問題,而且是個教學原則、教育觀念問題。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與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觀念徹底決裂,確立學生主體觀念、師生平等觀念、學術和教學民主觀念,倡導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和學術探討氣氛,支持和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大膽質疑、爭論,使學生不但會質疑,敢於質疑,而且善於質疑,習慣於質疑,把質疑當作治學的一項基本功;對於那些善於思考,敢於大膽質疑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表揚,即使問錯了也不要緊。總之,要把質疑作為改進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舉措,使學生養成愛思考善於質疑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要樹立教學相長的觀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虛心向學生學習,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也要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坦誠虛心態度,自己一時不懂的,與學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問題解決。作為教師要有寬大的胸懷,對學生熱愛老師,更熱愛真理的舉動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
I. 兒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成人、老年這些年齡段的准確定義和年齡。哪裡能找到需要證據和參考文獻。
3歲以下是嬰兒,十周歲左右以下是兒童,到了青春期小於18周歲的都是青少年(少年一般小於14周歲)。大於18周歲原則上都是成年人了,小於30歲可以看做是青年人,大於30周歲的是青壯年,超過40歲就是中年人了哦!
J. 我的畢業論題是青少年網路游戲成癮與父母教養方式之間的關系及干預,求相關參考文獻,急用
簡單匯總表論文。如:青少年上網成癮已經一直在家裡研究的熱點和國外,尤其是近期國內治療網癮的廣泛關注這篇文章在過去的內部和外部的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文獻回顧,問卷和描述的一些采訪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現象和原因做進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對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一般狀況和導致的任何文本。 。以下是網癮的現狀和原因的文獻綜述。網路成癮綜合征於1994年由戈登·布雷在紐約的精神病學家。臨床患者的過度依賴在互聯網上導致明顯的心理異常或伴隨生理損壞。
年度會議的美國心理學相關研究報告統計,上網人群佔6%的網路成癮綜合症,年輕的人都是網路成癮綜合征的高發人群。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至少有14%的學生符合網路成癮的標准。 2005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的說明,青少年網路成癮的戲劇後,多達數萬數以千計的家長寫信給導演:「這就像我們的家庭的故事。」 2008年,美國有關機構表示,網癮的范圍將被列為一種精神疾病。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美國高達1/10的癮。美國的教育和醫療保健的結構,成癮已成為一個全國性的頭痛頑疾。
韓國的互聯網普及率稱為世界第一,超過75%的全國互聯網染上網癮的互聯網用戶的逐年增加。在韓國,網癮被稱為「網路中毒症。據韓國教育部公共管理和安全性的統計數據顯示,超過200萬的人患有網路中毒症在韓國,14.3%的人患有這種疾病,年輕的互聯網用戶從年齡來看,令人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網路中毒,38%的學生開始接觸到入學前與網路。一位韓國心理醫學專家指出,學生患有網路中毒症,開始逃學去網吧,或躲在家裡上網玩游戲,更嚴重的,甚至離家出走,因為他們的父母限制上網。如果你不重視這種精神疾病的社會將受到極大傷害,因為「網路中毒症患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適應社會生活的人,他們有時反社會的情緒,這種情緒一旦爆發,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成癮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
網路成癮存在於中國的年輕互聯網用戶不要。 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85%以上,並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每年翻一番,一些年輕的學生沉迷於網路,導致學習成績差,個性發展是不全面的結果。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共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動員社會各界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青年網路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和對社會的高度重視。
據「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05年),」網癮年輕人總數的13.2%,並有13-17歲的互聯網用戶中的13%的傾向網癮比例達到了17.1%,18 - 23歲佔13.7%,30-35歲的佔12%。初中23.2%的失業人員,無固定職業的職業會計佔21%,20.5%的高中生佔10.1%,可見最成癮的青少年網民是學生。這個階段的青少年網癮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現象。
台灣金車基金會的調查發現,74%的受訪者在台灣的學校出現了網路成癮的跡象,70%,主要由於網路斷開感覺不好或不安,44%的上網時間比預先估計的很長一段時間,上網時間越來越長的比例為26%,26%使用互聯網類醫治情緒,25%有問題,想上網。可見網路成癮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大多數青少年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中斷,或麻醉神經的行為。
網路成癮研究專家已經開始進行深入研究網路成癮,網路成癮研究專家陶宏開教授在其「戰爭序列化成癮:網癮不是孩子的正常生活的一種表現。出生的子女是一個空白的紙,他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有人在前面的道路給予指導癮不是孩子出生錯誤。指出,網癮的原因,具體的方向,也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 BR />教授陶染的第七屆網博會中國青少年網路發展論壇:網癮不只是一種精神的影響,對青少年的關注,網癮青少年的大腦產生很大傷害,對青少年的身體和成癮的陪同下對青少年有很大的影響。成癮性葯物。
2。原因
家庭因素
李濤,張蘭君的研究發現,有顯著的差異,網路和非成癮網路成癮傾向的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教養方式大學生的少的溫暖,理解,更高的拒絕和嚴厲的懲罰,大學生網路成癮的一個重要原因。希望王,甘一群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希真芳,章曉陽的研究表明網路成癮組和非網路成癮組的家長的教育方式的顯著差異,男生網路成癮傾向家庭預測的因素依次為母親拒絕否認,家裡可以上網,父親懲罰嚴厲,單父母,父親預測因素的女孩網路成癮的母親過度保護,拒絕否認,家庭接入互聯網。閆春梅,楊風魑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在IAD,父親是負責集團表現出過分干涉和保護,母親負責組表現出缺乏情感溫暖和理解,過分干涉和拒絕否認上述方面是顯著的差異。
高偉,黃女士的素食主義者證實,在對照組的網癮青少年和青少年各種因素在家庭環境中,包括家庭結構,父母關系,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教育,態度和文化的他的父親,母親文化,父親的職業,母親顯著差異的職業,網癮青少年在單親家庭中,父母與低識字水平(小學,初中及以下),家長不恰當的態度對待教育(嚴厲的懲罰,視而不見,溺愛,金錢獎勵),對貧困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敵意),顯著高於對照組。作者認為,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以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網路成癮的主要原因。伍號盛,張在調查中發現,不同類型的家庭,不同類別的學校學生網路成癮發生率顯著的差異。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與家人一起生活)和擴展的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青年環境發生網路成癮的機會,其他家庭類型的青少年分別為0.68和0。 58倍。研究猿臂濤,周歷,教育程度越高的父親,和他們的孩子,網路成癮率越低的,可能是由於對父親在家庭中的有尊嚴的地位和教育為主,較高的教育水平的父親對子女的溝通,指導,幫助其互聯網的健康,導致網路成癮率較低的越南重點。
2。教育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發現,至少有14%的學生符合網路成癮的標准。在高等院校,網路成癮問題仍然存在,我們只重分數,教學不孕不育應試教育,讓孩子們缺乏理想的厭惡學習,一旦進入在線游戲和在線對話上癮的沉迷。不需要嗎?琮迂紋文汪哩辛證明,由於緊張的關系,應試教育,研究和考試的壓力,為了逃避生活,或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讓青少年在網上找到一種寄託。
3。社會問題
超指出,在完善的網路安全體系的研究是一個凈化和監管不力的網路環境。許多節目製作商和網吧經營者的道德,素質低,導致在網路環境中的污染和咖啡廳規范性。法「明確規定,不向未成年人開放的網吧,但還是有些網吧為了謀取巨額利潤,讓未成年人進入,甚至有的還專門在一部色情電影來吸引年輕人。
網路的網路亞文化網路亞文化,羅齊指出,在這項研究並不意味著互聯網的文化,但其中一些與負因素,甚至有反社會傾向的文化成分組逗留的網上虛擬社區網路為主要方式的生活,喜好追逐網路色情,網路暴力黑色的樂趣在線聯系,或抵制或抵制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為主體的行為約束社會認知的總和。
出發,從網路和青少年的個人網路成癮的研究。莫拉汗 - Morahan - 馬丁,馬丁·舒馬赫(舒馬赫)277美國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孤獨和網路進行使用相關的。孤獨的人感到孤獨,抑鬱或焦慮,會更到互聯網,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消極的情緒調節方式,尋求情感上的支持。阿美蔡 - 汗博格和本 - 阿茲(阿米海漢堡與本 - Artzi,2003年)的女性網路成癮的研究,孤獨寂寞的女人,沉迷於網路,而不是網路成癮。,神經質,寂寞的女人往往更多地利用社會服務在互聯網上。楊貝克抑鬱量表研究抑鬱症之間的關系與網路成癮,結果發現中度至嚴重的抑鬱症和網癮相關的抑鬱症可能是網路成癮的主要因素之一。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研究發現,低自尊有較高的網癮,並推測互聯網吸毒者可能是因為不良的社會技能,自信心低,從而充分利用網路的特性,逃生的手段,導致青少年網路成癮傾向的網路。
另一方面,約翰(約翰·蘇勒爾,1996年數字化,人際關系和團體的人際交往的空間,時間和方式,使可擴展。舒勒他的人性在網路空間這個新的社會領域獨特的心理經驗總結的九大特點:有限的感知經驗,靈活的匿名的個人身份,地位平等;超越時空界限;時間延長和集中的永久記錄,易於建立大量的人際關系;奇妙的體驗變化;體驗黑洞。??正是這些特性構成了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某些網路用戶,讓他們沉溺其中。楊(年輕)ACE模型解釋了網路成癮的形成原因。模型A,C,E,,匿名(匿名),便利性(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現實)的英文縮寫。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可以在網路中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說的需要,可以通過網路進行,而無需擔心他們將擁有一定的損害;方便的互聯網用戶他們想要做的足不出戶,逃避現實的是,人們可以在網路中找到了安慰和感情支持楊認為,這是上述特點,在網路上引起人們沉迷於虛擬的網路世界。周倩的角度看,「傳播游戲的快感的「探索上網成癮的問題,網路用戶在使用的網路會產生」快感「的溝通,這種快感會吸引用戶的網路過度使用和網路成癮。研究發現,上BBS,E - mail和網路游戲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花費更多的時間,所有的變數預測網癮,「網路使用樂趣意義上的」網路成癮現象的最好的預測。麗娟,趙鑫的研究表明,網路能夠滿足眾多需求的年輕人(如人際交往,自我實現,游戲等),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對網路的依賴,依賴於網路的原因,如考試失敗是不是一個理想的學習負擔,學業壓力和其他與教育有關的生活事件,學術問題,外部環境,如學校和家長對青少年施加壓力,年輕人更熱衷於在網路上尋找慰藉。
戰略:1。家長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吸收新的思想
2。改善教育,防止家庭暴力和冷暴力。
加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觀察的青少年的日常行為人,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動態
B?聽孩子訴說,了解孩子上網成癮的原因。 C。青少年在每天的日常戶外活動,使旅遊類之旅 BR /> D擴大青少年的人際交往面,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們的責任感
3。以外的其他方式來幫助他們自己來解決互聯網的問題網癮,例如精神科醫生